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面神经监护论文-胡博侠,邹坚定,熊华,潘叶挺,张燕妮

术中面神经监护论文-胡博侠,邹坚定,熊华,潘叶挺,张燕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术中面神经监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鼓室成形术,面神经,术中神经监护

术中面神经监护论文文献综述

胡博侠,邹坚定,熊华,潘叶挺,张燕妮[1](2018)在《面神经术中实时监护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进行面神经实时监护对预防神经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患者,使用面神经监护仪对面神经进行术中实时监护,以保护神经,预防神经损伤。术前、术后通过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 68例鼓室成型术仅1例发生术中面神经损伤,经术中面神经减压及术后药物对症治疗后面瘫完全恢复。结论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实行面神经术中监护能有效保护面神经,减少神经损伤。(本文来源于《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王斌[2](2015)在《神经电生理监护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163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HFS),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面肌痉挛患者归为对照组(术中无电生理监测),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面肌痉挛患者归为监测组(术中行BAEP/LSR/FN MEP监测),对比分析两组减压手术的术后有效率及听力下降、眩晕、面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监测组的即刻显效率为52.55%(47例),轻微面瘫1.11%(1例),听力下降、眩晕5.56%(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均明显改善,手术显效率为65.56%(59例);对照组的即刻显效率为30.14%(22例),轻微面瘫13.69%(10例),听力下降、眩晕23.29%(17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均明显改善,手术显效率为64.38%(47例)。两组的即刻手术显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优于对照组。结论:LSR监测能够提高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近期疗效,对于远期疗效意义不明显,但术中行BAEP、LSR及FN MEP监测对于责任血管的识别与判断、及时判断减压效果,面、听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5-01)

单小峰,林博,卢旭光,蔡志刚,俞光岩[3](2014)在《腮腺手术中面神经监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腮腺手术术中面神经监护的方法和特点,并评价其作用。方法:92例腮腺肿物患者分为术中监护组和对照组各46例,均采用腮腺肿物及部分腺体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面神经功能。监护组术中采用4导联实时监护,通过直接电刺激和自由肌电图辅助定位面神经,对照组术中不行面神经监护。结果:13例原发肿瘤患者(监护组6例,对照组7例)术中面神经分支与肿瘤无关,监护组手术时间为(50.0±9.1)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42.9±5.2)min(P=0.064)。65例原发肿瘤患者(监护组32例,对照组33例)术中需要解剖分离面神经,监护组手术时间为(74.7±28.0)min,对照组为(75.6±29.8)min(P=0.893)。复发肿瘤患者14例,监护组8例,手术时间为(117.5±37.8)min;对照组6例,手术时间为(175±47.8)min,监护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92例患者中,监护组8例出现面瘫症状,均因为肿瘤原因;对照组6例出现面瘫症状,4例因为肿瘤原因,2例为手术误伤。结论:术中面神经监护是辅助辨认和保护面神经的有效方法,应用术中神经监护能够降低复发腮腺肿瘤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误伤神经风险,但不能明显降低术后面瘫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何慧媛,赵昱,陈晓栋,王军[4](2013)在《面神经监护在复杂第一鳃裂瘘切除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面神经监护在复杂性第一鳃裂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第一鳃裂瘘切除术的17例复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8例,左侧11例,右侧6例。病程1月至33年,全部具有反复切开引流和/或手术史。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术中应用Medtronic公司生产的Nim-Response 2.0系统进行面神经监护。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个月以上,切口均Ⅰ期愈合,面形无明显改变,外观满意,无涎瘘及Frey综合征发生;8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唇角歪斜,无永久性面瘫发生;1例术后3月局部复发感染,再次手术后随访15月未见复发,其余患者未发现复发。结论术中面神经监护的应用,可以帮助术者在复杂状态下从瘢痕组织中快速探查、识别面神经的走行,迅速限定手术范围,从而避免在变形组织中盲目的反复牵拉探查,减少术中面神经损伤的机会,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胡小素,郑红彩[5](2006)在《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中的面神经监护及护理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面神经(facial nerve)在中耳乳突段及鼓室段的特殊解剖位置,因此常遭病变侵袭,或出现术中面神经医源性损伤等问题,术中加强面神经监护可减少损伤的发生[1]。2005年5-12月我院采用术中面神经监护(IFNM)为20位患者行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期刊2006年28期)

蒋海娟,李毓敏[6](2006)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的手术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改进与术中面神经监测的应用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的保留率为95%~98%[1]。尤其对较大听神经瘤,术中应用神经生理监测仪可有效寻找出面神经的部位与走向,并加以保护。我院于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对22例听神经瘤病人应用神经生理监测仪(本文来源于《中华护理杂志》期刊2006年07期)

汪照炎,吴皓,黄琦,曹荣萍,陈向平[7](2006)在《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护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护在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20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均采用面神经主干解剖法,应用面神经肌电监护进行术中面神经定位及解剖分离,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平均时间为1.5h,术后面神经功能保全良好,术后随访0.5~3年,无一例复发及涎漏。结论:在腮腺手术中采用面神经监护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面神经损伤,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06年10期)

何丽琼,袁贤瑞,刘志雄,刘运生,潘亚文[8](2006)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的临床应用(附22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22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枕下一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全切除肿瘤,术中同时进行面肌EMG监护,部分患者对侧BAEP监护。结果显示肿瘤全切率100%,无手术死亡;面神经解剖保留20例(90.9%),术后面神经功能Ⅰ-Ⅱ级11例(50%),Ⅲ-Ⅳ级11例(50%),无严重和完全性面神经功能损伤(Ⅴ-Ⅵ级)。故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能明显提高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师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蒋晓星,李天栋,王伟民,王国良,白红民[9](2005)在《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的电生理监测经验。方法对48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病人术中应用肌电图进行连续实时监护,同时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术中当接近、触及、牵拉、刺激面神经时,自发肌电图出现突发、双相或多相的高幅电位改变,面神经得以准确定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变化中以Ⅴ波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最为显着。肿瘤全切除45例,面神经解剖保留44例,功能保留38例。术后2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Ⅰ ̄Ⅱ级38例,Ⅲ ̄Ⅳ级8例,Ⅴ级2例;其中Ⅰ ̄Ⅱ级的术中刺激值为0.1 ̄0.2 mA。无死亡及长期昏迷病例。结论突发的双相或多相的高幅肌电图改变,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Ⅴ波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均为敏感的变化指标;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实施监护,有助于提高面神经的功能保留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9期)

黄煜伦,周岱,王中,周幽心,张世明[10](2005)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资料与方法1.仪器设备:英国牛津公司Medelec神经生理术中监测仪,包括术中双极电刺激器,前置放大器及术中监测专用头盒.术中采用自发面肌电图及诱发面肌电图相结合。2.病人资料:从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共监测27例听神经瘤病人,其中男17例,(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4期)

术中面神经监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163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HFS),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3例面肌痉挛患者归为对照组(术中无电生理监测),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面肌痉挛患者归为监测组(术中行BAEP/LSR/FN MEP监测),对比分析两组减压手术的术后有效率及听力下降、眩晕、面瘫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监测组的即刻显效率为52.55%(47例),轻微面瘫1.11%(1例),听力下降、眩晕5.56%(5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均明显改善,手术显效率为65.56%(59例);对照组的即刻显效率为30.14%(22例),轻微面瘫13.69%(10例),听力下降、眩晕23.29%(17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6个月,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均明显改善,手术显效率为64.38%(47例)。两组的即刻手术显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面瘫、听力下降及眩晕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优于对照组。结论:LSR监测能够提高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近期疗效,对于远期疗效意义不明显,但术中行BAEP、LSR及FN MEP监测对于责任血管的识别与判断、及时判断减压效果,面、听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术中面神经监护论文参考文献

[1].胡博侠,邹坚定,熊华,潘叶挺,张燕妮.面神经术中实时监护在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8

[2].王斌.神经电生理监护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及探讨[D].吉林大学.2015

[3].单小峰,林博,卢旭光,蔡志刚,俞光岩.腮腺手术中面神经监护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何慧媛,赵昱,陈晓栋,王军.面神经监护在复杂第一鳃裂瘘切除术中的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3

[5].胡小素,郑红彩.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中的面神经监护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6].蒋海娟,李毓敏.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的手术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2006

[7].汪照炎,吴皓,黄琦,曹荣萍,陈向平.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护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

[8].何丽琼,袁贤瑞,刘志雄,刘运生,潘亚文.大型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的临床应用(附22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6

[9].蒋晓星,李天栋,王伟民,王国良,白红民.桥小脑角区肿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5

[10].黄煜伦,周岱,王中,周幽心,张世明.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护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

标签:;  ;  ;  

术中面神经监护论文-胡博侠,邹坚定,熊华,潘叶挺,张燕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