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界面论文-陆丽华,施林林,沈明星,王海候,周新伟

淤泥界面论文-陆丽华,施林林,沈明星,王海候,周新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淤泥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蟹,生态调控,氮,磷

淤泥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陆丽华,施林林,沈明星,王海候,周新伟[1](2019)在《蟹塘生态调控技术对“淤泥-水界面”N,P交换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调节pH值、加钙和增氧是常用的蟹塘生态调控技术,为明确其对水质和N,P养分交换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模拟并测定了水体N,P含量及"淤泥-水界面"交换通量。结果表明:3种措施对水体N,P均有显着影响,且增氧对水体N,P的调节效应显着强于加钙和调节pH。增氧96 h后水体TN和NO_3~--N含量分别是不增氧处理的1.68和7.43倍,同时增氧削减了水体NH4+-N含量至试验结束,增氧处理NH_4~+-N含量平均降低70%~75%。"淤泥-水界面"N,P交换通量表明,增氧后TN交换通量平均提高2.47~3.74 mg·m~2/h,而对TP交换通量均无显着影响,平均仅为-0.1 mg·m~2/h。(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1期)

刘林双,杨国录,陈萌,王党伟,余明辉[2](2012)在《淤泥絮凝沉降中清浑界面沉降速度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DLVO胶体稳定理论和分形理论,通过对絮团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絮团极限粒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絮团的受力情况,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非均匀沙絮凝形成的清浑界面的初始段沉降速度的计算方法.结合直线段、过渡段和压缩段清浑界面的沉降理论,计算了不加絮凝剂、添加50和100mg/L絮凝剂时清浑界面的沉降速度,利用取自黄河花园口的泥沙样品,进行清浑界面的沉降速度验证试验,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较为一致.研究成果对黄河等高浊度细颗粒含沙水流的治理与处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刘林双,杨国录,王党伟,余明辉[3](2011)在《淤泥絮凝沉降中清浑界面沉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DLVO和分形理论,通过对絮团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介绍了一种计算絮团的极限粒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絮团的受力情况,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清浑界面的初始段沉速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结合直线段、过渡段和压缩段清混界面的沉降理论,提出了不加絮凝剂、添加50ppm、100ppm絮凝剂的沉降速度的计算方法。利用取自于黄河花园口的泥沙样品,进行清浑界面的沉速验证试验,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较为一致。研究成果对黄河等高浊度细颗粒含沙水流的治理与处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期刊2011-11-16)

田晓娟[4](2008)在《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淀池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沉淀池淤泥界面的测量目前国内普遍采用插杆目测或使用进口设备进行测量。前者方法简陋,测量误差大,而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所以面对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形势,研制一种成本低廉,便于国产化的淤泥界面测量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课题针对淤泥界面的检测展开工作,系统地分析了超声测距的基本原理,对超声波测距的误差精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一种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该系统由单片机,超声波发射电路,超声波接收电路,温度补偿电路,LED显示器等主要部分组成。该系统能够实现了对沉淀池内淤泥界面进行自动测量,并显示出来当前的界面位置,由于系统采用了温度补偿电路,提高了系统的测量精度。本课题的研究成功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目前污水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和降低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污水处理的单位运行成本费用。本论文内容即根据上述内容展开讨论:第一章介绍本课题的项目背景、目的和意义及本课题使用的相关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第二章详细地分析了超声波检测技术的方法和原理。第叁章给出了超声波进行界面检测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了误差分析,提出了时间误差和温度误差的补偿方法,设计了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第四章详细论述了系统的硬件组成电路,并进行了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第五章从软件体系结构的角度,对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和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作了详细介绍。(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08-05-30)

姚来凤[5](2008)在《超声波技术在淤泥界面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大量增长,污水处理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在我国,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污水处理工程的投入。然而由于我国污水处理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导致大部分污水处理工程运行效率低下、运营成本过高。沉淀池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沉淀池淤泥界面的测量,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人工插杆目测法或使用进口设备自动测量法两种方法。前者方法简陋,测量误差大,而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因此研制一种成本低廉,便于国产化的淤泥界面测量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淤泥界面的检测展开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超声波信号处理的方法,并对仿真信号进行了加噪、去噪处理。首先介绍了超声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检测原理,对超声波检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其次分析了国内外超声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并给出了几种常用的超声波信号处理方法;介绍了淤泥界面检测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淤泥界面检测的特点,提出了运用超声波进行淤泥界面检测的方法,给出了超声波界面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及一些主要参数。最后通过引入系统仿真工具Matlab/Simulink,着重对超声波信号的分析与仿真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小波去噪技术在超声检测中的应用,利用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小波分析在超声波信号去噪方面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本文来源于《山东轻工业学院》期刊2008-05-20)

田晓娟,万金领,宋欣[6](2008)在《淤泥界面检测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利用超声波实现淤泥界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介绍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总体设计,最后对系统的测量误差进行了分析。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淤泥界面的检测,提高了污水处理厂沉淀池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08年01期)

姚来凤,冯益华[7](2007)在《超声波技术在淤泥界面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淤泥界面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比较了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针对淤泥界面检测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检测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07年11期)

田晓娟,万金领,宋欣[8](2007)在《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介绍了检测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淤泥界面的检测,提高了淤泥检测的自动化水平。(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07年09期)

李义臣,万金领,荆荣霞[9](2006)在《基于LabVIEW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以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为软件开发平台,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数据采集卡和PC机设计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可以自动跟踪淤泥界面的变化,大大提高淤泥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是一种精度较高,费用较低的测量技术。(本文来源于《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06年01期)

李义臣,万金领[10](2006)在《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淤泥界面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超声波测量淤泥界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该系统可以自动跟踪污水沉淀池淤泥界面的变化,提高淤泥监测的自动化水平,是一种精度较高,费用较低的测量技术。(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06年01期)

淤泥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DLVO胶体稳定理论和分形理论,通过对絮团中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提出了一种计算絮团极限粒径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絮团的受力情况,从微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非均匀沙絮凝形成的清浑界面的初始段沉降速度的计算方法.结合直线段、过渡段和压缩段清浑界面的沉降理论,计算了不加絮凝剂、添加50和100mg/L絮凝剂时清浑界面的沉降速度,利用取自黄河花园口的泥沙样品,进行清浑界面的沉降速度验证试验,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较为一致.研究成果对黄河等高浊度细颗粒含沙水流的治理与处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淤泥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陆丽华,施林林,沈明星,王海候,周新伟.蟹塘生态调控技术对“淤泥-水界面”N,P交换通量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9

[2].刘林双,杨国录,陈萌,王党伟,余明辉.淤泥絮凝沉降中清浑界面沉降速度数值模拟[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

[3].刘林双,杨国录,王党伟,余明辉.淤泥絮凝沉降中清浑界面沉速计算[C].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2011

[4].田晓娟.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的开发[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

[5].姚来凤.超声波技术在淤泥界面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08

[6].田晓娟,万金领,宋欣.淤泥界面检测系统的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

[7].姚来凤,冯益华.超声波技术在淤泥界面检测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师.2007

[8].田晓娟,万金领,宋欣.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J].装备制造技术.2007

[9].李义臣,万金领,荆荣霞.基于LabVIEW的超声波淤泥界面检测系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6

[10].李义臣,万金领.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淤泥界面检测系统[J].机械与电子.2006

标签:;  ;  ;  ;  

淤泥界面论文-陆丽华,施林林,沈明星,王海候,周新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