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诗人论文-鞠岩,李媛媛

中晚唐诗人论文-鞠岩,李媛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晚唐诗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湘妃,怀古诗,中晚唐,屈原

中晚唐诗人论文文献综述

鞠岩,李媛媛[1](2016)在《中晚唐诗人的湘妃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唐诗人将湘妃意象大量入诗,具有鲜明的湘妃情结。中晚唐湘妃诗以怀古为主,多凭吊追慕之作,情感基调愁怨幽恨。从宏观而言,吟咏湘妃是中晚唐怀古咏史风潮的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湘妃传说与潇湘山水、屈贾情怀等共同激发着诗人的怀古诗情。诗人借湘妃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其中,屈原其人其诗,对于联结湘妃意象与中晚唐诗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高志欣[2](2015)在《中、晚唐诗人苦吟现象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苦吟诗风在中、晚唐时期蔚然成风,社会上出现了普遍的苦吟现象。"苦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以求能获得最好的作品。苦吟一方面成为中晚唐时期诗人艰苦创作的自我自觉追求,而另一方面也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鉴赏和抒发感情的有效方法。中晚唐诗歌在经历了盛唐的辉煌之后,艺术手段朝着求奇求怪求新求变上发展,写作技巧上倾向于精工细琢,苦吟的诗风日渐显着,大量以苦吟出名的诗人不断涌现。中晚唐诗坛苦吟几乎成了一种主流的创作风气,已成为绝大部分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提高诗艺的一条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11期)

梁晓霞[3](2013)在《画屏之喻:中晚唐诗人在写景方式上的新变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屏风画的增加和诗人对屏风画的关注使"画屏"最终成为诗歌中的一个常用喻象,尤其是到了中晚唐。中晚唐诗人以画屏为喻的写景方式不仅有渲染风景之美的作用,而且能唤起诗人对具体屏风画的某种回忆或想象,从而使诗人获得感官在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美感和愉悦感。中晚唐诗人在画屏之喻下对愉悦感的强烈追寻是诗人身逢衰世而内心失落、无所聊赖的反映。(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常丽[4](2012)在《中晚唐诗人的情怀——中晚唐诗“帘”意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唐诗与帘帘,我们生活中的家居用物,与现代相同,唐代的人也使用帘,并且还备受诗人的青睐。唐诗中有很多种帘,如,绣帘、珠帘、水精帘、布帘等,而且,诗人专门做咏帘诗,以寄托无限的诗思与惆怅,如"几度篝帘相对处,无边诗思到吟坛"。(本文来源于《新课程(教育学术)》期刊2012年05期)

吴佳佩[5](2012)在《略论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唐代诗坛上有一定地位,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诗歌创作、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群体代表作品的创作内容、风格、审美特征等方面作出分析,旨在呈现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在中晚唐诗坛的独特风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09期)

吕红光[6](2012)在《论“睦州诗派”中桐庐中晚唐诗人诗风的承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谢翱集》中的睦州诗派至少有五位属于今之桐庐境内的诗人。桐庐在晚唐五代时地处边远之地,而桐庐诗人却能够以其不同的方式追随当时的主流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新变,在当时亦有一定的影响力,由此,桐庐诗坛应该得到新的审视,在整个晚唐五代诗史上都应该占据一定的位置。(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2年07期)

李军[7](2011)在《中晚唐诗人刘得仁诗友小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得仁,中晚唐诗人,长期生活于长安通济里。刘得仁家世显赫,母亲为顺宗之女云安公主,父亲为战功显赫的泾原节度使刘昌之子刘士泾。刘得仁一生追求科考功名,但"困于举场二十年",科举考试始终没有成功。在追求科举功名的同时,刘得仁长期居住在长安通济里,积极结交诗友,锤炼诗艺,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与之结交的诗友主要有雍陶、姚合、无可、丁居晦等人,诗风也与之相近。(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唐萌[8](2011)在《中晚唐池州诗人创作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相对于盛唐时期的诗人,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又较少受到关注。本文探讨了于"池州诗人"这一创作群体对中晚唐诗歌的创作影响。(本文来源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陈雷雷[9](2010)在《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晋唐是江西文学的兴起和形成时期,而中晚唐时期是江西诗坛的活跃期。一大批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熊儒登、来鹏、来鹄、沈彬、孙鲂、郑谷、卢肇、易重、黄颇、郑史、郑启、袁皓、唐廪、李潜、虚中、王毂、伍唐硅、蒋肱、彭伉及其妻张氏、吴武陵、王贞白、廖匡图等等。他们的大量出现,与江西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当时当地的人文地理景观相关联,更与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中原和东南的战乱导致士大夫南迁所带来的诗歌创作活跃局面息息相关。本文以《全唐诗》及《补编》所载中晚唐江西籍诗人为研究对象,拟对这些诗人不同地域的分布状况、诗歌的题材特点、艺术风貌、交游等作出分析与描述,揭示其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及影响。全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中晚唐江西籍诗人活跃的条件”,阐述了中晚唐江西文学活跃局面的出现,是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第二章为“中晚唐江西籍诗人概述”,主要介绍了诗人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诗作留存情况,然后阐述了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的共同特征;第叁章为“中晚唐江西籍诗人诗歌题材特点”,论述了其诗歌在题材上以寄赠、送别诗居多,题咏、咏物、山水诗亦不少,而边塞、咏史怀古诗较少,这与诗人们的社会生活经历是有关联的;第四章为“中晚唐江西籍诗人诗歌艺术风貌”,阐明了其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取材狭窄小巧、意境荒凉清寂、注重炼字锻句等特点,同时也进一步分析了其中个别影响较大诗人郑谷诗歌的“僧”韵特色以及王贞白诗歌意象的情感特征;第五章为“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的交游及影响”,论述了其交游情况,主要通过诗人之间的交往酬赠诗来说明,以及通过古籍所记载的文字来体现诗人在当时诗坛的地位及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0-12-06)

邰叁亲[10](2010)在《中晚唐诗人裴夷直生平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详细地了解裴夷直的生平,利用出土文献,采用考证的方法,对裴夷直的生平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裴夷直望出河东,定居江左,族葬洛阳,因数代官职低微落谱,裴夷直一生经历了入幕、台省、贬谪、游宦四个时期,因与牛党党魁关系密切,乘朋党之势,累官至散骑常侍,裴夷直的仕宦生涯就是唐代中后期党派斗争中普通文人政治命运的缩影。(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中晚唐诗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苦吟诗风在中、晚唐时期蔚然成风,社会上出现了普遍的苦吟现象。"苦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采取极度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每个词句都反复推敲,以求能获得最好的作品。苦吟一方面成为中晚唐时期诗人艰苦创作的自我自觉追求,而另一方面也成为一种新的审美鉴赏和抒发感情的有效方法。中晚唐诗歌在经历了盛唐的辉煌之后,艺术手段朝着求奇求怪求新求变上发展,写作技巧上倾向于精工细琢,苦吟的诗风日渐显着,大量以苦吟出名的诗人不断涌现。中晚唐诗坛苦吟几乎成了一种主流的创作风气,已成为绝大部分诗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是提高诗艺的一条必由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晚唐诗人论文参考文献

[1].鞠岩,李媛媛.中晚唐诗人的湘妃情结[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

[2].高志欣.中、晚唐诗人苦吟现象探究[J].语文学刊.2015

[3].梁晓霞.画屏之喻:中晚唐诗人在写景方式上的新变及其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常丽.中晚唐诗人的情怀——中晚唐诗“帘”意象分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

[5].吴佳佩.略论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J].文教资料.2012

[6].吕红光.论“睦州诗派”中桐庐中晚唐诗人诗风的承变[J].文教资料.2012

[7].李军.中晚唐诗人刘得仁诗友小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

[8].唐萌.中晚唐池州诗人创作影响探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

[9].陈雷雷.中晚唐江西籍诗人研究[D].南昌大学.2010

[10].邰叁亲.中晚唐诗人裴夷直生平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标签:;  ;  ;  ;  

中晚唐诗人论文-鞠岩,李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