子孢子检测论文-刘清明,邱国祥,李林山,林忠芬,钟苏苑

子孢子检测论文-刘清明,邱国祥,李林山,林忠芬,钟苏苑

导读:本文包含了子孢子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蚕,微粒子孢子,母蛾镜检,图像识别技术

子孢子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清明,邱国祥,李林山,林忠芬,钟苏苑[1](2013)在《图像识别技术检测家蚕微粒子孢子的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生产上家蚕微粒子孢子检测的现状,图像识别技术检测家蚕微粒子孢子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为家蚕微粒子病自动化快速检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蚕业》期刊2013年04期)

马立农,陈杖榴[2](2010)在《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与抗药株子孢子膜脂流动性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应用荧光探针1,6-二苯基-1,3,5-己叁烯(DPH)测定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膜脂流动性的方法。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的敏感株与各种抗药株共13个球虫株的子孢子膜脂流动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敏感株的膜脂流动性大,抗药株膜脂流动性小(P<0.01,呈极显着相关)。由此可见,虫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膜脂流动性有关,膜脂流动性的检测结果可作为判别柔嫩艾美耳球虫对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物敏感性或抗药性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张瑞娟[3](2004)在《用于子孢子检测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制备针对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保守Ⅱ~+区及糖酵解途径中的醛缩酶(ALD)的单克隆抗体,探索其用于子孢子检测的可行性。 采用恶性疟原虫CSP保守Ⅱ~+区多肽免疫BALB/c小鼠,获得3株分泌针对保守Ⅱ~+区的杂交瘤细胞株。ELISA检测显示获得的单克隆抗体能与重组表达的恶性疟原虫CSP片段特异性反应,与蚊虫组织无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显示,单克隆抗体不仅能识别恶性疟原虫子孢子,也能识别约氏疟原虫子孢子,但与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反应的荧光强度明显弱于与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的反应。 克隆恶性疟原虫海南株ALD编码区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获得可溶性蛋白。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获得7株分泌针对ALD的杂交瘤细胞株。IFA显示有4株能识别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有反应的4株中有2株能识别约氏疟原虫。 该项研究的资料可为研究媒介体内原虫监测以及有性期原虫的糖代谢过程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4-04-01)

孙庆文,陆柳,程翔,方影,朱淮民[4](2002)在《混合样本方法检测蚊虫子孢子阳性率数学模型的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混合样本方法检测蚊体内子孢子阳性率进行理论分析与方案设计。 方法 以均方误差达到预定精度要求为准则,确定混合样本大小与混合样本量。 结果 本文给出的混合检测方案是基于严格的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与传统的逐一检测方法相比,可以大大减少检测次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样本总量。 结论 依据感染率预估值确定混合样本大小与混合样本量的研究思路,具一定的可行性。与传统的无偏估计相比,用混合样本阳性数在样本总量中的比例作为感染率估计值具有计算简单、精度较高的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张锡林,段建华,王英,况明书,黄复生[5](2001)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约氏疟原虫卵囊、子孢子胞内Ca~(2+)的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告建立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LSM)观察约氏疟原虫卵囊、子孢子胞内游离Ca2 + 的分布和实验检测方法。以荧光染料Fluo 3作胞内Ca2 + 指示剂 ,结果显示 3μ、 4μmol/LFluo 3/Am同时加入 1μl/ml 2 5 %PluronicF 12 7在 37℃恒温下 ,分别孵育分离的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卵囊 6 0min即可达到最佳的负载效果。Fluo 3/Am浓度的提高和孵育时间延长只能增加背景染色 ,若降低孵育浓度和缩短孵育时间则难于达到最佳的负载效果。子孢子胞内游离Ca2 + 分布均匀 ;而卵囊内游离Ca2 + 分布不均匀 ,成块状分布 ,囊壁无荧光。研究表明应用Fluo 3/AM和PluronicF 12 7结合CLSM技术是研究疟原虫卵囊、子孢子胞浆内游离Ca2 + 的准确、灵敏的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1年03期)

宋海涛[6](1998)在《用酶标抗体法检测蚕微粒子孢子效果好》一文中研究指出杭州动植物检疫局万嘉群用酶标抗体间接法和酶标抗体PAP法检测蚕微粒子孢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被检材料及阳性对照中带有表面抗原的孢子,能和第一抗体发生反应,被染成褐色。间接法与PAP比较表明,PAP法就是不将酶直接标于兔抗鼠抗体上,而是直接将酶注射给大白鼠,获得抗酶抗体,再将抗体依靠免疫机制与酶反应形成复合物,然后再加在第二抗体上,因此,间接法多(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1998年12期)

万嘉群[7](1998)在《用酶标抗体法检测蚕微粒子孢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酶标抗体间接法和酶标抗体PAP法检测蚕微粒子孢子,二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被检材料与阳性对照中的孢子被染成褐色,从而可以确定为蚕微粒子孢子。二种方法比较,间接法相对简单,PAP法敏感性更高,均为重要的蚕微粒子孢子的鉴别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1998年01期)

盛慧锋[8](1994)在《用ELISA检测蚊体内子孢子的假阳性与猪、牛血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曾在泰国西北部农村的现场工作中,用单克隆抗体的ELISA检测按蚊体内的子孢子感染,结果从牛棚捕获的吸饱动物血的迷糊按蚊和可赫按蚊亦均呈阳性反应。专吸动物血非媒介蚊虫的阳性反应,是否由于动物血中的某种因子能致使ELISA反应阳性尚不明了。为此,作者进行了此项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94年02期)

史亚平[9](1989)在《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蚊体内叁日疟原虫的子孢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单克隆抗体捕获抗原,并用相同的单克隆抗体酶结合物作探测的双位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蚊体内叁日疟原虫子孢子蛋白。(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期刊1989年01期)

陈建国,胡萃,金伟,马可,陆元林[10](1988)在《家蚕微粒子孢子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在检测上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孢子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和FO细胞融合,经克隆筛选获得6株能稳定分泌抗N.bombycis孢子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Nb_(1-6))。其中Nb_(1-2)和Nb4分泌的抗体属于IgM,Nb_3,Nb_5和Nb_6分泌的分别为IgG_2b、IgG和IgG_3。特异性检查结果表明,除Nb_4和Nb_6对柞蚕微粒子孢子有交叉凝集反应外,其余均对家蚕N.bombycisJ孢子具特异性。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液对N.bombycis孢子的凝集效价以Nb_1为最高,达1:256,由此细胞株诱发的腹水效价高达1:5000。建立了以普通聚苯乙烯酶标板为载体,完整的N.bombycis孢子为抗原的LEISA测定方法,最低检测量为700个孢子。(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1988年03期)

子孢子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应用荧光探针1,6-二苯基-1,3,5-己叁烯(DPH)测定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膜脂流动性的方法。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的敏感株与各种抗药株共13个球虫株的子孢子膜脂流动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敏感株的膜脂流动性大,抗药株膜脂流动性小(P<0.01,呈极显着相关)。由此可见,虫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与膜脂流动性有关,膜脂流动性的检测结果可作为判别柔嫩艾美耳球虫对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物敏感性或抗药性的指标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子孢子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清明,邱国祥,李林山,林忠芬,钟苏苑.图像识别技术检测家蚕微粒子孢子的研究概述[J].广东蚕业.2013

[2].马立农,陈杖榴.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与抗药株子孢子膜脂流动性的检测[J].西北农业学报.2010

[3].张瑞娟.用于子孢子检测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

[4].孙庆文,陆柳,程翔,方影,朱淮民.混合样本方法检测蚊虫子孢子阳性率数学模型的再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

[5].张锡林,段建华,王英,况明书,黄复生.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约氏疟原虫卵囊、子孢子胞内Ca~(2+)的检测方法研究[J].四川动物.2001

[6].宋海涛.用酶标抗体法检测蚕微粒子孢子效果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8

[7].万嘉群.用酶标抗体法检测蚕微粒子孢子[J].中国动物检疫.1998

[8].盛慧锋.用ELISA检测蚊体内子孢子的假阳性与猪、牛血的关系[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94

[9].史亚平.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蚊体内叁日疟原虫的子孢子[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989

[10].陈建国,胡萃,金伟,马可,陆元林.家蚕微粒子孢子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在检测上的初步应用[J].蚕业科学.1988

标签:;  ;  ;  ;  

子孢子检测论文-刘清明,邱国祥,李林山,林忠芬,钟苏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