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胚转基因论文-李晓琳

幼胚转基因论文-李晓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幼胚转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幼胚,愈伤组织,植株再生

幼胚转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琳[1](2010)在《玉米转基因受体幼胚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育种上常用的昌7-2、郑58、浚9058、87-1、478、齐319-红、9801、济533、丹598、吉853共10个优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进行幼胚离体培养研究,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和植株再生试验,调查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胚性愈伤组织克隆力、绿苗分化率等性状,对影响玉米幼胚胚愈率和克隆力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确定了玉米幼胚培养各阶段的广适培养基,筛选出了幼胚培养能力较强的玉米自交系及其相适应的最适培养基,进一步证明了幼胚接种时的最佳长度,从而建立了玉米转基因受体幼胚培养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N61、N62、N63、MS1、MS2、MS3、MB1、MB2、MB3九种诱导、继代培养基和F1、F2、F3、F4四种分化培养基对10个玉米自交系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及分化影响的研究,认为N62、MB2和F2分别是诱导、继代和分化阶段的广适培养基。2、利用正交设计系统分析了2,4-D、L-pro和CH叁种成分对愈伤组织克隆力的影响,确定了叁者的最佳配比组合为2,4-D(2.0mg/L)、L-pro(700 mg/L)和CH(500 mg/L),还提出了玉米幼胚愈伤组织继代阶段的优化配比。3、通过对10个玉米自交系昌7-2、郑58、浚9058、87-1、478、齐319-红、9801、济533、丹598、吉853各阶段的诱导和培养,以平均愈伤组织诱导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克隆力和绿苗分化率为评价标准,筛选出了幼胚培养能力较强的齐319-红、87-1和9801叁种基因型材料及其相配套的各阶段最适培养基。4、从愈伤组织诱导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及愈伤组织生长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比较,得出较为合适的幼胚接种长度是1.5~2.5mm,该长度下的幼胚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强,生长快,质地松脆,色泽鲜艳,胚性率高,有利于植株再生。5、在玉米幼胚培养的诱导、继代和分化的每个阶段,基因型之间的显着差异普遍存在,且在分化阶段更为明显。与之相比,培养基成分对各阶段的影响效应远不及基因型。基因型仍是玉米幼胚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6、系统分析了玉米幼胚出愈率、胚愈率、克隆力和绿苗分化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玉米幼胚出愈率对胚愈率影响显着,胚愈率对分化率影响显着,克隆力对分化率影响显着,认为在玉米转基因幼胚受体系统建立时,对于诱导阶段出愈率不高或继代阶段克隆力不强的材料可以选择淘汰。(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窦茜,余桂容,杜文平,余尧颖,赵直[2](2010)在《玉米幼胚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个玉米自交系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基因型、预处理时间、继代时间、培养温度以及器皿等因素对受体系统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基因型的外植体在相同条件下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但是不同基因型间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存在显着差异。继代时间对于愈伤组织生长亦有显着影响。此外,不同培养温度以及不同培养器皿等亦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重要影响因素。实验得出最佳玉米幼胚转基因受体系统为:基因型78599在4℃冷藏预处理1 d,用试管25℃环境下诱导培养2次,继代培养3~4次。(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张文蔚,成卓敏,李世访,李永丽,肖红[3](2003)在《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转基因幼胚组织培养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杆菌介导法以其操作简单、转化效率高、成本低、拷贝数少以及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中比较稳定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双子叶植物的遗传转化。近几年,在禾本科作物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稻和玉米的转化体系已比较完善~([1,2]),但小麦的转化则相对落后,直到1997年Cheng等~([3])才首次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小麦。由于小麦的组织培养较难,一般是以幼胚作为起始材料进行农杆菌转化研究的。本研究选用9种基因型小麦为材料,2种培养基进行小麦幼胚的组织培养试验,为进一步的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转化提供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叁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3-11-01)

尹钧,任江萍,宋丽,李磊,师学珍[4](2003)在《基因枪转化小麦幼胚的再生培养与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幼胚为受体,用基因枪法对Trx-S反义基因 目的基因 和Bar基因 标记基因 进行了共转化,以轰击后的小麦幼胚为实验材料,对幼胚培养的基本培养基、分化和生根培养基进行了筛选优化.结果表明:4种基本培养基中,L3培养基的成愈率最高,且增殖速度快;MS培养基次之.以L3为基本培养基,分化培养基中添加NAA1mg·L-1和ZT2mg·L-1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效果最好,分化率达到50%以上.1/2MS培养基中添加IAA0.8mg·L-1的生根效果好,且移栽成活率高.以优化的培养方案对来自7个小麦品种的幼胚进行转化与再生培养,多数品种的出愈率都达到90%以上,分化率在40%以上,并在5个品种上获得再生植株,经检测证实在4个品种上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3年09期)

王胜华,赵洁,杨弘远[5](2002)在《水稻幼胚电激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幼胚的遗传转化对研究植物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植物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技术。本研究借助一种自制的特殊装置 ,采用电激法将GFP基因转入 2 - 3天水稻幼胚 ,得到瞬时表达 ,4- 6天水稻幼胚经电激后再生了植株 ,并在愈伤组织阶段及R0植株中检测到GFP荧光的转基因植株 ,从而建立了水稻幼胚的遗传转化实验系统。在电容为 5 0 0 μF、电压为 30 0V/cm ,浓度为 10 0 μg/mL的条件下 ,幼胚GFP的电激转化频率可达 35 %。在pH 5 .8的电激缓冲液中 ,最高转化频率可达 40 %。在叁种不同的启动子实验中 ,以Ubi启动子的转化频率最高。(本文来源于《Acta Botanica Sinica》期刊2002年07期)

朱常香,宋云枝,亓苏伟,郑成超,温孚江[6](2000)在《农杆菌介导水稻幼胚转化获转基因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根癌农杆菌LBA4404(pTOK233)为供试菌株,以水稻幼胚为供试材料,对影响农杆菌介导基因的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确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化体系。采用所确立的转化体系转化了Radon、中国91、024283个水稻品种(系)幼胚,结果表明,gusA基因的瞬时表达率均在70%左右,最高为76%;gusA基因稳定表达率均在20%以上,平均为23%。转基因植株的GUS活性检测及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于水稻基因组中,进行了有效地表达,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外源基因在后代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陈乐玫,章力健,郭宝燕,贾士荣,许宁[7](1996)在《应用基因枪将外源基因导人小麦幼胚获可育的转基因植株》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晋2148,7506,7606,5926 4个春性品种的幼胚为材料,用JQ700型高速基因枪将PBI121质粒导入小麦,研究并确立了轰击速度、钨粉直径、上样方式、DNA浓度等基因枪转化参数。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导入外源基因的小麦幼胚质片细胞通过胚胎发生途径再生成植株。供试的4个品种中有3个(7506,7606,5926)获得了可育的转基因植株。GUS基因的转化频率分别为0.6%,0.6%和1.4%。Southern杂交表明GUS基因(β-葡糖苷酸酶基因,β-Glucuronidase)已整合到小麦的基因组中,并可传递至R1代。R1代G418抗性测试表明,NPTⅡ基因(新酶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传递符合Mendel单基因显性遗传规律。(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1996年06期)

王兰岚,宋桂英,张健,付荣昭,马江生[8](1993)在《利用微束激光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幼胚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小麦遗传转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我们实验室利用微束激光成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了小麦幼胚细胞并获得转基因植株。 选用小麦京花1号幼胚,PJIT_(101)质粒为实验材料,激光微束仪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重庆京渝激光生物所共同研制的Nd—YAG激光显微照射系统。 将京花1号开花后12—14天幼嫩种子,用0.1%的HgC_(12)灭菌10分钟用无菌水冲洗3—4次,剥取幼胚,用高渗缓冲液泡2—4小时。激光照射前洗去高渗液,加新鲜的Ms培养液,吸取0.5ml含幼胚细胞的悬浮培养液,加40—50ulPJIT_(101)质粒(50ug/ml),注入Rose小室,然后激光照射。(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期刊1993年02期)

幼胚转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5个玉米自交系幼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基因型、预处理时间、继代时间、培养温度以及器皿等因素对受体系统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基因型的外植体在相同条件下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但是不同基因型间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存在显着差异。继代时间对于愈伤组织生长亦有显着影响。此外,不同培养温度以及不同培养器皿等亦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重要影响因素。实验得出最佳玉米幼胚转基因受体系统为:基因型78599在4℃冷藏预处理1 d,用试管25℃环境下诱导培养2次,继代培养3~4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幼胚转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琳.玉米转基因受体幼胚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D].河南农业大学.2010

[2].窦茜,余桂容,杜文平,余尧颖,赵直.玉米幼胚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J].西南农业学报.2010

[3].张文蔚,成卓敏,李世访,李永丽,肖红.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转基因幼胚组织培养研究初报[C].第叁次全国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4].尹钧,任江萍,宋丽,李磊,师学珍.基因枪转化小麦幼胚的再生培养与转基因植株的获得[J].西北植物学报.2003

[5].王胜华,赵洁,杨弘远.水稻幼胚电激转化及转基因植株再生(英文)[J].ActaBotanicaSinica.2002

[6].朱常香,宋云枝,亓苏伟,郑成超,温孚江.农杆菌介导水稻幼胚转化获转基因植株[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7].陈乐玫,章力健,郭宝燕,贾士荣,许宁.应用基因枪将外源基因导人小麦幼胚获可育的转基因植株[J].自然科学进展.1996

[8].王兰岚,宋桂英,张健,付荣昭,马江生.利用微束激光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幼胚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1993

标签:;  ;  ;  ;  

幼胚转基因论文-李晓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