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豆乳饮料论文-李佳

发酵豆乳饮料论文-李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酵豆乳饮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豆乳饮料,纤溶酶,发酵

发酵豆乳饮料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14)在《纤溶酶产生菌发酵豆乳饮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优质大豆为原料,,采用纤溶酶产生菌进行发酵,研制豆乳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纤溶酶产生菌发酵豆乳饮料的工艺为:接种量7%、发酵时间72 h、发酵温度37℃;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纤溶酶产生菌发酵豆乳饮料最优调配参数为:添加蔗糖9%、混合乳化剂(单甘脂:蔗糖酯=1:1)0.15%、CMC(羧甲基纤维素)0.1%、PGA(藻酸丙二醇酯)0.2%,4℃冷藏5 d内饮用口味最佳。(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4年05期)

孟岳成,侯晓真[2](2009)在《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饮料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嗜酸乳杆菌发酵后,调配成发酵豆乳饮料。通过叁元二次回归正交实验结合二次回归正交方差分析和岭嵴法分析对其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最佳的工艺配比:乳化剂为0.15%(单甘酯:蔗糖酯=1∶1,HLB值为8)、CMC为0.24%、果胶为0.10%,蔗糖为6%、络合物为0.23%、pH值为4.0、均质压力为25 MPa。(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孟岳成,侯晓真[3](2009)在《增稠剂对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饮料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株自主分离的嗜酸乳杆菌研制发酵豆乳饮料,通过考察单因素对发酵豆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合生产成本和口感,并经正交实验得出最佳的工艺配比为:果胶0.11%、CMC 0.23%、黄原胶0.05%,均质压力为25MPa。(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9年01期)

侯晓真[4](2009)在《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饮料的研制及其稳定机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豆浆是一种传统的大豆制品,廉价易获取。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影响,人们一直未能认识到豆浆的益处,加之其豆腥味较重,使得很多消费者难以接受。而利用乳酸菌研制的发酵豆乳饮料,不仅可以解决口感问题,又能发挥大豆的营养功效,还可为牛奶缺乏的地区提供优质价廉的功能性植物蛋白饮料。因此,研制乳酸菌发酵豆乳饮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饮料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出现脂肪上浮、蛋白质沉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本文研究了乳化剂、增稠剂、螯合剂和蔗糖以及pH和均质压力对发酵豆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响应面分析和岭嵴分析等方法优化得到发酵豆乳饮料的最佳配方和工艺参数为:复合乳化剂0.15%(单甘酯:蔗糖酯=2:1,HLB=8),CMC 0.24%,果胶0.11%,蔗糖6%,柠檬酸钠0.1%,叁聚磷酸钠0.13%,pH4.0,均质压力25 MPa。利用上述工艺和配方制得的发酵豆乳饮料经测验,其总固形物为9.52%,其中蛋白质占1.15%,粗脂肪占0.72%,灰分占0.64%;酸度55.52°T,黏度19.11cP,平均粒径0.26μm。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出17种氨基酸;GS-MS分析得到6种脂肪酸,20多种特征性风味物质。产品在4℃下冷藏30天期间,物理稳定性良好,基本无分层、挂壁、沉淀和油圈出现,冷藏30天后,活菌数为3.38×10~6cfu/mL,产品稳定性良好。利用SDS-PAGE电泳和zeta-电位仪对发酵豆乳中的大豆蛋白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到其分子量主要集中在77.08KDa,35.79KDa,34.69KDa,29.87KDa四个区域,还存在一些分子量为10~20KDa的小分子多肽;大豆蛋白等电点为pH4.5。研究了pH、多糖(HMP、CMC)浓度对发酵豆乳的粒径、zeta-电位和沉淀率的影响。研究表明,pH3.8~4.4范围内,低浓度下,HMP易与大豆蛋白发生架桥絮凝,发酵豆乳明显分层;添加0.3%HMP的发酵豆乳只能在pH4.4稳定;当浓度达到0.4%后,粒径随HMP浓度的增加而增大,zeta-电位在-8~-25mv之间,沉淀率低于1.2%,豆乳稳定。HMP对大豆蛋白稳定的临界添加量为0.4%。在pH3.8~4.4范围内,当CMC添加量为0~0.2%时,发酵豆乳zeta-电位均在0~-20mv范围内,沉淀率高达30%;添加0.3%CMC的发酵豆乳,均质后叁天,开始出现失稳现象,zeta-电位由-20mv增至-14mv,粒径由0.26gin增至22.58gm。添加量达到0.4%时,发酵豆乳的zeta-电位均保持在-20mv以下,平均粒径为0.26gm,沉淀率低于1.0%。发酵豆乳稳定的CMC临界添加量为0.4%。(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09-01-01)

高玉荣,孙文红[5](2008)在《灵芝液体深层发酵豆乳饮料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为原料,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研究灵芝发酵豆乳饮料的制备工艺。大豆经浸泡、磨浆、过滤、杀菌后接种灵芝菌种发酵,经调配后制成富含大豆和灵芝有效成分的饮料。以灵芝多糖的含量为指标,研究大豆加水比,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灵芝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适的大豆加水比为1︰10,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6%、装液量100mL、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6d。发酵后对饮料进行调配,加入6%蔗糖和0.1%乳酸可明显改善产品的苦味。(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赵宇星,周惠明,钱海峰[6](2005)在《发酵豆乳饮料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不同的稳定剂和不同H LB值的乳化剂,并结合均质和灭菌工艺,对发酵豆乳饮料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混合乳化剂(单甘酯∶蔗糖酯1∶1)添加量为0.15%、CM C为0.4%、PGA为0.2%时,经30M Pa、40℃两次均质发酵豆乳饮料的稳定性最好。80℃、20m in灭菌后可使饮料保存60d以上。(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05年05期)

薛波,谭平,李建民[7](2005)在《发酵豆乳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豆乳进行乳酸发酵,确定了发酵豆乳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豆乳浓度50%~60%,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之比为3∶2,接种量为2%,均质温度65~75℃、压力25~40MPa,发酵温度43℃、时间4~5h,后熟温度4~6℃、时间18~24h。(本文来源于《饮料工业》期刊2005年02期)

赵伟[8](2000)在《发酵豆乳饮料的研究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酵豆乳饮料是豆乳经乳酸菌发酵 ,配以辅料 (蔗糖、稳定剂、酸味剂、无菌水 )调配而成的乳酸菌饮料。为了探索乳酸菌发酵豆乳的最佳条件 ,进行了 L9(34 )正交试验 ,确定豆固形物浓度为 7% ,蔗糖添加量为 9% ,混合菌种比例 L/ str为 1∶ 3,发酵温度为 37℃ ,在接种量为 5 % ,发酵时间 1 4 h条件下 ,乳酸菌生殖生长最好。发酵豆乳经辅料调配 ,确定最佳配比。产品口感细腻 ,酸甜可口 ,风味独特 ,是营养保健型发酵饮料。(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0年01期)

谢琪,李晓文[9](1999)在《乳酸发酵豆乳饮料生产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磨浆、加入驯化后的乳酸菌发酵成熟后进行调配,制成乳酸发酵豆乳饮料。(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1999年02期)

发酵豆乳饮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嗜酸乳杆菌发酵后,调配成发酵豆乳饮料。通过叁元二次回归正交实验结合二次回归正交方差分析和岭嵴法分析对其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最佳的工艺配比:乳化剂为0.15%(单甘酯:蔗糖酯=1∶1,HLB值为8)、CMC为0.24%、果胶为0.10%,蔗糖为6%、络合物为0.23%、pH值为4.0、均质压力为25 MP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酵豆乳饮料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纤溶酶产生菌发酵豆乳饮料的研制[J].粮油食品科技.2014

[2].孟岳成,侯晓真.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饮料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

[3].孟岳成,侯晓真.增稠剂对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饮料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

[4].侯晓真.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饮料的研制及其稳定机理探讨[D].浙江工商大学.2009

[5].高玉荣,孙文红.灵芝液体深层发酵豆乳饮料的研制[J].中国食品学报.2008

[6].赵宇星,周惠明,钱海峰.发酵豆乳饮料稳定性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5

[7].薛波,谭平,李建民.发酵豆乳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J].饮料工业.2005

[8].赵伟.发酵豆乳饮料的研究制[J].大豆科学.2000

[9].谢琪,李晓文.乳酸发酵豆乳饮料生产工艺[J].食品与机械.1999

标签:;  ;  ;  

发酵豆乳饮料论文-李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