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控制振荡器论文-张盼盼

电流控制振荡器论文-张盼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控制振荡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振荡器系统,温度补偿,环形振荡器,输出频率变化率

电流控制振荡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盼盼[1](2016)在《一种用于AMOLED驱动芯片的电流控制振荡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一种新型平板显示技术—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逐渐崛起。且随着OLED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被公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其中AM指像素寻址技术;OLED是有机发光二极管,这种材料是通过载流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注入和复合从而导致发光。目前,AMOLED驱动芯片的需求市场很大,越来越多电脑、电视和手机等电子产品中都用此技术。本论文通过分析时钟产生电路在整块AMOLED驱动芯片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性能指标要求,设计出满足此课题要求的振荡器电路。结合LC振荡器及环形振荡器(ring oscillator)的优缺点分析,本文采用叁级环形振荡器结构;针对一般环形振荡器输出频率随温度降低的不足,设计了温度补偿电路,使环形振荡器输出频率尽量恒定;且为了方便进行温度补偿及方便对输出频率进行可调控制,本文采用电流控制型结构。本文振荡器延迟单元采用差分反馈结构,采用差分结构是为了增强电路对电源及衬底噪声的抑制能力,而正反馈则是为了提高振荡器振荡频率。振荡器输出频率可调的设计思路是通过调节延迟单元尾电流的大小来改变每级延迟单元对负载电容充放电时间。而输出频率的温度补偿模块设计思路是,在延迟单元偏置尾电流上迭加一支PTAT(随温度成正比)电流,PTAT电流随温度增加,进而使振荡器振荡频率增加;PTAT电流使振荡器频率增加的部分恰好抵消振荡器输出频率随温度降低部分。基于90 nm高压CMOS工艺下,采用HspiceD软件对振荡器系统进行仿真验证。TT Corner,温度为常温25℃,模拟电源电压2.8 V,数字电源电压1.2 V,且PTAT电流恒定时,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7位控制码RADJ(27次变化)控制下,振荡器输出频率从235.28 MHz变到664.56 MHz,步长变化率大约为0.7%。在延迟单元偏置电流为默认值(RADJ=1000000)时。且后仿结果显示,随着PTAT电流控制码从00000-11111的调节,振荡器频率随温度的变化率由140 ppm/℃降至10 ppm/℃,振荡器输出频率随温度变化得到有效抑制。(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3-18)

徐慧敏,戴庆元,罗超[2](2012)在《一种新型电流控制CMOS振荡器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基于华虹0.35 mm BCD工艺的新型电流控制CMOS振荡器电路,中心频率为1 MHz,宽温度范围内具有占空比高稳定性。不同于传统电流控制CMOS振荡器拓扑,结构简单,通过反相器阈值电压控制电流对电容的充放电状态切换,消除了延迟时间引起的上冲、下冲问题,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Cadence Spectre仿真结果表明:-45~125℃范围内,振荡频率和占空比相对中心值的上下偏差分别为5.01%(-)到3.31%(+)、1.95%(-)到1.84%(+);方差分别为0.000 9、0.000 1。(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2年11期)

代杰,余清华,宋健[3](2011)在《一种BJT可调电流控制振荡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极工艺的低成本振荡器电路结构,该振荡器电路利用系统内部参考电压和外接电阻产生的电流信号对电容进行充放电,通过调节外接电阻大小,调节电容充电电流大小,使振荡器频率可以连续调节。通过使用上华1um36vBJT工艺库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振荡器频率在35kHz~135kHz内可调,使振荡频率受温度、电源电压以及工艺偏差的影响降低。(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1年09期)

龚雪梅[4](2011)在《电流控制电流传输器实现的滤波器与混沌振荡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宽频带、低电压、低功耗、高速率等诸多优点,电流控制电流传输器CCCII和电流传输器一样正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并成为了一种和电压运算放大器类似的电路基本模块,在各种电流模式电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CCCII因为考虑了X端的寄生电阻,且该值受到偏置电流的控制,从而使得基于CCCII的电路具有电可调性。在各种电子电路中,为了得到更高精度的信号,滤波器已经成为了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混沌电路具有对初始值的极端敏感性,随机性,类噪声等特性,使得混沌信号很难被破译,得到了广泛研究及应用,尤其是在保密通信领域。基于CCCII构成的滤波器、振荡器等都具有电可调性,且电路结构简单,能发挥更好的性能,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阐述了电流传输器件的优势及其发展历史;接着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几代电流传输器件的内部电路及基本应用电路;然后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双二阶的多功能滤波器,能实现高通、低通、带通、带阻和全通等功能,用到的无源器件都很少且接地,便于集成,且CCCII的个数越多,也越有利于电路参数的控制,对电路进行了PSPICE仿真,仿真结果和理论分析一致,表明电路可行;最后在CCCII的基础上,设计了双涡卷和单涡卷的混沌振荡电路,通过改变电路元件参数,可以清楚观察到一系列混沌现象,这是将CCCII与混沌电路结合的一次新的尝试,经过PSPICE仿真,表明这些电路都是可行的,而且电路中元件均接地,易于集成。(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范樟,林伟,黄世震[5](2010)在《D类音频功放中电流控制振荡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阱0.5μmDPTMCMOS工艺,完成了D类音频功放中电流控制振荡器的设计。首先分析了电流控制振荡器的工作原理,然后着重介绍了振荡器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5V电源电压下振荡器的频率为250kHz,温度在-40~120℃,电源电压在3~5V范围内,频率随温度和电源电压的改变很小,仅为4%。该电路应用于某款D类音频功放芯片。(本文来源于《电声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徐结海[6](2009)在《基于容性源极耦合电流放大器的5GHz电压控制环形振荡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使用0.25微米CMOS工艺的5GHz电压控制环形振荡器(VCO)已设计成功,该振荡器的关键是采用了容性源极耦合电流放大器(SC3A)。(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32期)

李波,吕坚,蒋亚东[7](2009)在《一种基于0.5μmCMOS工艺的补偿型电流控制振荡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比较器的CMOS电流控制振荡器电路,该振荡器采用偏置电流对电容充放电,产生精准锯齿波,比较器及后续电路产生时序方波作为比较器输入,从而产生周期振荡。自偏置电路利用电阻和PNP管相反的温度系数产生PTAT、NTAT两路电流,迭加得到一路与温度无关的基准电流、实现了温度补偿;高摆幅共源共栅电流镜结构具有高PSRR实现了电源电压补偿。本设计采用0.5μmCMOS工艺,典型情况下,振荡器频率为1.224 MHz,占空比为50%,通过spectre仿真结果表明:该振荡器在3.3 V~5 V的工作电压下、-40~120℃温度范围内都具有较好的工作频率。(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09年01期)

Abhirup,Lahiri[8](2009)在《使用双输出电流控制传输器的振荡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十年里,工程师在使用第二代电流传输器设计和实现电流模式电路时做了大量工作,这种传输器比其前一代有较高的信号带(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詹科,张志勇,赵武,蒋敏,程卫东[9](2009)在《应用于开关电源的CMOS电流控制振荡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CMOS电流控制模式振荡器。该电路利用系统内部参考电压和外接电阻产生的电流信号对电容进行充放电,通过调节外接电阻大小,振荡器输出频率在660 kHz~4.15 MHz内可调。(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09年02期)

张亚南[10](2009)在《电流控制模式RC振荡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便携式电子器件的广泛应用,对低电压低功耗集成电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本设计是采用RC电流控制模式的振荡器,这种架构的振荡器广泛应用于微控制器、便携式医疗器件等对时钟频率精度要求不是太高的设备中。在电压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Trimming模块提高振荡器输出频率的精度,满足设计的要求。在此电流控制模式振荡器电路设计中,作者首先阐述了振荡器电路的类型和基本工作原理,然后介绍MOS晶体管在90nm的工艺条件下出现的反短沟道效应,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了电路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子模块电路的设计。重点分析了典型电路模块:电压基准源电路、电流偏置电路、运算放大器(OPA)、比较器(Comparator)、高精度电流镜。该芯片采用UMC 90nm Low leakage RVT CMOS工艺,电源电压范围为1.08V~1.32V,输出时钟频率为50MHz,占空比50%。设计了温度性能良好的电压基准源电路和与电源无关的电流偏置电路,工作温度范围为-40℃至125℃;在完成电路原理分析与电路结构设计的基础之上,应用EDA软件HSPICE对各个子电路模块和整体电路进行了功能仿真,仿真结果均达到或优于预定指标,验证了设计理论。完成电路仿真后还进行了版图设计,版图验证及后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数据表明,在电源电压为1.08V~1.32V,温度-40℃~125℃,电阻类型为典型、最大、最小叁种情况,Corner为TT、SS、FF、SF、FS情况下该电路的输出频率、占空比、整体启动时间、整体电路电流都满足了设计的需要,实现了频率偏差小、启动时间小、低功耗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9-01-01)

电流控制振荡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了一种基于华虹0.35 mm BCD工艺的新型电流控制CMOS振荡器电路,中心频率为1 MHz,宽温度范围内具有占空比高稳定性。不同于传统电流控制CMOS振荡器拓扑,结构简单,通过反相器阈值电压控制电流对电容的充放电状态切换,消除了延迟时间引起的上冲、下冲问题,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Cadence Spectre仿真结果表明:-45~125℃范围内,振荡频率和占空比相对中心值的上下偏差分别为5.01%(-)到3.31%(+)、1.95%(-)到1.84%(+);方差分别为0.000 9、0.000 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控制振荡器论文参考文献

[1].张盼盼.一种用于AMOLED驱动芯片的电流控制振荡器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6

[2].徐慧敏,戴庆元,罗超.一种新型电流控制CMOS振荡器电路设计[J].电源技术.2012

[3].代杰,余清华,宋健.一种BJT可调电流控制振荡器的设计[J].电子世界.2011

[4].龚雪梅.电流控制电流传输器实现的滤波器与混沌振荡器[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范樟,林伟,黄世震.D类音频功放中电流控制振荡器的设计[J].电声技术.2010

[6].徐结海.基于容性源极耦合电流放大器的5GHz电压控制环形振荡器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7].李波,吕坚,蒋亚东.一种基于0.5μmCMOS工艺的补偿型电流控制振荡器设计[J].电子器件.2009

[8].Abhirup,Lahiri.使用双输出电流控制传输器的振荡器[J].电子设计技术.2009

[9].詹科,张志勇,赵武,蒋敏,程卫东.应用于开关电源的CMOS电流控制振荡器[J].电子技术应用.2009

[10].张亚南.电流控制模式RC振荡器的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09

标签:;  ;  ;  ;  

电流控制振荡器论文-张盼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