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污染特性论文-张雪,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

底泥污染特性论文-张雪,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泥污染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湿地,底泥污染,氧化层,形成机理

底泥污染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1](2019)在《大型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下底泥污染特性及氧化层甄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湿地底泥污染特性及水-土界面边界层性质是明确大型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下底泥内源污染问题的关键.本文以典型人工湿地为例,通过综合布点垂向分层监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明确底泥污染特性,分析水-土界面边界氧化层现象、性质及形成机理,探讨其性质成因.结果表明:与湖泊类似,长期运行人工湿地底泥也会产生氧化层,垂向由上到下分为氧化层、污染层、过渡层和健康层;运行6年的湿地底泥可形成厚约1 cm、无明显臭味、棕黄色可塑状的氧化层;与污染层相比,氧化层色味变淡、流动性减弱,含水率、d(0.9)、亚铁、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分别降低7.20%、54.04%、54.59%、17.89%和7.00%,氧化还原电位和总磷含量分别升高150.41%和18.17%;氧化层是由氧化、沉降协同作用下形成的底泥表层氧化态微环境,其中上覆水溶解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氧化层致密程度,降低氧化层有机质、总氮含量,上覆水悬浮物浓度越高、水深越深越有利于增加氧化层厚度.(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龙佳,张宁,崔佳[2](2018)在《黑臭水体底泥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特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对黑臭水体底泥疏浚工程中的污染源调查要点、污染特性评价方法和污染物控制指标选取方法进行了阐述。在实际工程中,可参考该研究中的技术思路,在科学开展工程勘测、污染物检测的基础上,选取合理的污染特性评价方法进行底泥污染评价,确定底泥的污染程度和污染分布特征,并根据相应污染物控制指标,更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黑臭水体底泥疏浚方案,实现环保、精准清淤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邵俐,施倩芸,蒙强[3](2018)在《固化重金属铜镉污染底泥渗透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化剂对含复合重金属铜镉污染底泥进行固化处理,对其渗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渗透液pH相同的条件下,重金属渗出量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减少;在相同的养护龄期条件下,Cu~(2+)在酸性条件下的渗出量大于在中性条件下的渗出量;Cd~(2+)在C—S—H凝胶固化中与HCO_3~-作用生成难溶于酸的Cd(HCO_3)_2化合物,使其渗出量较少。研究了不同污染物掺量对渗透系数k与污染物渗出总量的影响,得到Cu~(2+)掺量的质量分数小于等于0.75%,Cd~(2+)掺量的质量分数小于等于0.225%时,试样渗透系数k与污染物渗出总量同污染物掺量呈正相关;Cu~(2+)掺量的质量分数大于0.75%,Cd~(2+)掺量的质量分数大于0.225%时,其渗透系数k随着污染物掺量的增加反而减小。并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不同的污染物浓度对试样微观结构的影响,随着重金属浓度的提高,结构表面形成蜂窝状的重金属水化产物。(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吕拥军,时永生[4](2016)在《武汉新区六湖水系湖泊底泥污染特性及潜在危害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了解武汉新区六湖水系内湖底泥沉积物中氮磷污染物含量、重金属含量极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分别在六大湖分区域采集了底泥样品,测试了底泥中氮磷含量,以及Cu、Pb、Zn、Cr、Cd、As、Hg共6种重金属元素,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不同湖区及同一湖区不同断层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特性分析及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各湖区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强弱顺序为:C(叁角湖)>A(墨水湖)>D(南太子湖)≈F(北太子湖)>E(后宫湖)>B(龙阳湖);其中潜在风险最大的C湖区污染层重金属污染程度强弱顺序为:Cu>Pb>As>Zn>Cr>Hg>Cd;而潜在风险最小的B湖区污染层金属污染程度强弱顺序为:Cu>Cd>As>Pb>Zn>Cr>Hg。重金属离子Cu的风险危害占主导地位,需对湖区周边的污染源进行控制。(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S1期)

邵俐,贾美晨,王玉柱,罗进财[5](2016)在《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底泥渗透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化剂对含Cd、Pb、Zn、Mn重金属底泥进行固化/稳定化处理,在酸性条件下,研究了固化底泥的渗透系数变化规律和重金属渗出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渗透初期,渗透系数及Cd、Zn的渗出量逐渐增大,Mn先小幅减小后增大,入渗15 d后均逐渐减小,Cd和Zn的渗出对Mn有抑制作用,Pb的渗出量为0。添加螯合剂EDTA后,渗透系数及Mn的渗出量逐渐降低,入渗30 d后趋于稳定,Pb、Cd、Zn的渗出量先增大,15 d后逐渐减小,重金属的渗出量均有大幅提高,但远小于国家浸出限值,固化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玉柱,邵俐,罗进财[6](2016)在《Pb/Cd污染固化底泥的pH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泥、矿渣、生石灰、沸石为固化剂,对重金属污染底泥进行固化处理,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铅、镉离子浓度及龄期对固化土pH值的影响,并得到了固化土pH值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解决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6年01期)

杨天雪,何春光,罗文泊,王天驰,盛连喜[7](2015)在《柳属植物特性及其在污染底泥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染底泥具有处置困难、污染严重并可引起上覆水体二次污染从而造成恶性循环等特点,植物修复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对环境扰动少、易于被公众所接受的污染修复方式,柳属植物因具有生态幅宽以及易繁殖、生长快,尤其是较禾本科植物更加适合污染底泥修复的生物学特性,被选作植物修复材料而倍受关注.本文在介绍和分析柳属植物特性及其环境适应力的生态学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其对污染物的修复方式与机理,包括植物萃取(Phytoextraction)、植物转化(Phytotransformation)、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和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等.进一步详述柳属植物在底泥修复中应用的国内外进展,在累积重金属、降解有机物和改变底泥性质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说明其对污染底泥的修复具有很好的效果.最后结合目前柳属植物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应用实践,建议未来应更注重野外试验、延长试验周期、开展修复植物群落优化配置的研究等.(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樊靖郁,朱红伟,王道增[8](2015)在《单向和往复非恒定流条件下污染底泥的动态释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室水槽实验和机理分析,测量得到不同非恒定(周期性)水流(包括单向和往复流)条件下,污染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吸附性污染物(磷)的动态输运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分析单向和往复非恒定流动特征对界面交换区污染物输运过程的水动力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谢小兰,余光伟,种云霄,龙新宪[9](2015)在《污染河流底泥亚铁氧化硝酸盐还原菌分离及代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规分离培养方法,从富含亚铁厌氧还原态底泥中分离得到多株亚铁氧化硝酸还原菌,并从中选取1株:FX-Fe5菌株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经革兰氏染色、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该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长杆菌,经16Sr RNA测序分析确定为:拉乌尔菌属种类(Raoultella sp.).利用亚铁作为单独电子供体和亚铁与不同比例乙酸作为共同电子供体反硝化反应液,研究了FX-Fe5菌株对亚铁、硝酸盐氮和有机物的代谢特点.结果表明,FX-Fe5在24h内可对亚铁进行较大幅度的去除,去除率(%)分别为:89.77±0.47a(亚铁与乙酸盐比例1:1)、87.01±0.22b(亚铁与乙酸盐比例3:1)、86.96±0.07b(仅亚铁)、72.97±0.53c(亚铁与乙酸盐比例1:3),高于文献报道大部分纯菌的亚铁氧化率;亚铁和乙酸盐为共同电子供体时,乙酸和亚铁在硝酸还原过程中同步减少;重复反应的结果发现FX-Fe5菌株在不提供乙酸盐时,不能持续地利用亚铁进行硝酸还原反应.FX-Fe5菌株利用亚铁对硝酸还原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亚硝酸盐氮和氨的积累,各反应体系反应气体中都含有N2O的存在,所占比例都不高,最高的情况不超过0.5%(5000×10-6),但不同电子供体间差别非常大.利用Biology对碳源代谢特点分析表明,FX-Fe5菌株但对单糖/糖苷/聚合糖类优先利用且利用程度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叶芝菡,黄炳彬,吴敬东[10](2013)在《官厅水库库区底泥污染特性及生态处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泥污染是官厅水库水质改善的急迫问题。本文通过对库区底泥的全面采集与分析,摸清了库区底泥的理化性质与污染物特征;通过开展库区底泥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实验与研究,提出了底泥生态处置的适宜技术及其成效。本研究为官厅水库底泥的污染控制和生态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3年)》期刊2013-07-01)

底泥污染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要对黑臭水体底泥疏浚工程中的污染源调查要点、污染特性评价方法和污染物控制指标选取方法进行了阐述。在实际工程中,可参考该研究中的技术思路,在科学开展工程勘测、污染物检测的基础上,选取合理的污染特性评价方法进行底泥污染评价,确定底泥的污染程度和污染分布特征,并根据相应污染物控制指标,更为科学合理地制定黑臭水体底泥疏浚方案,实现环保、精准清淤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泥污染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大型表面流人工湿地长期运行下底泥污染特性及氧化层甄别[J].湖泊科学.2019

[2].龙佳,张宁,崔佳.黑臭水体底泥污染源调查及污染特性评价方法研究[J].市政技术.2018

[3].邵俐,施倩芸,蒙强.固化重金属铜镉污染底泥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8

[4].吕拥军,时永生.武汉新区六湖水系湖泊底泥污染特性及潜在危害评估[J].给水排水.2016

[5].邵俐,贾美晨,王玉柱,罗进财.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底泥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6

[6].王玉柱,邵俐,罗进财.Pb/Cd污染固化底泥的pH特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6

[7].杨天雪,何春光,罗文泊,王天驰,盛连喜.柳属植物特性及其在污染底泥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

[8].樊靖郁,朱红伟,王道增.单向和往复非恒定流条件下污染底泥的动态释放特性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9].谢小兰,余光伟,种云霄,龙新宪.污染河流底泥亚铁氧化硝酸盐还原菌分离及代谢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5

[10].叶芝菡,黄炳彬,吴敬东.官厅水库库区底泥污染特性及生态处置技术研究[C].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3年).2013

标签:;  ;  ;  ;  

底泥污染特性论文-张雪,姜翠玲,朱立琴,杜观超,高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