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石油降解菌论文-徐薇薇,郭平,林建国

低温石油降解菌论文-徐薇薇,郭平,林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温石油降解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温,石油降解菌,生物降解,生物表面活性剂

低温石油降解菌论文文献综述

徐薇薇,郭平,林建国[1](2019)在《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洋石油降解菌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连东港被原油污染的潮间带筛选出一株能在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命名为DG-1。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方法鉴定该菌株为盐单胞菌。在4℃的低温下,经过15、30、60 d的降解培养后,分别有14%、41%和58%的原油被该菌株降解。菌株DG-1可利用柴油和原油为碳源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其中以柴油为唯一碳源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可降低至32. 4 m N/m。薄层色谱和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所产的表面活性剂为糖脂类表面活性剂。(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任华峰,姜天翔,成玉,张晓青,马晓蕾[2](2019)在《一株耐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污染环境中分离耐低温石油降解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摇瓶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分离的方法,得到一株能以原油为碳源、能源生长的细菌菌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降解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天津大港油田污染土壤和水体中分离到一株耐低温石油降解菌DSY171,该菌株能够在10℃条件下,以石油为惟一碳源生长。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归属红球菌属。菌株DSY171在低温条件下(10~15℃)12 d的石油降解率显着优于常温条件(20~30℃),原油降解率为60%左右;菌株DSY171的pH适应范围较广,初始pH值为6~9时均能代谢生长,但在偏碱性环境下(pH7~9)的代谢生长好于偏酸性环境(pH6~7)。除了降解石油外,菌株DSY171对柴油、食用油等不同碳源也均能够降解代谢,具有一定的碳源利用广谱性。结论:耐低温石油降解菌DSY171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为生物学方法解决低温环境石油污染问题提供了高效菌种,在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邱雪[3](2018)在《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筛选及其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北方海域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平均在2℃左右,溢油事故也屡有发生,由于低温会导致石油污染物持久存在而且会加大溢油应急工作的难度,因此同等程度的溢油事故如果发生在低温条件下则危害更大。利用低温菌降解石油污染物是治理低温下海洋溢油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筛选出的能在0℃左右高效降解石油的菌株主要筛选自极地海洋环境,分离自我国的极少。低温条件下石油烃的生物可利用率降低,而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具有促进石油烃溶解、乳化、分散等功能,能显着提高石油烃的生物可利用率。因此具有产表面活性物质性能的石油降解菌对于低温海域石油污染生物修复尤为重要。但目前筛选出的产表面活性物质的石油降解菌集中在常温菌,低温菌极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从我国海洋环境中筛选低温石油降解菌,并研究其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和产表面活性物质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我国海域筛选出了 4株可产表面活性物质的低温石油降解菌,分别为Pseudomonas sp.QXL-1、Halomonas sp.QXL-2、Halomonas sp.QY2、Halomonas sp.QY3。2、所筛选出的4株菌均能在低温条件下降解石油烃。在原油初始浓度5 g/L、菌液接种量10%(V/V)、0℃、120r/min的条件下进行降解60d后,与不加石油降解菌的对照组相比,原油降解率均明显提高。其中,菌液Halomonassp.QY-3降解原油的能力可达65.6%。在柴油接种量1%(V/V)、菌液接种量10%(V/V)、120r/min、0℃的条件下进行降解30d后,与不加石油降解菌的对照组相比,柴油降解率明显提高。其中,Halomonas sp.QXL-2菌液对柴油的降解能力最强,可达62.9%。3、所筛选出的4株菌均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其中产表面活性物质性能较好的为菌株Pseudomonas sp.QXL-1,与对照组相比,能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到42.4 mN/m,其E24可达53.3%。所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最低,为2.0g/L,此时的表面张力为35.1mN/m。酸沉降及FT-IR红外实验结果表明4株菌所产表面活性物质均为糖脂类表面活性物质。(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8-01-01)

郭平[4](2017)在《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筛选与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海北部和渤海的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平均在2℃左右,部分海域会结冰,溢油事故也屡有发生。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极大,由于低温会导致石油污染物持久存在而且会加大溢油应急工作的难度,因此同等程度的溢油事故如果发生在低温海域则危害更大。利用低温菌降解石油污染物是治理低温下溢油污染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目前筛选出的能在0℃左右高效降解石油的菌株主要筛选自极地环境,分离自我国海域的鲜有报导。由于土着微生物更适应本地环境,利用土着微生物进行生物修复的效果往往比引入外来菌种好,因此需要筛选出我国本地菌。此外,为了获得更好的生物修复效果,需要考察菌株在处理实际溢油时的应用效果,研究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的响应。本研究侧重我国海域的低温石油降解菌筛选和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响应,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筛选出了6株石油烃降解菌,分别命名为Pseudoalteromonas sp.QY-1、Pseudoalteromonas sp.QN-1、Rhodococcus sp.QY-2、Planococcus sp DC-1、Cobetia sp.QF-1、Pseudoalteromonas sp.DC-2。在实验室条件下,这6株菌均能在0℃降解石油烃,其中菌株Rhodococcus sp.QY-2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在0℃、原油初始浓度5 g/L、菌液接种量10%(v/v)、降解60 d后原油生物降解率为52.6±2.0%;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QN-1对萘的降解率最高,在0℃、萘初始浓度2g/L、菌液接种量10%(v/v)、降解30d后萘的生物降解率为80.6±2.5%。2.菌株Cobetia sp.DC-2的基因组长度为4,084,184bp,GC含量为57.44%。编码基因3,513个,总长为3,470,121bp。在基因组中发现了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的基因,同时注释到了一些氯烷烃和氯烯烃、氯环己烷和氯苯等外源化合物降解的代谢通路。在基因组中还注释到了与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合成与调控相关的功能基因。此外,也发现了与适冷性相关的基因,如冷休蛋白CspA。3.于2015年1月30日~3月29日期间,在大连海事大学码头进行了海洋溢油污染生物修复模拟实验。实验期间,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为4.5℃。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系统的研究了石油污染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生物修复后,样本中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和科尔韦尔氏菌科(Colwelliaceae)的细菌和油螺旋菌(Oleispira)、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极地杆菌(Polaribacter)、弓形菌(Arcobacter)的丰度明显增加,是降解石油的关键菌种。样本中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含量显着增加。4.在2015年3月11日~4月14日期间,对大连东港商务区附近岩石潮间带的油污礁石(2015年2月末被原油污染)进行了原位生物修复。实验期间表层海水温度在4.0~7.5℃之间。将所筛选的菌株配制成生物修复试剂,喷洒于受石油污染的岩石表面。经过一个半月的修复,与自然风化相比,原油的降解率达到了75.1±8.9%。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该区域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溢油后岩石潮间带的海水中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均明显下降,蓝细菌(Cyanobacteria)大量繁殖成为绝对优势种(87.39%)。同时,一些与石油烃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明显高于未被污染海水中的细菌群落。例如,溢油后与烷烃降解相关的主要酶系之一“P450”丰度增加了 8倍,一些与多环芳烃降解相关基因的丰度增加了 3倍。(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9-01)

杨智[5](2017)在《荒漠土壤石油降解菌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及低温降解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明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利用微生物降解来处理石油污染是环保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之一。论文针对西北荒漠地区石油污染问题,进行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了高效石油降解菌,并进行降解菌生物学特性、降解相关基因和降解机制研究,将高效石油降解菌应用于含油废水生物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玉门石油污染荒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现石油污染荒漠土壤中细菌类群丰富,具有明显多样性,包括33门,48纲,78目,179科和471属。主要优势细菌类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优势菌属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普氏菌属(Prevot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迪茨氏菌属(Dietzia)、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节细菌属(Arthr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韦永氏球菌属(Veillonella)、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纤毛菌属(Leptotrichia)、嗜血肝菌属(Haemophilus)、梭菌属(Fusobacterium)、罗氏菌属(Rothia)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其中包括了大部分常见的石油降解菌属。采用富集培养和涂布平板法从石油污染土壤分离出能利用石油生长的细菌37株,结合细菌形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发现分离的37株细菌分别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门(Bacilli)和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归属于21属的34种。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1.35%,有36株细菌对原油有明显降解能力。在原油含量为1500 mg/L的基础培养基中培养7 d,8株菌的降解率不低于30.55%,11株菌降解率介于10.05%~28.37%,18株菌降解率不高于8.05%。根据常见石油降解菌降解相关基因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利用特异性PCR扩增,检测了37株菌的降解相关基因,结果表明25株细菌含有烷烃单加氧酶基因,6株含芳烃双加氧酶基因,6株菌含联苯双加氧酶基因,4株菌含萘双加氧酶基因,3株菌含甲苯双加氧酶基因,2株菌含邻苯二酚双加氧酶基因。并成功克隆出2种烷烃单加氧酶和1种芳烃双加氧酶基因。对4株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菌株KB1、2182、JC3-47和1217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及石油降解能力的分析。经细菌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庆笙红球菌(Rhodococcus qingshengii)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KB1、2182和JC3-47在温度10~50℃、p H 3~9、0~5.0%Na Cl盐度下生长良好,其中KB1和2182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JC3-4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KB1和2182还可在p H 2和9.0%盐度(w/v)的极端条件下生长,菌株1217生长适应性更强,在温度5~65℃、pH 2~10、0~9.0%NaCl盐度下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p H和盐度分别为35℃、p H 9和0%。4株菌能在以十二烷、十八烷、苯、甲苯、二甲苯和萘为唯一碳源培养基生长,对中链及长链烷烃都具有较强降解能力,其中KB1、2182和1217对十六烷具有较强适应性,KB1和JC3-47还能在含芘培养基生长,1217能在邻苯二酚的培养基中生长,均能产生表面活性剂,对十六烷具有一定粘附能力。研究了红平红球菌KB1在低温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石油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菌株KB1在总烷烃浓度为10500 mg/L的基础培养基中10℃培养时能较好生长,第5 d菌体数量达到最大值,GC-MS分析发现对总烷烃降解率为64.55%,其中正辛烷29.27%,正癸烷46.25%,正十二烷89.13%,正十四烷77.59%,正十六烷70.35%,正十八烷55.16%,正二十二烷57.38%,正二十四烷67.18%和二十八烷82.64%。进行了红平红球菌KB1在10℃培养时降解混合烷烃的转录组分析,发现与30℃相比,表达差异明显的基因有2957条,其中上调基因1584条,下调基因1373条。当Log2比值>5,上调基因99条,下调基因119条,其中33条基因存在于不同细胞组分中,108条具有分子功能,95条参与了生物学过程。结合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石油烃降解相关差异表达基因201条,包括脂肪酸、芳香化合物、甲烷、萘、二甲苯、乙苯、甲苯和多环芳烃降解途径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35条,下调基因66条,当以Log2比值>5为基准,参与脂肪酸、芳香化合物、甲烷、萘和乙苯降解的13条基因上调显着,有3条基因下调明显。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研究了添加红平红球菌KB1在不同温度下对石油废水的处理效果,发现处理20 d后,在10℃和30℃条件下添加KB1的对照组及实验组出水水质的COD分别为58.50、49.32、55.68和45.73 mg/L,NH4+-N含量为7.78、5.52、7.64和6.01 mg/L,TP含量为0.187、0.164、0.232和0.196 mg/L,均达到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直接排放要求(GB 31570-2015)。在10℃时实验组出水中原油含量为4.27 mg/L,石油去除率为97.40%,不添加KB1的对照组出水中原油含量为18.75 mg/L,石油去除率为88.58%。30℃条件下实验组出水中原油含量为3.17mg/L,石油去除率为98.07%,而对照组出水中原油含量为15.38 mg/L,去除率为90.63%。添加石油降解菌对原油去除有明显促进作用,在低温条件下仍然有明显去除效果。以改性和未改性花生壳为吸附原料,研究了其对废水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发现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重金属吸附效果更明显,其吸附率在一定范围内与溶液p H、吸附时间、初始离子浓度和吸附剂量呈正相关。未改性花生壳在酸性条件下吸附率较高,而改性花生壳在碱性条件下吸附率更高,吸附15 min后达最大吸附率的88%,在50 min时吸附达到最大,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的二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1)

刘芳明[6](2016)在《3 株南极海洋石油烃低温降解菌(Shewanella sp.NJ49、Pseudoalteromonas sp.NJ289和Planococus sp.NJ41)基因组学及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3株南极海洋石油烃低温降解菌Shewanella sp.NJ49、Pseudoalteromonas sp.NJ289和Planococcus sp.NJ41的基因组展开测序、拼接和组装,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3株细菌的基因信息,基于目前的基因数据库、蛋白数据库信息,对获得的全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并根据代谢途径注释结果,分析低温降解菌的代谢过程和相关低温、耐盐和抗辐射适应机制和降解酶基因,同时对3株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进行了研究,初步探明了3株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和适应低温、高辐射、高盐极端环境的基因。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Shewanella sp.NJ49基因组总长度约为4.7M,平均G+C含量为41.57%,有4个scaffold;在该基因组中存在5个不完整的前噬菌体;基因组中有12段CRISPR序列,推测该菌在抵抗外源DNA入侵方面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393蛋白编码基因中存在信号肽序列,占总蛋白编码基因数量的9.41%;4,173蛋白编码基因中存在至少一个及以上的跨膜螺旋区域,占总蛋白编码基因数量的25.23%;GO注释结果表明,胞外组分、生物合成过程及细胞组分中的基因最多;COG注释结果表明,一般功能基因居多,其次为未知功能的基因,转录和信号转导过程涉及的基因数量也较多。注释结果表明菌株NJ49存在可降解苯、萘、二甲苯、苯乙烯、氯代烷烃、氨基苯甲酸及芳香族化合物等异源物质的基因。(2)Pseudoalteromonas sp.289基因组总长度约为3.5M,平均G+C含量为40.83%;357个蛋白中存在信号肽,占总蛋白数量的9.94%;85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存在至少一个及以上的跨膜螺旋区域,占总蛋白编码基因数量的23.7%;GO注释结果表明,生物过程、胞外氮组分和铁结合蛋白中的基因最多;COG注释结果表明,未知基因最多,高达28.55%,说明该细菌含有大量未知功能的基因,是一个潜在的新基因库,其次为一般功能基因,氨基酸转运和代谢过程涉及的基因数量也较多;KEGG注释结果表明,该菌中代谢类基因最多,以一般代谢类基因最多,其次为氨基酸代谢基因,再次为碳代谢相关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J289可能是一个新种。(3)Planococcus sp.NJ41基因组总长度3.1M,平均G+C含量为39.69%,该菌共有3,138个编码基因,其总长度2,743,959bp,编码基因的平均长度874bp,编码序列的覆盖度达到87.17%。NJ41基因组内共有127个重复序列,其中LTR长末端重复序列74个,DNA转座子15个,LINE长散在重复序列24个,SINE短散在重复序列10个,RC滚环1个,未知重复序列3个,串联重复序列中小卫星DNA85个,微卫星DNA2个;非编码RNA中,t RNA共67个,平均长度77bp,5s r RNA9个,平均长度115bp,16s r RNA9个,平均长度1,538bp,23s r RNA9个,平均长度2,932bp,s RNA2个,平均长度98bp;NJ41不含有前噬菌体和CRISPRs,但有7个基因岛,平均长度为15,429bp,显示了其部分基因横向起源迹象,该菌的低温适应性或者低温降解功能可能与基因岛上的基因有关;GO注释结果表明,在细胞组分大类基因中细胞和细胞组分的基因数量较多为821个基因,在参与生物过程大类基因中参与参与代谢和细胞的基因数量很多,分别为1,246和1,173个基因,在分子功能大类基因中,催化活性和结合基因数最多,分别为1,319和965个。经过深入分析,在NJ41菌基因组中发现了双加氧酶和单加氧酶相关基因,其中单加氧酶基因有Pcp、次氮基叁乙酸酯单加氧酶组分A和组分B、五氯酚-4单加氧酶,双加氧酶基因有联苯双加氧酶、mhq O色氨酸-2,3-双加氧酶、2-硝基甲烷双加氧酶和PF00903蛋白家族。COG注释表明,参与基本代谢(Metabolism)的蛋白数目最多。二级分类中,COG类别E(氨基酸转运与代谢)、J(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合成)和P(无机离子转运与代谢),所涉及的蛋白数目相对较多,分别占预测蛋白总数的13%、8%、8%。将菌株NJ41基因组预测的所有基因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在7205个全基因中,57%(1790个)的基因与KEGG数据库基因匹配,1790个基因共涉及142条33类KEGG代谢途径。注释结果表明菌株NJ41中存在可以降解苯、萘、二甲苯、苯乙烯、氯代烷烃、氨基苯甲酸及芳香族化合物等异源物质的基因。(4)3株细菌有各自不同的低温适应、耐盐和抗辐射机制以及降解酶系统。在低温适应机制方面,3株细菌都含有低温适应的分子伴侣Grp E和热激蛋白,不同的是NJ289和NJ41含有大量的冷激蛋白,NJ49不含有冷激蛋白,但NJ49的热激蛋白及热激蛋白转录因子非常丰富且多元化,其分子量有12KDa、70k Da、10k Da不等,还注释到热休克蛋白转录因子hsf1。NJ41菌株中发现冷休克蛋白Csp A和Csp C和一些类似冷激蛋白的基因和分子伴侣基因(Dna J、Dna K、Dna E);抗辐射机制方面,3株细菌均依赖Uvr ABC系统进行DNA损伤修复,菌株NJ49和菌株NJ289还注释到调节因子Uvr Y,与Schizosaccharomyces属细菌和Bacillus属细菌中的紫外DNA修复核酸内切酶相近;耐盐机制方面,3株细菌都包含Trk系统和Na+/H+逆向转运蛋白系统。NJ289还包含prop系统,菌株NJ41含有脯氨酸合成基因:pro A、pro B及pro C和put P、pan F等转运体;在降解异源物质方面,3株细菌都可以降解一定范围的芳烃,都含有多种降解酶系统,其中NJ49中注释到烷烃单加氧酶基因alk B和双加氧酶基因,NJ289中注释到了醛脱氢酶、醇脱氢酶等烷烃代谢相关酶基因,NJ41中注释到了儿茶酚-2,3-双加氧酶和乙醛脱氢酶等萘代谢相关酶基因。(5)3株细菌与其他同属菌存在染色体基因组序列重排现象。系统发育分析预示着NJ289可能是新种,在NJ289中注释到了两个基因簇,显示NJ289在抗菌、抗肿瘤或抗真菌药物合成中具有一定的潜力。在NJ41中注释到有2个基因簇(terpene)。(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6-04-01)

孙大鹏,李雪真,刘效梅[7](2015)在《低温耐盐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石油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不同种类的石油烃降解菌具有不同的耐盐性、耐温性、耐酸碱性及最佳降解条件,因此不同环境中分离筛选出能降解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种石油烃类污染物的降解菌,对其进行降解特性研究,并使其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期刊2015年03期)

赵全[8](2014)在《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又称为原油,一般是由动植物等有机物残体经过漫长的时间不断分解沉积形成为化石燃料,地壳的上层部分含量居多。石油的组分非常复杂,由饱和烷烃、不饱和烷烃、芳香烃化合物及沥青质等物质组成,同时也含有非烃类如含有O、N和S等元素的化合物。作为人类生存及生活必要的能源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采石油资源。但是在开采、运输及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石油类物质溢出和排放。石油烃类物质除了会污染海洋、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体系,更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污染饮用水源等方式威胁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在石油污染处理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而得到人们的关注,且发展迅速,微生物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国内外学者在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海洋、土壤及地下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目前,已分离得到多种石油降解菌,如: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在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机理、微生物修复效果影响因素及筛选分离高效菌株方面,学者们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而针对特定环境,驯化出能适应环境的高效降解菌在工程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期间污水处理系统中通常温度很低,多数的微生物处于抑制状态,因而降解能力也受到限制。针对这一问题,筛选分离出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耐受性的高效石油降解菌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本文从中国石油抚顺石油二厂曝气池污泥中分离、筛选得到在低温条件下能以石油烃类物质为唯一碳源、能源的且具有良好降解性能的耐低温菌株共25株。分别考察这25株菌对石油烃类物质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其中5株菌对石油烃类物质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分别为Q4、Q10、Q17、Q21和Q25,其对石油烃类物质的降解率均达到50%以上。对初筛得到的5株菌株进行复筛,其中菌株Q21的降解率最高且降解性能比较稳定,确定菌株Q21为耐低温石油烃类物质高效降解菌。通过对菌株Q2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基因测序分析,最后鉴定Q21为琼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对菌株Q21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降解性能试验表明,菌株降解石油的最适接种量为10%,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最佳pH值为7左右;当个环境因子处于最适宜范围时,初始柴油浓度为2000mg/L的样品,经菌株72小时降解后降解率达71.50%,当盐度为3%时降解率仍能达到30%以上,表现出一定耐盐性,其最适盐度为0.5%~1%,降解率可达70%。柴油中包含了C9~C24之间的所有烷烃,经菌株Q21降解处理后的残油组分中烷烃组分种类明显减少,且单一烷烃的含量也减少许多。经分析该菌株对C9~C15之间的烷烃有很高的降解能力,可以大部分降解支链烷烃;对高碳数的烷烃也均有一定降解,有较广泛的降解范围,进一步验证了降解菌株Q21在低温下降解柴油的能力。这对低温条件下传统的生物处理和修复系统中石油降解菌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4-05-01)

徐成斌,赵全,王闻烨,孟雪莲,东天[9](2014)在《一株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鉴定及降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温条件下(15℃),从抚顺石油二厂曝气池活性污泥中驯化和分离得到一株以柴油为碳源的降解菌株Q21,通过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和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对其进行鉴定.菌株Q21为琼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该菌株利用柴油生长的最佳条件为:接种量为10%,生长温度为15℃,pH值为7.0,摇床转速为150 r·min-1,盐度为0.5%~1.0%,降解率为71.50%;降解后的残油组分经GC-MS分析结果表明,菌株Q21能降解柴油中所含的C9~C24之间大部分烷烃.(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王倩,王红旗,熊樱[10](2011)在《石油污染土壤低温降解菌-冬小麦联合修复田间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田间模拟试验条件下,研究石油烃污染土壤低温菌-冬小麦的联合修复效果。考察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微生物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136的联合修复,根际环境石油烃降解率达到73.29%,非根际降解率达到55.26%,返青期至拔节期期间是石油烃降解的关键时期;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与石油烃去除率有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ine and Engineering(ISBE 2011 V4)》期刊2011-08-04)

低温石油降解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污染环境中分离耐低温石油降解菌,并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摇瓶富集培养和平板划线分离的方法,得到一株能以原油为碳源、能源生长的细菌菌株,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降解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天津大港油田污染土壤和水体中分离到一株耐低温石油降解菌DSY171,该菌株能够在10℃条件下,以石油为惟一碳源生长。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归属红球菌属。菌株DSY171在低温条件下(10~15℃)12 d的石油降解率显着优于常温条件(20~30℃),原油降解率为60%左右;菌株DSY171的pH适应范围较广,初始pH值为6~9时均能代谢生长,但在偏碱性环境下(pH7~9)的代谢生长好于偏酸性环境(pH6~7)。除了降解石油外,菌株DSY171对柴油、食用油等不同碳源也均能够降解代谢,具有一定的碳源利用广谱性。结论:耐低温石油降解菌DSY171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为生物学方法解决低温环境石油污染问题提供了高效菌种,在环境微生物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温石油降解菌论文参考文献

[1].徐薇薇,郭平,林建国.低温胁迫下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海洋石油降解菌性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2].任华峰,姜天翔,成玉,张晓青,马晓蕾.一株耐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J].生物技术通讯.2019

[3].邱雪.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筛选及其表面活性物质产生性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

[4].郭平.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筛选与细菌群落对石油污染响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5].杨智.荒漠土壤石油降解菌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及低温降解机制[D].兰州理工大学.2017

[6].刘芳明.3株南极海洋石油烃低温降解菌(Shewanellasp.NJ49、Pseudoalteromonassp.NJ289和Planococussp.NJ41)基因组学及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

[7].孙大鹏,李雪真,刘效梅.低温耐盐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

[8].赵全.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D].辽宁大学.2014

[9].徐成斌,赵全,王闻烨,孟雪莲,东天.一株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鉴定及降解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14

[10].王倩,王红旗,熊樱.石油污染土壤低温降解菌-冬小麦联合修复田间模拟试验[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omedicineandEngineering(ISBE2011V4).2011

标签:;  ;  ;  ;  

低温石油降解菌论文-徐薇薇,郭平,林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