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高温堆腐论文-郭星亮,谷洁,高华,秦清军,孙薇

静态高温堆腐论文-郭星亮,谷洁,高华,秦清军,孙薇

导读:本文包含了静态高温堆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锌,农业废弃物,高温堆腐,理化特征

静态高温堆腐论文文献综述

郭星亮,谷洁,高华,秦清军,孙薇[1](2011)在《重金属Zn对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理化性质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猪粪、麦秸、废菌糠为原料并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在静态堆腐条件下,研究了重金属Zn对堆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水解酶活性变化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重金属Zn处理(CK)达到无害化的温度要求;添加Zn处理后,低剂量Zn处理(Zn浓度为400 mg/kg)高温期(>50℃)只持续3 d,高剂量Zn处理(Zn浓度为1000 mg/kg)没有达到高温期;加Zn处理均未达到无害化温度要求。Zn对堆肥电导率的影响主要在升温阶段后期、高温期及降温阶段初期;对堆肥pH的影响主要在高温期,此期间只有CK在最佳的堆腐pH范围(7.5~8.5)。堆肥中水解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期低剂量Zn处理对纤维素酶活性具有激活效应,而高剂量Zn处理产生抑制效应;降温期加Zn处理均表现出抑制效应。蛋白酶在堆肥初期(前4 d)加Zn处理表现出激活效应,高剂量Zn处理显着高于CK;在高温期和降温期加Zn处理蛋白酶表现出抑制效应。在堆肥初期(前4 d)加Zn处理对脲酶表现激活效应,而在堆肥后期(9 d后)表现出抑制效应,减缓了酰胺化合物转化进程。(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谷洁,李生秀,秦清军,李鸣雷,高华[2](2009)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鸡粪和麦秸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堆体温度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堆体不同部位温度均高于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且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微生物菌剂处理堆料50℃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4-20d,CK处理50℃以的持续时间7.5-10d;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26d均大于CK处理;堆料中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中期的脱氢酶活性大于CK处理;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肥的第5-28d,多酚氧化酶活性大于CK处理的活性;说明微生物菌剂可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转化。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30d后E_4/E_6比值为1.57-1.68,CK处理为2.16-2.41,表明添加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本文来源于《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1-01)

孙利宁,谷洁,高华,张社奇,陈胜男[3](2009)在《小麦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理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麦秸秆堆肥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特征,进行了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腐解菌剂处理较不添加复合微生物腐解菌剂(CK)升温快,温度高,高温持续时间长;堆腐第2d添加菌剂处理堆体温度上升到50℃以上,第3 d达到最高温度67.1℃,50℃以上持续6 d;CK堆腐第3 d达到50℃,第4 d达最高温度59.5℃,50℃以上持续5 d。堆腐第9 d添加菌剂处理E4/E6值达高峰值3.419,CK的达高峰值4.085,堆腐第23 d后添加菌剂处理的胡敏酸E4/E6值为1.512~1.709,而CK处理的E4/E6值为1.649~2.060,堆腐过程添加菌剂处理的E4/E6值一直低于CK,表明添加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堆肥腐熟后pH值较堆制前有所提高,添加菌剂处理的pH值相对较低,变化幅度较小。加入微生物菌剂处理的电导率(EC)值较高,且在持续高温阶段高于后熟阶段。(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孙利宁[4](2008)在《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在作物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产生。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储量丰富,可以再生的绿色资源,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并且由于大多采用焚烧的处理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导致严重的空气污染。因此,秸秆的有效利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秸秆的堆肥化处理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氧化还原酶是参与堆腐过程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类重要酶,了解它的变化规律,可以准确把握堆腐过程的腐殖质化进程和强度,为优化堆肥工艺和条件、加快堆肥化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尿素调节C/N,研究了静态高温堆肥过程中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及其他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以小麦秸秆为原料进行堆肥试验,分别进行添加葡萄糖活化菌剂(G+J)、添加菌剂(J)、不添加菌剂(CK)叁种处理,实验结果表明:1.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堆肥前期叁种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迅速降低,堆肥第4d开始G+J、J活性开始升高,CK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堆肥第6d开始升高,堆肥第19d到堆肥结束过氧化氢酶活性G+J、J>CK。2.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叁种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酶活性达到第一个高峰值时G+J、J>CK,第二个高峰值时J>CK,说明添加菌剂处理可促进物质的氧化。3.脱氢酶活性变化:堆肥初期叁种处理的脱氢酶活性迅速降低,高温期过后脱氢酶活性开始升高,堆肥第19dG+J脱氢酶活性达到高峰,J、CK脱氢酶活性堆肥第23d达到高峰值,脱氢酶活性从堆肥第12d到堆肥结束J>G+J、CK。4.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叁种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堆肥中期达到高峰,堆肥第4d开始到堆肥结束过氧化物酶活性J>G+J、CK。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堆肥试验,分添加微生物腐解菌剂处理(J)、不添加菌剂处理(CK)两种,结果表明:1.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堆肥初期过氧化氢酶活性开始缓慢下降,随着温度的降低酶活性开始升高,堆肥第9d开始过氧化氢酶活性J>CK,堆肥第12d到堆肥结束两种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保持稳定,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可加速物质的氧化。2.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两种处理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同,添加菌剂处理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堆肥第19d达到高峰值,堆肥第23d堆肥结束保持稳定,CK处理从堆肥第2d开始一直保持增值趋势。3.脱氢酶活性变化:添加菌剂处理和CK的脱氢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同时在堆肥中期达到高峰,堆肥第4d到堆肥结束脱氢酶活性J>CK。4.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添加菌剂处理的和CK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堆肥第6d开始到堆肥结束过氧化物酶活性J>CK,堆肥处理后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堆制前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12-01)

陈胜男[5](2008)在《水解酶活性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废弃物的堆腐是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发酵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的过程。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不但可以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氮、磷、钾化合物,还会合成新的高分子有机物—腐殖质。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微生物分泌酶的作用下进行的酶促反应过程,研究酶活性变化可以从本质上揭示堆腐过程的生物作用与机理,对秸秆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本研究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尿素为堆腐材料,利用静态高温堆腐装置,系统性研究了堆腐过程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以及堆腐过程温度、含水率、电导率(EC)、pH值变化规律。以小麦秸秆为原料进行堆肥试验,分别进行添加葡萄糖活化菌剂(G+J)、添加菌剂(J)、不添加菌剂(CK)叁种处理;以玉米秸秆为原料进行堆肥试验,进行添加微生物腐解菌剂(J)和不添加菌剂(CK)两种处理。实验结果表明:1.在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G+J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9d,达到334.37mg glucose(g.24h)~(-1),J和CK酶活性峰值较G+J滞后3d和6d出现,酶活性峰值分别为271.59mg glucose(g.24h)~(-1)和236.67mg glucose(g.24h)~(-1),添加微生物菌剂使得堆体纤维素酶活性变化趋势发生很大变异;在以玉米秸秆和尿素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J处理的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9d为352.11mg glucose(g.24h)~(-1),CK处理的酶活性峰值较J处理滞后3d,为285.51mg glucose(g.24h)~(-1),加入微生物菌剂后纤维素酶在堆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同CK处理基本一致。2.在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G+J处理的蔗糖酶活性在第9d达到最高峰值,为1582.64 mg glucose(g.24h)~(-1),J在第12d达到峰值,为1455.18mgglucose(g.24h)~(-1),CK处理的蔗糖酶活性峰值出现在第15d,为625.06 mg glucose(g.24h)~(-1),G+J处理蔗糖酶活性峰值是CK处理的2.53倍,J处理蔗糖酶活性是CK处理的2.33倍,表明加入菌剂能够提高蔗糖酶活性,微生物菌剂可以加速农业废弃物的矿化;在以玉米秸秆和尿素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堆腐中期4d到12d两个处理的温度和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随着温度的降低,蔗糖酶活性降低。3.在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在堆腐23d后各处理脲酶活性均小于20.00mg NH_3(g.24h)~(-1)。3个处理整个堆腐过程脲酶活性的平均值分别为50.69±26.17 mgNH_3(g.24h)~(-1)、34.68±7.58 mg NH_3(g.24h)~(-1)和25.20±5.08 mg NH_3(g.24h)~(-1),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使G+J和J处理在整个堆腐过程中脲酶活性均高于不接菌的CK;在以玉米秸秆和尿素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后,整个堆腐过程中脲酶平均活性为(215.50±49.96)mg NH_3(g.24h)~(-1),显着高于不接菌的CK(F=18.73,P<0.05)。可见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可以提高堆料堆腐过程中脲酶活性,加速酰胺化合物的转化。4.在以小麦秸秆和尿素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温度在第2d迅速升高,而酶活性降低,可见高温对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在以玉米秸秆和尿素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后,整个堆腐过程中平均蛋白酶活性为(9.63±1.37)mg NH_2(g.24h)~(-1),而不接菌的CK则为(8.38±0.98)mg NH_2(g.24h)~(-1),变异系数分别为14.23%和11.69%,但是两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原因可能是由于玉米秸秆本身粗蛋白质含量很少,因而诱导其分泌的底物含量少。5.小麦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G+J、J和CK处理的最高温度分别为66℃、67.1℃和59.5℃,整个堆腐过程温度大于50℃的时间为:G+J(240 h)>J(120 h)>CK(96 h);玉米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J和CK处理的最高温度分别为73.3℃、65.9℃,整个堆腐过程温度大于50℃的时间为:J(240 h)>CK(192 h);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尿素整个堆腐过程含水率都呈下降趋势,;小麦秸秆和尿素堆腐起始阶段EC值上升,在堆腐12d 3个处理达到高峰值分别为2.69 ms/cm、2.32 ms/cm、2.30 ms/cm,随后EC值下降,玉米秸秆和尿素从堆腐第2d开始到结束,接菌处理的EC值均高于不接菌的对照CK,整个堆腐过程总的EC值分别为26.59ms/cm和23.26ms/cm;小麦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pH值在第2d升高,在第4d下降,随后呈上升趋势,玉米秸秆和尿素堆腐过程变化趋势同小麦秸秆。两种不同物料加入微生物菌剂处理的pH值变化幅度较小,且pH值相对较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12-01)

高华,谷洁,秦清军,梁东丽,李生秀[6](2008)在《加入外源菌剂后脱氢酶活性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静态通气条件下,分别以养殖场鸡粪、猪粪、牛粪为材料,加入麦秸作为调节物质,研究了加入外援菌剂堆腐过程堆体脱氢酶活性变化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使得堆体温度迅速上升,整个堆肥过程中的堆体温度高于对照,在堆肥的第12~d进入高温期,且高温阶段持续时间延长为162~0 d;对照处理在堆腐的45~d后进入高温期,持续时间较短仅为78~d。3种物料脱氢酶活性大小相比较,加菌剂处理,牛粪[H+29.32μL/(g.d)]>鸡粪[H+25.66μL/(g.d)]≈猪粪[H+25.34μL/(g.d)],脱氢酶高峰出现的时间以牛粪(6 d)>鸡粪(12 d)>猪粪(14 d)。CK处理均在堆肥后第10 d脱氢酶活性达到最高,3种物料的脱氢酶大小的顺序为牛粪[H+24.62μL/(g.d)]>鸡粪[H+21.6μL/(g.d)]>猪粪[H+18.62μL/(g.d)]。加菌剂处理在高温堆肥初期过高的温度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因此在温度大于60℃以上时,脱氢酶的活性与温度呈直线负相关,此后脱氢酶活性与温度成显着性直线正相关;对照处理升温较缓慢,酶活性和温度增长同步,整个堆腐期间的脱氢酶活性与温度成显着性直线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高华,李鸣雷,谷洁,秦清军,梁东丽[7](2008)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农业废弃物堆腐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猪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细菌数在堆腐3 d达到高峰值3.85×1012CFU/g,放线菌在第5 d达到高峰值6.25×108CFU/g,真菌数在堆肥第3 d就达到高峰值8.29×106CFU/g;未加菌剂的堆腐处理细菌数在第8 d达到高峰值7.54×1010CFU/g,放线菌数在第5 d达到高峰值4.22×108CFU/g,真菌数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在堆腐后期上升。在以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加入微生物菌剂堆腐,细菌数在第2 d达到高峰值5.62×1012CFU/g,放线菌数在堆腐第3 d达到高峰值1.46×1010CFU/g,真菌数在堆腐第1 d达到高峰值1.13×109CFU/g;未加菌剂的堆腐处理,细菌数在第4 d达到高峰值2.01×1011CFU/g,放线菌数在第3 d达到高峰值1.46×1010CFU/g,真菌数在堆腐第1 d达到高峰值8.51×108CFU/g。在整个堆腐过程中,真菌数一直较低,细菌和放线菌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秦清军[8](2007)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微生物菌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业废弃物的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选择目前我国数量多、分布广的鸡粪、小麦秸秆为主要材料,采用堆肥装置,分离农业废弃物堆肥中不同温度阶段的微生物菌株,并从分离的菌株中初选出具有较强纤维素水解能力、蛋白质水解能力、淀粉水解能力的菌株,将这些水解能力强的菌株组合成对农业废弃物堆肥降解的优势复合微生物菌剂。通过对加入复合菌剂后的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中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推测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堆肥的进程和强度的影响,同时对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的腐熟指标进行测定,判断筛选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农业废弃物高温堆肥中的作用效果。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鸡粪小麦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自然堆肥不同阶段的堆料为分离源,在中温(35℃)和高温(50℃)两种温度范围条件下进行菌种分离。对分离得到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进行归类,利用淀粉降解、明胶水解、纤维素水解试验从分离的微生物中筛选具有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A2、A4、A6、A8、AH2、AH3、AH4、B1、B21、B22、B24、BH2、BH5、BH7、J1、J3、J4、JH1、JH2、JH3、M3、M5、M10作为被选高效微生物,将获得的这些菌株组合成复合微生物,通过对鸡粪小麦秸秆的物质降解正交试验,筛选出对农业废弃物降解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最优菌株组合CM1(菌株为B21,BH2,A8,AH3,M10,J4,JH1)。鸡粪秸秆混合物降解率试验表明,加入CM1菌剂的物质的降解率达到53.29%,呈极显着大于其它菌株组合对物质的降解率。所有菌剂组合对鸡粪、小麦秸秆的降解率也均极显着的高于不添加菌剂处理的降解率,说明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对鸡粪、小麦秸秆的降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组合CM1可以作为鸡粪、小麦秸秆降解的首选外源复合微生物。2、在静态通气条件下,以鸡粪、小麦秸秆和花椒粕与为原料,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CM1和不加菌剂在堆腐过程中纤维素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加入CM1处理的两种酶的活性高峰值都高于CK处理,其峰值分别达到了0.192 mg glucose.(g.24h)-1和20.736 mg glucose.(g.24h)-1。加入CM1的温度在第4天达到最大值67.2℃,纤维素酶活性第16天达到高峰值0.192mg.glucose.(g.24h)-1;而CK处理的堆肥温度在第6天达到最大值65.1℃,在第18天达到高峰值0.135 mg glucose.(g.24h)-1。加入CM1处理的蔗糖酶活性第14天达到高峰值20.736 mg glucose.(g.24h)-1;CK处理的堆料第6天温度达到最大值65.3℃,蔗糖酶活性在第天16达到高峰值16.421 mg glucose.(g.24h)-1;加入CM1处理的脲酶活性第18天出现高峰值0.863 mg NH3(g.24h)-1,CK处理的脲酶活性在第20天出现高峰值0.692mg NH3(g.24h)-1。加入复合微生物CM1处理的堆肥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叁种酶活性高峰值的出现均早于CK处理两天出现,加入微生物菌剂CM1能提高酶活性水平及其峰值。3、堆腐过程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研究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CM1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3天达到峰值1705ml 0.001N高锰酸钾·g-1·(20min)-1,CK处理的在第4天达最大值1697ml 0.001N高锰酸钾·g-1·(20min)-1;添加菌剂处理的脱氢酶活性第10天达最大值8.39μl H+·g -1·(24h) -1,CK处理的在第12天达峰值6.57μl H+·g -1·(24 h) -1;多酚氧化酶加菌剂处理在第18天达峰值7.33没食子素·g -1·(2h) -1,CK处理的在第32天达最大值6.65没食子素·g -1·(2h) -1。同时,从堆肥的整个过程看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酶活性上升较快,而且酶活性的最大值也比CK处理的酶活性要高。加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基本都高于CK处理;加菌剂处理的脱氢酶活性在整堆肥中期中高于CK处理,说明添加菌剂对堆肥的物质分解具有促进作用;在堆肥的前26天加菌剂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CK处理的活性,表明微生物菌剂可以促进木质素的降解和其产物的转化。4、以分离筛选的复合微生物菌剂CM1、CM2进行鸡粪麦草堆肥试验。结果表明,鸡粪和麦草在堆肥时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CM1、CM2后,臭味消除能比对照提早15-20d,其0~15d的氨气释放平均浓度比对照处理的氨释放浓度分别低6.8%和9.3%,同时硫化氢释放浓度在堆制过程中始终低于对照处理,达到了较好的除臭效果;加入菌剂使堆料温度≥60℃的时间达到6-9d,在堆制各时期NH4+-N的平均浓度顺序为处理Ⅱ<处理Ⅰ<CK,在堆肥结束时(35d)的NO3--N含量,以处理Ⅰ和处理Ⅱ的较高,达到了0.121 g·kg-1和0.137 g·kg-1,表现出了除臭和保氮的效果,使堆肥后的有机质、总氮、全磷、全钾含量增加显着,其增幅分别为18.6%、14.6%、15.6%和9.4%,且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同时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后能使堆肥在第15天达到腐熟指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6-01)

谷洁[9](2006)在《酶活性及微生物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废弃物的堆腐是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发酵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的过程,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不但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态氮、磷、钾化合物,而且又合成新的高分子有机物---腐殖质。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微生物分泌酶的作用下酶促反应过程,研究酶活性变化可以从本质上揭示堆腐的生物行为。本研究以鸡粪、猪粪、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堆腐材料,利用静态高温堆腐装置研究了堆腐过程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堆腐过程电导率(EC)、E4/E6、微生物的变化。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纤维素酶在堆腐前期和中期活性较高,后期活性降低。加入微生物菌剂后纤维素酶活性在堆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与CK处理(不加微生物菌剂)相同,但是可使酶活性高峰值提前,而且纤维素酶活性较高。在以鸡粪和小麦秸秆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后,纤维素酶在堆腐第10d达到高峰值0.457mg glucose/g.24h,CK处理纤维素酶活性高峰出现较加入菌剂处理晚2d,且活性高峰值也较低(0.258 mg glucose/g.24h)。在以猪粪和小麦秸秆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处理纤维素酶在第10d时达到高峰值0.38mg glucose/g.24h,CK处理纤维素酶活性第在12d出现高峰(0.335 mg glucose/g.24h)。在以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后纤维素酶活性在12d时达到高峰值0.642 mg glucose/g.24h,CK处理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4d达到高峰值0.491 mg glucose/g.24h。2.与纤维素酶活性变化特征相似,蔗糖酶在堆腐前期和中期有较高活性,后期降低。加入微生物菌剂后,蔗糖酶活性在堆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同CK处理基本一致,CK处理蔗糖酶活性高峰值较低而且出现较晚。在以鸡粪和小麦秸秆为堆料的试验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后蔗糖酶活性高峰值出现在第10d(高峰值为87.836mg glucose/g·24h),CK处理蔗糖酶活性高峰值亦出现在第10d(高峰值为62.9 mg glucose/g·24h蔗糖)。在以猪粪和小麦秸秆为堆料的腐解试验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后蔗糖酶活性第8d达高峰值81.3mg glucose/g·24h,CK处理在第16d出现高峰值60.9mg glucose/g·24h。在以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堆料的试验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后蔗糖酶活性第10d蔗糖酶活性达高峰值86.8 mg glucose/g·24h,CK处理蔗糖酶活性高峰值出现在第14d(高峰值为63.79 mg glucose/g·24h)。3.脲酶活性在堆腐中期较高,前期和后期较低。加入微生物菌剂后脲酶活性在堆腐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同CK处理,但是CK处理脲酶活性较低。以鸡粪和麦秸为堆料的试(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谷洁,李生秀,秦清军,李鸣雷,高华[10](2006)在《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鸡粪和麦秸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堆体温度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堆体不同部位温度均高于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且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微生物菌剂处理堆料50℃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4~20 d,CK处理50℃以上的持续时间7.5~10 d;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第1~26 d均大于CK处理;堆料中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中期的脱氢酶活性大于CK处理;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肥的第5~28 d,多酚氧化酶活性大于CK处理的活性;说明微生物菌剂可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转化。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30 d后E4/E6(为胡敏酸在465 nm与665 nm波长下吸光值的比值)比值为1.57~1.68,CK处理为2.16~2.41,表明添加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静态高温堆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鸡粪和麦秸为原料,在静态通气条件下,研究了堆腐过程堆体温度及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后,堆体不同部位温度均高于CK(不加微生物菌剂)处理,且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微生物菌剂处理堆料50℃以上的持续时间为14-20d,CK处理50℃以的持续时间7.5-10d;添加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1-26d均大于CK处理;堆料中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中期的脱氢酶活性大于CK处理;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肥的第5-28d,多酚氧化酶活性大于CK处理的活性;说明微生物菌剂可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的转化。添加菌剂处理在堆腐30d后E_4/E_6比值为1.57-1.68,CK处理为2.16-2.41,表明添加菌剂能促进腐殖质的缩合和芳构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静态高温堆腐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星亮,谷洁,高华,秦清军,孙薇.重金属Zn对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理化性质和水解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

[2].谷洁,李生秀,秦清军,李鸣雷,高华.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氧化还原酶活性变化[C].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3].孙利宁,谷洁,高华,张社奇,陈胜男.小麦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理化特征[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

[4].孙利宁.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在作物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的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陈胜男.水解酶活性在秸秆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变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高华,谷洁,秦清军,梁东丽,李生秀.加入外源菌剂后脱氢酶活性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的变化[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

[7].高华,李鸣雷,谷洁,秦清军,梁东丽.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8

[8].秦清军.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微生物菌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9].谷洁.酶活性及微生物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变化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10].谷洁,李生秀,秦清军,李鸣雷,高华.氧化还原类酶活性在农业废弃物静态高温堆腐过程中变化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

标签:;  ;  ;  ;  

静态高温堆腐论文-郭星亮,谷洁,高华,秦清军,孙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