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

(山西阳泉市矿区阳泉市第十七中学校,045209)

摘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初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能够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担着初中生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对《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内容的学习,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并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培育策略

1落实丰富学生法律知识的目标

我国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初中生法治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初中生开展法治教育时,首先应当使学生重视并掌握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而《道德与法治》是实现初中生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在教学时更应当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知识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法治教育的目标,应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的目标要求具体实施。首先,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要通过讲授宪法、民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加深学生对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认知,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其次,讲授我国的基本制度以及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等,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民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最后,通过讲解公平和正义、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法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现阶段的长处,并辩证看待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2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习近平同志指出:“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镌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镌刻在铜表上,而是镌刻在人们的内心里”。道德是人们内在的行为准则,法律是外在的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制度。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道德是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思想基础,法律是维护社会道德的强制力保证。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教育的支撑,让初中生清晰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具备高尚道德的人,才能真正从内心认同法律效力,自觉主动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初中生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牢固树立诚信观念、契约精神,尊崇公序良俗,从而实现法治的育人功能。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在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将真实的、贴近学生身边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特点和法治教育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法治教育教学,以调动初中生学习法律的主动积极性。

第一,案例教学法。法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法治教育这一特性,决定了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一定困扰,很难实现法治教育的深层目标。而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课程标准中“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要求”,能够使学生感受生动形象的教学,明白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法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除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外,还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具有时代性的案例。贴近学生生活,要求讲授的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能够增加说服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就在身边;时代性,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时事新闻,能够选择最近发生的案例,引起学生共鸣。为完成这一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搜集案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督促学生关注时政新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意识。课堂上教师借助案例,组织学生分析案例,自主展开讨论,在案例中运用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在案例分析中体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治意识,从而改变枯燥的单一灌输式教学,将法律知识学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情境教学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是第一个在教学中提出“情境”的人,他曾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中可使用“角色扮演”和“模拟法庭”等情境教学法。以角色扮演为例,它是指教师给出相关的法治案例,组织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演绎,在此过程中,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自身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疑惑。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引导。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感受更深,同时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情况知道如何选择合法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道德与法治》教材逻辑严谨,在观点的阐述上,强调辩证性,例如: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自由和法治的统一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发思维碰撞,使学生对法治教育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

4结束语

初中生法治教育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凸显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关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尤为重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以及落实丰富学生法律知识的教学目标等手段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效率,真正做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樊泽民.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认识[J].北京化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崔青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加强价值引领——以青年马克思和毛泽东带个大学生的人生思考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标签:;  ;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