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子标记论文-袁思文,刘育辰,刘刚,郝杰,金文渊

化学分子标记论文-袁思文,刘育辰,刘刚,郝杰,金文渊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分子标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草,质量评价,化学成分,DNA分子标记

化学分子标记论文文献综述

袁思文,刘育辰,刘刚,郝杰,金文渊[1](2019)在《基于化学成分和DNA分子标记的甘草质量评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草为多来源药用植物且影响品质的因素很多,需要完善的质量评价标准对甘草的质量进行评价。该研究以化学成分和DNA分子标记2个方面为切入点,从国内外现有法定标准、光谱指纹图谱、色谱指纹图谱、DNA分子标记等方面对近年来甘草质量评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建立完善的甘草质量评价准则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3期)

黄伟耀[2](2016)在《点击化学~(18)氟标记肿瘤靶向肽T7正电子分子探针合成及其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T7肽(序列为HAIYPRH)是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而来具有特异性靶向转铁蛋白受体的多肽,对胶质瘤、肝细胞肝癌等高表达转铁蛋白受体的肿瘤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目前仅见其用于细胞亲和性实验及靶向载药研究,尚未见到有关对其进行放射性标记的研究。本文根据其化学结构特点,在T7肽的氨基端修饰迭氮基,选用叁甘醇作为18F标记中间体的起始反应物,运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在“一锅两步”的反应中合成18F标记的T7多肽,制备新型的肿瘤显像探针,并进行初步的生物学评价,为将来进一步开发新的肿瘤特异性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奠定基础。方法:多肽探针的合成制备主要分为非放射性合成和放射性实验两大部分。在非放射性合成中,以叁甘醇为原料,使用常规的有机化学方式逐步合成含炔甲苯磺酸盐(TsOTEGay),并经过核磁氢谱鉴定结构。在放射性实验中,加速器产生的18F阴离子在K 222/K2CO3乙腈溶液与标记前体TsOTEGay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标记中间体18F-TEGay。不经过纯化处理,把修饰有迭氮基的T7肽和点击反应催化体系(CuSO4·5H2O、ASC及THPTA)混合后,通过点击反应生成靶向肿瘤正电子探针18F-TEG-T7。同时合成标准品19F-TEG-T7并进行质谱分析。对放射性探针18F-TEG-T7经过Radio-HPLC进行表征并与标准品对比确认,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酯水分配系数实验,了解探针的物理性质。将探针经鼠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以观察其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标准品19F-TEG-T7的质谱分析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合。18F-TEG-T7采用两步法成果合成,整个标记流程用时约120 min。Radio-HPLC结果示第一步亲核取代反应得到标记中间体18F-TEGay的放化产率约78%±7.43%,第二步点击反应得到18F-TEG-T7的放化产率约为28.26±7.43%(衰减校正后),两步总放化产率为24.56%±15.59%(n=3)。18F-TEG-T7的脂水分配系数为-0.51±0.01,正常小鼠体内分布实验显示18F-TEG-T7在正常小鼠体内肾脏的摄取最高,为4.09±0.86%ID/g,多肽探针主要通过肾脏代谢。结论:通过“一锅两步”点击化学,成功制备出18F-TEG-T7新型多肽类分子探针,精简了标记流程,减少了标记时间,并提高了探针的放化产率。18F-TEG-T7的正常小鼠体内分布显示分子探针主要通过肾脏代谢。本研究结果有望用于进一步开发新的多肽类正电子分子探针。(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01)

吴杰,喻艳华[3](2015)在《点击化学用于生物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9年Barry Sharpless提出点击化学的概念以来,其得到极大的关注和发展。主要介绍了点击化学的定义和分类,其中Cu(I)催化下炔基与迭氮可形成稳定的1,2,3-3氮唑化合物,这类反应的应用最为广泛。它在标记生物大分子方面的应用主要从4个方面展开,包括标记多肽和蛋白,DNA和RNA,细胞中的酯质和病毒表面。(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刘洪涛[4](2013)在《蜡梅属植物化学成分分析与ISSR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dl.植物为中国所特有,包括6种和1变种:即蜡梅Ch.praecox(L) Link.、浙江蜡梅Ch. Zhejiangensis M. C. Liu、柳叶蜡梅Ch. salicifolius S. Y.Hu、山蜡梅(亮叶蜡梅) Ch. nitens Oliv、突托蜡梅Ch. grammatus M. C. Liu、西南蜡梅Ch. campanulatus R.H.、及变种贵州蜡梅Ch. campanulatus var. guizhouensis R. H.Chang et C.S.Ding var.guizhouensis R.H. Chang。蜡梅属植物极具观赏性,也富含挥发油及其它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本论文在前期种质资源收集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工作基础上,主要开展了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规律、全年动态分析及分子标记研究,为蜡梅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优化色谱条件为Hibar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A为水溶液,B为乙腈,梯度洗脱程序:0~20min,B为6%~20%;20~30min,B为20%~25%;30~40min,B为25%~45%;40~50min,B为45%~80%;50~80min,B为80%~85%;80~90min,B为85%~100%;90~110min,B为100%;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28nm,柱温30℃,进样量:10μL。通过对5种蜡梅属植物共51份样品的分析,构建了5种蜡梅属植物叶片化学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蜡梅、山蜡梅、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和突托蜡梅在指纹图谱中分别有24、30、22、34和30个共有峰,且5种蜡梅属植物叶化学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中色谱峰有较大差异,在种之间能够明显区分,因此该指纹图谱能够作为不同种的区分鉴别依据。2、选取从柳叶蜡梅中提取得到的莨菪亭-7-O-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2)、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4)、山柰酚(5)5个单体化合物作为对照品,在以上HPLC指纹图谱中进行指认,确定它们为共同化合物。同时测定5种蜡梅属植物不同采收期叶片中的含量,结果发现在不同种及不同采收期化合物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不同采收期中,5个对照化合物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在蜡梅属不同种中,化合物的含量分布也存着差异,因此在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物种间差异。3、选取柳叶蜡梅为代表植物,研究其全年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规律;12批次样品的得油率差异较大,9月份样品得油率最高,为1.66%,1月份样品得油率最低,仅为0.70%。 GC-MS分析柳叶蜡梅中挥发油组成成分,共分离出65个化学成分,以NIST08谱库搜索鉴定了其中的61个化学成分。柳叶蜡梅叶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复杂,不同采收期的样品,其挥发油组成成分有一定差别。植物在生理活动比较活跃时,能产生较多的次生代谢物;通过不同采收期柳叶蜡梅叶5个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其全年动态变化规律,5、8和9月份为合理采收期,与挥发油结果较一致。4、针对不同种源的叶芳香型蜡梅属植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和分子标记的研究。采用顶空进样气质联用法(Head-space GC-MS)测定不同种源叶芳香型蜡梅属植物叶挥发性成分,共检测到27种化学组分;不同种源间存在差异性,特别是突托蜡梅和其它种的挥发性成分差异性较大,该方法为蜡梅属植物资源品质控制和分类提供了依据;经HPLC分析,不同种源蜡梅属植物叶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性很大,而且存在显着相关性,柳叶蜡梅淳安种源为优势种源,浙江蜡梅云和种源为优势种源,山蜡梅八角村种源为优势种源,突托蜡梅会昌种源5个化学成分的含量都较高。5、采用ISSR分子标记,利用筛选的18条引物,对21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21个居群总遗传多样性(Ht)为0.2671,其遗传多样性在木本植物中属于偏低水平,而生物遗传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种群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强弱,说明叶芳香型蜡梅属植物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对其采取保护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供试21个居群在相似系数0.86时划分为4类,与叶芳香型蜡梅属植物分为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山蜡梅、突托蜡梅的划分相符合。(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3-06-01)

Iglesias-Andreu,L.G.,Octavio-Aguilar,P.,Luna-Rodriguez,M.,Snchez-Coello,N.G.,Rivera,Fernndez,A.[5](2011)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标记比较分析鉴定Ceratozamia mexicana Brong.的性别》一文中研究指出Ceratozamia mexicana Brong.是一种受威胁的角状泽米属植物,仅分布于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州中心区。苏铁类植物是雌雄异株,但只有当植株成熟(从播种伸张出幼苗到大概15到20年后才算成熟)后能通过外观特征分辨出植物的雌雄,很少能通过植物内部机体辨别出雌雄。在苏铁类中,至今仍未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能在植物生长初期分辨其性别。我们用分子标记和生化标记比较雌雄株差异以鉴定性别。生化方法指标主要是总蛋白和酯酶的活性、多酚氧化酶、淀粉酶和酸性磷酸酶等,分子方法主要采用RAPD,ISSR等。实验结果表明分子标记法比生物化学法涵盖更多有效鉴定信息。分子标记方法中,通过计算有效指标(Ai,assay efficiency index)和记号指标(MI,marker index)都说明RAPD标记比ISSR标记多态性更高。这些结果能够建立有效的方法在早期对苏铁的性别进行鉴定,从而对物种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苏铁生物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2-01)

潘建义[6](2009)在《茶树新品系“丽早香”特性及化学指纹图谱、ISSR分子标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树品种作为茶叶生产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发展高效茶业等方面,具有常规栽培技术措施无法替代的作用。2000-2003年浙江省丽水市开展茶树种质资源搜集整理研究项目,从当地茶农选育单株中发现一个优良茶树单株,命名为“丽早香”。本研究系统地对该品系进行了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适制性研究,进行了DUS测试分析,同时通过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如下:“丽早香”为灌木类型,中小叶种,树姿直立半开张,叶着生状态为稍上斜型,叶形长椭园,成熟叶叶色浅绿,叶面平微隆,叶身稍内折,叶质中等硬度,叶齿锐度为钝,叶齿密度密,叶齿深度为浅,叶基楔形,叶尖钝渐尖,叶缘微波,叶脉8.9对。芽叶浅绿色,茸毛多。萼片数平均6.2个、色泽紫红色、无茸毛,花冠直径3.7cm、色泽白色、质地中等、花瓣数平均6.5个,子房被茸毛,花柱长度1.4cm,柱头开裂数3个,花柱裂位高,雌雄蕊高比的测定为高,结实率极低。盛花期在10月中旬。一般持续开花时间约一个半月。“丽早香”为特早生品种,春茶一芽一叶初展开采期与特早生品种嘉茗1号(乌牛早)相当或比嘉茗1号(乌牛早)迟1~3天,比龙井43茶早7~10天左右。发芽密度高,百芽重略高于龙井43或与之相当,芽叶持嫩性较好,采摘轮次多,鲜叶产量比嘉茗1号(乌牛早)高15.1-28%,产量较高。抗寒性好于嘉茗1号(乌牛早),抗茶橙瘿螨能力不强,为中性感染。春茶一芽二叶干茶氨基酸含量达4.3%,茶多酚含量达到31.37%,咖啡碱含量为3.13%,水浸出物含量为47.6%。酚氨比为6.82。春茶早3-5轮次芽较壮,适制扁形茶,中期芽叶适制螺形名茶,后期适制半烘炒机制香茶。螺形和扁形绿茶样经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感官审评,结果均为品质优良。根据化学指纹图谱研究结果发现,从儿茶素单体组成来看,丽早香与龙井43比较接近,但从整个化学指纹图谱的相似性来看,丽早香与当地群体种的相似度更高。从化学指纹图谱模式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丽早香与用来对照的龙井43、当地群体种和迎霜等品种在主要生化组成与比例上的不同。通过判别分析,可以将丽早香与其他叁个品种的样本很好地辨别与区分开来。分子标记研究表明,在采用的10个有良好多态性的引物中,共有4个引物能有效地将丽早香与作为对照的其他4个品种区别开来。遗传距离、遗传一致度和相似系数及其聚类分析结果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指出在4个对照的品种中,丽早香与嘉茗1号(乌牛早)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与龙井43的亲缘关系举例相对最远,与迎霜和当地群体种的亲缘关系介于他们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9-06-01)

[7](2009)在《基于分子标记的丙烯酸化物的农业化学配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开号:CN101374411公开日:2009.02.25申请人:巴斯夫欧洲公司摘要本发明涉及在至少一种农药存在下进行分子标记的丙烯酸化物聚合物在生产活性试剂受控释放的农业化学配制剂中的用途,包含在至少一种农药存在下进行分子标记的上述丙烯酸化物聚合物和至(本文来源于《化学分析计量》期刊2009年02期)

熊爱生[8](2007)在《标记基因的克隆、化学合成和体外定向分子进化及其在果树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标记基因是一种用来筛选和鉴定转化细胞、组织和转基因植株的DNA片段,包括起富集转化细胞作用的选择基因和易于检测表达产物的报告基因。抗生素类和抗除草剂类是当前转基因作物中采用的选择标记基因。目前常用的报告基因主要包括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荧光素酶基因(Luc)、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和冠瘿碱合成酶基因等。植物转基因中最广泛应用的报告基因是gus。转基因作物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其外源基因的逃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使用安全的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是发现和改造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方法,提供了一种高效获得多样性的方法。DNA改组是重要的体外分子进化技术,结合高通量筛选在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化学工业、基因治疗、疫苗、蛋白药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许多体外分子进化的新策略和新方法层出不穷。DNA改组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体外分子进化技术在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推动下,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理设计是基于基因和蛋白质信息进行基因和蛋白质序列的改造,作为基因和蛋白质体外快速改造有其重要的一面。化学法合成DNA是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生物工程应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化学法合成基因提供了一种改造基因,阐明基因功能,分析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的强有力手段,通过化学法合成和改造后能够实现高表达,也是消除多个点突变的好方法。近年来化学法合成DNA的发展使得大规模合成较长DNA序列成为可能。随着化学合成寡核苷酸链广泛的用于各类引物、基因全合成、DNA芯片等领域,实现了合成寡核苷酸链的小型化,自动化及高通量化。诞生了一些界面友好的设计基因软件。基因全合成自从出现后一直就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重迭延伸PCR合成基因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两步PCR的简单高效经济合成长DNA序列方法:PTDS。该方法主要涉及两步:首先通过12个长度60 nt且20 nt重迭的寡核苷酸,使用高保真的DNA聚合酶pfu合成4个长度为500 bp左右的的DNA片段;其次通过第一步PCR产物作为模板,使用最外侧的引物和高保真DNA聚合酶pyrobest进行第二步的PCR扩增,从而合成完整的目的抗虫基因vip3aI。另外进一步通过改良的PCR精确合成方法(PAS)合成了一编码普鲁兰酶的pulA基因和一编码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的Tm-gus基因。大肠杆菌的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是一个使用广泛的报告基因。由于其具有检测灵敏,酶性质稳定,完善的酶学分析方法和可见的表型等特点,已经成为研究体外分子进化技术的一个好的模式。本文建立了一个高通量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的体外分子进化体系,并通过该高通量体系获得了一个较野生型显着耐受高温的突变体:GUS-TR。该突变体的大肠杆菌转化子在膜上能够耐受100℃的高温达30分钟,而对照不能耐受70℃的高温。通过6-His表达和镍离子螯合层析得到纯化的突变体和野生型蛋白GUS-TR和GUS-WT。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经过70℃处理10分钟,表达的野生型的GUS-WT活性明显下降,而表达的耐高温的GUS-TR,经过80℃加热10分钟处理活性依然保留88%左右,经过80度加热30分钟,活性依然保留在50%以上。gus-tr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共有15个核苷酸位点发生改变,导致了12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分别是:I149T,N181S,D436E,V446A,A451V,Q493R,T509A,M532T,N550S,G559S,N566S和M591I。以gus-tr基因为模板进一步使用定点突变结合耐高温性状分析,发现存在于定点突变个体GUS-TR中的六个突变位点(Q493R,T509A,M532T,N550S,G559S和N566S)对于耐高温性的获得是重要的,且存在关联效应。其中Q493R和T509A位点是两个新发现的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关键位点。通过定点突变技术获得含有上述六个关键位点的突变个体GUS-TR3337。通过对突变个体GUS-TR3337和野生型大肠杆菌β-葡萄糖苷酸酶(GUS-WT)的蛋白质纯化后分析,野生型蛋白质在70℃处理10分钟后酶活性完全丧失。而突变体GUS-TR3337在80℃处理10分钟后酶活性保留在75%以上。进一步通过蛋白质模型分析研究了耐高温突变个体和野生型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机制上探讨了β-葡萄糖苷酸酶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为了直观地证明获得的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突变体在植物转基因中作为报告基因的可行性,将获得的突变基因gus-tr3337和来自大肠杆菌的野生型gus基因分别转入拟南芥植株中进行植物中耐高温性能研究。通过农杆菌蘸花法分别获得多个转基因株系,编号分别为YG8557(耐高温GUS基因gus-tr3337)和YG8555(野生型GUS基因gus-wt)。通过对转基因YG8557拟南芥植株和YG8555拟南芥植株进行了高温处理后X-Gluc染色的实验发现,野生型GUS基因(gus-wt)转基因拟南芥未经高温处理显色良好,呈现蓝色。而经过60℃处理5分钟时略微显蓝色,且非常微弱,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转基因植株均不能显蓝色。而耐高温改组GUS基因(gus-tr3337)转基因拟南芥植株未经高温处理显色良好,呈现蓝色。经过60℃处理20分钟、30分钟;70℃处理10分钟、20分钟、30分钟;80℃处理10分钟、20分钟很好的显蓝色。甚至80℃处理30分钟仍能够较明显的显示蓝色,说明经过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改组突变的耐高温β-葡萄糖苷酸酶(GUS-TR3337)在植物中依然能够保持耐高温性能。通过RACE技术从苹果中克隆了一个编码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的基因(mdepsps),多重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苹果来源的EPSPS与蒺藜苜蓿的EPSPS关系最近。将mdepsps基因构建入原核表达载体pYPX251中,发现含有该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不能够在含有30 mM的草甘膦的M9培养基正常生长。通过体外定向分子进化技术对mdepsps进行了改造,获得了在M9培养基上添加50 mM的草甘膦仍能正常生长的阳性克隆15个。本文从果树基因工程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报告基因(β-葡萄糖苷酸酶)和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选择标记基因(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两方面入手,分别通过基因分离、设计、化学合成、体外定向分子进化等手段进行研究。通过化学合成和体外定向分子进化获得的耐高温的β-葡萄糖苷酸酶可以作为新型报告基因在果树基因工程中应用,尤其是一些具有较高内源GUS的果树物种。从苹果中克隆并通过改组提高功能的编码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的基因具有:来源于苹果,安全可靠,功能良好等特点,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上述研究丰富了果树基因工程中的报告基因种类,对果树遗传转化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果树基因工程中的基因来源,尤其是安全性的来源果树本身的基因,为果树基因工程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7-11-01)

杨兵[9](2007)在《川产青牛胆的分子标记与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己科青牛胆属药用植物青牛胆Tinospora sagittata(Oliv.)Gagnep和峨嵋青牛胆T.sagittata var.craveniana(S.Y.Hu)H.S.Lo为川产药材金果榄Radix Tinosporae的两种基源植物,青牛胆为中国药典所收载。据调查,部分川产青牛胆与峨嵋青牛胆植物形态差异较大,即使同一产地不同居群的青牛胆植株,尤其是叶片形态差异极大。这些形态上的差异是生态型,还是是不同的物种,有必要从分子水平探讨。本课题分别从传统生药学、现代分子生物学以及化学成分方面探讨了不同产地、不同形态、野生与家种青牛胆,以期在川产青牛胆的物种鉴定以及遗传育种等方面取得进展,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对所采集的青牛胆和峨嵋青牛胆进行了原植物、性状和显微鉴定。结果表明,除原植物叶片形状及大小有区别外,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2.首次采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采自4个地区6个居群的32个DNA样品用筛选的15个RAPD引物进行扩增,进而进行聚类分析。3.首次采用ISSR(简单重复序列标记)技术,对采自4个地区6个居群的10个DNA样品用筛选的6个ISSR引物进行扩增,进而进行聚类分析。4.首次建立了川产青牛胆的SRA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反应体系,并对体系进行了优化,为进一步的川产青牛胆的SRAP鉴定奠定了方法学基础。5.从青牛胆块根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运用TLC、HPLC、1H-NMR等方法鉴定了这6个化合物:非洲防己苦素(columbin)(Ⅰ)、棕榈酸(palmitic acid)(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巴马汀(palmatine)(Ⅳ)、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Ⅴ)和药根碱(jatrorrhizine)(Ⅵ)。为川产青牛胆的HPLC分析提供了对照品。6.运用HPLC技术,建立了川产青牛胆的指纹图谱,探寻了川产青牛胆在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青牛胆所含化学成分差异较大,采自四川大学华西药用植物园的栽培样品中没有检出非洲防己碱,而其他9批野生的样品里都有检出。另外,采自四川巴中的披针形叶的青牛胆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样品。(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7-05-01)

曹国宪,项景德,曹斐,俞惠新,陆春雄[10](2006)在《若干铼标记分子的配位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铼-188(188Re)是一种新颖的放射性核素,可方便地由钨-铼发生器获得188ReO4。 188Re能发射β和γ射线,半衰期16.7小时,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既可用于治疗又可用于显像的双功能核素。铼和锝同处一族,在化学性质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提示可将锝的配体及标记方法移植到铼标记中去。但事实上,方法学上的简单移植往往并不能奏效,甚至是失败的。铼与锝原子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铼与锝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如铼的还原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核素显像暨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8-01)

化学分子标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T7肽(序列为HAIYPRH)是运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而来具有特异性靶向转铁蛋白受体的多肽,对胶质瘤、肝细胞肝癌等高表达转铁蛋白受体的肿瘤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目前仅见其用于细胞亲和性实验及靶向载药研究,尚未见到有关对其进行放射性标记的研究。本文根据其化学结构特点,在T7肽的氨基端修饰迭氮基,选用叁甘醇作为18F标记中间体的起始反应物,运用点击化学的方法,在“一锅两步”的反应中合成18F标记的T7多肽,制备新型的肿瘤显像探针,并进行初步的生物学评价,为将来进一步开发新的肿瘤特异性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分子探针奠定基础。方法:多肽探针的合成制备主要分为非放射性合成和放射性实验两大部分。在非放射性合成中,以叁甘醇为原料,使用常规的有机化学方式逐步合成含炔甲苯磺酸盐(TsOTEGay),并经过核磁氢谱鉴定结构。在放射性实验中,加速器产生的18F阴离子在K 222/K2CO3乙腈溶液与标记前体TsOTEGay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标记中间体18F-TEGay。不经过纯化处理,把修饰有迭氮基的T7肽和点击反应催化体系(CuSO4·5H2O、ASC及THPTA)混合后,通过点击反应生成靶向肿瘤正电子探针18F-TEG-T7。同时合成标准品19F-TEG-T7并进行质谱分析。对放射性探针18F-TEG-T7经过Radio-HPLC进行表征并与标准品对比确认,进一步分离纯化。通过酯水分配系数实验,了解探针的物理性质。将探针经鼠尾静脉注射入小鼠体内,以观察其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标准品19F-TEG-T7的质谱分析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合。18F-TEG-T7采用两步法成果合成,整个标记流程用时约120 min。Radio-HPLC结果示第一步亲核取代反应得到标记中间体18F-TEGay的放化产率约78%±7.43%,第二步点击反应得到18F-TEG-T7的放化产率约为28.26±7.43%(衰减校正后),两步总放化产率为24.56%±15.59%(n=3)。18F-TEG-T7的脂水分配系数为-0.51±0.01,正常小鼠体内分布实验显示18F-TEG-T7在正常小鼠体内肾脏的摄取最高,为4.09±0.86%ID/g,多肽探针主要通过肾脏代谢。结论:通过“一锅两步”点击化学,成功制备出18F-TEG-T7新型多肽类分子探针,精简了标记流程,减少了标记时间,并提高了探针的放化产率。18F-TEG-T7的正常小鼠体内分布显示分子探针主要通过肾脏代谢。本研究结果有望用于进一步开发新的多肽类正电子分子探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分子标记论文参考文献

[1].袁思文,刘育辰,刘刚,郝杰,金文渊.基于化学成分和DNA分子标记的甘草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9

[2].黄伟耀.点击化学~(18)氟标记肿瘤靶向肽T7正电子分子探针合成及其初步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3].吴杰,喻艳华.点击化学用于生物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英文)[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刘洪涛.蜡梅属植物化学成分分析与ISSR分子标记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

[5].Iglesias-Andreu,L.G.,Octavio-Aguilar,P.,Luna-Rodriguez,M.,Snchez-Coello,N.G.,Rivera,Fernndez,A..生物化学和分子标记比较分析鉴定CeratozamiamexicanaBrong.的性别[C].第九届国际苏铁生物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1

[6].潘建义.茶树新品系“丽早香”特性及化学指纹图谱、ISSR分子标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7]..基于分子标记的丙烯酸化物的农业化学配制剂[J].化学分析计量.2009

[8].熊爱生.标记基因的克隆、化学合成和体外定向分子进化及其在果树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9].杨兵.川产青牛胆的分子标记与化学成分研究[D].四川大学.2007

[10].曹国宪,项景德,曹斐,俞惠新,陆春雄.若干铼标记分子的配位化学研究[C].第叁届全国核素显像暨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6

标签:;  ;  ;  ;  

化学分子标记论文-袁思文,刘育辰,刘刚,郝杰,金文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