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交往论文-杨岗

高层住宅交往论文-杨岗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层住宅交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邻里交往,居住小区,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入口空间

高层住宅交往论文文献综述

杨岗[1](2019)在《基于邻里交往的重庆市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增长以及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居住需求量大大增加,这与我国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鲜明的矛盾,这一矛盾促进了城市高层住宅的快速发展。然而高层住宅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住区中居民相互不认识、邻里活动减少、邻里关系冷漠。高层住宅入口空间作为人们每天经过、使用最频繁的空间场所,是最具有促发邻里交往行为潜力的空间,对促进居民邻里交往、营造和谐浓厚的邻里氛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国内外关于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领域,侧重于对建筑入口本身的形态及其入口内部空间的研究,对高层住宅入口空间中邻里交往行为及其外部空间环境较为系统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邻里交往”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邻里交往的目标和过程,对邻里交往行为进行分层级研究,讨论不同层次邻里交往行为与各类邻里交往空间的对应关系。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础,将人群对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的邻里交往需求归纳为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然后对重庆市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32个居住小区中的邻里交往空间进行调研,分析住区中各邻里交往空间在空间分布和面积数量上的关系。接着对51个高层住宅入口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的类型,并分别从功能、空间和景观叁个方面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有利于促进邻里交往的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首先,对32个居住小区中邻里交往空间进行调研,将邻里交往空间分为高层住宅入口空间和宅间活动空间两个类型。根据宅间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集中型、分散型、均衡型和无宅间活动空间四种类型。分别统计小区中高层住宅入口空间和宅间活动空间的面积,探讨相互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当前高层住区的人均活动面积普遍偏小,硬质活动空间严重不足;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的面积占比与宅间活动空间的分布类型有关;高层住宅入口空间所受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其邻里交往功能还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激发。其次,将51个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的形态进行分析,根据空间要素组成的不同,将高层住宅入口空间分为交通型入口空间、场地型入口空间和单元复合型入口空间,并对各类型入口空间的人均面积指标作对比分析。接着从功能特征、空间特征、景观特征叁个方面分别对各类型高层住宅入口空间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各类型入口空间的环境特征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叁个层面提出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的设计策略。宏观上以促进居民邻里交往为总目标,提出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环境设计的总体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功能性原则、舒适性原则、美观性原则和人性化原则。强调高层住宅入口空间和宅间活动空间共同构成高层住区居民的邻里交往空间,其人均总面积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提到的1㎡/人。中观上提出各类型入口空间的适用条件,即从居住小区的建筑布局、宅间活动空间面积和宅间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作为判断依据,从而得出适宜的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类型。微观上从功能、空间、景观叁个方面分别对各类型高层住宅入口空间提出较为具体的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杨元元[2](2017)在《在宅养老高层住宅内部交往空间适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从未如此严峻。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未富先老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叁个主要特点,在这些特点和我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在宅养老将成为国内长期存在的主要养老模式。由于社会关系和身体条件的变化,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不安全感等负面心理感受,交往需求的满足与否关系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高层住宅逐步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方式,其高容积率、远离地面居住等特性使得仅通过外部公共空间很难促进邻里的相识与交往,而邻里关系淡漠、交往活动匮乏、家园感遗失等高层住宅已显露出的缺陷,使得其显然不满足老年人对交往活动的诉求。其实,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已有作为交往空间的设计探索,结合老年人的特殊交往需求对交往空间进行适老化设计,可获得更适于在宅养老的高层居住环境。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及论文创新点、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为整片文章的展开作铺垫。第二章进行了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对针对成都地区老年人交往活动调研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老年人对内部交往空间的需求。第叁章从接地空间、标准层空间、屋顶空间、空中庭院与空中街道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设计案例,阐述了住宅内部交往空间的存在形式。第四章的内容主要关于成都地区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现状调研,通过分析得出内部活动空间的缺乏与老年人需求的主要矛盾,进而提出设计目标。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提出了高层住宅内部交往空间适老性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接着对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最后在第六章对全文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论文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并提出对更适于在宅养老模式的居住环境设计的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今后成都地区高层住宅内部交往空间适老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使在宅养老模式不仅能从生活照料上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也能在精神上给予照拂。(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7)

李悦婧[3](2016)在《南方高层住宅促进邻里交往的内部公共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汇聚到大中型城市当中,人口给城市所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建设方式的发展让高层住宅逐渐成为我国大中型城市居民居住的主要方式。高层住宅相比低、多层住宅区的邻里关系是较为冷漠的,这一现象的产生暴露了很多设计缺陷。离地居住、高密度等的特征让高层住宅想单纯依靠外部空间设计来达到良好的邻里氛围是非常困难的,为此高层住宅的住房品质与邻里关系都将更注重住宅内部空间在公共空间的设计,内部公共空间所起到的将不再是过往单纯的交通空间,应该肩负住户邻里交往、住户活动等多重职责。文章首先梳理国内外有关邻里交往和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研究成果,总结相关理论和经验,发现之前研究的不足从而界定文章所研究范围。其次,确定邻里交往单元,并对交往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理论进行学习。通过对北京四合院(连丰胡同)、上海里弄住宅(丰裕里)及福建土楼(田螺坑土楼群)叁种类型的传统民居邻里交往实态调研,总结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特征对住户之间邻里交往的行为的影响,为之后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探索性设计提供价值借鉴。然后,归纳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及职能,选取广州、深圳、上海、厦门、南昌五座城市中具有显着特征内部公共空间的高层住宅,对其接地公共空间、标准层公共空间、屋顶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发现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中存在的设计不足,并从多个方面分析我国高层住宅邻里交往缺失的原因。最后,综合以上研究、分析及借鉴的基础上总结促进邻里交往的内部公共空间设计要点,并选取高层住宅中最常见的梯户组合两梯四户为设计原型,探究促进邻里交往的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6-06-01)

冯睿[4](2016)在《北京CBD区域高层高密度住宅外部公共交往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经济的急速发展,区域经济逐渐凸显。中国的大型城市纷纷兴建城市CBD区域,用以承载城市核心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CBD区域的快速发展为城市整体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与城市交通负荷的增加,如何解决城市CBD区域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同时保证城市中心人们的生活品质是CBD能否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CBD区域的高层高密度住宅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高层高密度住宅在解决拥挤狭小的空间内满足大规模居民居住问题的同时,也承载着居民的大量社区室外公共活动与公共交往。社区公共空间的优劣关系着CBD区域居民的公共社交生活能否健康顺利进行;能否营造良好的社区气氛,也间接影响CBD整体区域的人际氛围。所以CBD区域高层高密度住宅的外部公共交往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市CBD区域高层高密度住宅虽然发展的相对成熟,有许多规划设计、整体管理方面的优点可以值得借鉴学习,但同时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如社区意识淡薄、公共空间缺乏、社区领域性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市CBD区域高层高密度住区多角度多层面的具体调查,明确住区外部公共交往空间存在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并提出针对CBD区域高层高密度住区外部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6-05-01)

王一博[5](2016)在《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层住宅成为人们主要的居住方式。新的居住方式不断强化住户的居住空间,而公共交往空间被沦为狭小、阴暗、封闭、自然采光欠缺等的消极空间。设计过程中对公共交往空间的忽视,不可避免的造成邻里之间的冷漠以及归属感的缺失。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高层住宅的设计中,关注公共交往空间,将成为满足现代人居住的新需求。(本文来源于《建材与装饰》期刊2016年13期)

刘洪铭[6](2016)在《邻里交往空间在现代高层住宅中的重构与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不断激增,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住密度越来越大,高层居住建筑因其对土地的利用率高,适应性强,逐渐成为我国大中城市人口的主要居住形态。与传统居住形态相比高层居住建筑的邻里之间的冷漠、缺乏交往、共同的家园归属感缺失等,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对高层住宅的邻里空间的省视,通过对高层住宅的居住环境合理的空间设计,促进有效的邻里交往行为的发生,对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和外来居住居住区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和有益的借鉴。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高层住宅建筑的邻里空间的缺失原因,探讨怎样通过设计手法来引导邻里交往行为的发生,从而让失落的邻里生活,重新回归到我们现代的高层住宅建筑里。具体研究策略是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得出的资料进行类型学研究,对不通的邻里交往空间和交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比较各自的不同空间类型,同时借鉴不同的交叉学科理论成果,把相关知识带入本次研究,以不同视角深化研究。全文分四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部分(第一章)。介绍本论文研究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个部分,分析部分(第二、叁、四章)。第二章对邻里交往空间的变迁做了简要的阐述,过去的邻里交往空间与现代高层邻里交往空间的特征;接着分析了现代高层住宅邻里交往空间的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未来高层住宅发展趋势。第叁章节对高层邻里交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现代生活模式的转变到住宅设计规范及市场经济再到居民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第四章针对现有的高层住宅邻里空间进一步解析,对邻里交往空间层次划分,最后总结出现有高层住宅公共空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交往的原因。第叁部分,设计策略部分(第五章)。从设计角度重构邻里交往空间,分别从开放空间、重构交通空间、激活边界空间等具体空间策略入手;接着例举了叁个未能促进交往发生的高层住宅案例,最后是公共空间社区管理的策略探讨。第四部分,总结(第六章),概括全文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后续工作给予展望。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探讨高层居住建筑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建筑技术的更新和建筑功能、外立面、户型设计等方面。本论文是以邻里空间的研究在入手,研究现有的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失落原因,提出在满足现代住户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前提下,怎样在高层住宅中重构邻里交完空间。从而对高层住宅环境营造有着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期刊2016-02-29)

曹杰[7](2016)在《高层住宅的空间交往设计构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住宅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居住其间的人们深居简出,远离自然,缺少交往。人们缺少家园感、安全感与归属感。高层住宅只着眼于"居住"中"住"的部分,户型在叁向度上迭合,通过以电梯为主的核心枢纽进行竖向串联,这种看似规律的表象背后藏着许多混乱,这既有空间层次上的不完整,也有社会结构上的不确定。(本文来源于《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期刊2016年01期)

邱磊,华天冉,姜川[8](2015)在《城市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塑造研究——以徐州汉邦广场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容积率的高层住宅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要求,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公共交往空间设计不合理的诸多问题,造成了居民人际交往淡漠、认同感缺失,本文结合徐州汉邦广场住区项目实践,分别从入户大堂,架空式底层,生态车库,叁级物业管理等方面探讨了了改善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策略。一方面改善住区的居住环境品质和公共设施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力求增强住区居民邻里感和归属感,改善邻里淡漠的社区现状。(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5年09期)

李行言,焦杨[9](2015)在《高层住宅内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新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层住宅风靡一时,传统的街道和院落式的生活方式却渐渐消失。如何让人们在远离地面的高层住宅中有交往互动的场所是新的课题。交往空间一方面要符合高层住宅的建构逻辑,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设计的品质,避免流于表面。(本文来源于《城市住宅》期刊2015年05期)

胡林辉,周浩明[10](2014)在《基于环境行为的高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环境研究─以广州地区部分高层住宅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高层住宅小区交往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POE实践方式了解邻里交往的现状,剖析空间对邻里交往的影响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科学理论,分析住区居民邻里交往活动的需求层次和行为心理特征,从人性化的角度对住区邻里交往环境的系统建设目标、建设要素及建设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有效提高高层住宅邻里交往环境质量的综合策略,为高层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提出科学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4年09期)

高层住宅交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口老龄化问题从未如此严峻。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未富先老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叁个主要特点,在这些特点和我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在宅养老将成为国内长期存在的主要养老模式。由于社会关系和身体条件的变化,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不安全感等负面心理感受,交往需求的满足与否关系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高层住宅逐步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方式,其高容积率、远离地面居住等特性使得仅通过外部公共空间很难促进邻里的相识与交往,而邻里关系淡漠、交往活动匮乏、家园感遗失等高层住宅已显露出的缺陷,使得其显然不满足老年人对交往活动的诉求。其实,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已有作为交往空间的设计探索,结合老年人的特殊交往需求对交往空间进行适老化设计,可获得更适于在宅养老的高层居住环境。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及论文创新点、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为整片文章的展开作铺垫。第二章进行了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对针对成都地区老年人交往活动调研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老年人对内部交往空间的需求。第叁章从接地空间、标准层空间、屋顶空间、空中庭院与空中街道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设计案例,阐述了住宅内部交往空间的存在形式。第四章的内容主要关于成都地区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现状调研,通过分析得出内部活动空间的缺乏与老年人需求的主要矛盾,进而提出设计目标。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提出了高层住宅内部交往空间适老性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接着对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最后在第六章对全文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论文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并提出对更适于在宅养老模式的居住环境设计的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今后成都地区高层住宅内部交往空间适老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使在宅养老模式不仅能从生活照料上满足老人的生理需求,也能在精神上给予照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层住宅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1].杨岗.基于邻里交往的重庆市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入口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杨元元.在宅养老高层住宅内部交往空间适老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李悦婧.南方高层住宅促进邻里交往的内部公共空间研究[D].华侨大学.2016

[4].冯睿.北京CBD区域高层高密度住宅外部公共交往空间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5].王一博.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浅析[J].建材与装饰.2016

[6].刘洪铭.邻里交往空间在现代高层住宅中的重构与再生[D].四川美术学院.2016

[7].曹杰.高层住宅的空间交往设计构思[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

[8].邱磊,华天冉,姜川.城市高层住宅公共交往空间塑造研究——以徐州汉邦广场住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5

[9].李行言,焦杨.高层住宅内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新趋势[J].城市住宅.2015

[10].胡林辉,周浩明.基于环境行为的高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环境研究─以广州地区部分高层住宅小区为例[J].装饰.2014

标签:;  ;  ;  ;  

高层住宅交往论文-杨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