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空间转移论文-王岩峰

注意空间转移论文-王岩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注意空间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发展性协调障碍,注意转移,注意分配,事件相关电位

注意空间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峰[1](2019)在《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视空间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是一个特异性群体,在粗大和精细运动技能中存在一种或者两种困难,特别是在平衡、球技和手的灵巧性方面发育迟缓,这种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日常自我照顾能力。以往研究针对障碍组儿童进行诸多行为学研究,发现障碍组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智力低下或神经方面的障碍,推测障碍组儿童在视空间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领域可能存在缺陷。因此,本研究使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结合中心提示范式和双任务范式,研究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视空间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特点,探究加工过程中的神经电生理学相关机制。研究一采用Wilson等人编制的DCDQ问卷对1110名学生进行较为准确的评定,筛选出68名总分低于48分的儿童作为发展性协调障碍组儿童和总分高于58分的68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并采用M-ABC测试对选出的儿童进行二次评估。结果显示,DCDQ问卷的17个项目总Cronbachα系数较高,表明DCD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同时与筛选出的136名儿童的M-ABC测试结果对比,结果显示,使用DCDQ问卷和M-ABC测试均能有效筛选出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研究二采用中心提示范式考察16名发展性协调障碍组儿童和16名对照组儿童视空间注意转移的特点在行为和大脑活动方面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在一致条件下反应时明显快于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且发展性协调障碍组儿童在两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均慢于对照组儿童的反应时。两组儿童在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下的波幅更大,且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比对照组儿童在两种条件下产生的波幅更小。这些结果显示,发展性协调障碍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空间注意转移能力的缺陷。研究叁采用双任务范式考察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和对照组儿童注意分配特点的行为和大脑活动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儿童在简单任务下反应时明显快于复杂双任务条件下的反应时,发展性协调障碍组儿童在两种任务难度条件下的反应时均慢于对照组儿童的反应时。两组儿童在简单任务比复杂双任务的波幅更大,且不论在简单任务还是复杂双任务下,对照组儿童均比障碍组儿童的P3波幅更大。这些结果显示,发展性协调障碍组儿童表现出抑制能力和注意分配能力的缺陷。本研究通过DCDQ问卷、M-ABC测试、行为及脑电测试多方面多手段的针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视空间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特点进行探究,揭示出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视空间注意能力的不足,存在视空间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能力的缺陷,该结论与皮亚杰的行为和认知发展理论具有高度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周文洁[2](2019)在《暗示性运动线索有效性影响空间注意转移及其加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暗示性运动线索的本质是一种带有动作信息的静止图片,个体能在这种图片中知觉到运动。作为生物运动中的类别之一,暗示性运动线索也能成为运动对视觉注意影响研究中的直接研究对象。本研究中,暗示性运动线索是由一个静止的模拟“投掷”的运动组成,主要考察线索提示范式下不同提示比例对个体注意转移效果的影响,并探讨暗示性运动线索引起空间注意转移的加工机制。本文包含叁个研究,都以对有效提示位置和无效提示位置的目标的按键反应时间作为测量注意转移效果的客观指标。研究一分别考察探测任务和辨别任务下,无预测性线索提示范式中(50%有效提示)参与者对目标出现在线索提示有效或无效位置的反应是否有差异,及是否出现自下而上的注意转移。研究二探究在两种任务下,提高线索提示比例(75%有效提示),是否发生自上而下的对注意的调控和分配。研究叁在两种任务中,考察与研究二提示比例相反的情况下(25%有效提示),参与者是否能主动将注意转移到与线索指向相反的一侧,并出现线索预期效应,进一步探究该注意转移过程的发生是自下而上的注意结果还是由上而下的主动控制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研究一为50%提示有效的线索提示范式,探测任务中的叁种SOA(100ms,300ms,600ms)下都没有出现线索提示效应,而在辨别任务下,参与者对线索提示有效一侧目标的反应快于线索提示无效一侧的目标,说明50%提示有效条件下,暗示性运动线索可能自下而上的引发空间注意转移,并且这种注意转移的强度是比较弱的,只在难度较大的辨别任务中表现出来。2.研究二为75%提示有效的线索提示范式,两种任务中线索都引发线索提示效应,参与者能主动地将注意转移到刺激提示为有效的一侧空间,表明暗示性运动线索引导空间注意转移的过程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加工。3.研究叁为25%提示有效的线索提示范式,在两种任务下都发现参与者能主动的将注意转移到与线索指向相反的位置,在叁种SOA中都出现显着的线索预期效应。并且研究二与研究叁在相反的提示比例下的线索效应值没有显着的差异,说明当出现自上而下的因素影响时,个体的注意转移更多地受到大脑自上而下的调控。综上,在无预测性的线索提示范式中,暗示性运动线索能引发注意转移;正向和反向高预测性的线索提示比例中,个体的空间注意转移在其相应的方向上都得到进一步增强,辨别任务比探测任务能引发出更大的线索效应值。在线索提示比例为50%时,暗示性运动线索能自下而上的引发空间注意转移,这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可能是由个体的知觉经验产生的,但其作用是较弱的,当增加或降低线索提示比例后,则会对更可能出现目标的位置产生预期,个体的注意转移更多地受到大脑自上而下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付婉鹭[3](2019)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空间注意转移缺陷的认知和脑电生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性阅读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揭示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形成原因对这类儿童的干预训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注意转移缺陷是导致阅读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注意转移包括两个过程——早期的注意捕获和后期的注意脱离。但是,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注意转移缺陷发生在哪个过程却尚不清楚。进一步地,这一注意转移缺陷背后的神经基础也有待研究。研究一通过设置多种线索目标间隔时间的空间线索任务,从时间进程上考察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注意转移过程。实验一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较早的间隔时间表现出注意促进效应,表明他们可以顺利捕获线索出现的空间位置。然而,与同等年龄和同等阅读水平的控制组儿童相比,阅读障碍儿童没有表现出注意返回抑制效应,表明注意在从当前位置脱离时存在困难。实验二增加了促进被试注意脱离过程的第二个线索,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正常的注意返回抑制效应,进一步表明阅读障碍的注意转移缺陷发生在注意脱离过程。为了探究阅读障碍儿童注意脱离缺陷的神经基础,研究二采用空间线索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记录了阅读障碍儿童与同等年龄对照组儿童在注意转移过程中的脑电活动。地形图的方差分析(TANOVA)结果表明,与正常儿童相比,阅读障碍儿童线索目标位置是否一致诱发的脑电活动的差异出现在较晚的时间窗口。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阅读障碍儿童这一脑电活动的差异出现的时间窗随着线索目标间隔时间的延长而提前。这些结果表明阅读障碍儿童的注意脱离缺陷可能源于迟缓的大脑对线索目标位置是否一致的觉察。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为理解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注意转移缺陷的认知和神经基础提供了新证据,而且为阅读障碍儿童注意转移训练与评估提供了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崔芷君[4](2018)在《数字引发的空间注意转移方向与空间观点采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Fisher使用了 go/no-go范式探索数字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认为小数能引发左侧的空间注意转移,大数引发右侧的空间转移,并将该效应称为AttentionalSNARC(Att-SNARC)。虽然 AttentionalSNARC 的存在仍然受到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空间与数量的确存在概念上的关联,即小数字与左侧空间有关,大数字与右侧空间有关。有研究者试图从空间参考系的角度探讨这种空间的“左”“右”与数字大小的关系能否发生在其他参考系中,发现SNARC效应存在一个动态的参考系。但是尚未有研究探讨Attentional SNARC的参考系问题。空间观点采择(visual spatial perspective taking)是个体理解他人在“看什么”和“看到的是什么”的能力,涉及从他人的空间角度看物体,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第一人称视角(1st person perspective-taking,1PP),即自我中心;第叁人称视角(3rd personperspective-taking,3PP),即异我中心。因此本研究使用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试图证明Attentional SNARC效应的存在并探讨该效应是否受到他人空间观点采择的影响。在研究一中,我们使用了口头报告的反应方式,要求被试根据数字的奇偶报告出目标刺激(屏幕某侧球)的颜色。实验1中,刺激图片仅包含数字和两侧的球,发现了显着的Attentional SNARC效应。实验2的刺激图片包含数字、两侧球和一个正对或背对屏幕的女孩形象。实验2的任务要求与实验1相同,结果同样发现了显着的AttentionalSNARC效应,且该效应不受任务无关人物角度的影响。实验3的刺激图片与实验2相同,但是要求被试从人物角度进行左右判断(3PP),结果未能发现Attentional SNARC效应。在研究二中,我们使用了水平按键反应,要求被试根据数字的奇偶判断目标刺激(屏幕某侧球)的颜色,红色按F键,绿色按J键。实验4中,刺激图片与实验1相同,任务要求与实验1类似,结果发现了 Attentional SNARC效应。实验5中,刺激图片与实验2相同,任务要求与实验2类似,结果发现Attentional SNARC效应消失。综合以上5个实验,我们使用了一个新的范式,发现了口头报告条件下的Attentional SNARC效应并探讨了他人参考系对该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如下假设,口头报告条件下Attentional SNARC效应不受自动激活的他人参考系的影响,但是3PP下并不存在Attentional SNARC效应。水平按键反应条件下,存在Attentional SNARC效应,但是该效应会受到任务无关的他人参考系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开云,刘永进,曲方炳,傅小兰[5](2016)在《暗示性动作诱发观察者空间注意转移的时间加工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运动状态的躯体可以快速将观察者的注意导向环境中的特定位置,即使是暗示性动作也能够快速的诱发观察者空间注意转移。本实验采用64导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24名被试完成暗示性动作(扔和跑)与站立姿态作为中央线索时的目标判断任务的脑电波幅。实验中,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500-750ms);之后屏幕中央随机呈现(600ms)一个躯体线索(扔、跑、站立);最后,目标"×"随机(50%概率)出现在左右侧外周视野位置。要求被试既快又准确的判断"×"是在左侧还是右侧,且被试被明确告知中央线索与目标出现位置无任何关系。目标出现在中央线索指向位置,称为线索提示有效;反之,如果目标出现在中央线索朝向相反位置,称为线索提示无效。结果发现,当分析线索锁时(即叁类线索呈现600ms)的ERPs成分时,对比暗示性动作(扔和跑)和站立姿态,暗示性动作诱发了更大的N1(100-170ms)和P2(170-260ms)成分。其中,P2成分的sLORETA溯源定位主要在内侧颞叶皮层(hMT+),该脑区主要负责视觉运动信息的加工,这一结果表明尽管暗示性动作(扔和跑)不是真实的运动,但却也能够激活负责运动信息加工的运动皮层区。在300-500毫秒的时间窗口内,扔和跑动作(对比线索朝左和朝右)均诱发了前部注意指向负波,该波幅反映线索能够诱发观察者空间注意转移。站立姿态则没有诱发该波幅。当分析目标锁时(即目标出现时)的ERPs成分时,扔和跑动作线索条件下,线索提示无效位置目标相比于线索提示有效位置目标诱发更大的P3a。而站立线索条件下,无效提示与有效提示位置目标诱发的ERP波幅几乎不存在任何差异。本实验首次采用ERPs技术证明,暗示性动作确实能够影响观察者的注意分配,且暗示性运动信号的知觉加工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带有运动信息的站立姿态则对观察者的注意分配几乎没有影响。本实验对暗示性动作影响个体空间注意分配的时间加工进程的探讨,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理解人类视觉运动信息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李开云,曲方炳,傅小兰[6](2016)在《暗示性动作诱发的空间注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暗示性动作是指个体在观看静止躯体图片时知觉到动作信息.本研究采用无预测性和反向预测性的中央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了暗示性动作和无动作线索诱发的观察者空间注意转移及两类线索诱发注意转移的方式.实验1和2采用无预测性范式,发现暗示性的扔动作能够诱发观察者的空间注意转移(实验1),且这种注意转移并不是单侧目标突现所导致的(实验2).实验3采用反向预测范式,发现暗示性动作诱发空间注意转移可能是以一种自主控制的方式进行的.此外,实验还发现仅仅观察他人的躯干朝向(站立)不足以诱发观察者注意转移.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注意朝向检测器"假说,暗示性动作作为一种整体性躯体线索,可能和其他局部生物线索所诱发的注意效应机制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徐金英[7](2015)在《学习困难儿童视空间内注意范围与注意转移的ERP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学习困难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学者、教师、家长等也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现代认知科学对学习困难的研究涵盖了知觉、注意、记忆、情感、推理等方面。在学习困难研究领域,对注意的研究多集中在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领域,针对注意范围和注意转移的研究多为行为学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研究视空间内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范围与注意转移特点,及其加工过程的神经电生理机制。目的考察学习困难儿童(阅读困难和数学困难)注意范围与注意转移行为学特点及其加工过程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对新乡某中学初一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学习困难筛查量表、瑞文标准智力测验并结合学生近两次期末考试成绩,筛选出41名学困儿童,参与实验共19名阅读学习困难儿童,18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18名对照组儿童,男女比例均衡。被试入选标准:学习适应性测验在二等或二等以下;学习困难筛查量表分数小于65分;瑞文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大于75分。注意范围等级效应:将注意范围分为大、小两个等级。反应时、正确率、波幅表现出随注意范围增大或变小而变化的特点。提示度效应:当提示正确的预测了目标位置时的反应时比提示位置与目标位置不一致时少。实验一:采用固定位置中心等级提示范式(参考罗跃嘉实验范式),实行3(阅读困难组,数学困难组,对照组)×2(注意范围:大,小)×3(脑区:顶叶,顶枕叶,枕叶)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类型为被试问设计,注意范围与脑区为被试内设计。实验二:采用中心提示范式(参考Luck等人经典实验范式),实行3(阅读困难组,数学困难组,对照组)×2(提示词提示方向与靶刺激出现位置一致性:一致,不一致)×4(脑区:中央-顶叶,顶叶,顶枕叶,枕叶)叁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被试类型为被试问设计,注意范围与脑区为被试内设计。结果实验一结果:1.反应时方面,进行事后检验,在小、大两种注意范围条件下,阅读学习困难儿童反应时均显着长于对照组儿童反应时(P=0.021,P=0.045),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平均反应时大于于对照组,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119,P=0.445);正确率方面,叁组被试在小注意范围条件下正确率显着高于大注意范围条件下正确率(t=-6.644,护17,P=0.000;t=7.007,df=17,P=0.000;t=8.475,df=17,P=0.000),在小注意范围条件下和大注意范围条件下,叁组被试正确率无显着差异[F(2,51)=0.002,P=0.998;F(2,51)=0.005,P=0.830]。2.在P1成分波幅上,学习困难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都存在注意范围的等级效应,波幅随提示范围的减小而增大IF(1,51)=51.906,P<0.001,η2=0.222];小、大注意范围条件下,在顶区,顶枕区,枕区,阅读学习困难儿童比对照组儿童诱发了更大的P1波幅,数学困难儿童组波幅平均值也大于对照组,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1潜伏期上,叁组被试在大、小注意范围条件下无显着差异[F(1,17)=2.473,P=0.134,η2=0.127];在N1成分波幅上,波幅随注意范围的减小而增大[F(2,51)=34.485,P<0.01,η2=0.403],小、大注意范围条件下,在顶区,数学困难儿童波幅值显着小于对照组儿童(P=0.029;P=0.028),阅读困难儿童波幅平均值也小于对照组儿童幅值,但未达到显着性水平。实验二结果:1.在一致条件下,进行事后检验,对照组儿童平均反应时显着高于阅读困难组儿童、数学困难组儿童平均反应时(P=0.010;P=0.005),叁组被试正确率差异不显着,但对照组儿童平均正确率有高于学习困难组儿童平均正确率的倾向;在不一致条件下,对照组儿童平均反应时显着高于数学困难组儿童平均反应时(P=0.018),对照组儿童平均反应时略高于阅读困难儿童平均反应时,但差异不显着;不同类型被试平均正确率差异显着[F(2,50)=4.301,P=0.019],对照组儿童平均正确率显着高于数学困难组儿童、阅读困难儿童平均正确率(P=0.009,P=0.027)2.在一致条件下,在顶枕区,数学学习困难组、阅读学习困难儿童组N1幅值显着大于对照组儿童的幅值(P=0.005;P=0.017),潜伏期差异不显着(P=0.206;P=0.250);在不一致条件下,在顶枕区,数学困难儿童的N1波幅值显着大于对照组儿童幅值(P=0.038),阅读困难组儿童N1波幅平均值也大于对照组儿童幅值,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82);在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叁组被试潜伏期差异不显着。3.在一致条件下,在中央顶区,对照组儿童P3波幅显着大于阅读困难组、学习困难组波幅(P=0.028;P=0.018);在不一致条件下,在顶区,对照组儿童波幅显着大于阅读困难组、学习困难组波幅(P=0.021;P=0.023);一致条件下,在顶区、顶枕区,阅读困难组P3潜伏期小于对照组(P=0.003:P=0.020),数学困难组P3潜伏期均值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在不一致条件下,在中央顶区、顶区、顶枕区、枕区,对照组P3潜伏期均显着长于阅读困难组(P=0.036;P=-0.039;P=0.011;P=0.007),数学困难组P3潜伏期均值小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结论(1)学习困难儿童存在正常的注意范围等级效应:即反应时随注意范围增大变长,正确率随着降低,P1,N1波幅随注意范围减小而增大;注意范围能力存在缺陷。(2)学习困难儿童注意转移存在正常提示度效应:即有效提示条件下反应时变快,无效提示条件下反应时变慢;由于学习困难儿童顶枕区、顶区功能存在缺陷,导致注意转移能力不足。(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5-03-01)

张宇,游旭群[8](2012)在《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数字线索提示的刺激探测任务,通过叁个实验探讨负数的低水平加工能否,以及怎样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一探讨只有负数单独呈现作为线索时能否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结果表明:对负数绝对值大小的加工能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二进一步探讨在正数、负数和零混合作为线索时能否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结果表明:对负数数量大小的加工能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叁再次用正数,负数和0叁种数字混合作为探测刺激前的线索,但仅对负数和零作为提示线索之后的探测刺激进行反应,又一次得到了由有效提示线索所引发的对数字数量大小加工引起的空间注意的转移。本研究表明,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然而,是对绝对值的加工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宇,雷维娜,游旭群[9](2010)在《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如果心理数字线可以延伸至零的左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刺激探测任务,探讨负数的低水平加工能否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一仅用负数作为线索,结果表明:对负数绝对值大小的加工能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实验二用正数、负数和零混合作为线索,结果表明:对负数数量大小的加工能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本研究表明,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但是其绝对值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常元珠[10](2010)在《贵阳:“绿色突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前举办的“中国·贵州生态文明大讲坛”报告会,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PECE)主任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区首席代表邹骥教授分别从低碳经济趋势判断,低碳经济含义,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机遇与决定因素等八个方面作了“中国(本文来源于《贵阳日报》期刊2010-06-22)

注意空间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暗示性运动线索的本质是一种带有动作信息的静止图片,个体能在这种图片中知觉到运动。作为生物运动中的类别之一,暗示性运动线索也能成为运动对视觉注意影响研究中的直接研究对象。本研究中,暗示性运动线索是由一个静止的模拟“投掷”的运动组成,主要考察线索提示范式下不同提示比例对个体注意转移效果的影响,并探讨暗示性运动线索引起空间注意转移的加工机制。本文包含叁个研究,都以对有效提示位置和无效提示位置的目标的按键反应时间作为测量注意转移效果的客观指标。研究一分别考察探测任务和辨别任务下,无预测性线索提示范式中(50%有效提示)参与者对目标出现在线索提示有效或无效位置的反应是否有差异,及是否出现自下而上的注意转移。研究二探究在两种任务下,提高线索提示比例(75%有效提示),是否发生自上而下的对注意的调控和分配。研究叁在两种任务中,考察与研究二提示比例相反的情况下(25%有效提示),参与者是否能主动将注意转移到与线索指向相反的一侧,并出现线索预期效应,进一步探究该注意转移过程的发生是自下而上的注意结果还是由上而下的主动控制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研究一为50%提示有效的线索提示范式,探测任务中的叁种SOA(100ms,300ms,600ms)下都没有出现线索提示效应,而在辨别任务下,参与者对线索提示有效一侧目标的反应快于线索提示无效一侧的目标,说明50%提示有效条件下,暗示性运动线索可能自下而上的引发空间注意转移,并且这种注意转移的强度是比较弱的,只在难度较大的辨别任务中表现出来。2.研究二为75%提示有效的线索提示范式,两种任务中线索都引发线索提示效应,参与者能主动地将注意转移到刺激提示为有效的一侧空间,表明暗示性运动线索引导空间注意转移的过程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加工。3.研究叁为25%提示有效的线索提示范式,在两种任务下都发现参与者能主动的将注意转移到与线索指向相反的位置,在叁种SOA中都出现显着的线索预期效应。并且研究二与研究叁在相反的提示比例下的线索效应值没有显着的差异,说明当出现自上而下的因素影响时,个体的注意转移更多地受到大脑自上而下的调控。综上,在无预测性的线索提示范式中,暗示性运动线索能引发注意转移;正向和反向高预测性的线索提示比例中,个体的空间注意转移在其相应的方向上都得到进一步增强,辨别任务比探测任务能引发出更大的线索效应值。在线索提示比例为50%时,暗示性运动线索能自下而上的引发空间注意转移,这种自下而上的加工可能是由个体的知觉经验产生的,但其作用是较弱的,当增加或降低线索提示比例后,则会对更可能出现目标的位置产生预期,个体的注意转移更多地受到大脑自上而下的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注意空间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王岩峰.发展性协调障碍儿童视空间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的ERP研究[D].河南大学.2019

[2].周文洁.暗示性运动线索有效性影响空间注意转移及其加工机制[D].广州大学.2019

[3].付婉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视觉空间注意转移缺陷的认知和脑电生理基础[D].杭州师范大学.2019

[4].崔芷君.数字引发的空间注意转移方向与空间观点采择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李开云,刘永进,曲方炳,傅小兰.暗示性动作诱发观察者空间注意转移的时间加工进程[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6].李开云,曲方炳,傅小兰.暗示性动作诱发的空间注意转移[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6

[7].徐金英.学习困难儿童视空间内注意范围与注意转移的ERP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

[8].张宇,游旭群.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心理学报.2012

[9].张宇,雷维娜,游旭群.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如果心理数字线可以延伸至零的左边[J].心理科学.2010

[10].常元珠.贵阳:“绿色突围”[N].贵阳日报.2010

标签:;  ;  ;  ;  

注意空间转移论文-王岩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