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小说论文-户思社

杜拉斯小说论文-户思社

导读:本文包含了杜拉斯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玛格丽特·,杜拉斯,渡船,湄公河,少女

杜拉斯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户思社[1](2017)在《诗情化就一首不朽的咏叹调——重读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情人》》一文中研究指出1983年的秋天,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儿子乌达希望办一个家庭影展,他想请母亲就他们的家庭影集写一些说明文字。杜拉斯翻开了自己的家庭影集,看到了自己和母亲与两位哥哥的照片,突然想到了少女时代的那次渡河。湄公河上的阳光下,那个带着男孩子毡帽的少女多少有点暧昧,一副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的模样。那形(本文来源于《团结》期刊2017年03期)

常璐芸[2](2017)在《张爱玲与杜拉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这个40年代曾经红透上海的女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流星,光彩夺目却又转瞬即逝。张爱玲初登文坛,就迅速地吸引了大批读者,并引起了当时文坛的震惊。但是与她的作品在读者中激起的热烈反响相比,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却显得滞后。进入80年代,张爱玲的研究论文数量日丰,对张爱玲的论述也更贴近作品,研究方法也很多样,从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性、创作心态等多方面,探究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并逐步形成了张爱玲研究的格局。90年代的张爱玲研究不仅能够深入到作品内部,对作家的深层心理进行把握,而且从宏观上对张爱玲的创作进行分析的论文逐渐增加。本文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找了同时期的一位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与张爱玲的创作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我们能够发现两位作家不仅仅是生活的年代相似,童年经历及写作风格都能找到相似之处。张爱玲笔风荒凉,偏好写“十里洋场”的男男女女,遗老遗少,她的小说雅俗共赏,中西结合;杜拉斯小说的内容不固定,笔法冷静,喜欢用电影的意识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她们的思想非常相近,张爱玲特异,杜拉斯叛逆,她们都是曾经不被时代认同的作家,她们的文字乖张、冷漠。两位作家都偏爱写女性“异化”,尤其是母亲“异化”,在她们的小说中大量存在着母亲形象,她们用她们娴熟的写作技巧来书写心中的故事。母亲“异化”的同时也承载着女性的“悲剧意识”,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有时代的原因,作者自身的原因,但更要的,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造成的。通过杜拉斯的“入世”思想,我们能够看出张爱玲并不是真的不在乎政治,只是她采用更隐晦的方式来表达对时事的看法,但是作者并不能赞成这种“安稳于世”的“妇人性”,每个时代的作家都有其使命,我们不应该宣扬这种颓废的思想。张爱玲与杜拉斯虽然是两个国家的女性,但是她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通过与杜拉斯的比较,我们看到张爱玲独特的书写视角,对于人性、对于生命的诠释,张爱玲都超越了同时代的很多作家。(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0)

杨杰蛟[3](2016)在《个体叙事与自我认同——虹影与杜拉斯小说主题的文化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虹影是受杜拉斯影响极为明显的中国当代女作家之一,她们在人生经历、创作思想以及小说的主题指向上均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从情爱、家园、历史叁个叙事主题的比较分析中可以发现,在女性个体生命经验书写的背后,两者共同传达出实现自我认同的迫切渴望,但基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与时代背景的差异,虹影的创作又具有独立的个性特征,呈现出接受影响后的创造与新变。(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陈喆[4](2016)在《浅析杜拉斯小说《情人》的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文学家来说,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到其作品的创作,其中生活背景是对其作品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体现的就是其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历。在《情人》这部作品中,作者就将其生活经历和文学形象进行结合。从《情人》的故事情节来解读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作者对其个人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寻求,以及作家在东西方之间的游离;(2)文化在多重语境下的融合及其关联;(3)法兰西民族受到东方巨大的诱惑。《情人》是杜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这部小说当中,时空打乱了,回忆、插叙、倒叙混在一起,维系它们的是爱情,文中也处处洋溢着人文的精神,告诉我们爱情的真谛。(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8期)

陈汤龙,肖凌[5](2016)在《期待“化茧成蝶”的爱情——杜拉斯小说情人形象的“蜕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比较杜拉斯自传体小说"情人"系列叁部曲《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和《北方的中国情人》,分析她笔下的叁个情人形象"化茧成蝶"般的"蜕变"过程:外貌由丑至美、性格由弱至强、情感由厌至恋。究其原因,有内在与外在两点:作者亲身经历且盼望美好,中国国力渐强加之不同时代对"情人"不同诠释的需要。最终,"情人"形象在经历了叁次蜕变后,由"丑茧"化"美蝶",结局虽仍不完美,但过程却一次次扣人心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孟泽,周晓宇[6](2016)在《月光皎兮,情人燎兮——浅析杜拉斯小说《情人》与德彪西钢琴曲《月光》中的断片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当代文艺的重要属性,"断片美学"对于揭示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以独树一帜的"女性写作"而成为传奇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和现代音乐的先行者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在各自的代表作小说《情人》和钢琴曲《月光》中用清冷寂静、凄美空灵的相同基调对"断片美学"做出了极致的诠释。两者在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上的相似性以及共同体现的相互照应的"断片美学"特征对当代文艺具有深远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李奕源[7](2016)在《重复:由四个文本看杜拉斯小说的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与重复”作为一个文学命题日益被关注。在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文本中,重复亦是一个显着的特征。作家先期小说文本的重复艺术主要体现为某些意象、细节、事件等在同一个或不同文本间的反复出现,以《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为代表。该文本与布朗肖的《等待,遗忘》出版于同一年,其中某些哲学观念相互呼应,阐释了等待的运动性、等待与欲望和死亡的联系。该文本之后,杜拉斯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的小说文本,其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语句重复现象的出现便是其变化之一。近叁万字的文本《阿巴恩,萨巴娜,大卫》仅用四百多个不同的单词写成,其中语句重复的表现形式、关键词重复都独具杜拉斯特色。在作家转向十年的电影、戏剧创作再次回归到小说的时候,写下《坐在走廊里的男人》。该文本蕴含的繁复交错的重复意象,将其主题指向一种极端的男女爱欲。以其为界,杜拉斯笔下指涉爱欲主题的文本被划分为前后两类,各类中重复出现的事件、空间均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重复艺术的角度看,该文本成为杜拉斯小说文本体系的转折点。到了晚年,杜拉斯创作了《中国北方的情人》,对早些年的《情人》、先期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的“情人事件”进行重述,同时作家还通过拼贴、注解的互文性手法再现其他文本中的细节。这叁个文本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互文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归因于作家不同写作动机的转化和解构手法的运用。上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文本展示了杜拉斯小说文本中重复艺术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从整体上看,其重复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可归结为两点:一是作家在文本中不断复现、又不断打乱自己的生命痕迹;二是以杜拉斯式的互文性和“纯粹回忆”构建起自己作为一名女性作家的文本之源。而这两点,与杜拉斯建构文本的虚构权威的话语策略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陈朗珍[8](2015)在《杜拉斯小说的电影化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各门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文学与电影领域更是如此,不仅诸多经典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电影特殊的叙事技巧也深刻地影响着小说家的创作思维。电影叙事的方式启发了作家对于文学创作革新的灵感,从而引起了他们重新探索和把握世界新方式的思考,这正是影视时代给作家最深刻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法国,一大批的现代小说大师们也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小说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并且为后人留下了诸多可供参考的可贵文本。本论文以法国着名的小说家与电影艺术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参照小说与电影叙事理论和比较诗学的分析方法,试从两种艺术门类的性质着手,结合杜拉斯小说的创作背景,通过文本细读法,分析杜拉斯小说文本中的电影化叙事倾向,并进一步探讨视觉文化环境下小说的生存走向。论文主要分叁个层面对杜拉斯小说叙事的电影化倾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首先对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门类的特质和杜拉斯创作背景进行梳理,探索杜拉斯借鉴电影的叙事技巧进行小说创作的缘由;其次论文对杜拉斯的小说进行比较细致的文本分析,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结构叁个层面展开讨论,进一步指出杜拉斯借用了电影的叙事技巧,使其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视角的线性叙事模式,开拓了新的叙事空间,形成新的叙事语言;最后探析杜拉斯小说电影化叙事的意义,指出电影化叙事不仅创新了杜拉斯小说的叙事模式,也拓展了其小说的诗意空间,延伸了小说的美学力量,赋予杜拉斯小说以独特风格,而杜拉斯将电影叙事技巧融于小说的创作,也是时代语境促发与杜拉斯自主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她的探索是对小说自身在视觉文化时代寻求创新性叙事的一次有意义尝试,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5-12-01)

孙乔[9](2015)在《从文学到电影的移植与重建——以《情人》为例谈杜拉斯小说与电影的艺术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法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家、剧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将自己的小说艺术与电影艺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她将电影艺术引入小说领域,使其小说本身就带有了电影化特色,并成功地将小说以作家电影的形式再现于大银幕。在这个过程中,她对二者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就。她的作品从文本到电影的移植与重建为文学改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对杜拉斯小说《情人》的写作风格,以及同名电影中所体现的作者意志和原作风格等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求同存异,融合发展。(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赵树勤,杨杰蛟[10](2015)在《河流·情人·城市——虹影与杜拉斯小说意象的文化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当代女作家虹影与法国女作家杜拉斯在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征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从意象构建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河流世界、异国情人与城市空间在两者作品中均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但由于时代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区别,她们在运用这叁类意象所呈现出的审美倾向和文化心理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杜拉斯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爱玲,这个40年代曾经红透上海的女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流星,光彩夺目却又转瞬即逝。张爱玲初登文坛,就迅速地吸引了大批读者,并引起了当时文坛的震惊。但是与她的作品在读者中激起的热烈反响相比,对其作品的深入研究却显得滞后。进入80年代,张爱玲的研究论文数量日丰,对张爱玲的论述也更贴近作品,研究方法也很多样,从其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性、创作心态等多方面,探究张爱玲作品的艺术魅力,并逐步形成了张爱玲研究的格局。90年代的张爱玲研究不仅能够深入到作品内部,对作家的深层心理进行把握,而且从宏观上对张爱玲的创作进行分析的论文逐渐增加。本文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找了同时期的一位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与张爱玲的创作进行研究。通过比较,我们能够发现两位作家不仅仅是生活的年代相似,童年经历及写作风格都能找到相似之处。张爱玲笔风荒凉,偏好写“十里洋场”的男男女女,遗老遗少,她的小说雅俗共赏,中西结合;杜拉斯小说的内容不固定,笔法冷静,喜欢用电影的意识流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她们的思想非常相近,张爱玲特异,杜拉斯叛逆,她们都是曾经不被时代认同的作家,她们的文字乖张、冷漠。两位作家都偏爱写女性“异化”,尤其是母亲“异化”,在她们的小说中大量存在着母亲形象,她们用她们娴熟的写作技巧来书写心中的故事。母亲“异化”的同时也承载着女性的“悲剧意识”,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有时代的原因,作者自身的原因,但更要的,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造成的。通过杜拉斯的“入世”思想,我们能够看出张爱玲并不是真的不在乎政治,只是她采用更隐晦的方式来表达对时事的看法,但是作者并不能赞成这种“安稳于世”的“妇人性”,每个时代的作家都有其使命,我们不应该宣扬这种颓废的思想。张爱玲与杜拉斯虽然是两个国家的女性,但是她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通过与杜拉斯的比较,我们看到张爱玲独特的书写视角,对于人性、对于生命的诠释,张爱玲都超越了同时代的很多作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杜拉斯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户思社.诗情化就一首不朽的咏叹调——重读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情人》[J].团结.2017

[2].常璐芸.张爱玲与杜拉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17

[3].杨杰蛟.个体叙事与自我认同——虹影与杜拉斯小说主题的文化解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陈喆.浅析杜拉斯小说《情人》的文化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6

[5].陈汤龙,肖凌.期待“化茧成蝶”的爱情——杜拉斯小说情人形象的“蜕变”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

[6].孟泽,周晓宇.月光皎兮,情人燎兮——浅析杜拉斯小说《情人》与德彪西钢琴曲《月光》中的断片美学[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李奕源.重复:由四个文本看杜拉斯小说的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16

[8].陈朗珍.杜拉斯小说的电影化叙事研究[D].江南大学.2015

[9].孙乔.从文学到电影的移植与重建——以《情人》为例谈杜拉斯小说与电影的艺术融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赵树勤,杨杰蛟.河流·情人·城市——虹影与杜拉斯小说意象的文化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  

杜拉斯小说论文-户思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