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警与预控论文-吴茜,陈静娟,张琳,张瑾,段霞

风险预警与预控论文-吴茜,陈静娟,张琳,张瑾,段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风险预警与预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

风险预警与预控论文文献综述

吴茜,陈静娟,张琳,张瑾,段霞[1](2019)在《基于信息化的手术并发症风险预警预控模式构建与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信息化构建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控模式,规避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提高医护人员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预控能力,保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方法:聚焦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风险类型,研制和应用并发症风险预测工具,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手术并发症风险指标,研发多学科协作的、多系统关联的风险预警方法;以循证为依据优化手术并发症护理预控措施,形成风险监控-高危预警提示-多层风险预控的并发症管理模式并进行临床运用。结果:手术并发症风险预测人数较实施前显着提升(P<0.05),护士对手术并发症风险评估工具使用合格率和风险预控护理落实的达标率均有所提高。结论:基于信息化的手术并发症风险预警预控模式,提高了手术并发症风险预警和预控效能,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风险监测、识别、警示和控制,能够降提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并发症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9-24)

费亚众,郭全荣,安利杰,王荣,刘晶[2](2019)在《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规范急诊抢救室患者安全管理,规避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建立急诊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科内叁级管理、规范使用急诊患者风险评估表、安全知识培训与模拟应急演练、全方位实施质量控制。结果抢救室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后,危重患者转运意外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下降,护理质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急诊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用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抢救室患者的护理安全,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本文来源于《实用医院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姜珊[3](2019)在《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预警及预控方案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静脉留置针因减少静脉损伤、方便给药和抢救、减轻病人痛苦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叁甲医院静脉留置针普及率已达80%及以上[1-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常发生堵管、静脉炎、外渗/渗出、感染等并发症[3-4],其中堵管发生率高于静脉炎、外渗/渗出[5]。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约为7.6%~71%[6-7],堵管是导致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因素。非计划拔管不仅增加病人痛苦,增加医疗费用支出,而且增加护士穿刺量,影响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8]。随着静脉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和循证护理实践不断深入,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2016年《静脉输液实践指南》更新了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标准,将原有留置针72~96小时拔除标准,更新为留置针拔除应根据穿刺部位和/或全身性并发症评估决定[9]。因此,研究如何降低堵管发生率是临床静脉治疗专科护理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与前瞻性护理思维,形成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预警及预控方案,具体研究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形成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预警评估指标体系及预警分值;采用回顾性研究、ROC曲线、百分位数法确定预警阈值与预警分级,形成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预警方案。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拟定干预方案,采用专家会议法,结合风险预警分级对拟定干预方案进行讨论,形成预控方案。第叁部分通过选取吉林省某叁级甲等医院相同科室、不同时段住院患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方案实施效果。研究结果:形成包含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8个叁级指标组成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预警方案,确定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叁个预警级别,针对不同预警级别形成相应级别的预控方案。临床使用效果,堵管发生率由11.76%降至5.65%(P<0.001),留置时长由4.14天延长至5.17天(P<0.001),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满意度由78.05%升至92.95%(P<0.001)。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预警及预控方案提高护士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识别和预控能力,降低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长,提高患者满意度,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专科护理工具,为进一步科学开展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预警评估及预控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红媛[4](2017)在《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对住院患者在护理中构建和应用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不同的科室选取的12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实施前后近似用药错误构成比。结果实施后骨科患者压疮的发生率,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管道感染率和神经外科患者给药错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如给药错误、静脉感染、压疮)与实施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在住院患者中的实施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47期)

刘晴[5](2017)在《合肥市某军队叁甲医院医疗风险预警预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合肥市某军队叁甲医院实际发生的医疗风险案例,总结归纳医疗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一步筛选出可量化的医疗风险高危因素,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信息系统,从而实时监测医疗风险预警指标及其阈值的变化,以便医院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预防和减少医疗风险的发生。方法: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征询专家意见、筛选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构建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并确定医疗风险高危因素;最后将最终筛选出的医疗风险指标及其阈值嵌入医院信息系统,制成信息软件,实时监测。结果:(1)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结果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含患者因素、住院因素和出院因素3个一级指标,以及患者年龄、受教育水平、经济水平、休克、药物不良反应、出院病情、出院方式和死亡等22个二级指标。两轮调查专家权威系数均>0.8,且专家意见较为集中,协调性较好。(2)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方式、住院天数、并发症、伤口愈合不良、感染、休克、出院病情和出院方式等16个指标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固定职业、医保状况、手术分级、药物不良反应等5个指标无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结果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纳入X5(住院天数)、X8(四周内手术次数)、X10(术中出血量)、X12(病情危重)、X15(并发症)、X20(出院病情)等6个指标。(4)医疗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将最终筛选出的6个医疗风险指标及其阈值制成信息软件,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医疗风险高危因素,随时掌握医疗风险指标及其阈值的变化情况,从而第一时间发现风险苗头,提前防范。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咨询等方法,建立了一套合理、实用的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选取合肥地区一家省级军队叁甲医院进行实证研究,筛选该院医疗风险高危因素,将其制成信息软件应用于医院实际管理,使医院风险管理方法更加科学、手段更加多样,对医院防范医疗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黄张萍[6](2016)在《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只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促使企业必须准确地进行技术创新风险控制,才有可能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叁个角度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预警预控分析,以期为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提供一种思路,确保企业实现投资、工期、质量叁大管理目标,获得技术创新利润。(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27期)

刘晴,许苹,绳慧峰,李世东,秦峰[7](2016)在《医院医疗风险预警预控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医疗风险预警指标,为医院建立医疗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将某军队叁甲医院2010—2015年发生的60例手术纠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时期入院、未发生医疗纠纷的120名手术患者作为对照,从医院信息系统调取患者年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资料,筛选22个医疗风险关键指标,运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χ~2检验结果显示,入院方式、住院日、住院费用、4周内手术次数等16个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天数、四周内手术次数、输血总量、病情危重、手术并发症和出院病情等6个指标是医疗风险的危险因素。结论所选指标均为可量化、灵敏度高的指标,可以为医院建立医疗风险预警信息系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管理》期刊2016年07期)

郁晓霞[8](2016)在《政府监管视角的安全生产风险预警预控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对象具有着涉及行业广、数量巨大的特点,目前的安全生产监管方法和手段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效地预防各类事故风险是现代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方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焕宁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抓好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等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与机制。本文通过研究RBS、“叁预六警”和风险分级匹配监管原理,研究开发风险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实现风险预控预控,为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合理利用现有安全监管资源,实现事前监管模式,将事故扼杀在萌芽阶段,保一方平安。本文针对政府监管视角的安全生产风险预警预控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功能结构设计,其中对安全生产风险预警、预控的实现做出详细设计。本文应用ASP.NET平台和叁层架构原理,完成了B/S结构的政府监管视角的安全生产风险预警预控系统开发,是整个研究开发具有更多的实际意义。政府监管视角的安全生产风险预警预控系统主要功能如下:1)企事业单位上报信息,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审核信息,完成系统模型所需数据的获取。2)利用风险分级模型对通过审核的基本信息和指标信息进行风险分级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所在阈值完成风险分级预警。3)根据风险分级预警结果,选取监督管理过程中的重点监管对象,为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使安全例行检查、重点监督管理有据可依。同时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可通过本系统发布风险预警信息与企业进行业务交流,从而达到风险预控。4)本系统实现了风险分级模型的可添加、修改以及更新功能,让本系统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适应不断进步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大大加大了本系统的使用面,可根据具体的使用用户做出不同的修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乔欢[9](2015)在《基于风险预控的铁路货物运到期限预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经济节奏的加快,货物送达准时性已成为影响企业运输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由于受到运输能力和运输组织等因素的制约,铁路货物运输的准时性已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提升铁路运输管理水平的瓶颈。将风险预控思想应用到运到期限管理中,构建运到期限风险预控体系是本文提出的改进运到期限管理的一个新的思路。本文立足于铁路货运服务全过程,以铁路总公司货运营销决策项目为依托,研究了铁路运到期限风险预控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铁路运到期限风险预控平台作为运到期限风险预控体系的技术保障手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引用风险管理、预警管理等理论介绍了风险的相关概念、理论,分析了风险识别、评估、控制防范的程序过程,同时建立了运到期限风险预控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运到风险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风险管理流程;(2)通过对铁路运到延迟原因的统计分析,得出造成运到延迟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流程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对铁路运输过程中的可能造成运到延迟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进一步研究了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运到延迟内部机理模型,作为后续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环节;(3)根据识别出的运到期限风险因素,建立了基于人-机-管-环的运到期限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模型。同时研究了运到期限的风险控制对策,对铁路部门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4)研究运到期限风险预控平台总体方案。详细介绍了系统总体框架,系统功能结构,风险信息化流程以及数据集成方案,为实行运到期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论文最后总结了在研究铁路运到期限风险预控方法和风险预控系统平台中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结论,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内容。(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5-07-01)

吴茜,龚美芳,孙晓,朱晓萍,施雁[10](2015)在《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构建与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规避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降低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建立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应用科学的风险筛选工具,包括护理风险评估单、六西格玛失效模式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表,筛选高危风险因子,评定风险等级,确定高危风险人群;应用视化管理理论结合信息化警示工具屏蔽高危药物风险,实现实时输液进程监控;通过建立风险预控组织网络和高危风险监控系统实施高危风险的全面监控,护理安全路径和应急处理流程和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实施风险预控。结果应用3年来,压疮护理达标率由91.5%提高到98.4%,导管护理达标率由91.5%提高到97.9%,静脉置管感染率由原来的8.4%降至2.9%;护士护理评估单记录时间减少,因高危药物给药错误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从平均18起/年下降至3起/年。结论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的构建提高了护士风险管理意识,对护理风险进行检测、识别、诊断、评价、预警和控制,能够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住院过程中的护理安全。(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风险预警与预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规范急诊抢救室患者安全管理,规避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建立急诊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科内叁级管理、规范使用急诊患者风险评估表、安全知识培训与模拟应急演练、全方位实施质量控制。结果抢救室实施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后,危重患者转运意外发生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下降,护理质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急诊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用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抢救室患者的护理安全,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险预警与预控论文参考文献

[1].吴茜,陈静娟,张琳,张瑾,段霞.基于信息化的手术并发症风险预警预控模式构建与运用[C].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2019

[2].费亚众,郭全荣,安利杰,王荣,刘晶.护理风险预警及预控管理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

[3].姜珊.静脉留置针堵管风险预警及预控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吉林大学.2019

[4].陈红媛.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

[5].刘晴.合肥市某军队叁甲医院医疗风险预警预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

[6].黄张萍.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预警预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

[7].刘晴,许苹,绳慧峰,李世东,秦峰.医院医疗风险预警预控指标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6

[8].郁晓霞.政府监管视角的安全生产风险预警预控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9].乔欢.基于风险预控的铁路货物运到期限预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10].吴茜,龚美芳,孙晓,朱晓萍,施雁.住院患者护理高危风险预警预控体系构建与运作[J].护理学报.2015

标签:;  ;  ;  ;  

风险预警与预控论文-吴茜,陈静娟,张琳,张瑾,段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