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驱动技术论文-刘艺

伺服驱动技术论文-刘艺

导读:本文包含了伺服驱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快刀伺服,压电促动器,位移放大结构,前馈算法

伺服驱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艺[1](2019)在《压电陶瓷驱动的大行程快刀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精密光学加工、测量技术的进步,可以实现特殊光学效果的微结构阵列在光学设计的过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集成快速刀具伺服技术的单点金刚石车削可实现高精度、高表面质量的加工效果,其响应速度高、刚度大、定位精度高,是经济有效地加工微结构阵列的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然而现阶段国内外成熟快刀产品仍然很少,原因在于目前只有以压电陶瓷作为驱动器才有可能实现微结构阵列的高效加工,但一方面,一般压电陶瓷十数微米甚至更低的行程无法满足光学设计对微结构尺寸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压电促动器严重的非线性问题在高频工作条件下仍缺少合适的控制方法。因此,研究压电陶瓷驱动的大行程快速刀具伺服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此类快刀的科研成果与产品,选择其中的关键技术加以研究,自主设计了一套具有位移放大结构的双压电陶瓷驱动的快刀装置,搭建了相应的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开环前馈控制算法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透镜阵列加工实验验证了快刀系统的加工能力,检验了本文理论研究的正确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比较了不同压电陶瓷布置形式下相应的振动系统特性,确定快刀装置的基本组成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设计了位移放大结构,匹配合适的压电促动器。建立运动学模型分析快刀的摆动运动影响,给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并使用正弦驱动信号检验了该装置的输出情况。其次,根据实际功能需求设计上位机控制软件,基于单片机开发了快刀装置的驱动器,搭建了可与数控机床交互的快刀控制系统并进行相应测试。针对加工微结构阵列对应的特殊周期性驱动信号,设计了开环的前馈控制算法校正压电促动器的非线性,并通过实验测试其校正效果。最后,一方面通过研究振动切削微透镜阵列的几何原理,完成了微结构加工的理论计算。另一方面,通过空载实验明确了各控制参数对快刀性能的影响,测试了快刀的工作极限。在超精密车床上加工了柱面微透镜阵列,检测结果验证了该快刀系统的加工能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沙鸥,宋啸天[2](2019)在《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以“伺服电机”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伺服电机"课程设计中重视目标知识点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新知识,激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本文来源于《镇江高专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树忠,黄豪杰,晏岱[3](2019)在《基于伺服电机驱动泵控缸技术的挖掘机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工程机械动力系统的能耗、噪声和废油处理对环境的影响,以某型号液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无节流损失的伺服电机驱动定量泵的直驱液压技术替代传统的发动机-变量泵-多路阀-执行元件的阀控技术;建立工作装置动力学、泵控缸液压系统、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多学科领域的系统模型,通过典型挖掘循环下的仿真分析研究其系统跟踪性能、能耗和系统效率。研究成果对工程机械的新能源化(纯电驱动或混合动力化)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02期)

张明玉,董登峰,程智,周维虎[4](2018)在《激光跟踪仪伺服驱动的在线死区补偿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激光跟踪仪工作在轻载环境下其伺服驱动的死区效应,此处分析了死区效应的产生机理,研究了由控制死区引起的电压损失并设计了相应的在线死区补偿算法。通过对由死区效应产生的叁相电压扰动量进行坐标变换,转换到二维旋转坐标系下,使扰动电压矢量不再与叁相电流极性有关,同时通过在线修改死区时间,使得扰动电压矢量和旋转坐标系下的转矩电流和磁链电流成比例变化,从而使得扰动电压矢量不再是几个离散矢量,而是随着电流矢量连续同步旋转。该方法避免了检测相电流的极性,在线实时补偿死区效应的影响,实验显示相电流波形畸变得到明显改善,其波形基本为规整的正弦波,补偿后电流环闭环控制精度在其他控制参数相同的条件下达到0.75%。提高了电机的控制性能,从而保障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精度及跟踪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徐志书,李超,张华,岳宗帅,王婕[5](2018)在《高可靠大功率机电伺服驱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功率机电伺服因其高电压、大电流、大功率、动态特性高,其工况非常严酷,在负载工况下机电伺服的高可靠驱动技术成为机电伺服可靠性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从大功率紧凑型IGBT硬件驱动设计、高功率密度电磁兼容设计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大功率机电伺服高可靠驱动技术,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借鉴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8年22期)

王璨[6](2018)在《伺服驱动系统机械参数辨识与振荡抑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伺服驱动系统是工业自动化最为重要的控制和执行机构之一,在数控机床、机器人、航天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国产伺服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增长迅速。伺服驱动越来越多需要响应机械的需求,如弹性连接、间隙、机器安全等等,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技术难点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商用伺服相应技术的研究均缺乏亮点。本论文针对驱动系统结构不确定及机械参数未知、机械谐振引起的安全性、间隙非线性等问题展开关键技术的研究,从而为研发更高性能伺服驱动产品提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实现国产伺服技术的赶超及引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针对伺服驱动系统机械参数未知及结构不确定问题,本论文利用最小二乘技术辨识系统机械参数,并提出基于评价函数的系统结构辨识方法,从而实现伺服驱动系统机械参数与结构的双重辨识。分别建立单惯量与双惯量系统结构模型,根据最小二乘原理,辨识系统中惯量、阻尼、刚度等机械参数。然后,假定系统为双惯量结构,依据电机本体惯量的辨识结果建立评价函数,并确定负载系统结构,从而实现系统机械参数与结构的双重辨识,并为后续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准确的系统模型。然后,以双惯量弹性系统模型为被控对象,依次研究比例积分(Proportional integral,PI)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以及显示模型预测(Explici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EMPC)-比例积分切换控制,从而抑制系统机械谐振并实现轴矩限幅控制。首先依据相同阻尼系数的极点配置法整定PI控制器参数,但有限的极点配置范围使得该方法并不能有效抑制机械谐振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MPC控制器并简化为半离线半在线计算的EMPC。为了拓展算法在伺服产品中的应用范围,首次提出EMPC-PI切换控制方法,以速度误差滞环作为切换条件,经实验验证,该算法在抑制机械谐振、实现轴矩限幅的同时,兼顾快速的动态响应。进一步,当传动装置中含有齿轮或者滚珠丝杠等部件时,会为系统引入间隙非线性。本文在速度环下分析间隙机理,并提出自适应轴矩补偿策略,从而抑制间隙。首先将间隙非线性建模为死区,并利用描述函数法对其进行机理分析,表明间隙的存在会等效降低轴刚度,同时降低系统谐振频率并加剧振荡幅值。然后,提出一种自适应轴矩补偿算法,通过反馈与补偿参数的设计,使系统等效为单惯量刚性系统,从而抑制间隙引起的振荡,并实现轴矩限幅控制。进一步结合负载惯量辨识技术来提高算法的自适应性。最后,将间隙在速度环的研究拓展到位置环,针对全闭环系统中的极限环振荡现象进行机理分析并提出抑制措施。利用描述函数法结合Nyquist稳定判据推导极限环频率表达式,并分析系统机械参数对极限环特性的影响。为了抑制极限环振荡,采用基于极点配置的线性状态反馈控制手段,将系统等效补偿为单惯量刚性系统,从而抑制极限环振荡。最终,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方法能够在不同工况下有效抑制极限环振荡。(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1-01)

李向东,杨伟杰[7](2018)在《伺服驱动技术在注塑成型工艺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论述了在使用伺服驱动技术应用于注塑机器设计中,特备是全电动注塑成型机器和液电复合注塑成型机器设计中,如何正确运用矢量变频、弱磁控制基本原理进行注塑成型过程中的工艺匹配,从而获得更高尺寸重复精度的精密注塑成型制品。(本文来源于《橡塑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20期)

特邀[8](2018)在《开启中国伺服驱动新纪元——访武汉迈信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强博士》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旋律,用户对自动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注重高性能、高性价比以及使用体验,装备制造业整体性产业升级开始加速,企业对于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解决方案的投入持续上升。先进的自动化企业为行业带来先进运动控制技术,市场对运动控制行业的产品需求与技术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运动控制领域的核心单元,整个伺服驱动系统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国产伺服产品竞争愈发激烈。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何在(本文来源于《中国仪器仪表》期刊2018年09期)

史成强[9](2018)在《基于电源线载波的伺服驱动系统与编码器通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伺服系统作为自动化生产中最主要的驱动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性能的伺服系统往往采用高分辨率和高通信速度的编码器作为电机的位置传感器,以获得精确的位置和速度信息。而高分辨率和高速度的编码器通常采用全双工同步串行通讯方式。该方式利用时钟和数据两组信号进行信息传输,对信号相位同步要求高,需额外添加同步补偿功能才能获得较佳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距离。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编码器接口正朝着总线式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而减少通讯线缆数量和接点数量也是目前长距离、高可靠数据传输的新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源线载波技术的编码器接口通讯系统设计。本文首先概述了伺服系统载波通讯方案,并针对直流信道特点提出了基于RS485链路标准的载波系统设计。分析了传统载波信号调制方式,并最终采用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然后对载波时序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一种基于BiSS-C协议的电源线载波并行通信方法,该方法在满足传感器数据和控制信息位同步传输的前提下,最大程序上缩短了通信时延。其次,设计了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主要包括耦合电路、RS485接口电路和电源电路等,并重点分析了耦合电路的直流信道特征和耦合变压器的参数选取与设计过程。然后基于FPGA设计了控制器侧从机、编码器侧主机和差分曼彻斯特编解码器,并通过仿真及板级测试验证了各模块设计的合理性。最后,搭建了基于伺服系统的联机调试平台,完成了载波通讯结构下伺服控制系统的测试及结果分析。为进一步验证载波通讯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误码率测试和抗干扰测试。综上,本文以FPGA为核心,设计了载波硬件电路,规划了通信流程,制定了通信协议,实现了直流电源线数字载波通信。伺服电机闭环控制实验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满足通讯要求。(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吴建刚[10](2018)在《基于绳驱动的蛇形臂多关节伺服驱动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动化加工生产及装配等过程中,六自由度关节型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六关节工业机器人关节形式的限制,其灵活度不高且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因此在狭小或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六关节机器人并不适用。而蛇形臂是高度灵活的多自由度机器人,能够将有效载荷传送到狭小空间。蛇形臂机器人能够进入人工维修很难进入或者无法进入的环境中,绕过障碍物,精确的到达目标位置,非常适合在密闭和危险区域工作。如在自然灾害地震废墟里进行搜索、在狭窄管道内进行维修工作等。因此,对蛇形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基于绳驱动式蛇形臂对其伺服驱动技术进行研究。针对蛇形臂的研究,国内外主要将蛇形臂分为连续型和离散型。本文选择用连续型绳驱动机器人,进行了伺服驱动系统的搭建。在理论上将主要进行叁方面研究:通过关节动力学的研究确定蛇形臂拉绳的力学模型;通过对电机伺服系统的仿真,验证伺服系统算法;通过对伺服驱动系统同步性的研究,确立蛇形臂多电机运行时的同步性方案。通过对比分析蛇形臂不同驱动方式、关节连接形式,建立蛇形臂叁维结构模型。通过对蛇形臂关节动力学分析,建立蛇形臂动力学模型,确定了绳索驱动力与位姿角度的关系,并且建立了在重力影响下的驱动绳索起始时刻的力学补偿模型。通过分析多关节伺服控制系统的算法,搭建了伺服系统仿真模型,分别对传统伺服控制系统和基于滑膜观测器的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仿真,伺服控制系统的算法方案。通过对伺服驱动系统的同步性研究,确立了本文同步性方案。搭建了蛇形臂实验系统,进行伺服驱动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完成了蛇形臂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进行整机的装配和系统集成。通过轨迹追踪实验,验证了伺服驱动系统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伺服驱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伺服电机"课程设计中重视目标知识点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新知识,激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伺服驱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艺.压电陶瓷驱动的大行程快刀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沙鸥,宋啸天.基于任务驱动法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以“伺服电机”课程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19

[3].张树忠,黄豪杰,晏岱.基于伺服电机驱动泵控缸技术的挖掘机性能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9

[4].张明玉,董登峰,程智,周维虎.激光跟踪仪伺服驱动的在线死区补偿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18

[5].徐志书,李超,张华,岳宗帅,王婕.高可靠大功率机电伺服驱动技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

[6].王璨.伺服驱动系统机械参数辨识与振荡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7].李向东,杨伟杰.伺服驱动技术在注塑成型工艺领域的应用[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8

[8].特邀.开启中国伺服驱动新纪元——访武汉迈信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强博士[J].中国仪器仪表.2018

[9].史成强.基于电源线载波的伺服驱动系统与编码器通信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8

[10].吴建刚.基于绳驱动的蛇形臂多关节伺服驱动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标签:;  ;  ;  ;  

伺服驱动技术论文-刘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