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文学论文-王艳

牛郎织女文学论文-王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牛郎织女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间文学,语文课堂教学,《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18)在《基于民间文学的儿童乐学力挖掘与培养——以《牛郎织女》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文学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长期积淀的结晶。民间故事、歌谣等文学形式,孩子们喜闻乐见。积极挖掘探索民间文学的奥秘与博大,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很好地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语文、乐于探索生活的有利载体,是一种稳定的以兴趣导学的综合学习方式,更是学习主体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乐于发现、乐问好思、乐探求知、乐学成长的能力。一、"乐学力"的提出我国古代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本文来源于《吉林教育》期刊2018年35期)

卫懿嘉[2](2018)在《牛郎织女的国外传播——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郎织女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关注,对其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共源。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树立"求同存异"的态度,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主要从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演变、牛郎织女的研究现状、牛郎织女传播到日本的原因、牛郎织女在日本的研究现状、牛郎织女传播到国外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中日牛郎织女的研究状况做出全面的总结,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生长。(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S1期)

隆滟[3](2017)在《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变异——布依族《重然的故事》与汉族《牛郎织女》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口传文学的《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民族等方面的不同,故事在保留了同一个母题的主要的情节要素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一些变异。本文通过汉族《牛郎织女》与布依族的相关传说《重然的故事》进行比较,分析《牛郎织女》在黔西南布依族地区本土化的过程中,其传承与变异往往是以相互渗透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既有对汉族传入文化因子的保留,也有对本民族文化因子的吸收,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被布依族人民加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布依族文化的一分子,才得以在布依族民间流传至今的。(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郭俊红[4](2009)在《论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传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口头性"被认为是民间文学的最主要特征,口头传承也被认为是民间文学作品最主要传承手段。通过田野调查,笔者发现在民众生活中,传承民间文学作品的手段和教科书上的讲授出入很大。沂源县牛郎官庄的牛郎织女传说传承,民众不只有面对面口传心授的在场交流,还依靠当地牛郎庙、织女洞等庙宇建筑空间;每年叁月叁、七月七的织女洞庙会;当地孙氏家族保存的孙氏族谱及庙观周围的碑刻等多种样式讲述传承牛郎织女传说。总之,笔者认为在此地空间传承、行为传承、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共同担负着传承牛郎织女传说的责任。笔者无意颠覆现场口头叙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传承手段,只是强调民间文学的传承手段应该和它所包含的内容一样丰富多元。(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09年05期)

周玉娴[5](2009)在《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牵牛、织女是空中的两颗耀眼的星宿,也是原始星神崇拜的对象,后来这两颗明亮的星宿成为牛郎织女故事的主角,降落到人间,演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从先秦到汉代,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并得到发展和孳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故事基本定型。张华的《博物志》和《殷芸小说》中,有这个故事的基本雏形。而且,殷芸小说的记载成为这个故事的发展演变的核心和辐射源,后世的牛女故事多从中取材或在此基础上演变。魏晋时期,牵牛织女的故事和民俗节日七夕结合,从此这则神话故事在文学殿堂中大放异彩,同时在民间文化中广泛传播。唐宋时期牛郎织女故事在《灵怪录》出现异化现象,郭翰遇到织女下凡的艳事成为后代文人们创作的因素之一。唐宋时期的七夕诗歌繁荣,七夕风俗在民间蔚为壮观。明清时期是牛郎织女文学的鼎盛时期,七夕诗歌仍然沿着唐宋七夕诗词的道路发展。而在戏曲小说等叙事文学中,牛郎织女故事也成为文人关注的题材。比如,明代万历年间朱名世的《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清代邹山的传奇《双星图》等都在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孳生出的一些新作品。到了清代,宫廷和地方都要上演一些承应戏来庆祝,《升平署月令承应戏》中就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两出戏的剧本流传。清末民初的《牛郎织女传》是在民间艺人说唱的基础上,经过文人加工过的章回小说,是牛女故事的近代形态。牛郎织女故事的演进是在《殷芸小说》《郭翰》《新刻全像牛郎织女传》《牛郎织女传》《双星图》等一些叙事文学、历代的七夕诗歌和民间故事流传的基础上构成的,它们递相传承,迭加演变,共同推动这个故事向前发展。本文就元明清时期有关牛郎织女的小说和戏曲进行分析,并以这一时期的七夕诗词为佐证,试图厘清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故事在元明清时期的演变情况。(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3-31)

贺慧莹[6](2008)在《《牛郎织女》在苗族地区的变异与分析 兼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战争以及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通商交流,直接促进了不同地区和民族间的文化和文学的交流,也将民间故事传播到中国各地,而各个民族和地区根据自己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色将这些由外来传入的民间故事加以改造,在保留了故事母题的前提下,也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本文来源于《企业家天地》期刊2008年12期)

李立[7](2007)在《牛郎织女神话叙事结构的艺术转换与文学表现——由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而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牛郎织女神话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即口头承传的话语形式(文本形式)和以星宿形象为依托的物象形式(画面形式)。缘于上述两种神话表现形式的比较研究,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审视牛郎织女神话,从而发现牛郎织女神话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由这种叙事结构所构成的独特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形式。上述叙事结构和依托这一叙事结构而构成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形式,因缘于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基础与情感认同而获得了汉代诗人的共鸣,并通过艺术实践和文学创作,构建了独具汉诗特色的诗性审美模式。至唐代,牛郎织女神话完成了向内涵丰富、功能多样的节俗形式的演变。随之,这种由牛郎织女神话的确立而建构起来的审美模式遭到"解构",其所具有的艺术范式作用,也被唐代诗人所抛弃。(本文来源于《古代文明》期刊2007年01期)

邱福庆[8](1999)在《中国爱情文学中的牛郎织女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末形成 ,是现实生活与原始思维模式相结合的产物。这个故事沉淀着叁个重要因素 :1、天命意识 ;2、圆形回归模式 ;3、男女社会地位成内在美质的倾斜性。《牛郎织女》所形成的这一模式对中国的爱情文学发生了重大影响 ,一直延续到《红楼梦》。(本文来源于《龙岩师专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牛郎织女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牛郎织女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关注,对其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共源。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树立"求同存异"的态度,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主要从牛郎织女的起源与演变、牛郎织女的研究现状、牛郎织女传播到日本的原因、牛郎织女在日本的研究现状、牛郎织女传播到国外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中日牛郎织女的研究状况做出全面的总结,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郎织女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基于民间文学的儿童乐学力挖掘与培养——以《牛郎织女》教学为例[J].吉林教育.2018

[2].卫懿嘉.牛郎织女的国外传播——中日比较文学研究[J].汉字文化.2018

[3].隆滟.民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变异——布依族《重然的故事》与汉族《牛郎织女》之比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郭俊红.论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传承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09

[5].周玉娴.元明清时期牛郎织女文学的传承与嬗变[D].首都师范大学.2009

[6].贺慧莹.《牛郎织女》在苗族地区的变异与分析兼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民间文学的异同[J].企业家天地.2008

[7].李立.牛郎织女神话叙事结构的艺术转换与文学表现——由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而引发的思考[J].古代文明.2007

[8].邱福庆.中国爱情文学中的牛郎织女模式[J].龙岩师专学报.1999

标签:;  ;  ;  

牛郎织女文学论文-王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