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语法范式论文-耿立波,杨丽,杨亦鸣

人工语法范式论文-耿立波,杨丽,杨亦鸣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语法范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学习,微型人工语法,人工语言,第二语言

人工语法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耿立波,杨丽,杨亦鸣[1](2018)在《基于微型人工语法范式的语言学习实证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Reber首次设计和使用了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以来,人工语法的发展已有半世纪的历史.本文从语言学习视角出发,讨论人工语法发展以来4种类型(有限状态语法下的经典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有限状态语法下的无语义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非有限状态语法下的调控语义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以及"迷你"自然语言型微型人工语法学习范式)的相关实证研究及其在语言学习领域的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张剑心,汤旦,李莹丽,刘电芝[2](2016)在《反向对抗逻辑范式的创立与证实——人工语法PDP对抗逻辑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语法对抗逻辑范式不能排除相似性和辨别力,导致自动反应不纯粹甚至虚假或无法检测到。本研究创立反向对抗逻辑范式,采用单因素(相容/对抗条件)被试间设计:内隐学习阶段将肯定标签与语法A绑定,否定标签与语法B绑定;测量阶段相容条件组对语法A和B做与学习阶段一致的判断,对抗条件组对语法B做与学习阶段对抗的肯定判断。实验证明:(1)外显否定标签可与语法B绑定学习而获得自动化特征,产生内隐联结自动化。(2)内隐否定知识比肯定知识更自动,知识从肯定转为否定易,从否定转为肯定难。(3)反向对抗逻辑范式能有效检测到自动反应,不受语法间形式相似性和辨别力影响。(4)首次析出高概率判断偏向效应,得到纯粹受控反应。(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焦岚,胡娟[3](2013)在《人工语法范式下的无意识知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语法范式不仅是内隐学习领域广泛运用的范式,同时也是研究无意识知识的主要方法。文章通过对人工语法范式组成材料中的刺激频率、组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不仅使人们对无意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对内隐学习获得规则知识的假设提出更确定的回答;并通过对无意识知识的神经机制研究以及考察镜射规则学习过程的脑神经激活状况,获得了规则学习对应更为准确的脑神经活动,推动了人工语法范式下无意识知识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邢强,詹欣浪[4](2011)在《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初步眼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人工语法范式,采用眼动技术对内隐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用材料的相似性与规则性,考察关于规则的内隐知识与对刺激的记忆这2个要素对分类判断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分类判断过程的主要因素是记忆要素;在人工语法范式下,眼动分析可以研究内隐记忆效应.(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赵恒春[5](2009)在《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特点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隐学习诞生至今,虽然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但也始终存在着争论。已有研究对于内隐学习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内隐学习表征及迁移的过程和形式的看法尚不统一。本研究采用人工语法范式,对不同被试群体使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减小无关变量的影响程度,选取小学一二年级学生(6-8岁)、大学生(18-22岁)、老年人(55-65岁),通过叁个实验依次论证了内隐学习的产生、内隐学习的表征形式和内隐学习的迁移形式,为丰富内隐学习理论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主要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在儿童、青年、老年叁个年龄阶段都发生了内隐学习,当面对相同的材料时,虽然叁年龄段成绩略有差异,但未达到显着性水平。2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内隐学习表征形式是不同的,儿童(6-8岁)主要根据刺激的表面物理特征或刺激之间的相似性进行;青年(18-22岁)主要以刺激的深层内在结构为基础,老年(55-65岁)的表征形式在依据刺激的表面相似性的同时,也以刺激的深层内在结构为基础;3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内隐学习迁移形式不同,即儿童(6-8岁)内隐学习迁移形式的基础是两叁个字母组成的组块,而非字母串的潜在深层结构;青年(18-22岁)内隐学习的迁移以字母串抽象的潜在深层结构为基础,老年(55-65岁)内隐学习的迁移是抽象的深层结构和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4延时迁移阶段表现出的年龄效应与即时迁移阶段是一致的,即不同年龄段的被试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9)

潘玲,闫国利[6](2008)在《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脑机制及其教育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语法范式是研究内隐学习实验的重要范式。利用脑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发生时,额叶、枕叶、顶叶以及基底神经节与内隐学习有密切关系。该结果对当前教育教学产生一定启示,即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知识迁移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重视学习过程中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先后顺序和有序结合。(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郭秀艳,杨治良[7](2001)在《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语法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近叁十年来内隐学习的核心研究方法———人工语法范式———的一个总结。文章分叁个部分 ,分别介绍了人工语法范式的叁个要素。第一部分介绍了学习材料要素 ,即限定状态语法和双条件语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指导语要素 ,着重讲解了它的实验性分离功能。第叁部分介绍了程序要素 ,伴随内隐学习研究问题的深入和复杂化趋势 ,循序演绎了研究者对人工语法范式程序所做的调整(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2001年03期)

人工语法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工语法对抗逻辑范式不能排除相似性和辨别力,导致自动反应不纯粹甚至虚假或无法检测到。本研究创立反向对抗逻辑范式,采用单因素(相容/对抗条件)被试间设计:内隐学习阶段将肯定标签与语法A绑定,否定标签与语法B绑定;测量阶段相容条件组对语法A和B做与学习阶段一致的判断,对抗条件组对语法B做与学习阶段对抗的肯定判断。实验证明:(1)外显否定标签可与语法B绑定学习而获得自动化特征,产生内隐联结自动化。(2)内隐否定知识比肯定知识更自动,知识从肯定转为否定易,从否定转为肯定难。(3)反向对抗逻辑范式能有效检测到自动反应,不受语法间形式相似性和辨别力影响。(4)首次析出高概率判断偏向效应,得到纯粹受控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语法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1].耿立波,杨丽,杨亦鸣.基于微型人工语法范式的语言学习实证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8

[2].张剑心,汤旦,李莹丽,刘电芝.反向对抗逻辑范式的创立与证实——人工语法PDP对抗逻辑的改进[J].心理学报.2016

[3].焦岚,胡娟.人工语法范式下的无意识知识探析[J].心理科学.2013

[4].邢强,詹欣浪.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初步眼动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5].赵恒春.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特点及其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6].潘玲,闫国利.人工语法范式下内隐学习的脑机制及其教育启示[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

[7].郭秀艳,杨治良.内隐学习研究的核心方法——人工语法范式[J].应用心理学.2001

标签:;  ;  ;  ;  

人工语法范式论文-耿立波,杨丽,杨亦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