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与伦理

产品创新与伦理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200000)

摘要:互联网下的产品得到了质与量的创新,然而智能化的创新产品也可能带来一些伦理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产品创新;产品伦理

1.互联网大数据下产品创新创意

互联网的产品有两种产生办法,一种是根据观察和经验拍脑袋决策,在《腾讯传》里,很多的互联网产品和内容都是灵光一现产生的,他们并没有过度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另外一种,是根据大数据分析而得,并层层套用,来找出所谓的用户需求和痛点。这一点在国外也许行得通,但在中国,第一种方法可能更为实用,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更多是受产品经理和营销人员影响,本身并没有的需求被创造出来。

大数据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在从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营销、使用、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企业协同等方面实现创新。在产品维护方面,大数据的应用比较广泛,例如飞机的发动机都是在发动机公司租赁的,发动机公司通过远程监控获得大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帮助其进行产品维护,提高维护水平。同时这些数据也帮助他们不断地了解产品性能,改进产品,提高产品创新。若非租赁形式,产品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将传统产品接入传感网络,获取来自产品运行状态大数据,在为用户提供预防性的维修、故障诊断、减少能耗等服务的同时,获取用户需求,了解产品状态,帮助改进产品。大数据的分析其实会形成许多定式思维,并不利于跳脱性的产品创新,但大数据服务本身,却可以去服务和不断改善产品。

现如今,大数据已经可以作为产品去提供服务,例如亚马逊云计算服务。家电产品也越来越智能,比如智能空调、云空调,不仅用户使用方便,如远程控制空调;而且企业可以自动获取用户使用习惯数据,如风速、风向、温度等,来帮助企业更好的创新和服务用户。大数据开始缔造新产业,看上去“互联网+”是一个热门词,但实际上“+互联网”是个更合适的词,或者说“+大数据”。例如美国电器龙头老大GE,将WiFi安装到冰箱和其他大型家电上,可以通过各国APP提醒用户换滤芯,相对应的,例如中国格力智能家电。除了家电行业,国内的车行业也在进行革新,华为开始“车联网”计划,进入汽车行业。

2.人工智能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渐渐也在以服务产品的形式呈现。科技知识的发展导致了人类自身伦理认知的改变,这是科技哲学与伦理的基本结合点。在《人工智能新前沿:人工伴侣和第四次革命》一文中,弗洛里迪提出了第四次革命的概念。而人工智能的信息伦理问题是第四次革命的核心内容。按照弗洛里迪的划分,第一次革命是哥白尼革命,第二次是以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学革命,第三次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意识革命,第四次则是以图灵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对于弗洛里迪来说,第四次革命的本质是信息革命,智能体、智能伴侣、语义网就是第四次革命所包含的内容。米歇尔·巴洛恩(MichaelByron)认为,第四次革命是人自我认知的革命。在美国2016年的《为人工智能未来做准备》这份政府报告里,显示有一多半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会出现与人的智能相当的智能机器人。它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否能够符合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那么给智能机器设计道德的路径就很重要了。近几年,美国HBO出了一部电视剧《西部世界》,该剧讲述了由一座巨型高科技以西部世界为主题的成人乐园,提供给游客杀戮与性欲的满足,随着接待员有了自主意识和思维,他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本质,进而觉醒并反抗人类的故事。该故事是对人工智能的反思与警醒。

在对人工智能的设计上,有很多种探讨。一种是“至上而下”在弱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没有情感,可能会能够“服从”地“接受输入”人类价值观的算法,帮助人类做一些很危险的工作,比如矿洞里工作、野外作业等。但是,随着强人工智能的发展(“所谓‘强’,指的是超越工具型智能,达到第一人称主体世界,意向爱恨情感乃至自由意志统统发生。”)如果机器获得了情感之后,它们还会心甘情愿地“服从”人类告诉它们的“应当”做什么的伦理规则吗?而且有时候对于同一个伦理问题的解决本身也存在着各个伦理观点的争议。如果一个被输入了“应当”做什么的机器在照顾年迈的老人的时候不懂得变通,依旧是按照先前输入的“应当的”伦理准则行事,可能会对被照顾的老人造成伤害。

第二种是“至下而上”,让显性道德的机器通过训练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通过实践学习,然后从失败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教训再改进,从成功的经验中积累经验,最终具有道德判断能力。一般通过足够的训练,机器也可以有很快的进步,甚至在很多领域超过了人类,比如下棋。通常机器学习的训练由机器学习专家完成。机器没有判断,也没有道德标准,而仅仅为人类服务。

第三种是“混合型解决方法”,是一种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建构的“混合型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混合型解决方法”。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重要的思想是中道学说,也就是类似中国的“中庸”,主张不极端,懂得变通。

但是,我们应该回归到人工智能的意义和目的。人工智能的参照对象不一定是“人”这个坐标系,不应与人进行比较,而是为了服务于人。因此,它应该一直处于人的掌控中。

3.未来展望

从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这是人类关键的一跃。过去科技带来的人类能力的延展基本是物理性的,远的有纺织机代替手功能作坊、汽车代替马车,近的油GPS实现全球定位,通信+智能终端实现实时资讯传输、交互等。但大数据技术和智能革命带领的人类社会跃迁,将是第一次进入了真正思维领域,人类的分析、判断、决策思维的效率将实现爆炸式提升。我们的商业行为理论、产业架构、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我们要学习如何操纵机器,掌握机器的语言,向机器靠拢;今天,机器在向人靠拢,试图理解人类、用我们的语言与我们对话。这就是“智能时代”,这个时代的基础是数据,可谓“无数据、不智能”。

这个时代的产品,将越来越易上手、易沟通,而正是这些产品,慢慢替代了那些不需要思考的工作,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经济逐渐从流动时间配置资源转型为流动空间配置资源,从平行生产方式转变为交互生产方式,从独立经营转向共享经济,从企业创新转向社会协同创新,从分工合作转向众包合作。规模经济的的假设之产量和产值持续增加,边际成本持续下降将不再存在,因为产值和产量不能持续增长,进入多样化时代;边际成本不会持续下降,因为资源有限。未来,人人都可以是产品经理,这句话不再是一个噱头。大数据就是资料,是反馈,是注意变化,是知识,累积到了一定程度,变为人工智能,才有所谓“思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只是堆内容和产品的一种收集,通过信息整合,进行呈现。而在未来,只有都靠能力和创意去战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无法创造的价值的人,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否则将需要继续教育,开发他们属于“人”那一部分的功能,即创造力。

作者简介:方锦怡(1995.04-),女,广州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标签:;  ;  ;  

产品创新与伦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