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点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

结构点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

一、结构点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秋双[1](2020)在《荷载组合方式对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度影响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等国家在铁路桥梁设计领域已逐步完成由容许应力设计法向极限状态设计法的转变。我国铁路桥梁设计仍采用容许应力设计法,远远落后于国际主流的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本文探讨研究在极限状态法下不同荷载组合对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的可靠度影响规律,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不同荷载组合下重力式桥墩可靠度影响规律是以极限状态设计法为前提的。因此,本文选取了3套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标准图进行两种设计方法的合力偏心距和截面受压承载力检算,结论表明在极限状态设计法下设计的重力式桥墩与按容许应力设计法设计的桥墩基本实现等材料消耗的原则,这为计算不同荷载组合下重力式桥墩可靠度及探讨其变化规律做铺垫。(2)本文对作用于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的荷载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铁路桥梁桥墩设计检算时不考虑长钢轨作用力及地震作用的问题,并且在目前铁路多采用无缝线路设计和铁路桥梁桥墩的抗震要求高的现实情况下,本文创新性地将无缝线路带来的长钢轨作用力和地震作用纳入到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常见荷载中。同时针对传统铁路桥梁桥墩设计检算中只考虑主力加附加力的荷载组合的问题,创新性地将主力组合、主力加特殊荷载组合以及地震组合纳入到桥墩检算及可靠性分析中。结论表明,大多数主力+特殊荷载组合和地震组合下桥墩合力偏心距和截面受压承载力检算结果及可靠指标明显小于主力组合及主力+附加力组合,证明单考虑主力+附加力组合是不科学的。(3)通过对检算结果、可靠度指标的结果及其规律分析,合力偏心距控制桥墩尺寸设计。在多数情况下,单线行车时“恒载+单孔重载+离心力+纵向地震作用”的荷载组合下的控制桥墩尺寸设计的合力偏心距检算的富余量最小,可靠指标也最低。在少数情况下由无车运行状态下“恒载+断轨力+伸缩力”的荷载组合控制。同时完全可忽略无车运行状态下“恒载+双线长钢轨伸缩力”的主力组合下对重力式桥墩的可靠度的影响。从控制截面设计的合力偏心距检算结果和可靠指标看,在所有荷载组合下,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其变化规律随墩高的增大而降低,反映出其可靠度水平随墩高增大而减小。(4)为方便探讨研究不同荷载组合对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度的影响,同时针对目前国内铁路桥墩设计检算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相关理论及设计规范,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了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程序。该程序能实现各种铁路如客货共线铁路、高速铁路等铁路桥墩的检算。程序由三个模块组成,包括荷载计算模块、合力偏心距检算模块和截面受压承载力检算模块。为了寻找出检算的最不利截面即控制截面,利用了黄金分割优化算法。通过对程序结果的验证分析,结论表明该程序完全能满足检算的要求。该程序填补了国内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程序的空白,极大提高了其检算的效率。(5)本文利用蒙特卡洛法对极限状态设计法下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的可靠指标进行了校准计算及并分析了不同荷载组合对其可靠度影响的规律。结论表明,不同荷载组合下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可靠指标偏高,说明尺寸设计及材料用量偏于保守。此研究为今后极限状态设计规范中可靠指标的校准提供了意见。本文通过研究荷载组合方式对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度影响规律,为中国铁路容许应力法向极限状态法转轨提供了思路与意见。同时通过对其在不同荷载组合下可靠度的校准研究,为未来铁路桥涵结构极限状态设计规范从设计方法、材料用量、尺寸设计各方面的调整提供了建议。

胡艳敏[2](2020)在《串联机器人运动可靠性分析及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串联机器人目前在工业发展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该领域,串联机器人不仅广泛应用于汽车焊接、铸造成型等作业,也开始应用于诸如尺寸检验、精密装配等要求较高的作业。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串联机器人并不能满足高可靠性和高精度的要求。为此本文考虑关节参数误差及关节间隙的影响对RB08串联机器人进行运动可靠性分析,并进行多目标拓扑优化,为机器人运动精度的提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D-H建模方法,确定RB08串联机器人D-H参数,建立运动学模型,进行正运动学分析。求出末端执行器相对于基坐标系的变换矩阵,推导末端执行器的位姿广义坐标。在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串联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姿误差模型,通过编程获得串联机器人的广义位置坐标图和位置误差范围曲线。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RB08串联机器人工作空间。2)考虑关节参数误差,分析串联机器人运动精度可靠性。基于RB08串联机器人位置误差模型,建立末端执行器点可靠性模型、时变可靠性模型。引入机构可靠性分析中的上、下穿越率概念,结合一次二阶矩法和首次穿越的泊松近似方法,推导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运动时变可靠性解析表达式,求解已建立的可靠性模型。分析发现时变可靠度总是小于或等于点可靠度,即满足点可靠度并不一定满足时变可靠度。显然,运动时变可靠性结果更加合理。3)考虑关节参数误差和关节间隙,分析串联机器人运动精度可靠性。假设RB08机器人关节内轴与孔的轴线平行,将关节间隙简化为平面二维矢量。基于截尾混合降维法,处理关节间隙变量的统计相关性。对机器人进行运动学分析、误差分析,结合一次二阶矩法和包络方法求解运动可靠性模型。将所得失效概率曲线与单种因素影响下的失效概率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关节间隙也会对机器人运动可靠性产生影响,在研发设计机器人的过程中不能被忽略。4)为了减小机器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变形,提高运动精度可靠性,提出一种静动态多目标拓扑优化方法。结合多级容差序列规划法与折衷规划法,分级处理多优化目标,避免大数量级目标支配优化结果。使用Optistruct进行静动态多目标拓扑优化,对优化后的结构重新设计。改进后的臂部新结构刚度和低阶固有频率均得到提高,振动变形减小,达到了优化目的。

杨华[3](2019)在《基于分位点及约束边界修正的可靠度优化解耦法》文中指出工程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如外部荷载、结构尺寸、材料参数等,可靠度优化(RBDO)可以充分考虑不确定因素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合理平衡产品性能和产品可靠度之间的关系。常用的可靠度优化求解方法有双循环法、单循环法和解耦法。序列优化与可靠度评定法(SORA)具有较高的求解效率和稳定性,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解耦算法之一。然而,基于最小性能目标点(MPTP)解耦的SORA法不能避免一次二阶矩(FORM)带来的近似误差,并且SORA法使用失效面平移近似替代真实可靠度边界,会降低SORA法的计算精度和稳定性,导致SORA法在求解复杂功能函数可靠度优化问题时性能表现不佳。为了克服基于MPTP点算法的内在缺陷,本文采用分位点代替MPTP点进行解耦,提出了基于分位点移动的解耦法。该方法在概率空间基于分位点对RBDO问题进行解耦,采用蒙特卡洛法(MCS)计算分位点,不需要计算MPTP点,避免了FORM近似误差。为使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对目标函数和功能函数建立Kriging代理模型,并采用了高效的样本点更新策略,使样本点较大概率的分布在利于RBDO求解的区域,样本点利用率高,代理模型准确。传统的SORA法使用近似边界替代真实的可靠度边界,当近似边界误差较大时,就会导致SORA法提前收敛或振荡,本文通过对近似边界进行修正,提出了基于共轭惩罚边界的SORA法。由于SORA法采用失效面平移近似替代真实可靠度约束,会引入多余区域进入可行域内或丢失一部分可行域,本文通过保存所有迭代步的可靠度信息和边界惩罚,将多余可行域剔除,将丢失的区域拉入可行域内,避免了由于近似边界误差导致的SORA法振荡和提前收敛问题,提高了SORA法的整体性能。对于一些复杂功能函数,MPTP点随均值变化规律性较差,使得基于MPTP点解耦的SORA法性能不佳,本文提出了基于共轭惩罚边界的分位点移动解耦法。该方法使用在概率空间变化相对缓和连续的分位点代替MPTP点进行解耦,并对近似边界进行修正,提高了解耦法求解复杂功能函数的能力。

吴旸剑[4](2019)在《城镇燃气管网安全供气鲁棒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大力调整,加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天然气发展的政策的推行,我国城镇燃气管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镇燃气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其管道具有较高的压力,管网管道多位于人口稠密地区。城镇燃气管网管道失效会对城镇居民以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城镇燃气管网的安全都极为关注。本文针对城镇燃气管网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可靠性理论和结构鲁棒性理论构建了城镇燃气管网鲁棒性评价模型。主要技术路线如下:首先针对城镇燃气管网采用图论的方法建立其拓扑结构,采用深度优先的遍历法的寻找该管网的最小路集,利用改进的不交化最小路集计算方法计算城镇燃气管网的连通可靠度,然后利用连通可靠度求解各管段的连通重要度;其次,根据实际搜集的数据建立满足实际情况的TGNET管网水力模型,并利用管段故障的思想求解管网的实际需求供气量和管网实际供应供气量,从而求解出管网中各管段的供气重要度,利用连通重要度和供气重要度求解出管段的综合重要度;然后,根据结构鲁棒性的概念和公式,提出以管段综合重要度作为反映管网中个体性质的指标,以管网的网络全局效率作为反映管网整体性质的指标,从而构建出基于网络全局效率和管段综合重要度的城镇燃气管网的鲁棒性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验证;最后,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并以某城镇燃气管网为例,进行可靠度、管段重要度、鲁棒性计算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城镇燃气管网安全管理建议。根据对某城镇燃气管网连通可靠度、管段连通重要度计算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无论是在正常工况还是非正常工况下,城镇燃气管网各节点到气源点的可靠度基本呈现随距离增加可靠度减少的趋势;非正常工况下,管道破坏对于临近的节点可靠度影响更大。并且,遭到破坏的管道距离气源点越近,对城镇燃气管网各节点可靠度影响越大,对管网整体连通可靠性影响也越大;不论破坏管道距离气源点的远近,其余节点距离该管段越远受到的影响程度越小;枝状管网的重要度要高于环状管网,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根据构建的鲁棒性模型分析某城镇燃气管网,得到相关结论:该城镇燃气管网的鲁棒性数值整体呈现随着破坏管道距离气源点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这和城镇燃气管网可靠性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该鲁棒性模型的合理性;城镇燃气管网鲁棒度取为管网鲁棒性数值计算过程中的最小值,鲁棒度可以用于燃气管网设计阶段的管网对比,以选取更安全可靠的管网设计;在城镇燃气管网某一环状管网中,如果某一管道的破坏与否会影响到后面连接的用户节点与气源点的连通路径长度,则该管道破坏时整体管网的鲁棒性数值较低。并利用鲁棒性相反的概念脆弱性对构建的鲁棒性模型进行验证,根据两种数据呈相反趋势,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

胡杰鑫[5](2019)在《列车枕梁疲劳试验与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枕梁是列车车体中关键的承载部件,服役期间会在载荷作用下发生疲劳损伤,对列车的运行安全以及乘客的人身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枕梁结构件是一个大型复杂的箱体结构,由铝合金板材和型材焊接而成,焊缝数量众多并且应力集中部位(危险点)往往出现在较薄弱的焊缝位置。目前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实时监测危险点的状态,难以及时发现枕梁上可能出现的裂纹,亟需枕梁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评估方法。本文以地铁列车枕梁结构件和高速列车枕梁结构件为研究对象,围绕列车枕梁结构件的疲劳试验方法、疲劳寿命及可靠性评估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利用疲劳试验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对地铁列车枕梁在空气环境下的疲劳寿命进行评估,并提出了疲劳载荷等效转化方法,该方法在保证试验结果的同时降低了疲劳试验成本。根据相关标准和地铁列车整车有限元分析结果,确定枕梁疲劳试验方案,并搭建枕梁疲劳试验平台,进行了地铁列车枕梁在空气环境下的疲劳寿命的试验研究。将地铁列车枕梁看作是由多个危险点构成的串联系统,枕梁的疲劳寿命即为危险点中的最短寿命,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和Gerber等寿命图,完成了地铁列车枕梁在空气环境下的疲劳寿命的理论研究。(2)考虑腐蚀环境对枕梁疲劳寿命的影响,对高速列车枕梁腐蚀疲劳寿命进行研究。根据腐蚀环境加速谱和枕梁疲劳试验方案,搭建高速列车枕梁腐蚀疲劳试验平台,按照制定的腐蚀疲劳试验方法,开展了高速列车枕梁在腐蚀环境下的疲劳寿命的试验研究。结合角焊缝在腐蚀环境下的疲劳性能,利用有限元方法和Gerber等寿命图,对高速列车枕梁在腐蚀环境下的疲劳寿命进行了理论研究。(3)综合考虑载荷不确定性、材料性能不确定性、载荷作用次数以及材料强度退化对危险点疲劳寿命及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多元可靠性模型的复杂结构件危险点选取方法。同时,提出了利用计算机仿真来替代真实实验的虚拟实验方法,并对地铁列车枕梁的疲劳寿命及可靠性进行了评估,该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评估时间并降低评估成本。(4)通过理论计算和断口分析(包括宏观断口分析、成分分析、微观断口分析),确定某型列车枕梁腐蚀疲劳裂纹的裂纹源及裂纹产生原因。通过对裂纹面进行微观定量分析确定裂纹扩展速率,并结合有限元方法最终获得裂纹扩展速率与裂纹长度的关系,据此计算获得裂纹扩展寿命,进而利用寿命反推的方法对该枕梁的服役安全性进行了评估。(5)基于疲劳可靠性异量纲干涉模型,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估复杂结构件在随机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可靠性模型,该模型将含有多个危险点的复杂结构件看作由多个只含有单一危险点的单元构成的串联系统,同时还考虑了由于载荷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危险点失效的统计相关性。利用此模型,分别对高速列车枕梁和地铁列车枕梁的疲劳可靠性进行了评估。

吕毅博[6](2016)在《多元差分混沌通信系统数字迭代接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以近似噪声的混沌信号为载波的混沌调制方式因其利用了混沌信号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特性,如高自相关和低互相关的特性,以及宽带特性,使得混沌通信系统在对抗多径干扰、安全通信以及与现存窄带通信系统共存性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因此,作为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技术的一种参选调制方案,混沌调制方式能够与UWB技术一起在以无线体域网(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WBAN)为代表的众多功率受限系统中得到应用,为这些系统提供高速、可靠的通信服务。本文以提高多元差分混沌移位键控(M-ary Differential Chaos Shift Keying,M-aryDCSK)系统的通信可靠性,降低该系统收敛门限以及时延为驱动,对用于该系统的数字迭代接收机部分关键技术,包括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LDPC)码优化译码算法、解调-译码迭代接收机设计以及基于双原模图LDPC码的联合信源信道译码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目前,对于LDPC码,当采用BP算法对中短帧LDPC码进行译码时,一些特殊的环形结构——陷阱集的出现,将导致译码工作的失败,进而导致错误地板的出现。因此可以定义那些属于陷阱集或者与其相连的节点,为不可靠节点。为了改善BP译码算法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可靠性为导向的BP(Reliability-wise BP,RW-BP)译码算法。通过在译码过程中对所有节点以及它们的对数似然值(Log-Likelihood ratio,LLR)可靠度进行评估,并采用动态加权算法降低不可靠节点以及信息的负面影响,来实现算法性能的改善。仿真结果表明,RW-BP算法较BP算法在不同信道,如加性高斯白噪声(Add White Gaussian Noise,AWGN)信道以及部分相应信道,上的高SNR区域,纠错性能都有所改善。同时根据计算复杂度分析,该算法较BP算法在复杂度上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后者需要额外的加法与乘法运算。(2)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非相干M-ary DCSK系统的收敛门限,进一步降低其功耗,本文将解调-译码迭代接收机(Iterative Receiver,IR)设计引入M-ary DCSK通信系统之中。文中首先推导了在多径信道上有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与无CSI时,基于自相关检测器输出变量的两种LLR值计算方法,以便为后续的LDPC码译码提供软信息。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外信息转移(Extrinsic Information Transfer,EXIT)算法也被用来研究 IR 系统在 AWGN、单径瑞利衰落信道以及多径衰落信道上的收敛特性,并展示了 IR结构相较于非IR结构在收敛门限上的优势。同时利用可达码率分析进一步展示了 IR结构所带来的迭代增益以及非相干M-ary DCSK系统的非线性特征。(3)对于M-ary DCSK系统,同样也可将基于双LDPC码的联合信源信道译码器(Double Protograph LDPC based Joint Source and Channel Decoder,DP-JSCD)设计引入到该系统中,以改进其性能。但对于DP-JSCD与包含信源译码器的迭代接收机(Iterative Receiver with Source Decoder,IR-SD)这两种接收架构而言,何种设计能够给M-ary DCSK系统带来更多的迭代增益,仍是一项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对这两者在收敛门限、纠错性能、算法复杂度与收敛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传输具有固定统计属性的信源信息时,DP-JSCD设计较IR-SD设计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因为前者能够在迭代过程中更加有效的利用信源冗余信息。该项研究结果也能够为其他通信系统的多层迭代接收机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为了改善DP-JSCD系统的性能,本文中将RW-BP算法进行了改进并用于DP-JSCD系统之中。研究结果表明,RW-BP算法明显的提高了 DP-JSCD系统在地板区的纠错性能以及收敛速度。

余波[7](2011)在《基于极限承载能力和地震延性需求的结构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和地震延性需求是反映工程结构强度和延性的两个重要指标,也是结构安全性和适用性评估以及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参数。本论文基于极限分析理论和广义屈服准则,研究建立了复杂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结合随机有限元、极限分析和点可靠度理论,研究建立了复杂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影响系数法和随机弹性模量缩减法;对经典的单轴Bouc-Wen模型进行改进,分别建立了单、双向地震激励和平扭耦联作用下非弹性体系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新型Bouc-Wen模型,结合69条强震记录定量地分析了p-Δ效应、捏拢效应、强度退化、刚度退化等因素对非弹性体系的地震延性需求和Park-Ang地震损伤指标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并建立了地震延性需求的经验概率分布模型和预测方程。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评估以及抗震可靠度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基于极限分析理论和广义屈服准则,定义了单元承载比、承载比均匀度、基准承载比等参数的物理意义和计算表达式,并以单元承载比作为控制参数,结合应变能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复杂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且适用于由多种材料和多种单元类型构成的复杂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2)基于常应变法、圆弧法、应变能守恒和应变能平衡等不同原理研究建立了确定弹性模量缩减因子的四种策略,并结合空间桁架、刚架以及板壳结构对四种策略的计算精度和效率进行讨论,发现基于应变能平衡原理的弹性模量缩减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为弹性模量缩减因子的确定提供了明确的物理意义和科学依据。(3)针对极限分析的解析法、数学规划法以及传统弹性模量调整法中“比例加载”这一限定,对所建立的弹性模量缩减法作进一步改进,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非比例加载条件下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的新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且适用于恒荷载和活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工程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4)考虑P-Δ效应、捏拢效应、强度退化、刚度退化以及应变硬化等因素对非弹性体系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建立了单向地震激励作用下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新型单轴Bouc-Wen模型,并结合69条强震记录定量地分析了P-A效应和捏拢效应对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延性需求和Park-Ang地震损伤指标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地震延性需求的经验概率分布模型和预测方程。(5)提出采用规一化位移作为控制参数,以圆形屈服而来描述双向规一化恢复力之间的耦合效应,研究建立了双向地震激励下非弹性体系非线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新型双轴Bouc-Wen模型,结合69条强震记录定量地分析了双向地震激励和P-A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和Park-Ang损伤指标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并建立了地震延性需求和累积滞回耗能的近似公式。(6)提出采用圆形屈服面来描述双向规一化抗侧恢复力之间的耦合效应,采用锥体或球体屈服而来描述双向抗侧恢复力和扭矩之问的耦合效应,研究建立了平而不规则结构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分析的平扭耦联Bouc-Wen模型,结合69条强震记录定量地分析了结构的规一化屈服强度、非耦联平动自振周期、规一化刚度偏心距、非耦联扭转平动频率比、屈服后刚度比等参数对平面不规则结构非弹性平扭耦联效应的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7)结合极限分析的弹性模量调整策略和点可靠度理论,研究建立了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影响系数法。该方法利用确定性有限元分析建立外荷载和单元内力之间的关系,以单元可靠指标作为控制参数定义结构的可靠指标均匀度和基准可靠指标,通过系统地调整各单元的弹性模量以模拟结构的可靠指标重分布和失效状态转移,通过一系列线弹性有限元迭代分析确定结构的最终失效模式和体系可靠度。计算结果显示,该方法的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且有效克服了传统体系可靠度分析中失效状态演化过程模拟复杂、主要失效模式难以识别两大难点。(8)结合随机有限元、极限分析和点可靠度理论,研究建立了空间变异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随机弹性模量缩减法。该方法考虑结构参数和外荷载的空间变异性,利用数值积分法确定随机场局部平均间的协方差矩阵,采用摄动随机有限元法确定结构的随机响应量和各控制单元的可靠指标,进而以单元可靠指标作为控制参数,结合弹性模量调整策略和随机有限元迭代分析模拟结构的可靠指标重分布和失效状态转移,最终确定结构的整体失效模式和体系可靠度。由于该方法避免通过虚拟塑性铰、虚加外荷载来模拟结构的失效演化历程和破坏模式,所以结构的单元刚度矩阵和荷载列阵计算公式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具有计算精度高、收敛速度快、且可以有效考虑结构参数和外荷载的空间变异性等特点。

徐鹏飞[8](2011)在《基于区间理论的基坑围护结构系统非概率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基坑工程日益增多,有关基坑坍塌的工程事故也屡见不鲜,因此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的研究也成为目前基坑工程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然而,基坑工程中岩土介质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计算模型的不同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以及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岩组划分、取样方法等,限制了岩土力学参数大量样本数据的获得,使得岩土力学参数取值具有区间性,而缺少了参数的全部信息。因此,基于主观分布假设下的传统的可靠度计算结果通常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有必要对上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及研究。本文采用区间理论和非概率可靠度思想,首先对基坑围护结构型式及破坏模式进行分析,考虑基坑围护结构岩土力学参数区间性的特点,构建其相应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模型,并结合重力式基坑工程实例对其抗滑、抗倾覆稳定的非概率可靠度指标进行计算,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结果。其次,通过系统工程及典型结构系统的可靠度基本理论,建立了基坑围护结构系统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计算其系统的非概率可靠度,根据计算结果验证基坑围护结构系统非概率可靠性分析的正确性与实用性。最后根据基坑土钉支护的具体工程实例,分析研究基坑围护结构单元与系统设计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发现,重度γ、黏聚力c及内摩擦角ψ的变异性对基坑围护结构单元与系统的非概率可靠指标β的影响较γ、c、ψ的均值影响要大,其变异性的影响规律一般为:ψ的变异性对土钉支护结构非概率可靠度影响比较大,γ的变异性的影响次之,c的变异性的影响最小,在设计中可以作为常量考虑,这一规律对基坑围护结构可靠度优化设计及安全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西宁[9](2010)在《论述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实用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较多,文中系统地介绍了结构点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概括和评述,着重对一次二阶矩法、高次高阶矩法、蒙特卡罗法、响应面法和随机有限元法进行了分析。为人们在进行结构可靠度计算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张勇辉,佟晓君,马群[10](2009)在《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结构可靠度的理论研究,采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具体分析了目前较成熟的结构点可靠度的计算方法:一次二阶矩法、高次高阶矩法、响应面法、蒙特卡罗法、随机有限元法,并系统地介绍了结构体系可靠度的计算方法。为人们选用其方法进行结构可靠度计算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同时提出了结构可靠度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

二、结构点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构点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荷载组合方式对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度影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铁路桥涵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法研究现状
        1.2.1 国内铁路桥涵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法研究现状
        1.2.2 国外铁路桥涵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法研究现状
    1.3 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度影响规律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2 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及荷载组合方式研究
    2.1 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内容和目的
        2.1.1 墩身截面合力偏心距检算
        2.1.2 墩身截面受压承载力检算
    2.2 荷载计算
        2.2.1 列车活载
        2.2.2 列车离心力
        2.2.3 列车横向摇摆力
        2.2.4 列车制动力或牵引力
        2.2.5 风荷载
        2.2.6 长钢轨作用力
        2.2.7 地震作用
    2.3 检算采用的荷载组合
        2.3.1 荷载分类
        2.3.2 考虑地震作用时荷载组合的具体规定
        2.3.3 考虑长钢轨作用力时荷载组合的具体规定
        2.3.4 荷载组合及编号说明
    2.4 极限状态设计法荷载分项系数、组合系数及材料性能分项系数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程序开发
    3.1 引言
        3.1.1 检算程序设计框架
        3.1.2 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程序主界面
        3.1.3 检算系统程序参数输入界面
        3.1.4 检算结果输出界面
        3.1.5 检算程序部分代码
    3.2 寻找最优控制截面的程序设计
        3.2.1 寻找最优控制截面的方法
        3.2.2 黄金分割法寻找最优控制截面设计流程
    3.3 桥墩检算程序的正确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荷载组合方式下桥墩检算及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荷载组合方式下合力偏心距及截面受压承载力检算规律分析
        4.2.1 跨度为(16+16)m的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结果和规律研究
        4.2.2 跨度为(24+24)m的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结果和规律研究
        4.2.3 跨度为(32+32)m的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检算结果和规律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铁路桥墩重力式桥墩可靠指标校准计算及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构可靠度研究理论
        5.2.1 点可靠度与体系可靠度
        5.2.2 结构可靠指标与失效概率
        5.2.3 结构的极限状态和功能函数表达式
    5.3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5.3.1 一次二阶矩中心点法
        5.3.2 一次二阶矩改进法
        5.3.3 帕罗黑莫法
        5.3.4 蒙特卡洛法
    5.4 极限状态方程
    5.5 随机变量分布概型和统计参数
        5.5.1 结构抗力不定性分析
        5.5.2 荷载与抗力统计参数及分布概型汇总
    5.6 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指标计算结果及规律研究
        5.6.1 跨度为(16+16)m的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指标计算结果及规律研究
        5.6.2 跨度为(24+24)m的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指标计算结果及规律研究
        5.6.3 跨度为(32+32)m的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指标计算结果及规律研究
    5.7 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指标校准计算结果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串联机器人运动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机构运动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机器人运动精度可靠性研究现状
        1.2.3 拓扑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RB08 机器人误差分析及工作空间求解
    2.1 引言
    2.2 RB08 机器人简介
    2.3 RB08 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2.3.1 位置和姿态的表示与变换
        2.3.2 RB08 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2.4 RB08 机器人位姿误差分析
        2.4.1 位姿误差的产生原因
        2.4.2 位姿误差的分析方法
        2.4.3 建立及分析位姿误差模型
    2.5 RB08 机器人工作空间求解
        2.5.1 工作空间的求解方法
        2.5.2 蒙特卡洛法求解工作空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关节参数误差的机器人运动可靠性分析
    3.1 引言
    3.2 可靠性分析方法介绍
        3.2.1 一次二阶矩法
        3.2.2 相关系数法
        3.2.3 Monte Carlo仿真法
    3.3 机器人运动点可靠性分析
        3.3.1 点可靠性模型
        3.3.2 点可靠性分析
    3.4 机器人运动时变可靠性分析
        3.4.1 运动时变可靠性模型
        3.4.2 运动时变可靠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关节间隙的机器人运动可靠性分析
    4.1 引言
    4.2 关节间隙产生的位姿误差
    4.3 考虑关节间隙的正运动学分析
    4.4 机器人运动精度可靠性分析
        4.4.1 截尾混合降维法
        4.4.2 点可靠性模型
        4.4.3 运动时变可靠性模型
    4.5 机器人运动可靠性求解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机器人静动态多目标拓扑优化
    5.1 引言
    5.2 拓扑优化理论基础
        5.2.1 拓扑优化概念
        5.2.2 Hyperworks简介
    5.3 多目标拓扑优化数学模型
        5.3.1 多级容差序列规划法
        5.3.2 动态固有频率优化模型
        5.3.3 静态多工况刚度优化模型
    5.4 机器人大臂静动态特性分析
        5.4.1 大臂关节稳定载荷的确定
        5.4.2 大臂拓扑空间及相关参数的确定
        5.4.3 静力学与模态分析
    5.5 大臂拓扑优化结果及分析
        5.5.1 单目标优化
        5.5.2 多目标优化
        5.5.3 大臂改进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分位点及约束边界修正的可靠度优化解耦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结构可靠度分析
        1.2.2 结构可靠度优化
        1.2.3 代理模型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可靠度优化理论与Kriging代理模型
    2.1 Monte Carlo模拟法
    2.2 逆可靠度分析方法
    2.3 序列优化与可靠度评定法(SORA)
    2.4 Kriging代理模型
    2.5 小结
3 基于分位点移动的可靠度优化解耦法
    3.1 概率空间中基于分位点的解耦法
    3.2 基于MCS和RBDO问题的Kriging样本点更新策略
    3.3 算例分析
        3.3.1 高非线性可靠度优化算例
        3.3.2 高非线性多MPTP点可靠度优化问题
        3.3.3 减速器可靠度优化算例
        3.3.4 开孔曲筋板可靠度优化算例
    3.4 小结
4 基于共轭惩罚边界的SORA法
    4.1 解耦法近似边界分析
        4.1.1 近似可行域扩大
        4.1.2 近似可行域缩小
    4.2 基于共轭惩罚边界的SORA法
        4.2.1 保存全部可靠度信息技术
        4.2.2 边界惩罚技术
    4.3 算例分析
        4.3.1 线性约束可靠度优化算例
        4.3.2 高非线性可靠度优化算例
        4.3.3 三杆桁架可靠度优化算例
        4.3.4 减速器可靠度优化算例
    4.4 小结
5 基于共轭惩罚边界的分位点移动解耦法
    5.1 基于共轭惩罚边界的分位点移动解耦法
    5.2 算例分析
        5.2.1 多设计点可靠度优化算例1
        5.2.2 多设计点可靠度优化算例2
        5.2.3 MPTP变化剧烈可靠度优化算例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城镇燃气管网安全供气鲁棒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行性分析及创新点
        1.6.1 可行性分析
        1.6.2 创新点
第2章 城市燃气管网的拓扑结构
    2.1 城市燃气管网的结构类型
    2.2 城市燃气管网中的主要设施
        2.2.1 门站
        2.2.2 储配站
        2.2.3 输配管网
        2.2.4 调压站
    2.3 城市燃气管网拓扑结构模型的简化
        2.3.1 城镇燃气管网内管段及单元设备的简化
        2.3.2 城镇燃气管网的节点以及管道编号
        2.3.3 城镇燃气管网的拓扑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燃气管网的管段连通重要度
    3.1 城市燃气管网系统的数学表达
        3.1.1 拓扑结构的概念
        3.1.2 基本假设
        3.1.3 连通特性
    3.2 单气源最小路集数学表示
    3.3 基于改进的不交化最小路集矩阵的连通可靠度计算
        3.3.1 向量与矩阵的特殊运算
        3.3.2 基于改进的不交化最小路集连通可靠度解析表达式
    3.4 连通可靠度的算法实现
        3.4.1 最小路集的计算
        3.4.2 逻辑事件的运算与算法实现
        3.4.3 改进的连通可靠度的算例演示
    3.5 拓扑结构系统的模型简化
        3.5.1 计算单元的合理选择
        3.5.2 最小路径的合理选择
    3.6 城市燃气管网的管段连通重要度
    3.7 matlb编程计算方法
    3.8 管网连通可靠度与管段连通重要度的实例分析
        3.8.1 管网正常工作
        3.8.2 管网非正常工作
        3.8.3 管段重要度
        3.8.4 管道破坏对管网可靠性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供气可靠的城镇燃气管段重要度计算
    4.1 城镇燃气管网的水力分析
        4.1.1 管网水力模拟基础理论
        4.1.2 管网故障水力计算方法
    4.2 基于TGNET的某城镇燃气管网水力模拟
    4.3 管段供气重要度计算分析方法
    4.4 某城镇燃气管网管段重要度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镇燃气管网的鲁棒性
    5.1 城镇燃气管网鲁棒性分析的相关指标
        5.1.1 城镇燃气管网的度与网络平均度
        5.1.2 城镇燃气管网的介数
        5.1.3 城镇燃气管网的平均路径
        5.1.4 城镇燃气管网的网络全局效率
        5.1.5 城镇燃气管网的综合管段重要度
    5.2 城镇燃气管网鲁棒性
        5.2.1 城镇燃气管网中管段的角色分类
        5.2.2 鲁棒性模型的建立
        5.2.3 公式准确性验证
    5.3 城镇燃气管网鲁棒度的算法实现
    5.4 某城镇燃气管网鲁棒度计算与分析
        5.4.1 鲁棒度计算
        5.4.2 计算结果验证与分析
    5.5 管网优化方案计算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提高城镇燃气管网的安全性的措施
        6.2.1 管网设计阶段
        6.2.2 管网施工阶段
        6.2.3 管网运行管理阶段
    6.3 创新性描述
    6.4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5)列车枕梁疲劳试验与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焊接结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列车结构件疲劳试验研究现状
        1.2.3 结构件疲劳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第2章 枕梁空气环境下疲劳寿命评估
    2.1 引言
    2.2 疲劳试验方案
        2.2.1 理论载荷计算
        2.2.2 疲劳试验约束方案
        2.2.3 疲劳试验载荷方案
    2.3 枕梁疲劳试验
        2.3.1 疲劳试验平台
        2.3.2 疲劳试验方法
    2.4 疲劳寿命理论计算
        2.4.1 材料S-N曲线
        2.4.2 计算结果
    2.5 枕梁疲劳寿命评估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枕梁腐蚀疲劳寿命评估
    3.1 引言
    3.2 腐蚀疲劳试验方案
        3.2.1 腐蚀环境加速谱
        3.2.2 疲劳试验方案
    3.3 枕梁腐蚀疲劳试验
        3.3.1 腐蚀疲劳试验平台
        3.3.2 腐蚀疲劳试验方法
    3.4 腐蚀疲劳寿命理论计算
        3.4.1 材料腐蚀环境S-N曲线
        3.4.2 枕梁腐蚀疲劳寿命计算
    3.5 腐蚀疲劳寿命评估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枕梁虚拟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枕梁危险点选取
        4.2.1 多元可靠性模型
        4.2.2 危险点选取实例
    4.3 有限元模型验证
        4.3.1 枕梁有限元模型实例一
        4.3.2 枕梁有限元模型实例二
    4.4 枕梁虚拟实验
        4.4.1 虚拟实验方法
        4.4.2 虚拟实验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枕梁腐蚀疲劳裂纹分析
    5.1 引言
    5.2 定性分析
        5.2.1 裂纹萌生寿命预测
        5.2.2 断口分析
    5.3 定量分析
        5.3.1 材料门槛值测试
        5.3.2 裂纹扩展速率
        5.3.3 裂纹扩展寿命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枕梁疲劳可靠性评估
    6.1 引言
    6.2 疲劳可靠性模型
    6.3 高速列车枕梁疲劳可靠性评估
        6.3.1 实测载荷谱
        6.3.2 计算步骤
        6.3.3 危险点寿命分布
        6.3.4 结果分析
    6.4 地铁列车枕梁疲劳可靠性评估
        6.4.1 危险点寿命分布
        6.4.2 标识应力分布
        6.4.3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多元差分混沌通信系统数字迭代接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混沌调制技术
        1.2.2 LDPC码编译码算法优化设计
        1.2.3 迭代接收机的设计
        1.2.4 联合信源信道编译码算法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LDPC码相关背景介绍
    2.1 引言
    2.2 LDPC码的表示方法
        2.2.1 矩阵表示法
        2.2.2 Tanner图表示法
        2.2.3 度分布对表示法
    2.3 原模图LDPC码的表示与构造
    2.4 LDPC码的编码方式
    2.5 基于信息传递思想的译码算法
    2.6 基于信息传递思想的LDPC码最短环计算算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DPC码译码算法优化与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环结构的迭代译码算法
    3.3 以可靠度为导向的BP (RELIABILITY-WISE BP,RW-BP)译码算法
        3.3.1 LDPC码各节点可靠度的判定
        3.3.2 可靠度指数更新算法
        3.3.3 RW-BP算法具体伪代码表示
        3.3.4 复杂度分析
    3.4 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
        3.4.1 理论分析工具
        3.4.2 RW-BP算法在AWGN信道与PR信道上纠错性能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多元差分混沌移位键控调制系统的数字迭代接收机设计
    4.1 引言
    4.2 用于M-ARY DCSK系统的IR设计
    4.3 M-ARY DCSK系统LLR值的计算
        4.3.1 考虑信道状态信息(CSI)时的LLR值的计算
        4.3.2 不考虑信道状态信息(CSI)时的LLR值的计算
    4.4 M-ARY DCSK-IR系统性能分析
        4.4.1 用于M-ary DCSK-IR系统的EXIT分析
        4.4.2 M-ary DCSK-IR系统的可达码率分析
        4.4.3 M-ary DCSK-IR系统BER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ARY DCSK调制方式的联合信源信道译码器研究与改进
    5.1 引言
    5.2 基于M-ARY DCSK调制的IR-JSCD系统模型
        5.2.1 发送端编码流程与系统模型
        5.2.2 接收端译码算法描述
    5.3 基于M-ARY DCSK调制的IR-SD系统与DP-JSCD系统性能分析
        5.3.1 IR-SD系统与DP-JSCD系统运算复杂度与迭代时间对比
        5.3.2 IR-SD系统与DP-JSCD系统收敛门限分析
        5.3.3 IR-SD系统与DP-JSCD系统BER仿真结果对比
    5.4 用于DP-JSCD系统的译码优化算法
        5.4.1 用于DP-JSCD系统的RW-BP算法
        5.4.2 DP-JSCD系统主要陷阱集的计算
        5.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及主要贡献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论文情况
    二、国家发明专利
    三、项目情况
致谢

(7)基于极限承载能力和地震延性需求的结构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的研究现状
        1.2.1 减低弹性模量法
        1.2.2 广义局部应力应变法
        1.2.3 弹性补偿法
        1.2.4 修正弹性补偿法
    1.3 非弹性体系地震延性需求分析的研究现状
        1.3.1 单向激励作用下地震延性需求分析的研究现状
        1.3.2 双向激励作用下地震延性需求分析的研究现状
        1.3.3 平扭耦联效应作用下地震延性需求分析的研究现状
        1.3.4 P-Δ效应作用下地震延性需求分析的研究现状
    1.4 结构可靠度分析的研究现状
        1.4.1 随机有限元法的研究现状
        1.4.2 体系可靠度分析的研究现状
    1.5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1.5.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复杂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2.1 引言
    2.2 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2.2.1 广义屈服准则和单元承载比
        2.2.2 单元承载比均匀度和基准承载比
        2.2.3 弹性模量缩减因子的确定
        2.2.4 极限荷载的求解
    2.3 算例分析
        2.3.1 弹性模量调整法的对比分析
        2.3.2 广义屈服准则的影响
        2.3.3 弹性模量缩减因子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非比例加载下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3.1 引言
    3.2 改进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3.3 计算流程
    3.4 算例分析
        3.4.1 平面刚架结构
        3.4.2 空间刚架结构
    3.5 结论
第四章 单向激励作用下非弹性体系的概率地震延性需求分析
    4.1 引言
    4.2 单向地震激励下的线弹性和非弹性动力体系
        4.2.1 线弹性和非弹性单轴Bouc-Wen模型
        4.2.2 单轴Bouc-Wen模型的控制参数
        4.2.3 强震记录的筛选
    4.3 P-Δ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和损伤指标的影响
        4.3.1 考虑P-Δ效应的单轴Bouc-Wen模型
        4.3.2 P-Δ效应对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4.3.3 P-Δ效应对概率地震延性需求的影响
        4.3.4 P-Δ效应对地震损伤指标的影响
    4.4 捏拢效应和P-Δ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和损伤指标的影响
        4.4.1 考虑捏拢效应和P-A效应的单轴Bouc-Wen模型
        4.4.2 捏拢效应和P-Δ效应对非弹性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4.4.3 地震延性需求的概率统计特征和预测方程
    4.5 结论
第五章 双向激励作用下非弹性体系的概率地震延性需求分析
    5.1 引言
    5.2 双向地震激励下的线弹性和非弹性动力体系
        5.2.1 双向地震激励下的线弹性动力体系
        5.2.2 双向地震激励下的非弹性动力体系
        5.2.3 双向地震激励下的线弹性和非弹性动力响应
    5.3 双向激励作用下P-Δ效应对地震延性需求的影响
        5.3.1 考虑P-A效应的非弹性双轴Bouc-Wen模型
        5.3.2 双向地震激励和P-Δ效应对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
        5.3.3 P-Δ效应对地震动力响应概率统计特征的影响
        5.3.4 Park-Ang地震损伤指标的概率统计特征
    5.4 结论
第六章 平扭耦联作用下非弹性体系的概率地震延性需求分析
    6.1 引言
    6.2 非弹性平扭耦联模型
    6.3 非弹性平扭耦联效应分析
        6.3.1 平扭耦联Bouc-Wen模型的控制参数
        6.3.2 近场地震作用下的平扭耦联效应
        6.3.3 远场地震作用下的平扭耦联效应
    6.4 平扭耦联效应下的概率地震延性需求分析
        6.4.1 非耦联平动自振周期和规一化屈服强度的影响
        6.4.2 规一化刚度偏心距的影响
        6.4.3 非耦联扭转平动频率比的影响
        6.4.4 屈服后刚度比的影响
    6.5 结论
第七章 结构可靠度与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
    7.1 引言
    7.2 随机工程结构的点可靠度分析
        7.2.1 基本随机向量的标准正态化
        7.2.2 一次可靠度方法
        7.2.3 蒙特卡洛重要抽样法
        7.2.4 基于极限承载能力和地震延性需求的点可靠度分析
    7.3 随机工程结构的体系可靠度分析
        7.3.1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影响系数法
        7.3.2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随机弹性模量缩减法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的问题及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基于区间理论的基坑围护结构系统非概率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坑围护工程可靠度研究现状
        1.1.1 基坑围护工程可靠度研究意义
        1.1.2 基坑围护工程可靠度研究现状
    1.2 非概率可靠度理论研究现状
        1.2.1 基于概率的随机可靠度理论
        1.2.2 基于模糊数学的模糊可靠度理论
        1.2.3 基于区间凸集模型的非概率可靠度理论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区间分析的非概率可靠度理论研究
    2.1 区间数学的基本理论
        2.1.1 区间数基本概念
        2.1.2 区间变量及其运算
        2.1.3 区间变量函数
    2.2 区间运算扩张过估计研究
        2.2.1 区间扩张的定义和性质
        2.2.2 函数区间扩张过估计的原因
        2.2.3 函数区间扩张过估计的解决方法
    2.3 区间非概率可靠度指标
        2.3.1 两区间变量的线性功能函数非概率可靠度指标
        2.3.2 多区间变量的线性功能函数非概率可靠度指标
        2.3.3 非概率可靠度指标的定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坑围护结构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3.1 基坑围护体系破坏模式
        3.1.1 基坑围护结构型式及适用范围
        3.1.2 基坑围护体系破坏模式
    3.2 基坑工程中不确定性因素
        3.2.1 不确定性因素研究的目的
        3.2.2 不确定性因素的主要内容
    3.3 基坑围护结构目标可靠指标
    3.4 基坑围护结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3.4.1 非概率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3.4.2 非概率可靠度指标的求解
    3.5 工程实例
        3.5.1 工程概况
        3.5.2 重力式基坑稳定性分析
        3.5.3 重力式基坑非概率可靠度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坑围护结构系统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4.1 典型结构系统的点可靠度分析
        4.1.1 串联系统
        4.1.2 并联系统
        4.1.3 混联系统
    4.2 基坑围护系统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4.2.1 基坑围护结构系统的可靠度分析
        4.2.2 基坑围护结构系统的区间可靠度计算模型
    4.3 工程实例
        4.3.1 工程概况
        4.3.2 重力式基坑系统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坑围护结构非概率可靠度敏感性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土钉支护结构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5.2.1 土钉支护结构非概率可靠度计算假设
        5.2.2 土钉支护结构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5.2.3 土钉支护结构非概率可靠指标参数敏感性分析
    5.3 土钉支护体系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分析
        5.3.1 土钉支护系统的区间非概率可靠度计算
        5.3.2 土钉支护系统非概率可靠度指标参数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论述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实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构可靠度研究简介
二、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综述
    (一) 一次二阶矩法
    (二) 高次高阶矩法
    (三) 响应面法
    (四) 蒙特卡罗法
    (五) 随机有限元法
三、结论

(10)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结构点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2.1 一次二阶矩法
        2.1.1 中心点法
        2.1.2 验算点法
        2.1.3 J C法
        2.1.4 拉格朗日乘子法[3]
    2.2 高次高阶矩法
    2.3 响应面法
    2.4 蒙特卡罗法
    2.5 随机有限元法
3 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方法
4 结语

四、结构点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荷载组合方式对铁路桥梁重力式桥墩可靠度影响规律的研究[D]. 赵秋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串联机器人运动可靠性分析及优化[D]. 胡艳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基于分位点及约束边界修正的可靠度优化解耦法[D]. 杨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城镇燃气管网安全供气鲁棒性分析[D]. 吴旸剑.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5]列车枕梁疲劳试验与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胡杰鑫. 东北大学, 2019(01)
  • [6]多元差分混沌通信系统数字迭代接收关键技术研究[D]. 吕毅博. 厦门大学, 2016(01)
  • [7]基于极限承载能力和地震延性需求的结构可靠度研究[D]. 余波. 广西大学, 2011(07)
  • [8]基于区间理论的基坑围护结构系统非概率可靠度研究[D]. 徐鹏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1(04)
  • [9]论述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实用方法[J]. 王西宁. 科技信息, 2010(16)
  • [10]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J]. 张勇辉,佟晓君,马群.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4)

标签:;  ;  ;  ;  ;  

结构点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