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条件论文-史晓亮,尚雨,陈冲,张娜

植被条件论文-史晓亮,尚雨,陈冲,张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干旱,降水距平百分率,淮河流域

植被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亮,尚雨,陈冲,张娜[1](2019)在《淮河流域植被NDVI与干旱条件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干旱灾害频发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该区域植被生长,而前人大多探讨了该区域气象干旱情况或植被生长状况,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且多采用气象站点降水资料进行干旱分析,不能充分反映降水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因此,基于MODIS NDVI遥感影像与TRMM 3B43卫星降水数据,采用降水距平百分率(P_a)作为气象干旱评价指标,分析了2001—2016年淮河流域植被NDVI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1—2016年淮河流域植被NDVI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植被NDVI有所改善的区域比例为54.86%,NDVI基本不变的比例为43.25%,仅1.89%的NDVI出现退化。流域16年间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较少出现重旱和特旱,干旱程度有所降低。植被NDVI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区域分别占流域的61.31%和38.69%,正相关最显着的区域为河南省和安徽省的南部,而河南省东北部、安徽省西北部、山东省西部以及江苏省东部边界呈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招弟,刘中华,冯慧敏,陈伟,王淑敏[2](2019)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黄土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黄土高原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规律,选择裸地、植树区和乔草混合区3种样地进行实地测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为期1 a的浅层土壤温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季5 cm处土壤温度显着低于15,30 cm处,夏季浅层土壤温度在22℃左右,秋冬季土壤深度越深温度越高,秋季土壤每15 cm层间增量在1~2℃,冬季则超过2℃;年度日平均土壤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植树区>裸土区>乔草混合区,夏季3个样地土壤温度排序为裸土区>植树区>乔草混合区,冬季则相反;地表覆有植被且植被类型越多则该地区植物生长期越长;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变化规律曲线符合T=alnx+b(4月初至10月底a<1,其他月份a>1)。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的土壤维护、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高贤,邓玮玮,龙丽珺,邵艳艳,许文年[3](2019)在《冻融循环条件下植被混凝土渗透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植被混凝土中裸露边坡生态修复基材渗透性对冻融循环的响应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室内冻融循环模拟及渗透试验,以植被混凝土生境基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和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其渗透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同一初始含水率植被混凝土的渗透系数不断增大,冻融初期增长速度较快,冻融后期趋于稳定;在经相同冻融次数后,不同初始含水率植被混凝土的渗透系数较冻融前均显着增大。且植被混凝土初始含水率越高,初始渗透系数相对较高,经冻融后植被混凝土渗透系数变化幅度越大。(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0期)

高泽宾,屈永华[4](2019)在《自然光照条件下植被几何光学四分量的提取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几何光学四分量是指在太阳光照条件下传感器所能观测的4个光学分量,即光照植被、光照土壤、阴影植被和阴影土壤。四分量是构成遥感几何光学模型的重要内容。在近地表遥感应用中,相机俯视拍照是提取四分量的一个途径。准确快速地从图像数据中提取四分量对植被冠层结构参数反演和植被长势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植被与土壤二分量的识别是四分量提取的基础。目前大多数二分类算法在自然光照条件复杂时分类误差较大。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阈值法实现了多种二分类和四分量提取算法。阈值法中,使用SHAR-LABFVC (shadow-resistant algorithm:LABFVC)实现植被与土壤的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二次阈值分割获取四分量,称为二次阈值法;基于CNN的方法中,采用U-Net架构,并使用RGB和RGBV数据进行训练得到U-Net和U-Net-V模型,前者完成二分类和四分量任务,后者只完成四分量提取实验。最后,对一种结合U-Net与阈值法的混合算法进行四分量提取实验。结果本文在18幅图像(1 800个子图)数据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与目视解译得到的四分量真值相比较,U-Net-V和混合法精度最高,具有相近的均方根误差(RMSE)(0.06和0.07)和相关系数(0.95和0.94);二次阈值法与U-Net模型精度略低于上述两种算法,RMSE分别是0.08和0.09,相关系数均为0.88。在二分类实验中,U-Net的分类正确率是91%,SHAR-LABFVC为85%。结论通过对比实验表明,在二分类问题中,U-Net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数字图像。在四分量提取实验中,混合法和U-Net-V的结果优于U-Net与二次阈值法,可以用于提取四分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邱元霖,陈策,韩佳,王新涛,魏世玉[5](2019)在《植被覆盖条件下的解放闸灌域土壤盐分卫星遥感估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植被覆盖时的土壤盐分反演,以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为研究区域、GF-1号影像为数据源,将盐分指数(SI2、S2、S3)、增强植被指数(EVI)和近红外NIR波段作为输入因子,分别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MLR)、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QR)和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叁种方法建立0~60 cm深度下土壤盐分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MLR模型与QR模型均具有较高精度,能够较好的反演植被覆盖时的土壤盐分,其中QR模型验证精度最高,建模和验证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达到0.627与0.636,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249,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235,是本次土壤盐分估算的最优模型。BP模型效果相对较差,建模与验证R~2为0.605和0.558。采用QR模型反演研究区土壤盐分,发现模型反演的盐分趋势符合实际情况;灌区主要分布非盐土和轻度盐渍化土壤,灌域南部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低,约占32%;盐渍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约占灌域总面积的19%。研究为探讨植被覆盖时的土壤盐分反演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10期)

黄道春,卢威,姚涛,夏军,全万霖[6](2019)在《植被火条件下导线-板短空气间隙泄漏电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植被燃烧火焰条件下空气间隙泄漏电流特性及其对间隙放电特性的影响,开展不同植被燃烧条件下45cm导线-板短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试验,分析植被火焰中电荷产生的过程,研究不同植被火焰条件下间隙的泄漏电流特性和导线-板间隙的放电特性,对比植被不同燃烧强度时间隙泄漏电流特性。结果表明,在12kV的正极性直流电压下,杉树枝火焰间隙泄漏电流峰值为27mA,秸秆火焰间隙仅为8.3mA;杉树枝火焰下间隙的击穿电压约为秸秆火焰条件下的44%,间隙泄漏电流与击穿电压具有负相关关系;火焰条件下间隙泄漏电流存在明显的极性效应,正极性电压下泄漏电流大于负极性;间隙中植被燃烧强度增大时,间隙击穿电压显着下降,击穿前间隙中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泄漏电流。(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王志伟,岳广阳,吴晓东,张文[7](2019)在《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潜在植被类型面积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根据490个植被调查样点数据和3种遥感数据集的27个变量,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模拟出4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10个气候系统模式在2050年和2070年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裸地)潜在分布结果。同时为保证数据分析的一致性,利用数据对当前高原草地类型也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相比当前高寒草地分布面积,预计在2050年和2070年裸地和高寒草甸面积微弱减少,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面积在微弱增加,高寒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结果在4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的表现基本一致,研究不仅可以为高寒草地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植被类型相关的数据支持,还可以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的探讨提供部分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9年04期)

吴世祥,何聪,杨丹,胡翠华,刘守江[8](2019)在《李子口径流小区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径流小区实验的方法,在李子口小流域设立了6个不同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研究径流小区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可表现为撂荒地小区>农耕地小区>林地小区,降雨对林地的土壤侵蚀弱,林地对当地水土的保持能力强,最适合作为当地水土保持的植物措施。(2)总体上,6个径流小区的降雨量、降雨侵蚀力与地表径流量、径流深、土壤流失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表现为显着正相关的关系,表明降雨对当地土壤侵蚀作用强,需重点防护。研究揭示了研究区降雨与土壤侵蚀的相关性,比较了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水土保持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张旭[9](2019)在《植被条件下坡面水流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对于坡面水流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于坡面水流特性的影响,本文依托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科研项目,采用模拟试验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植被对坡面水流的影响。实验数据分为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其中室内试验分为3个坡度、7个流量及9个植被覆盖度的清水实验和1个坡度、3个植被覆盖度及5个不同含沙量的含沙水试验;野外试验分为1个坡度、6个流量和6个植被覆盖度,总计240多组试验。分别对不同组合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比,运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去讨论植被覆盖度对于坡面水流特性的影响。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植被有减少坡面水流流速的作用,随着植被的密集,坡面水流速度逐渐降低;但坡面水流速度和植被覆盖度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它们之间是类似于幂函数的降低曲线;而坡面水流阻力系数与之类似,只是随着植被的密集而逐渐增大;而如弗劳德数也是随着植被的密集而减小的,即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坡面水流从急流变化为缓流,不同的坡度下水流型态变化所处的植被覆盖度不同。(2)植被有减少坡面含沙水流速的作用,与清水类似,随植被的密集,含沙水流速呈现出与清水流速一致的规律,所不同的是坡面上清水流速明显比含沙水流速要大;植被有拦截坡面含沙水泥沙的作用,植被越密集,流速削减越大,以至于拦截泥沙作用越明显。(3)在天然坡面(野外条件)下,坡面水流流速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关系不明显,且坡面水流速度基本稳定,不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呈现出规律性变化,五个流量组中的数据都可以得出这种现象;野外条件下植被的坡面拦沙效果显着,试验得出小流量的放水冲刷试验只需要20%的植被覆盖度就有效果,而随着流量的增大,要想达到较好的拦沙作用,就需要更大的植被覆盖,试验显示60%的植被覆盖度是一个阈值,不同流量下超过60%的植被覆盖度拦沙效果能够达到90%以上,要因而维持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植被覆盖度满足60%这个阈值应是合理的。所得结论对于水土保持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6-01)

雷斯越[10](2019)在《不同地形条件下退耕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自退耕还林以来,生态环境恢复,水土流失情况有了明显改善,植被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植被生长状况受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水热条件的综合作用,地形通过对水热条件的重分配影响植被生长发育。吴起县地处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曾因退耕还林工作出色被誉为―退耕还林第一县‖。本研究以吴起县为研究区,选取典型阴坡、阳坡农田为对照组,分阴坡、阳坡、半阴坡、半阳坡四个坡向选取典型退耕草地为样地,在样地从峁顶到沟坡位置均匀布设八个坡位分别代表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与沟坡。在样地进行植被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计算植被α多样性指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退耕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异特征,探究地形对植被恢复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植被恢复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影响机制,为后期对生态环境要素对生态恢复的影响的定量模拟研究提供重要支撑。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常见植被有10科24属30种,以菊科、豆科、禾本科为主。不同坡向条件下阳坡植被覆盖度与α多样性指数最高,阴坡较低。不同坡位植被α多样性指数呈现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沟坡的趋势。(2)土壤有机质含量半阴坡、半阳坡较高,全氮含量则为阴坡、阳坡较高;在0-10cm与10-2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着性差异,随土层深入逐渐减小。土壤容重、孔隙度与饱和持水量表现出半阳坡、半阴坡优于阴坡、阳坡与农田。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孔隙度与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阴坡、阳坡优于半阳坡、半阴坡及农田。阴坡土壤颗粒组成显着优于其他五个样地,阳坡颗粒组成最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呈现出半阳坡、半阴坡整体优于阳坡、阴坡的趋势,退耕草地土壤团聚体MWD表现出从表层到深层土壤逐渐减小的趋势。(3)在沟缘线以上,土壤理化性质在下坡位都表现出较好的趋势,而上坡位则较差。沟缘线以下沟坡位置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较大。(4)地表植被生长状况与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并不完全一致,植被生长受地形、水热条件以及土壤特性的综合作用,变化直观但季节波动性大,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较为缓慢。(5)不同地形条件下,退耕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均优于农田对照组,在0-20cm土层上,退耕草地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对改善土壤性质、促进生态恢复以及控制水土流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植被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黄土高原表层土壤的温度变化规律,选择裸地、植树区和乔草混合区3种样地进行实地测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为期1 a的浅层土壤温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季5 cm处土壤温度显着低于15,30 cm处,夏季浅层土壤温度在22℃左右,秋冬季土壤深度越深温度越高,秋季土壤每15 cm层间增量在1~2℃,冬季则超过2℃;年度日平均土壤温度从高到低排序为植树区>裸土区>乔草混合区,夏季3个样地土壤温度排序为裸土区>植树区>乔草混合区,冬季则相反;地表覆有植被且植被类型越多则该地区植物生长期越长;土壤温度随土壤深度变化规律曲线符合T=alnx+b(4月初至10月底a<1,其他月份a>1)。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地区的土壤维护、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等提供数据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史晓亮,尚雨,陈冲,张娜.淮河流域植被NDVI与干旱条件的相关性[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9

[2].李招弟,刘中华,冯慧敏,陈伟,王淑敏.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黄土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J].山西农业科学.2019

[3].高贤,邓玮玮,龙丽珺,邵艳艳,许文年.冻融循环条件下植被混凝土渗透性试验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

[4].高泽宾,屈永华.自然光照条件下植被几何光学四分量的提取算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9

[5].邱元霖,陈策,韩佳,王新涛,魏世玉.植被覆盖条件下的解放闸灌域土壤盐分卫星遥感估算模型[J].节水灌溉.2019

[6].黄道春,卢威,姚涛,夏军,全万霖.植被火条件下导线-板短空气间隙泄漏电流特性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9

[7].王志伟,岳广阳,吴晓东,张文.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潜在植被类型面积预估[J].草原与草坪.2019

[8].吴世祥,何聪,杨丹,胡翠华,刘守江.李子口径流小区不同植被条件下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9

[9].张旭.植被条件下坡面水流特性实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10].雷斯越.不同地形条件下退耕草地植被恢复与土壤理化性质分异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标签:;  ;  ;  ;  

植被条件论文-史晓亮,尚雨,陈冲,张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