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张学丽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中心校617008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正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工作的基本主题是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是语文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力创新思维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各种思维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创新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际经验,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能力。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认识,这种能力叫作创新性思维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无法教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本文拟从以下几点展开探讨: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老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沉闷地听,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评价一节课效果好不好,主要是看这节课里老师是否把知识完完全全地传授给了学生,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学生是不是在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观,也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要改变把教学仅仅当作传授书本知识的狭隘眼界,真正把教学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改变过于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制度。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

二、要从根本上改变“以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说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上课要以“导”为主。然而当前很多教师用课前精心设计的“板书提纲”来“牵”,教师围绕“提纲”设计了一串问题,然后一一地问,学生则一一地答。问完了,说完了,“提纲”板书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了。实际上这仍然是一种变相的灌输,是创新思维教学的一个误区!学生对一篇课文出现了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应当予以肯定,有创见的还应予以鼓励。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实现一个根本转变:要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唯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造心灵才能被唤醒,孩子的智慧火花才能进发出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处于这种“愤”、“悱”的境界,才能激发起探究的心态,才有可能产生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三、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具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没有适宜的外部条件,就很难诱发得出来。学生将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之中,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极度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真正体会出了主体地位。要达到这一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去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创新思维中去。

四、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怀疑精神的本质是否定真理的先验性,而批判精神则是否定真理的绝对性,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独立意识,敢于反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往往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面对问题敢于问“为什么”,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通过产生质疑而引发思考,从而让学习方式彻底转变,从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思考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敢于提出独特的观点。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不应随意否定,而是顺势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

标签:;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