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实基因论文-周丽

早实基因论文-周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早实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桃,花芽分化,miRNA,靶基因

早实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1](2019)在《早实核桃雌花芽分化关键microRNA及其靶基因的识别、鉴定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桃(Juglans regia L.)是世界4大坚果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也是新疆自治区的特色林果。核桃有早实和晚实之分,早实核桃一般叁年就能开花结实,多数2~3年开花,少数品种可当年开花。早实性是核桃的重要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核桃花芽分化研究对于核桃品种改良、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早实核桃‘新新2’雌花芽不同分化期的雌花芽(F_1、F_2和F_3)和临界分化期叶芽(JRL),构建small RNA(小RNA)和转录组测序文库,筛选雌花芽分化的关键miRNA,对其靶基因进行验证和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转录组测序拼接到132154个Unigene。不同分化期雌花芽间有差异基因2688个,临界期雌花芽与叶芽间有差异基因551个。小RNA测序获得123个miRNA,包括51个已知miRNA和72个新miRNA。在不同分化期雌花芽及临界期雌花芽与叶芽间共获得55个差异表达miRNA,包括17个已知miRNA和38个新miRNA。jre-miR157a-5p—SPL、jre-miR160a-5p—ARF、jre-miRn69—AP2、jre-miRn49/jre-miR171b-3p—SCL、jre-miR169b-5p—NF-YA、jre-miR396a-5p/b-5p—GRF等差异miRNA及其靶基因与核桃雌花芽分化密切相关,主要涉及泛素蛋白水解、RNA降解、多糖降解、植物昼夜节律、光合作用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2)基于小RNA测序数据,结合RT-qPCR与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RefFinder软件分析,认为jre-miR394a、jre-miR159a和jre-miR159c可作为不同分化期花芽中mi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5.8S rRNA和jre-miRn3可作为不同分化期叶芽中mi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5.8S rRNA、jre-miRn3、jre-miR159b-3p和jre-miR159c可作为不同组织中mi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jre-miR159b-3p、jre-miR159c和jre-miR159a可作为不同品种中miRNA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TUA、EF1和TUB适合作为不同分化期花芽的内参基因;TUB和18S rRNA适合作为不同分化期叶芽的内参基因;TUB和TUA适合作为不同品种的内参基因;ACT2、18S rRNA和GAPDH适合作为不同组织的内参基因。(3)对小RNA测序获得的差异miRNA与转录组测序获得的差异基因进行关联分析,获得的22个差异miRNA与其靶基因表达量之间具有负调控关系。用RLM-5'RACE验证jre-miR157a-5p和jre-miR160a-5p的靶基因及切割位点,结果表明二者与其靶基因均在特定位点互补。用RT-qPCR分析jre-miR157a-5p和jre-miR160a-5p及其靶基因在不同分化期雌花芽、不同组织和不同品种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它们在所有组织中均有所表达,且与对应的靶基因表达模式相反。(4)对核桃、山核桃、拟南芥、毛果杨、苹果、甜橙、番木瓜、葡萄和碧桃等9种植物的miR156/157和miR160家族序列特征和进化关系进行分析。采用PlantCARE预测了jre-miR156/157和jre-miR160家族启动子序列的作用元件。既鉴定到了共有的作用元件,不同miRNA家族成员的启动子区也有各自特异的作用元件。表明jre-miR156/157和jre-miR160在核桃花芽分化过程中既有协同功能,也有各自特异的功能。RT-qPCR分析显示jre-miR156/157和jre-miR160家族成员在不同分化期雌花芽和临界分化期叶芽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说明他们在核桃雌花芽分化过程具有不同的作用。(5)鉴定了48个JrSBP基因,19个JrSBP基因是jre-miR156/157的靶基因。进化树上同一组的JrSBP与AtSPL在功能上具有保守性。在JrSBP启动子区域鉴定了光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及胁迫响应元件,表明核桃JrSBP基因的表达受光、植物激素与胁迫等因素的综合调控。48个JrSBP基因表达谱分为4类,表明它们在核桃花芽分化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RT-qPCR分析显示JrSBP1/3/4/23/24/27/29/35在临界分化期的雌花芽中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同时期的叶芽。JrSBP4、JrSBP23、JrSBP24和JrSBP35在F_2 vs F_1中显着上调,其中JrSBP23的表达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逐步上升,而JrSBP27和JrSBP29在F_2 vs F_1中下调。表明JrSBP基因在核桃雌花芽分化中具有多样化的功能,部分基因功能存在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蒙召[2](2016)在《基因组重测序基础上的早实枳与普通枳部分差异基因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是世界范围内栽培最多的果树之一,其生长发育需要经过漫长的童期,极大地阻碍了柑橘早丰产的获取和遗传育种的研究。早实枳是普通枳的早花变异,两者之间除了开花习性不同外,其他特征几乎完全一样,前人的研究发现两者有相近的遗传背景,因此它也是研究柑橘成花发育的绝佳材料。本实验室对早实枳与普通枳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参考克里曼丁橘全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重测序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多早实枳与普通枳存在差异的序列信息。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对早实枳与普通枳之间的候选InDel进行验证,并对筛选出来的重点基因进行结构与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存在于CDS区域的InDel进行分级。以克里曼丁橘基因组为参考,共设计引物97对,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T克隆测序的方法对InDel进行验证;2.共有83对引物在PAGE胶中有清晰的条带。其中有12对显示早实枳与普通枳条带之间有差异,占总结果的14.5%,反映出基因组重测序及分析准确率较低;有40对显示早实枳与普通枳无差异,但与克里曼丁橘之间有差异,占总结果的48.2%,说明了枳与橘之间客观存在的遗传差异,可为它们之间开发分子标记提供借鉴;3.通过AT克隆测序验证了12个早实枳与普通枳存在InDel的差异序列,基因编号为:Pt-21(未知基因)、Pt-35(PP2C型蛋白磷酸酶)、Pt-49(RHC2A型环指)、Pt-74(抗病蛋白)、Pt-75(抗病蛋白)、Pt-77(类RLP1受体基因)、Pt-81(甲基脂酶)、Pt-83(CCCH锌指家族)、Pt-84(NAD+,氧化还原酶)、Pt-86(MBD1,甲基化CpG结合域蛋白1)、Pt-87(未知基因)、Pt-88(未知基因):4.对3个重点差异基因进行表达分析。3个基因分别命名为PtAGO5、PtRZF和PtCCCHZF,以春梢和夏梢自剪前、中、后期顶芽为材料,进行RT-PCR实验。发现PtRZF和PtCCCHZF在春梢和夏梢的自剪前、中、后期表达量逐渐上升,且在早实枳与普通枳中表达模式类似,表明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了柑橘成花转变过程PtAGO5基因在春梢中的表达模式与其他两个基因类似,但是在夏梢自剪过程中表现出了不一样的表达模式,可能与该基因的特异性功能有关;5.对3个重点差异基因进行转基因功能验证。分别以早实枳和普通枳为模板构建了6个超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观察其表型差异。现已得到分别来自早实枳和普通枳的PtAGO5基因的转基因烟草T0代植株,但是目前尚未观察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表型差异。其他2个基因已获得转基因愈伤组织。(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曹福军,叶春秀,牛建新,孙晓霞[3](2015)在《与核桃早实性连锁的SCAR标记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隆与新疆早实核桃(Juglans regia L.)早实性紧密连锁的SCAR标记相关基因,分析其在原核和转基因烟草中的表达,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克隆早实相关基因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核桃早实性连锁标记SCAR相关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分别构建该基因的融合原核表达载体ET28a-300与植物表达载体PBI121,并在大肠杆菌DH5α中诱导表达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烟草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c DNA为1 167 bp,包含一个最大为486 bp的ORF,编码162个氨基酸;诱导蛋白大小为18 k D,等电点为7.59;与一些预测蛋白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其核苷酸编码序列与藜科苜蓿的mth2-21d12(AC150566.16)、葡萄全序列鸟基因枪法获得的基因(AM460831.2)同源性分别为80%和82%;经IPTG诱导和SDS-PAGE检测所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融合蛋白与预期蛋白相符合,并将该基因命名为Jr2-7300。转早实SCAR标记连锁的Jr2-7300基因的烟草植株与对照烟草在长势方面无显着差异。核桃早实SCAR标记连锁的相关基因Jr2-7300与早实性紧密连锁,但尚缺乏直接的证据控制核桃的早实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5年06期)

张莉,牛建新[4](2014)在《新疆早实核桃FLOWERING LOCUS C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克隆得到新疆早实核桃FLC同源基因,对其相关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为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揭示早实核桃成花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RT-PCR法克隆获得早实核桃FLC的同源基因cDNA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该基因的保守结构域、疏水性和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该基因命名为PwFLC基因,在GenBank注册,登记号为KF729795。PwFLC基因含开放阅读框612 bp,编码203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MIKC型MADS-box结构域。【结论】该片段与其他植物的FLC同源基因序列同源性达48%~97%。推测该蛋白分子量为23.779 kD,理论等电点为5.96。(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艾小艳[5](2014)在《早实枳和普通枳成花转变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比较及成花相关基因PtFCA的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果树。柑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经历2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即童期向成年期的转变和营养枝向结果枝的转变。漫长的童期,极大的阻碍了柑橘育种进程和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目前关于植物成花调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大多数来自于模式植物,而对于多年生木本植物特别是果树成花的调控机理知之甚少。早实枳与普通枳开花性状存在较大差异,而遗传背景相似,为柑橘成花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研究以普通枳和早实枳春梢为材料研究了二者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并且对MPSS分析获得的成花关键基因PtFCA进行了功能验证及调控机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MPSS比较了早实枳和普通枳春梢成花转变时期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在早实枳和普通枳中共检测到了36,523条序列。在早实枳中存在6,859条特异序列,而普通枳有5,055条。同时发现有2,735个基因在早实枳和普通枳中存在差异表达。Real-time PCR验证了MPSS检测的3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其中28个基因表达模式与测序结果一致,表明MPSS能准确检测基因差异表达。2.对测序序列进行注释,鉴定了569个转录因子,分布在60个基因家族中。早实枳和普通枳分别含有564和552个转录因子,其中属于MADS基因家族最多,其次为MP2/EREBP和WRKY基因家族。同时发现了一些成花调控先相关的基因家族如MADS、SEP和MYB等。3.采用Blast2GO和KEGG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GO分类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具有结合活性、酶活性及转录调控功能的最多。KEGG分析发现约200条代谢途径参与早实枳和普通枳的成花转变。4.本研究鉴定了枳中110条属于拟南芥成花调控途径的同源基因。比较成花调控基因在早实枳和普通枳的表达模式,发现大部分促进成花的基因在早实枳中上调表达,而抑制成花的基因则下调表达。5.分离了普通枳和早实枳的FCA同源基因(PtFCA)。普通枳和早实枳的PtFCA序列一致。PtFCA含有2个RRM、1个WW和1个Proline-rich保守性结构域,与双子叶植物FCA同源性较单子叶植物高。6.PtFCA具有选择性剪切现象,共有3个转录本。PtFCAl编码全长FCA蛋白。PtFCA2和PtFCA3编码RRM2和WW结构域缺失的短截蛋白。FCA的选择性剪切在枳和模式植物中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多样性。基因枪介导的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tfCAl定位在细胞核中,具有转录因子特性。PtFCA2和PtFCA3则广泛分布在细胞中,可能具有更为广泛的功能。7. Real-time PCR检测PtFCA不同转录本在普通枳和早实枳不同发育阶段和部位的表达模式,推测PtFCA可能与成花发育和根系发育相关。功能互补实验证明PtFCAl能部分互补fca-1拟南芥突变体晚花表型。PtFCA2在fca-1拟南芥中异位表达后具有晚花及根系增长的表型,PtFCA3对成花时间和根系生长则没有影响。表明PtFCA参与成花转变和根系发育的调控,而不同转录本发挥的功能存在差异。8.酵母双杂交系统和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了PtFCA与PtFY互作。PtFCA通过WW结构域与一系列蛋白互作,如ptNF-YA7和PtELIP,表明PtFCA可能通过蛋白互作方式响应不同信号而发挥多种功能。9. ABA和温度处理枳后,采用real-time PCR检测PtFCA及其互作基因的表达量,表明ABA和温度能影响PtFCA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孙雷明[6](2014)在《FLC途径几个关键基因及miRNAs在早实枳阶段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适时完成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是开花植物成功进行生殖和繁衍后代的关键,也是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中心环节。柑橘是目前世界范围广泛种植的经济果树之一,由于大多数柑橘种类童期较长,再加上遗传上高度杂合,使得传统的柑橘育种进展缓慢。因此,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柑橘成花发育的内在机制,对于缩短柑橘童期、提高育种效率和改善重要农艺性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MADS-box基因及miRNAs在植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早实枳为材料,跟踪模式植物成花发育前沿进展,对柑橘中MADS-box家族FLC途径的几个关键调控因子的功能及成花发育相关miRNAs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丰富木本植物成花调控网络、利用这些基因进行柑橘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tFLC转录本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在己发现早实枳PtFLC基因存在选择性剪切的基础上,首先分离了PtFLC各转录本和基因组全长,并对它们的结构和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基因具有一个相当长的第一个内含子;不同转录本编码序列不同,并且转录活性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PtFLCV3和PtFLCV5转录活性较强;转基因拟南芥成花统计结果表明,不同转录本抑制成花的能力有所不同,且与它们的转录活性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酵母双杂文库筛选,不同转录本筛选得到了不同的互作蛋白,进一步的两两共转验证发现,这些蛋白与不同转录本的互作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一定的特异性,如PtNAD(P)蛋白与各转录本都能互作。采用染色体步移分离了PtFLC基因的启动子,并在其序列中预测到多种顺式调控元件;通过利用酵母单杂交对PtFLC启动子结合蛋白进行鉴定,发现种子休眠解除相关蛋白等能够与该序列直接互作,表明该基因可能在种子的萌发及生殖发育过程也有一定作用;为进一步了解PtFLC的表达特点,构建了PtFLC::GUS融合表达载体并转入拟南芥,在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的早期就能检测到GUS活性,并贯穿植株整个发育阶段;PtFLC启动子在地上各组织均有表达,且在生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该启动子活性能够被低温所抑制,但脱离低温后其活性又得以恢复。2、早实枳APETALA1基因序列特征及功能分析。APETALA1是植物成花转变的标志性基因。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分离了早实枳PtAPl cDNA序列,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表明PtAPl属于euAPl分支;与拟南芥AP1有所不同的是,PtAPl除了在各生殖组织中均有表达外,在营养器官中也有微弱表达,而且它的表达还随着新梢自剪和成花能力的变化呈现一定波动性;PtAPl在拟南芥中的异位表达引起转基因植株的早花和形态的改变,并且它在成花时间上部分互补ap1-1突变体的表型,表明其在成花时间调控上的功能保守性。为进一步了解PtAPl的调控作用,我们克隆了PtAPl基因上游1000bp的启动子序列,在线软件分析表明其序列上存在各种顺式调控元件;PtAPl::GUS融合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结果显示,PtAPl启动子在拟南芥各发育时期都有一定活性,且表现出一定的时期和组织的特异性;通过对PtAPl启动子构建酵母单杂交报告载体并进行文库筛选,获得了直接作用于该序列的蛋白,如参与胁迫或激素调控的早光诱导蛋白(PtAP)、赤霉素调节蛋白等。3、PtAGL24基因的表达分析与功能鉴定。结合RACE克隆技术分离了早实枳中AGL24的同源基因PtAGL24,通过与其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包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其氨基酸序列与杨树的PtrMADS9同源性较高,达79%;进化分析表明PtAGL24与其它物种中AGL24的同源基因聚在一起,但与拟南芥AGL24有所分离;PtAGL24在早实枳各组织中都有表达,在成熟的花器官中相对高一些.PtAGL24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通过对35::PtAGL24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发现,转基因株系根据其花器官形态特征可分为两类,Ⅰ类转基因株系中PtAGL24的表达较高,该类植株不仅表现为早花,而且在叶片及生殖器官的形态上也发生了改变,Ⅱ类转基因株系在生殖组织的形态上则与野生型相似;PtAGL24能够与拟南芥中内源的AGL24及AGL24的互作蛋白发生互作,这种外源与内源蛋白不适当的互作可能导致了转基因植株表型的异常;PtAGL24的启动子在胚根突破种皮时开始表达,并且在幼苗期活性较强-些,同样受环境低温的诱导。4、早实枳及普通枳发育相关miRNAs的比较分析。构建了早实枳及普通枳不同发育阶段的小RNA文库,并分别进行了Solexa测序,从四个文库中获得了141条已知的miRNAs和75条新颖的miRNAs;通过进行表达分析,发现成年阶段大多数保守的miRNAs表现为下调,同时还发现了一些在早实枳和普通枳中差异表达的miRNAs;75个新发现的miRNAs多为早实枳或普通枳所特有,如17个新的miRNAs仅存在于早实枳文库中,23个新的miRNAs仅存在于普通枳文库中;通过对这75个新的miRNAs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其中有51个miRNAs预测到了靶基因,总共预测到317个潜在的靶基因,这些靶基因涉及到转录调节、发育过程、及防御响应等各种调控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靖艳玲[7](2013)在《早实枳FT类似基因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在果树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童期较长,达6-8年以上,严重阻碍了遗传育种的进展,如何缩短童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76年在湖北宜昌发现可以在2年内开花的枳的变异种—早实枳,并且它与普通枳一年一次开花不同,在一年内可多次成花,这为柑橘育种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材料。本实验室在克隆早实枳成花关键基因FT时,得到2个不同的FT cDNA序列,命名为PtFT1和PtFT2,且又根据序列的差异人为设计了PtFT3及PtFT4。构建了4个PtFT类似基因以及PtFT DNA全长序列在内的5个超表达载体,在模式植物烟草中异位表达,以分析早实枳中FT类似基因的功能及其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将PtFT1在柑橘中超量表达,观察PtFT1超量表达对柑橘造成的影响和表型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创造材料。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PtFT类似基因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tFT DNA序列全长共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PtFT1为早实枳的成熟cDNA序列,有534bp,包括4个外显子;在PtFT1扩增的同时,还扩增到另一个序列PtFT2,相比PtFT DNA全长仅缺少了第一个内含子,而相比PtFT1则保留了另外2个内含子;PtFT2在翻译时会在第二个内含子处提前终止,形成PtFT3,因此认为发挥基因功能的主要部位在前2个外显子。但有文献表明FT基因的第四个外显子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将PtFT3之后的冗余序列单独扩增,得到PtFT4。2.分别构建了35S::PtFT DNA、35S::PtFT1和35S::PtFT4的超表达载体,分别转化烟草,获得了转基因株系,并分别从DNA水平和转录水平进行了阳性检测,均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烟草的基因组中。3.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对T2代的转基因烟草开花时间及开花时叶片数统计分析,发现35S::PtFT DNA,35S::PtFT1和35S::PtFT2相对于野生型烟草均有早花效果,可提早开花90-100天,在植株为5cm、叶片4-5片时开始有花苞形成,而野生型植株花苞形成需要130天、19片叶子。同时发现,上述转基因植株生长过程中有明显的分枝增多的现象。而35S::PtFT3和35S::PtFT4的转基因烟草在开花时间及形态上都与野生型烟草一致,没有特殊的表型。结果表明,PtFT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可能对基因的转录调控起一定作用,但不影响基因功能的发挥,但PtFT2中翻译提前终止的序列以及冗余序列都失去了基因应有的功能,说明基因外显子的完整性是保证基因功能发挥的前提。4.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通过抗生素的筛选作用,获得了普通枳35S::PtFT1转基因植株,分别通过特异引物PCR阳性检测和RT-PCR分析,证明该基因确实已经整合到普通枳的基因组中。但由于转基因植株尚在生芽培养基中培养或刚移栽到田间不久,表型有待进一步观察。5.优化伏令夏橙遗传转化体系。为了遗传转化技术更好地在柑橘中利用,分析了不同种类激素在不同浓度下对伏令夏橙转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证明适合伏令夏橙芽诱导的培养基为MT+1.0mg/L6-BA,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1/2MT+3.0mg/L IBA。(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叶春秀,牛建新[8](2012)在《新疆早实核桃LFY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T-PCR和RACE法从新疆早实核桃新早丰花芽中克隆到控制植物成花的关键基因LEAFY,其cDNA全长为1 472bp(GenBank登录号为JF520778),含有1 15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8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与其他植物上相关同源基因的结构相似,且与已克隆的LEAFY序列同源性较高。部分序列在早实和晚实核桃上进行扩增发现,该基因在早实核桃及晚实核桃上都能够得到扩增产物,且扩增产物的亮度早实核桃大于晚实核桃。在早实核桃不同组织器官之间进行扩增发现,该基因在早实核桃营养器官上的表达方式显示出自身的特有表达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程瑶[9](2011)在《农杆菌介导的枳和早实枳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是我国第一大水果,干旱是影响其生长和发育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因此柑橘的抗旱性的研究十分重要。遗传转化是获得抗逆种质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不抗旱的砧木枳及童期较短的早实枳作为转化材料,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入本实验室克隆的PtrABF2和PtrCDPK1基因。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转化和再生: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PtrABF2基因累计转化早实枳上胚轴1200个,枳上胚轴640个,分别获得再生芽体120、10个;PtrCDPK1基因累计转化早实枳上胚轴1500个,枳上胚轴800个,分别获得再生芽体90、46个。对芽体进行继代并进行分子鉴定。2、再生植株分子鉴定:对再生抗性苗进行PCR检测,共得到早实枳转ABF阳性苗15株,早实枳转PtrCDPK1阳性苗32株,枳转PtrCDPK1阳性苗16株,采用实时定量PCR对部分阳性苗进行外源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外源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PtrABF2转基因植株脱水抗性分析:对2个早实枳PtrABF2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叶片进行脱水处理,结果表明,脱水处理90min后野生型对照的的叶片萎蔫更严重,且相对失水率和脱水后电导率测定结果明显高于转基因植株。该结果初步证明PtrABF2转基因植株抗脱水能力增强。4、ROS含量和细胞死亡分析:对脱水后的PtrABF2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叶片进行台盼蓝、DAB和NBT染色,结果表明脱水后转基因植株细胞死亡和ROS含量低于野生型,表明维持低ROS水平可能是转基因植株抗性提高的一个原因。(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高龙龙[10](2011)在《早实枳3个FT类似基因的异位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植物在种子萌发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营养生长,即童期,才能进入生殖发育阶段。童期的发育机理一直是木本植物育种中备受瞩目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林木和以收获果实为目的的果树来说尤为重要。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发现了一株早花的枳壳突变体早实枳(precocious trifoliate orange, Poncirus trifoliata(L.)Raf.),该突变体在播种后1-2年开花,并且与普通枳不同,能在一年内多次开花。本实验室从早实枳中克隆成花调控基因FT基因时,分离到数条序列类似、长短不同的FT类似基因。本研究试图以烟草和草莓为材料,通过转基因异位表达,对类似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基因的方法得到异位表达的PtFT1烟草阳性植株,获得阳性苗42株。PtFT1即为PtFT的全长cDNA,被广泛用于早花实验,该基因在拟南芥和柑橘中的转化植株皆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即明显早花。本实验中PtFT1的阳性烟草植株在长日照下具有早花表型,但早花现象不明显,仅比野生型烟草提早10d左右。表明PtFT1具有使烟草提早开花的功能。2.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基因的方法转化得到PtFT2阳性植株,获得阳性苗11株。PtFT2中包含PtFT全长序列中除第一个内含子外的全部核酸序列,其中包含一段提前转录终止的冗余片段。PtFT2的阳性植株在长日照下早花表型非常明显,较野生型提前至少100d,这一现象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未出现。表明PtFT2具有使烟草提早开花的功能,且冗余片段可能具有自身调节PtFT表达上调的功能。3.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基因的方法转化得到PtFT3阳性植株,获得阳性苗20株。PtFT3是在PtFT2的基础上敲除冗余片段得到的基因片段。PtFT3的阳性植株在长日照下也具有早花表型,其开花时间和PtFT1的时间一致。表明PtFT3也具有使烟草提早开花的功能,证明了冗余片段确实对烟草的开花时间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早实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柑橘是世界范围内栽培最多的果树之一,其生长发育需要经过漫长的童期,极大地阻碍了柑橘早丰产的获取和遗传育种的研究。早实枳是普通枳的早花变异,两者之间除了开花习性不同外,其他特征几乎完全一样,前人的研究发现两者有相近的遗传背景,因此它也是研究柑橘成花发育的绝佳材料。本实验室对早实枳与普通枳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参考克里曼丁橘全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重测序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较多早实枳与普通枳存在差异的序列信息。本研究主要通过实验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对早实枳与普通枳之间的候选InDel进行验证,并对筛选出来的重点基因进行结构与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存在于CDS区域的InDel进行分级。以克里曼丁橘基因组为参考,共设计引物97对,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T克隆测序的方法对InDel进行验证;2.共有83对引物在PAGE胶中有清晰的条带。其中有12对显示早实枳与普通枳条带之间有差异,占总结果的14.5%,反映出基因组重测序及分析准确率较低;有40对显示早实枳与普通枳无差异,但与克里曼丁橘之间有差异,占总结果的48.2%,说明了枳与橘之间客观存在的遗传差异,可为它们之间开发分子标记提供借鉴;3.通过AT克隆测序验证了12个早实枳与普通枳存在InDel的差异序列,基因编号为:Pt-21(未知基因)、Pt-35(PP2C型蛋白磷酸酶)、Pt-49(RHC2A型环指)、Pt-74(抗病蛋白)、Pt-75(抗病蛋白)、Pt-77(类RLP1受体基因)、Pt-81(甲基脂酶)、Pt-83(CCCH锌指家族)、Pt-84(NAD+,氧化还原酶)、Pt-86(MBD1,甲基化CpG结合域蛋白1)、Pt-87(未知基因)、Pt-88(未知基因):4.对3个重点差异基因进行表达分析。3个基因分别命名为PtAGO5、PtRZF和PtCCCHZF,以春梢和夏梢自剪前、中、后期顶芽为材料,进行RT-PCR实验。发现PtRZF和PtCCCHZF在春梢和夏梢的自剪前、中、后期表达量逐渐上升,且在早实枳与普通枳中表达模式类似,表明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了柑橘成花转变过程PtAGO5基因在春梢中的表达模式与其他两个基因类似,但是在夏梢自剪过程中表现出了不一样的表达模式,可能与该基因的特异性功能有关;5.对3个重点差异基因进行转基因功能验证。分别以早实枳和普通枳为模板构建了6个超表达载体,并转化烟草观察其表型差异。现已得到分别来自早实枳和普通枳的PtAGO5基因的转基因烟草T0代植株,但是目前尚未观察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表型差异。其他2个基因已获得转基因愈伤组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早实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周丽.早实核桃雌花芽分化关键microRNA及其靶基因的识别、鉴定与表达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9

[2].王蒙召.基因组重测序基础上的早实枳与普通枳部分差异基因比较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

[3].曹福军,叶春秀,牛建新,孙晓霞.与核桃早实性连锁的SCAR标记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分子植物育种.2015

[4].张莉,牛建新.新疆早实核桃FLOWERINGLOCUSC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4

[5].艾小艳.早实枳和普通枳成花转变过程中基因表达差异比较及成花相关基因PtFCA的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6].孙雷明.FLC途径几个关键基因及miRNAs在早实枳阶段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7].靖艳玲.早实枳FT类似基因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验证[D].华中农业大学.2013

[8].叶春秀,牛建新.新疆早实核桃LFY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2

[9].程瑶.农杆菌介导的枳和早实枳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1

[10].高龙龙.早实枳3个FT类似基因的异位表达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

标签:;  ;  ;  ;  

早实基因论文-周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