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共同体论文-毛绵逵

村庄共同体论文-毛绵逵

导读:本文包含了村庄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村庄,共同体,主体性,乡村治理

村庄共同体论文文献综述

毛绵逵[1](2019)在《村庄共同体的变迁与乡村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地理空间,同时也是农村社会整合与秩序构建的基本社会单元。村庄是具有利益、道义和情感纽带的共同体。但当前村庄社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又使得村庄社会呈现弱共同体的特征。在乡村治理需求和治理主体多元化背景下,作为弱共同体的村庄,依然具备成为乡村治理主体的必要性、可能性,并拥有相应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基于村庄共同体的不同类型和具体表现,如小微型农田水利供给、道义型互帮互助、村庄内部矛盾和纠纷调解等,应充分发挥村庄共同体在相关事务治理中的主体性,重新认识村庄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程军[2](2019)在《共性引导与分类推进:新型村庄共同体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村庄共同体的自然发展模式似乎难以逃脱式微的困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村庄共同体的重构提供了动力支持,基于村庄共同体在当前及未来扮演的重要角色,村庄共同体的重构势在必行。以"村庄本位"为逻辑起点,以村庄共性为前提,以村庄特性为基础,将共性引导的一般重构路径和分类推进的具体重构路径相结合,从而推动多元一体村庄共同体的重构。村庄共同体的重构应从利益和情感两方面协同着手,进而建构具有多种性质并且承担多元功能的新型村庄共同体。(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潘是辉[3](2019)在《村庄共同体——台湾“联庄”妈祖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人移民拓垦台湾的过程中,通过兴建村庙成为村庄信仰中心。在移垦社会进展到一定阶段时,需要更大范围凝聚人群与稳定社会的力量,因此跨村庄的"联庄"组织应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妈祖信仰在台湾是有效凝聚跨祖籍、跨信仰的人群媒介,成为超越村庄的区域联系方式。本文以台湾中南部土库顺天宫妈祖庙为例,说明妈祖信仰如何凝聚跨村庄联庄组织以进行运作,为台湾人民带来生活上的福祉,因此妈祖信仰得以在台湾得到大多数民众长久的爱戴。(本文来源于《妈祖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梦娜[4](2019)在《社会资本嵌入: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共同体重建的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共同体解体的危机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社会资本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为我国村庄共同体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村庄共同体大致历经了"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叁个发展形态,与此同时,农村社会资本也经历了从"宗族化"到"行政化"再到"市场化"的转变。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村庄"利益共同体"普遍面临衰落的局面,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公共空间萎缩,传统价值淡化,社区认同消解。同时,乡村社会资本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村民参与网络日趋松散,村民互惠规范日益匮乏,村庄总体社会信任度弱化。社会资本是乡村社会维持社会秩序、整合社会资源以及维系其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我国必须努力培育乡村社会资本并积极引导其嵌入,进行社会关系和社区价值的整合,以发挥其构建村庄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郁,刘彤[5](2018)在《国家权力的再嵌入: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共同体再建的一种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共同体之困是当前农村治理面临的最大困境,把分散的农民重新凝聚在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村庄共同体中,完成农民从身份、利益到情感的回归,不仅是破解农村治理困境的关键,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本文基于村庄共同体衰落的现实,试图从国家权力嵌入的角度,分析国家权力嵌入农村的历史经验和政治逻辑,明确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权力再嵌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国家权力在村庄共同体再建中扮演着价值引导者、制度供给者、利益调和者、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角色,必须以法定渠道、民主对话姿态嵌入农村,不断提升国家的整合能力,以弥合农村治理的裂缝。(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田胡杰[6](2018)在《有序参与、社区认同与村庄共同体再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给农村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一方面,农村的社会结构,从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共同体"演变为相对分散的"半熟人社会",村庄空心化、离散化,农民流动性、多元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长,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迫切(本文来源于《社会治理》期刊2018年08期)

陈立军[7](2018)在《公共权利与公共义务的结合——论中世纪英国村庄共同体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共同体是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它的形成与发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村庄共同体是在古代村落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古代社会中农牧混合的经济模式,同时又融入了中世纪敞田制下的条田制等新元素发展起来的;随着敞田制村庄的形成,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又赋予了村庄一定的社会职责,从而使得中世纪的村庄成为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共同体组织。村庄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奠定了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而且还创造了中世纪乡村社会"私有共享"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为中世纪较为孱弱的个体权利提供了一定的保护。(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8年07期)

陈立军[8](2018)在《中世纪英国村庄共同体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庄共同体是中世纪英国重要的乡村基层组织,它所蕴含的民主因素、法制因素,特别是自治的因素,对于英国乃至整个西欧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而国外的史学研究则相对较为丰富,但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关于村庄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核心概念的论述不甚清晰。因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评述,有助于拓展史学研究的空间,为国内史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生活,提供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汪宇晴[9](2017)在《乡村工业化背景下村庄共同体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村庄同体是有着共同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的群体,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外部作用使传统的村庄共同体逐步走向衰落和瓦解。本文通过以一个偏僻的山区村庄W村为个案,试图探索W村在面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断走向衰落的表现与原因,通过回忆这个传统而封闭的村庄共同体的变迁历史,再现了这个贫困的小乡村为改变自身面貌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牺牲代价。通过个案研究发现:W村共同体的衰落主要表现在乡村公共生活空间的衰败、村民集体意识和村庄文化认同感降低和乡村舆论监督功能削弱的方面。通过社会变迁理论分析村庄共同体走向衰落甚至瓦解的因素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村庄产权结构的调整、社区功能的缺失。在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中,村庄共同体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甚至是解体。文章以历史事件为线索通过考察农业合作化时代、人民公社时代、村民自治时代再到市场经济改革时代下的村庄共同体的社会变迁来探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阶层的变化。运用社会变迁理论视角分析了村庄共同体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村庄共同体对市场经济的过渡依赖,生活与生产空间的分离,都市价值观和理念的渗入,教育医疗资源的缺乏及资源与环境的冲突是造成村庄共同体衰落的主要因素。同时文章从功能理论视角分析讨论了传统村庄共同体向开放的现代村庄社区的转型,从该角度探讨了村庄共同体进行重塑的可能性以及必要性这样的现实命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宋婷[10](2016)在《新媒体在村庄共同体治理变迁中的作用——以江苏省丰县蒋屯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逐渐深入农村地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庄共同体的内外部治理环境。新媒体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际交流平台、学习娱乐载体和发家致富的方式,使得村民的主体性得到提升、村民组织变得更加繁荣多样,治村资源也得到了更好的利用。新媒体在农村地区的全面普及正在影响村庄共同体治理的变迁。(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9期)

村庄共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村庄共同体的自然发展模式似乎难以逃脱式微的困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村庄共同体的重构提供了动力支持,基于村庄共同体在当前及未来扮演的重要角色,村庄共同体的重构势在必行。以"村庄本位"为逻辑起点,以村庄共性为前提,以村庄特性为基础,将共性引导的一般重构路径和分类推进的具体重构路径相结合,从而推动多元一体村庄共同体的重构。村庄共同体的重构应从利益和情感两方面协同着手,进而建构具有多种性质并且承担多元功能的新型村庄共同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庄共同体论文参考文献

[1].毛绵逵.村庄共同体的变迁与乡村治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程军.共性引导与分类推进:新型村庄共同体的重构[J].云南社会科学.2019

[3].潘是辉.村庄共同体——台湾“联庄”妈祖庙研究[J].妈祖文化研究.2019

[4].李梦娜.社会资本嵌入: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共同体重建的新思路[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

[5].杨郁,刘彤.国家权力的再嵌入: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共同体再建的一种尝试[J].社会科学研究.2018

[6].田胡杰.有序参与、社区认同与村庄共同体再造[J].社会治理.2018

[7].陈立军.公共权利与公共义务的结合——论中世纪英国村庄共同体的形成[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8

[8].陈立军.中世纪英国村庄共同体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18

[9].汪宇晴.乡村工业化背景下村庄共同体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0].宋婷.新媒体在村庄共同体治理变迁中的作用——以江苏省丰县蒋屯村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

标签:;  ;  ;  ;  

村庄共同体论文-毛绵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