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步化论文-李思雨

非同步化论文-李思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同步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疗效

非同步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雨[1](2017)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研究应用超声检测方式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的意义与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50例,根据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综合波群QRS时限情况将其分为A、B、C叁组。将叁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QRS波时限与相关指标的联系。结果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值随QRS波增加而逐渐减小;其余心脏同步化运动指标均随QRS波延长而进一步升高,A组与B组、C组进行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性(P<0.05)。结论应用超声检测方式对充血性心衰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效果进行评估并将相关指标与QRS波时限共同分析可显着提高对疾病的整体评估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7年A4期)

孔德钦[2](2016)在《百草枯引起非同步化与同步化细胞氧化、凋亡损伤效应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百草枯(Paraquat,PQ),化学名称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PQ作为一种经典的除草剂,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应用。但在长期的使用中发现,PQ对人体有很大的毒性,中毒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据美国中毒控制中心统计,在2008年农药中毒死亡人数中因PQ中毒者居首位。研究表明,PQ进入人体后可通过各种途径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量的ROS会导致氧化应激,严重者会造成多脏器功能障碍。肝脏是人体进行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也是PQ毒性的重要靶点。PQ中毒可引起严重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目前PQ诱导肝细胞损伤的详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可参与物质代谢、ATP的生成及凋亡等多种过程。在产生ATP的过程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传递的电子会有少量电子不可避免地“漏出”,并与氧反应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H2O2,这些线粒体来源的ROS称为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t ROS)。研究表明,细胞内ROS呈“隔室化”分布,且不同部位来源的ROS所发挥的生物学作用也往往不同。mt ROS除了与ROS一样可导致氧化损伤外,还有抗衰老等保护性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PQ诱发的细胞内ROS的主要来源在于线粒体,但线粒体来源的ROS是否直接参与PQ导致的肝细胞损伤暂不清楚。研究表明,像PQ这类农药对于机体的细胞属于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s)。而外源化合物作用于细胞时往往存在敏感时相和非敏感时相,因为细胞周期分为四个时相,即G1期、S期、G2期和M期,而在体外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胞,则是处在各个周期时相细胞的混合。所以,在以往的实验中PQ作用于非同步化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是对不同时相细胞综合作用结果。因此,无法反映PQ作用的敏感时相,从而不利于阐明其毒性效应机制。研究PQ的作用敏感时相,不仅对PQ自身毒性效应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其它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机制研究具有示范作用。【目的】1.观察PQ导致肝细胞损伤过程中ROS与mt ROS的变化规律;并探讨PQ诱导的损伤与两者之间的关系。2.建立理想的细胞同步化模型并确定细胞周期时相,在同步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PQ导致的细胞损伤与ROS及mt ROS之间的关系。3.通过比较PQ引起非同步化与同步化细胞氧化、凋亡损伤效应,明确同步化对于研究PQ中毒机制的重要作用。【方法】1.探讨在非同步化肝细胞中PQ导致的损伤与ROS、mt ROS之间的关系:分别用0、25、50、100、200和300μmol·L-1的PQ对非同步化肝细胞进行干预,24h后检测以下各项指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PQ处理后细胞活力的变化;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PQ对凋亡率的影响;DCFH-DA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ROS水平;使用线粒体靶向的Mito SOX染色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mt ROS的变化;JC-1染色法对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进行测定。为了明确导致细胞活力发生损伤和凋亡的原因是ROS还是mt ROS,我们对ROS、mt ROS的变化与细胞活力、凋亡率和膜电位的改变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2.建立同步化细胞模型:使用RO-3306进行同步化方法的筛选,通过同步化率和凋亡率的双向筛选选择最佳的同步化方法。同步化处理完成后,收集细胞后用70%的酒精固定,用PI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建立同步化模型后通过释放不同的时间点,根据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及光镜和透射电镜的形态学指标,分别确定细胞周期的G1期、S期、G2期和M期。3.在同步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PQ导致的肝细胞损伤与ROS及mt ROS之间的关系:将Hep G2细胞同步化至不同时相之后,用PQ处理2h,之后换成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h,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DCFH-DA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ROS水平,使用线粒体靶向的Mito SOX染色法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mt ROS的变化,比较不同时相细胞的PQ损伤程度与ROS及mt ROS的变化。【结果】1.PQ可明显损伤细胞活力,并呈剂量效应关系;300μmol·L-1的PQ处理时,可以明显诱导AML12细胞发生凋亡。低剂量的PQ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而高剂量的PQ降低线粒体膜电位。2.PQ可诱发ROS的产生,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的失衡,虽然低剂量的PQ可以增加mt ROS的水平,但高剂量的PQ使mt ROS的含量下降。因此,PQ对mt ROS的生成具有量效关系,即不同剂量的PQ对mt ROS的影响不同。3.经相关性分析发现PQ导致的细胞活力损伤、凋亡与细胞总ROS的水平有相关性,而与mt ROS的产生无相关性;细胞内ROS与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无相关性,而mt ROS的变化与线粒体膜电位呈正相关。4.在各同步化方法中筛选出的RO-3306阻滞法,可以使同步化达到96%以上,且对细胞的凋亡很小。通过检测释放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周期分布,确定了释放0h为G2期,释放后8h可达到G1期,释放14h可达到S期;结合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释放1h细胞进入M期,对不同周期的细胞给予PQ处理后发现,不同的时相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在四个细胞周期时相中,G2期细胞的细胞活力受损最明显。相比G1和S期,G2和M期对PQ引起的凋亡更敏感。5.PQ处理同步化的细胞后检测细胞内ROS和mt ROS发现,G2期细胞内ROS的增加最显着,M期次之,之后分别为G1期和S期。而mt ROS的变化趋势与ROS相反,即S期细胞内mt ROS的水平增加最显着,G1期次之,之后为M期和G2期。6.用RO对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后,不但验证了在非同步化细胞中得出的结果,即细胞内的ROS参与了PQ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过程,而且还发现PQ毒性的敏感时相为G2期,且与mt ROS变化相反等更多的特点。【结论】1.在非同步化肝细胞中,PQ诱导细胞内ROS升高,细胞整体水平的ROS介导了肝细胞的损伤;低剂量的PQ增加mt ROS的含量,而高剂量PQ减少mt ROS的水平,mt ROS可能并未直接参与PQ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过程。2.对于同步化的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细胞,PQ的毒性损伤作用具有相对选择性,G2期细胞对PQ毒性最敏感,且PQ诱发的ROS越高、mt ROS越低,则损伤程度越大。3.通过比较PQ引起非同步化与同步化细胞氧化、凋亡损伤效应,发现对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并筛选出特定的敏感时相后,各项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更高,PQ的毒性效应将会被放大,这对于研究PQ及其它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机制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吴浩堂[3](2015)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评价其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其LVEF将患者列入甲、乙、丙叁组,按照其QRS波时限情况将其列入甲1、乙1、丙1叁组,每组20例。结果甲、乙、丙叁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SPWMD、左室及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Ts2f和Ts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甲1、乙1、丙1叁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情况进行评价时,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显着,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5年12期)

刘莉[4](2015)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超声检查在评价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重点探索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超声检查在评价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的效果。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1年02月01日至2014年02月01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甲组、乙组、丙组,评价不同QRS波时限和心脏同步运动的关系。结果:叁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Ts2、Ts1、SPWMD、LRVPEI、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等各项指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超声检查在评价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的效果良好,通过超声心电图相关指标和QRS波时限进行评估,有利于提高总体评估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5年06期)

沈梦茜,陈耀琴[5](2015)在《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超声技术应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评价工作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3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QRS时限的不同将其划分为A、B、C叁组,对叁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超声检查指标水平存在的差异。结果患者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等心脏同步化运动相关指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超声技术进行心脏非同步化运动评价具有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03期)

彭珊[6](2015)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某院收治的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左室射血分数,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左室射血分数为34%~45%,B组25%~34%,C组低于25%;按照QRS波时限情况,将80例患者分为A1组、B1组和C1组,A1组QRS波时限为120~130ms,B1组为131~140ms,C1组大于140ms。分析不同左室射血分数、QRS波时限和心脏同步化运动的关系。结果:A组、B组和C组患者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左室和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对比差异明显,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B1组和C1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左室和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李百朋[7](2014)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叁组患者心脏同步化运动相关指标比较,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4年17期)

叶茂,包亚玲,朱洪娟,张博[8](2014)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海军安庆医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根据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综合波群(QRS)时限情况分为甲、乙、丙叁组,每组40例,评价不同QRS波时限与心脏同步运动之间的关系。结果甲、乙、丙叁组之间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左室、右室射血前时间的差值(LRVPEI)、室间隔和后壁收缩末时间差(SPWMD)、左室内12个节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1)、左右室侧壁基底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差值(Ts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和丙组上述各项指标与甲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乙组与丙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与QRS波时限呈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着,采用QRS波时限和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评估,有利于总体评估效果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医药论坛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姜建武[9](2014)在《非同步化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周期限制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传统的无血清饥饿法同步化对数生长期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Molt-4细胞的效果。方法:将在体外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Molt-4细胞转到无血清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24、48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的凋亡(Annexin-V/PI)、增殖(Ki67)和Cyclin E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体外饥饿时间的延长(24、48h),对数生长期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由(32.27±2.90)%增加到(61.82±2.47)%;ki67阳性率由(67.20±8.54)%减少到(51.87±0.59)%;G1期CyclinE+细胞的比例由饥饿前的(63.35±4.99)%分别减少至(46.04±1.84)%和(44.46%±2.97)%;S期细胞比例由饥饿前的(12.43±1.42)%分别增加到(16.73±0.96)%和(20.70±1.86)%;G2/M期细胞的比例由饥饿前的(1.49±0.98)%分别增加到(5.18±1.00)%和(8.06±1.38)%。将对数生长期的Molt-4细胞转入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24、48h后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论:按照传统的无血清饥饿法操作,将对数生长期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对数生长期的Molt-4细胞转移到无血清培养基中饥饿24、48h,尽管凋亡率增加,增殖率下降,但是饥饿48h的时候处于S期的细胞比例依旧高达20%,并未同步化至静止期。所以传统的无血清饥饿法并不能使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完全同步化。目的:在非同步化的正常人淋巴细胞中探索细胞周期限制点(Restriction Point, R-point)存在的真实性,为其存在于G1期而非GO期提供证据。方法: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2、18、24h后一部分转入低血清(1%FBS)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满48h。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yclinE表达,分析G1-cyclinE-、Gl-cyclinE+、S和G2/M各期阳性细胞比例;另一部分转入无血清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满48h,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CyclinE表达,分析G1-cyclinE-、Gl-cyclinE+、S和G2/M各期阳性细胞比例、G0/G1期中P21表达,同时检测细胞的增殖(Ki67)以及DNA掺入(BrdU)水平。结果:1、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0、12、18、24、48h后,S期比例增加,静止期的细胞逐渐进入细胞周期。2、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2、18、24h后分别转入低血清(1%FBS)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满48h,此过程中S期细胞比例在13%到24%不等,不能实现同步化细胞的缓慢释放进入细胞周期。3、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2h后转入无血清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满48h,尽管G1期细胞有75%左右表达CyclinE,但并未有细胞进入S期;18h后转入无血清培养基中,S期、G2/M分别有19%、2%左右细胞表达CyclinE;24h后转入无血清培养基中,S期、G2/M中CyclinE的表达率则分别有23%和3.7%左右。4、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2h后转入无血清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满48h,细胞Ki67阳性表达率仅有(7.83±1.36)%,18h和24h则分别增加到(21.89±2.72)%和(39.98±7.51)%。5、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2h后转入无血清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满48h, BrdU掺入率仅有(2.18±1.37)%,而18h和24hBrdU掺入率则分别增加到(5.23±0.53)%和(12.06±3.49)%。6、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2h后转入无血清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满48h,G0/G1期细胞P21阳性表达率为(82.45±4.61)%,而18h和24h则分别降到(49.89±19.11)%和(41.09±15.55)%。结论:1、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后会逐渐进入细胞周期,作为细胞周期限制点的研究对象更加科学合理。2、新鲜分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含有1%PHA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后转入低血清(1%FBS)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此过程中S期细胞始终保持较高比例,不能实现同步化细胞的缓慢释放进入细胞周期,所以转入低血清(1%FBS)培养基中无法完成细胞周期限制点的研究。3、本研究首次证实,在非同步化的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确实也存在细胞周期限制点,且存在于G1期而非GO期。对于经过1%PHA刺激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来说,其细胞周期限制点的定位可表现在1%PHA刺激生长12h到18h之间。(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袁蓉君[10](2013)在《发达经济体摆脱通缩尚待时日》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关人士认为,非同步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特点。通胀的非同步化造成了各国和地区货币政策走向的差异化。全球央行,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央行应对通缩的战役并未完全结束。应对通缩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有更长远的策略。    年底将至,各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都在(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13-11-21)

非同步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百草枯(Paraquat,PQ),化学名称为1-1-二甲基-4-4-联吡啶阳离子盐。PQ作为一种经典的除草剂,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地应用。但在长期的使用中发现,PQ对人体有很大的毒性,中毒后死亡率可达90%以上。据美国中毒控制中心统计,在2008年农药中毒死亡人数中因PQ中毒者居首位。研究表明,PQ进入人体后可通过各种途径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量的ROS会导致氧化应激,严重者会造成多脏器功能障碍。肝脏是人体进行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也是PQ毒性的重要靶点。PQ中毒可引起严重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目前PQ诱导肝细胞损伤的详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可参与物质代谢、ATP的生成及凋亡等多种过程。在产生ATP的过程中,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传递的电子会有少量电子不可避免地“漏出”,并与氧反应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H2O2,这些线粒体来源的ROS称为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t ROS)。研究表明,细胞内ROS呈“隔室化”分布,且不同部位来源的ROS所发挥的生物学作用也往往不同。mt ROS除了与ROS一样可导致氧化损伤外,还有抗衰老等保护性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PQ诱发的细胞内ROS的主要来源在于线粒体,但线粒体来源的ROS是否直接参与PQ导致的肝细胞损伤暂不清楚。研究表明,像PQ这类农药对于机体的细胞属于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s)。而外源化合物作用于细胞时往往存在敏感时相和非敏感时相,因为细胞周期分为四个时相,即G1期、S期、G2期和M期,而在体外培养基中生长的细胞,则是处在各个周期时相细胞的混合。所以,在以往的实验中PQ作用于非同步化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是对不同时相细胞综合作用结果。因此,无法反映PQ作用的敏感时相,从而不利于阐明其毒性效应机制。研究PQ的作用敏感时相,不仅对PQ自身毒性效应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其它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机制研究具有示范作用。【目的】1.观察PQ导致肝细胞损伤过程中ROS与mt ROS的变化规律;并探讨PQ诱导的损伤与两者之间的关系。2.建立理想的细胞同步化模型并确定细胞周期时相,在同步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PQ导致的细胞损伤与ROS及mt ROS之间的关系。3.通过比较PQ引起非同步化与同步化细胞氧化、凋亡损伤效应,明确同步化对于研究PQ中毒机制的重要作用。【方法】1.探讨在非同步化肝细胞中PQ导致的损伤与ROS、mt ROS之间的关系:分别用0、25、50、100、200和300μmol·L-1的PQ对非同步化肝细胞进行干预,24h后检测以下各项指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PQ处理后细胞活力的变化;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PQ对凋亡率的影响;DCFH-DA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ROS水平;使用线粒体靶向的Mito SOX染色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mt ROS的变化;JC-1染色法对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进行测定。为了明确导致细胞活力发生损伤和凋亡的原因是ROS还是mt ROS,我们对ROS、mt ROS的变化与细胞活力、凋亡率和膜电位的改变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2.建立同步化细胞模型:使用RO-3306进行同步化方法的筛选,通过同步化率和凋亡率的双向筛选选择最佳的同步化方法。同步化处理完成后,收集细胞后用70%的酒精固定,用PI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时相;建立同步化模型后通过释放不同的时间点,根据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及光镜和透射电镜的形态学指标,分别确定细胞周期的G1期、S期、G2期和M期。3.在同步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PQ导致的肝细胞损伤与ROS及mt ROS之间的关系:将Hep G2细胞同步化至不同时相之后,用PQ处理2h,之后换成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24h,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DCFH-DA染色法结合流式细胞术测定ROS水平,使用线粒体靶向的Mito SOX染色法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mt ROS的变化,比较不同时相细胞的PQ损伤程度与ROS及mt ROS的变化。【结果】1.PQ可明显损伤细胞活力,并呈剂量效应关系;300μmol·L-1的PQ处理时,可以明显诱导AML12细胞发生凋亡。低剂量的PQ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而高剂量的PQ降低线粒体膜电位。2.PQ可诱发ROS的产生,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的失衡,虽然低剂量的PQ可以增加mt ROS的水平,但高剂量的PQ使mt ROS的含量下降。因此,PQ对mt ROS的生成具有量效关系,即不同剂量的PQ对mt ROS的影响不同。3.经相关性分析发现PQ导致的细胞活力损伤、凋亡与细胞总ROS的水平有相关性,而与mt ROS的产生无相关性;细胞内ROS与线粒体膜电位改变无相关性,而mt ROS的变化与线粒体膜电位呈正相关。4.在各同步化方法中筛选出的RO-3306阻滞法,可以使同步化达到96%以上,且对细胞的凋亡很小。通过检测释放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周期分布,确定了释放0h为G2期,释放后8h可达到G1期,释放14h可达到S期;结合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释放1h细胞进入M期,对不同周期的细胞给予PQ处理后发现,不同的时相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在四个细胞周期时相中,G2期细胞的细胞活力受损最明显。相比G1和S期,G2和M期对PQ引起的凋亡更敏感。5.PQ处理同步化的细胞后检测细胞内ROS和mt ROS发现,G2期细胞内ROS的增加最显着,M期次之,之后分别为G1期和S期。而mt ROS的变化趋势与ROS相反,即S期细胞内mt ROS的水平增加最显着,G1期次之,之后为M期和G2期。6.用RO对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后,不但验证了在非同步化细胞中得出的结果,即细胞内的ROS参与了PQ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过程,而且还发现PQ毒性的敏感时相为G2期,且与mt ROS变化相反等更多的特点。【结论】1.在非同步化肝细胞中,PQ诱导细胞内ROS升高,细胞整体水平的ROS介导了肝细胞的损伤;低剂量的PQ增加mt ROS的含量,而高剂量PQ减少mt ROS的水平,mt ROS可能并未直接参与PQ诱导的肝细胞损伤过程。2.对于同步化的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细胞,PQ的毒性损伤作用具有相对选择性,G2期细胞对PQ毒性最敏感,且PQ诱发的ROS越高、mt ROS越低,则损伤程度越大。3.通过比较PQ引起非同步化与同步化细胞氧化、凋亡损伤效应,发现对细胞进行同步化处理并筛选出特定的敏感时相后,各项检测指标的敏感性更高,PQ的毒性效应将会被放大,这对于研究PQ及其它外源性化学物的毒性机制意义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同步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思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

[2].孔德钦.百草枯引起非同步化与同步化细胞氧化、凋亡损伤效应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

[3].吴浩堂.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5

[4].刘莉.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超声检查在评价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

[5].沈梦茜,陈耀琴.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6].彭珊.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

[7].李百朋.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8].叶茂,包亚玲,朱洪娟,张博.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论坛杂志.2014

[9].姜建武.非同步化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周期限制点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10].袁蓉君.发达经济体摆脱通缩尚待时日[N].金融时报.2013

标签:;  ;  ;  ;  

非同步化论文-李思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