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流论文-张玺

轨道交通流论文-张玺

导读:本文包含了轨道交通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轨道交通,仿真实验,辅助教学,创新能力

轨道交通流论文文献综述

张玺[1](2016)在《轨道交通流仿真实验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重要专业特色课程之一。由于该课程与城市轨道行业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为了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感性认知的融合,很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直观的仿真实验。通过实践案例仿真再现,能够提高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获得较好的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16期)

冯长春,谢旦杏,马学广,蔡莉丽[2](2014)在《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的珠叁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区域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功能多中心是城市区域最为重要和本质的特征以及最为关键的演化阶段。以流动空间和城市网络理论为基础,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的研究可以从城际功能联系展开,通过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具有实践与理论意义的成果。以珠叁角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城际轨道流为功能联系的数据基础,对珠叁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功能联系的珠江叁角洲地区具有较高的功能多中心性,在世界上典型的城市区域中处于中上水平;对于东西两翼多中心度的测度与分析发现,东西两翼城市间缺乏有效的城际轨道交通功能联系,对于珠叁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珠叁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度进入离心发展阶段。随着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珠叁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将趋于成熟。(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罗宸[3](2014)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迅速,建立合理的模型进行交通流预测与仿真,对于列车安全快速运行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复杂的交通流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不同研究方式的利弊。重点说明了元胞自动机模型所具有的在保留交通系统复杂性和非线性的同时,更易于计算机仿真操作,并能被灵活的修改规则以考虑各种真实交通条件的优越性。本文参考实际地铁交通系统,建立基于折返运营模式的移动闭塞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并深入研究本模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流模型。分析了不同运营安排条件对列车运行延误的影响,讨论列车走停及延迟向后传播的规律。针对小交路折返区段列车运营提出优化模型。研究并分析基于这些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流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和轨道交通的特点,建立基于移动闭塞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绘制轨道交通流时空图。通过考虑折返运营,使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利用此模型,分析列车车辆数、发车间隔、停站时间、折返间隔等对列车运行延误的影响。仿真数值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描述一些真实的移动闭塞系统的轨道交通流特性,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在基本列车折返运营模型基础上,提出基于大小交路折返运行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仿真结果重现出真实的列车折返作业和特性,表明此模型可靠有效。通过模型模拟了列车大小交路折返运营情况,分析基于折返作业的不同运营条件对列车延迟传播的影响。3.建立基于大小交路列车折返运行模型的优化模型,模拟列车在小交路折返站进行折返时不同列车混合运行的轨道交通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大小交路混跑情况下进行折返时先安排小交路折返列车进行折返作业,可以提高线路的通过率,使整条线路更平稳顺畅的运行。这与实际相符。因此该模型可以为地铁线路中合理设置运行规则提供理论依据,此运行规则的改进可改善运营效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3-17)

陈沂川[4](2010)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轨道交通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元胞自动机理论,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复杂的交通流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移动闭塞条件下不同性能列车混合行驶,及列车发生故障实施救援计划时的交通流特性,主要讨论列车走停及列车流延迟向后传播的规律。通过元胞自动机模型,仿真并分析了列车运行间隔和停站时间等参数的调整对列车延迟传播的改善作用。本文参考实际地铁交通系统,根据移动自动闭塞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特点,建立了不同性能列车混合行驶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以及列车故障救援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了这两个模型中交通流特性。主要内容为:1.建立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模型,研究列车车长、加速度、最高速度对轨道交通流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性能不同的列车同时在同一条轨道上混合运行时的列车延迟现象。仿真结果表明列车车长差异会对列车流特性产生影响,延误后续列车运行;列车的加速度对列车流影响较小;列车最高速度不同时列车延迟现象严重,多数列车出现晚点现象。2.建立了列车故障救援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从列车在站间区段发生故障停车,开始实施救援任务,到故障列车被推送到前方车站停车线并退出当日运行计划整个过程中轨道交通流的特性。分析了因列车故障而导致的线路上其它列车运行延迟的传播规律。分析了模型中故障列车及救援列车的速度及位移变化曲线,验证了模型可以重现真实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列车运行的行为和特性。3.在列车故障救援模型基础上提出改进模型,使改进模型更接近地铁运营的实际情况。通过模型模拟了列车在不同区段发生故障时的轨道交通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列车故障位置距离停车线越远,救援作业耗时越长,后续列车受到的延迟时间越长。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因此该模型可以为地铁线路中合理设置停车线位置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0-12-22)

邱薇华,黄远春[5](2010)在《城市轨道交通交通流仿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城市轨道交通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轨道交通流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管理,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钻研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论文从创新的角度,在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开发"城市轨道交通交通流仿真实验",在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0年28期)

马莉[6](2009)在《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交通流状态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是轨道交通网络构成中的重要节点,对轨道交通发挥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枢纽车站也是客流集中、交通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瓶颈。目前,对轨道交通枢纽的研究和评价侧重探讨站内设施的适应性和服务水平方面的评价,而对轨道交通枢纽内主体即“乘客交通流”的状态研究和评价略显缺乏。正是以此为背景,本文在研究枢纽内乘客交通流的运行状态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流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轨道交通运营中判断和评价枢纽内乘客交通流运行状态,对制定和实施适时的控制与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基础。论文首先从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的属性构成、客流的集散特征和交通特性等方面分析了轨道交通枢纽乘客的特性。其中乘客属性构成的分析主要从年龄、性别、负重程度等着手,而客流的集散特征和交通特性的分析主要包括进站客流、出站客流和换乘客流叁种客流的分析。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的特性分析,论文从稳定程度、均衡程度、顺畅程度等叁个角度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交通流的状态进行定义和划分;然后,分别从乘客反应类型、到达时间间隔、空间分布、平均速度和密度等方面,对乘客交通流状态进行了定性、定量的描述与分析,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内连接性设施处的乘客交通流状态的划分原理和划分方法。基于对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交通流状态的理论分析,结合熵理论在行人系统评价方面的适用性,论文建立了以稳定程度、均衡程度、顺畅程度为准则层的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交通流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熵及其判据理论,论文提出了乘客的反应类型统计熵、属性构成统计熵、到达时间间隔统计熵、空间分布均衡比,运行效率,空间饱和度等六个评价指标。在现有的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论文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特征,本文提出“叁维立方体层”评价方法,对乘客流交通状态进行综合评判。最后,以北京市西直门地铁枢纽的为实例,对乘客交通流进行评价,并将此结果与根据HCM2000行进行人服务水平标准得到的评价结果相对比,验证论文中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为本论文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交通流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9-06-01)

孙乳笋[7](2008)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流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理论,针对轨道交通系统中交通流的复杂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轨道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跟驰,列车的追踪运行,列车延误的传播等现象,并讨论了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和对这些现象产生影响的因素。列车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固定闭塞系统和移动闭塞系统。目前铁路普遍采用的是固定闭塞系统,但是移动闭塞系统可以有效的缩短列车在区间和车站运行的时间间隔,提高轨道线路的通行能力,移动闭塞系统已成为列车信号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轨道交通系统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特点,建立固定闭塞系统和移动闭塞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轨道交通流,分析系统中的列车运行特性,讨论了在四显示固定闭塞系统和移动闭塞系统中列车运行延迟的传播特性及影响传播的因素。主要内容为:1、根据元胞自动机和轨道交通的特点,建立了四显示固定自动闭塞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分析了模型中的时间与速度、位移之间的关系,验证了模型能较真实的反映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列车运行特性。2、建立移动自动闭塞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利用模型,通过考虑列车长度,列车出站速度的方式,使模型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同时分析列车延迟对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模拟出轨道交通中的列车追踪运行和列车延误传播的特性。3、比较固定自动闭塞系统和移动自动闭塞系统中的列车运行特性,如发车时间间隔,列车运行速度,模拟结果验证了移动自动闭塞系统更能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8-06-01)

肖巍[8](2008)在《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模型及交通流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轨道交通中,列车信号控制系统是轨道交通系统的中枢系统,它保证列车在轨道上安全高效的运行。列车信号控制系统目前主要包括固定闭塞系统和移动闭塞系统,移动闭塞系统无固定闭塞区间,实现了列车的追踪运行方式,线路上列车密度极大提高,列车间的相互影响如延迟时间的向后传播等恶性影响作用比固定闭塞方式要严重很多。而岔道口作为列车越车与交互运行的地点,对列车运行的调整必须在岔道口处进行,使其成为影响线路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资源。如果线路上列车发生延迟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其后续列车,在岔道口处如果能做出良好的调整,可以使总体延迟时间减少到最低,否则总体延迟时间会向后传播得到放大。本文根据轨道交通的特点建立移动闭塞下岔道口处的元胞自动机(CA)模型,利用模型模拟了轨道交通的各种交通流特性,并利用所建立的CA模型模拟讨论了一种对混合列车流的实时调整策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根据轨道交通移动闭塞系统列车追踪运行的特点,结合岔道口处列车运行与进路控制的方法,提出了移动闭塞系统下岔道口处的元胞自动机模型,该模型良好的模拟了列车的追踪运行与岔道口处的进路转换行为。2.我们利用上述CA模型来探讨轨道交通流特性。分析了列车发车间隔的设定及其对列车延迟时间的影响,研究了快慢车比例对总的平均延迟时间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一些真实的轨道交通流特性。3.根据岔道口处进路控制方法的特点,提出一种对混合列车流进行实时调整的策略,并利用上述CA模型绘制进行调整前后的列车运行时空图,研究表明该策略可以很好的减小慢车对快车的抑制作用,同时也减少了总体的列车延迟时间,线路总体运行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4.提出双线多岔道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站台内进路数量对列车延迟时间产生的影响,并同时运用调整策略进一步印证了该调整策略对于线路运行能力的提高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8-05-01)

轨道交通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区域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功能多中心是城市区域最为重要和本质的特征以及最为关键的演化阶段。以流动空间和城市网络理论为基础,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的研究可以从城际功能联系展开,通过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具有实践与理论意义的成果。以珠叁角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城际轨道流为功能联系的数据基础,对珠叁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功能联系的珠江叁角洲地区具有较高的功能多中心性,在世界上典型的城市区域中处于中上水平;对于东西两翼多中心度的测度与分析发现,东西两翼城市间缺乏有效的城际轨道交通功能联系,对于珠叁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珠叁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度进入离心发展阶段。随着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珠叁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将趋于成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轨道交通流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玺.轨道交通流仿真实验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

[2].冯长春,谢旦杏,马学广,蔡莉丽.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的珠叁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研究[J].地理科学.2014

[3].罗宸.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陈沂川.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轨道交通流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5].邱薇华,黄远春.城市轨道交通交通流仿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0

[6].马莉.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乘客交通流状态分析与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09

[7].孙乳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流预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8].肖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轨道交通模型及交通流特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

标签:;  ;  ;  ;  

轨道交通流论文-张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