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论文-张兴,王巍

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论文-张兴,王巍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有效瓣口面积指数,体表面积

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论文文献综述

张兴,王巍[1](2018)在《老年患者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人工瓣膜-患者的不匹配发生率及术后早期结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单纯主动脉瓣病变的老年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及PPM对术后早期心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连续134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5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3例、女61例,年龄65~79(69.7±3.6)岁。分析他们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数据,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0.85 cm2/m2定义为PPM。对比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PPM发生率,并对比机械瓣与生物瓣术后效果。结果 80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有26例发生PPM(发生率32.5%),5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7例发生PPM(发生率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PPM 8例(发生率6.0%),1例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结论单纯主动脉瓣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低于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郑骏楠[2](2017)在《二尖瓣位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拟探究我中心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发生概率,分析该现象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探究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从而为术中预防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为临床处理、应对该现象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3年-2015年于我中心行单纯或合并二尖瓣置换术的所有患者资料,经筛选和排除后,共纳入1067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患者使用人工瓣膜的有效开口面积及患者体表面积计算患者的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并根据该指数将患者分为人工瓣膜不匹配组(PPM组,共189例)及非不匹配组(非PPM组,共87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既往病史、术前检查结果、术中信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通过逻辑回归,分析人工瓣膜不匹配现象发生的术前预测因子,并分析不匹配现象对于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共计1067例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人工瓣膜不匹配现象的发生率为17.7%,其中重度PPM的发生率为1.12%。在术前临床资料方面,PPM组在平均年龄(63 vs54,P<0.001)、男性比例(35.5%vs47.1%,P<0.001)、体表面积(1.64±0.17m~2 vs 1.55 ± 0.16m~2,P<0.001)、BMI(23.34 ± 2.86kg/m~2 vs 22.07 ± 3.79 kg/m~2,P<0.001)、吸烟史比例(16.9%vs 10.4%,P=0.016)、高血压(24.9%vs 16.5%,P=0.009)及冠心病(4.8%vs1.5%,P=0.009)发生率方面高于非PPM组。而在置换生物瓣患者中,PPM组术前二尖瓣狭窄比例显着高于非PPM组(58.3%vs 41.7%,P=0.019)。两组患者在其他既往病史、房颤、术前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急诊手术比例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在手术资料方面,PPM组生物瓣置换(50.8%vs 11.7%,,P<0.001)比例显着高于非PPM组,搭桥(5.8%vs1.9%,P=0.005)及房颤(15.9%vs 8.7%,P=0.005)合并手术比例相对较高。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龄(P=0.011)、大体表面积(P<0.001)、生物瓣(P<0.001)和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0.001)是PPM发生的术前危险因素。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共9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0.84%,逻辑回归分析表明PPM并不是术后短期死亡的影响因素(P=0.654)。随访结果表明,PPM组及非PPM组随访心功能Ⅲ-Ⅳ级均为9%左右,在中短期心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9.6%vs9.0%,P=0.902)。结论本研究表明,高龄、生物瓣置换、体表面积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同二尖瓣位PPM发生有显着关联,但二尖瓣位PPM对二尖瓣置换术后中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我国华东地区患者,二尖瓣狭窄比例较高,因此PPM标准是否适用于该地区患者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刘鸿昊,姚星星,李圣博,焦周阳,许建威[3](2016)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临床结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不匹配现象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患者死亡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分为匹配组(64例)和不匹配组(25例),匹配组女16例、男48例,年龄(58.1±10.4)岁;不匹配组女15例、男10例,年龄(65.3±12.8)岁,两组均行单纯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早期临床结果。结果匹配组主动脉瓣流速、平均压差、最大压差较不匹配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组死亡率低于不匹配组(P<0.05),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会影响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术后心衰的发生,同时使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陈雷,邹承伟,张海洲,朱小龙,韩波[4](2014)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扩张率及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扩张率及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的主动脉瓣病变合并升主动脉扩张(升主动脉直径3.5~5.0 cm)患者42例(除外马凡综合征及升主动脉夹层患者),根据瓣叶特点分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组(Ⅰ组,n=22)和叁叶式主动脉瓣组(Ⅱ组,n=20)。另外根据置换瓣膜类型分为机械瓣组(Ⅲ组,n=26)和生物瓣组(Ⅳ组,n=16)。均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未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术后测量升主动脉直径,计算人工心脏瓣膜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根据EOAI将PPM分为3类:轻度PPM为EOAI>0.85 cm2/m2,中度PPM为0.65<EOAI≤0.85 cm2/m2,重度PPM为EOAI≤0.65 cm2/m2。结果Ⅰ组升主动脉直径扩张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0.6±1.09)mm/年、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患者(0.5±0.6)mm/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0.3±0.8)mm/年;Ⅱ组中升主动脉直径扩张率:主动脉瓣狭窄患者(-0.2±1.2)mm/年、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患者(-0.2±0.9)mm/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0.1±0.6)mm/年。Ⅲ组中度PPM发生率15.38%,Ⅳ组中度PPM发生率43.75%。结论主动脉瓣二瓣畸形伴升主动脉扩张(升主动脉直径3.5~5.0 cm)患者,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升主动脉有一定的扩张率。PPM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发生率较高,更易在置换生物瓣患者中出现。(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8期)

孔令秋,唐红[5](2014)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Rahimtoola[1]在1978年最早描述了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patient-prosthesis mismatch,PPM)现象。在过去的30多年中,人们逐渐认识到PPM是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并且对患者病死率有重要影响。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已成为重度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然而,其PPM发生率及其对于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仍处(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02期)

王萌,傅钢兰,江慧琦,曾宽,华平[6](2014)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风险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PPM)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临床转归。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术后PPM的危险因素。方法搜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copus数据库,选择有关TAVI术后PPM的研究。选择以是否发生PPM而分组比较的队列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 PPM患者平均体表面积1.87±0.202平方米(m2),年龄78.3±7.78岁,左室射血分数41.0±14.1%,有效开瓣面积指数0.366±0.0922,相较无PP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意义(P<0.05)。性别、体重指数、冠脉搭桥手术史、NYHA分级、LogisticEuroscore,以及术前心脏彩超结果之主动脉瓣环大小、主动脉瓣跨瓣压等因素,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较大的体表面积、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术前更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程度与TAVI术后PPM的发生相关。(本文来源于《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期刊2014年02期)

李汉美[7](2013)在《瓣膜植入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是瓣膜植入术后的常见现象,该定义最早由Rahimtoola于1978年提出,指的是植入患者体内的人工瓣膜的有效瓣口面积与自体瓣膜不相匹配。它的主要血流动力学结果是导致了通过功能正常的人工瓣膜时产生了比预期大的跨瓣压差。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会导致一定的临床影响,比如,影响了左室肥厚的逆转,更多的心脏事件及更低的生存率。但是,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仍有争议。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有关的参数包括几何瓣口开口面积指数、有效瓣口面积指数及预计瓣口面积指数,各有其优缺点,但目前尚无一种既简单快捷又客观准确的参数可以方便的评价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为了追求更大的有效瓣口面积而采用主动脉根部扩大术、根部替换术等手段会升高围术期死亡率,因此在决定手术方案时考虑该患者的具体状态。另外,与别的危险因素不同,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可以在术前用前瞻性的策略预防。在术前通过计算即将植入瓣膜的预计有效瓣口面积评估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的风险,并根据患者的整体临床状况权衡主动脉根部扩大术、根部替换术等手段带来的风险与获益比。一些研究被设计来评价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的临床意义,但彼此间结果相差很大。本文的目的是将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诊断、预后及预防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3-05-15)

李捷,武忠,王东进,孙步高[8](2012)在《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的指导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算二尖瓣置换术(MVR)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发生率以及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比较320例不同种类、不同大小人工瓣膜MVR术后PPM发生率,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关系。结果:320例中机械瓣和生物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分别为23.98%和54.05%;置换>25mm人工瓣膜213例,PPM发生率为21.13%,≤25mm人工瓣膜107例,PPM发生率为50.47%。PPM组术后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平均流速分别为(24.67±5.16)mmHg和(2.36±0.40)m/s,非PPM组分别为(12.52±2.26)mmHg和(1.21±0.32)m/s。结论:运用超声技术提示MVR术后PPM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置换小号及生物瓣膜者;PPM影响术后早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18期)

李捷,武忠,王东进,孙步高[9](2012)在《超声心动图测定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用超声心动图技术测算主动脉瓣置换术(AVR)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的发生率以及PPM与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根据术后是否存在PPM,将283例患者分为PPM组(63例)和非PPM组(220例),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机械瓣和生物瓣置换术后PPM的发生率分别为6.40%和49.36%;置换>21mm人工瓣膜PPM发生率为14.43%;≤21mm PPM发生率为37.50%。PPM组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平均流速分别为(27.38±5.85)mmHg和(2.72±0.90)m/s,明显高于非PPM组的(16.82±3.54)mm Hg和(1.62±0.35)m/s(P<0.05)。结论应用超声技术提示AVR术后PPM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置换小号及生物瓣膜者;PPM影响患者术后早期的血流动力学。(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2年17期)

解少强,吴远林,袁昕[10](2012)在《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人工瓣膜不匹配(PPM)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院内临床结果。方法将311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按PPM程度分为非PPM组(A组)129例、轻度PPM组(B组)132例及中重度PPM组(C组)50例。对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术中、术后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基线资料中,C组女性比例及肾功能衰竭发病率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年龄、体表面积、射血分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资料中,3组病死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监护和住院时间长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为严重PPM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PPM程度与在院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相关。(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2年14期)

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拟探究我中心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发生概率,分析该现象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并探究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从而为术中预防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为临床处理、应对该现象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3年-2015年于我中心行单纯或合并二尖瓣置换术的所有患者资料,经筛选和排除后,共纳入1067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利用患者使用人工瓣膜的有效开口面积及患者体表面积计算患者的有效开口面积指数,并根据该指数将患者分为人工瓣膜不匹配组(PPM组,共189例)及非不匹配组(非PPM组,共87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既往病史、术前检查结果、术中信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通过逻辑回归,分析人工瓣膜不匹配现象发生的术前预测因子,并分析不匹配现象对于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共计1067例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人工瓣膜不匹配现象的发生率为17.7%,其中重度PPM的发生率为1.12%。在术前临床资料方面,PPM组在平均年龄(63 vs54,P<0.001)、男性比例(35.5%vs47.1%,P<0.001)、体表面积(1.64±0.17m~2 vs 1.55 ± 0.16m~2,P<0.001)、BMI(23.34 ± 2.86kg/m~2 vs 22.07 ± 3.79 kg/m~2,P<0.001)、吸烟史比例(16.9%vs 10.4%,P=0.016)、高血压(24.9%vs 16.5%,P=0.009)及冠心病(4.8%vs1.5%,P=0.009)发生率方面高于非PPM组。而在置换生物瓣患者中,PPM组术前二尖瓣狭窄比例显着高于非PPM组(58.3%vs 41.7%,P=0.019)。两组患者在其他既往病史、房颤、术前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急诊手术比例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在手术资料方面,PPM组生物瓣置换(50.8%vs 11.7%,,P<0.001)比例显着高于非PPM组,搭桥(5.8%vs1.9%,P=0.005)及房颤(15.9%vs 8.7%,P=0.005)合并手术比例相对较高。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龄(P=0.011)、大体表面积(P<0.001)、生物瓣(P<0.001)和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0.001)是PPM发生的术前危险因素。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情况方面无明显差异,术后短期共9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0.84%,逻辑回归分析表明PPM并不是术后短期死亡的影响因素(P=0.654)。随访结果表明,PPM组及非PPM组随访心功能Ⅲ-Ⅳ级均为9%左右,在中短期心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9.6%vs9.0%,P=0.902)。结论本研究表明,高龄、生物瓣置换、体表面积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同二尖瓣位PPM发生有显着关联,但二尖瓣位PPM对二尖瓣置换术后中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我国华东地区患者,二尖瓣狭窄比例较高,因此PPM标准是否适用于该地区患者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兴,王巍.老年患者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人工瓣膜-患者的不匹配发生率及术后早期结果的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8

[2].郑骏楠.二尖瓣位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7

[3].刘鸿昊,姚星星,李圣博,焦周阳,许建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临床结果比较[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6

[4].陈雷,邹承伟,张海洲,朱小龙,韩波.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扩张率及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的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5].孔令秋,唐红.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

[6].王萌,傅钢兰,江慧琦,曾宽,华平.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风险的Meta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4

[7].李汉美.瓣膜植入术后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8].李捷,武忠,王东进,孙步高.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置换术后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的指导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2

[9].李捷,武忠,王东进,孙步高.超声心动图测定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J].江苏医药.2012

[10].解少强,吴远林,袁昕.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

标签:;  ;  ;  

人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论文-张兴,王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