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相关基因论文-李莎

恢复相关基因论文-李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恢复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交小麦,温敏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分子标记

恢复相关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莎[1](2019)在《小麦K-TCMS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的分子作图及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两系法研究的小麦KTM3315A是本课题组创制的一种K型细胞质温敏雄性不育(K-CMS)小麦,具有易恢复、易保持、无不良的细胞质效应等优点,使其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选育其优良、稳定且恢复度高的恢复系十分关键,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K-TCMS小麦恢复度高而稳定的恢复系仍偏少的问题,以及从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K-TCMS育性恢复基因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一方面以K型不育小麦KTM3315A和中国春为亲本构建的杂交组合BC_1F_1回交群体KTM3315A//中国春/TM3315B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育性鉴定及遗传分析,此外,还利用SSR、EST-STS和KASP等分子标记对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进行了分子定位,旨在为K-TCMS小麦的遗传机理和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以课题组多年组配的K型小麦近等基因系KTM3315A和KTM3315R的二核期花药为测序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发掘和确定与育性恢复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和关键代谢通路,旨在为研究小麦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提供有用信息和新的见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M3315A、恢复系中国春、KTM3315A/中国春F_1代、近等基因系KTM3315R为供试材料,对花药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小孢子I_2-KI染色分析。结果发现,KTM3315A的花药干瘪、瘦小,顶端不开裂散粉,花药外壁显微结构排列杂乱,小孢子变形、瘪皱,呈典型的染败类型;而中国春、(KTM3315A/中国春)F_1和KTM3315R的花药饱满均匀、顶端开裂散粉,花药外壁显微结构排列整齐,小孢子圆形、饱满,染色均匀育性正常。说明K型小麦恢复基因Rfk1-1B(CS)存在的条件下,可将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KTM3315A的育性恢复正常。2.对KTM3315A//中国春/TM3315B的BC_1F_1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分析。结果如下:可育株:不育株接近1:1的分离比,符合1对主效恢复基因(Rf)控制的育性恢复;将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定位在KASP标记C28882165A和EST-STS标记BG274848之间,它们距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的距离均为0.5cM,除此之外,有一个SSR分子标记gwm413与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共分离。3.对KTM3315A及其近等基因系KTM3315R二核期的花药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6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1404个,下调1238个。对这些DEGs进行功能注释分析,GO显着富集分析发现大量DEGs参与代谢、细胞壁和酶活性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表明,糖代谢、苯丙烷类代谢和生物合成途径与育性恢复密切相关。此外,转录因子分析发现,WRKY、bHLH和MYB转录因子与小麦的育性密切,均参与调控小麦的育性恢复。4.对功能注释和关键代谢通路的综合分析结果进行验证表明,与KTM3315A花药相比,KTM3315R花药中糖含量和类黄酮含量的充足以及重要代谢通路中相关酶的上调表达,进而维持了小麦的正常育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星,练思曼,龙海涛,李玲[2](2018)在《花生叶片旱后恢复生长的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花生叶片在干旱胁迫后恢复生长的生理和相关基因表达,本论文采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6000(PEG)模拟干旱条件处理花生幼苗,复水后观察花生幼苗恢复生长的能力,并分析在干旱和复水过程中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ABA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10%PEG处理花生幼苗24 h后复水,不同叶片旱后恢复的能力不同,嫩叶较老叶恢复能力强;部分展开叶片在干旱和复水后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而全展开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干旱时升高,复水后降低;干旱时,幼叶中的ABA含量显着上升,复水后降低。而老叶(成熟叶)中的ABA含量持续降低; AhATL1、AhUGT、AhCYP707A1、AhGLK1和AhPORA的表达在干旱时降低,复水后上调。AhNCED1和AhBG的表达在干旱时升高,复水后降低。在不同叶片中, 7个基因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表明不同叶片响应干旱和复水恢复生长的能力可能与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有关。(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飞,姚明华,尹延旭,李宁[3](2016)在《甜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相关标记的快速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筛选具有恢复基因的材料,为后续基因型的鉴定和组合配制提供参考,利用BSA法对2套不同的辣(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叁系材料恢复标记进行筛选,结果从6对标记引物中获得引物对BAC13T7SCAR6适宜检测甜椒恢复基因,扩增大小为500~700 bp;其准确性还在进一步验证中。(本文来源于《辣椒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杨镇宇[4](2015)在《禁食—恢复投喂条件下鲢神经肽Y及叁个瘦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摄食和能量代谢对鱼类的生长至关重要,不适当的摄食和能量代谢会抑制动物生长、延缓青春期、降低动物免疫力,甚至引起动物死亡。而在自然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导致鱼类在其生活周期面临食物资源的缺乏而受到饥饿胁迫。瘦素(leptin,LEP)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是动物食欲调节系统中两个主要的因子,二者相互作用调节动物的摄食和能量代谢。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鲢属(Hypophthalmichthys),是我国传统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在我国分布广泛,年产量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以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其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基因及叁个瘦素相关基因(leptin,LEP;leptin receptor,LEPR;leptin receptor overlapping transcript,LEPROT)的克隆,组织表达检测以及在禁食-恢复投喂条件下这四个基因在鲢脑和肝脏中的表达特征分析,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NPY和LEP对鲢摄食和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鲢神经肽Y(NPY)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禁食-恢复投喂条件下的表达特征分析鲢NPY基因c DNA序列全长782 bp,包括5'端非翻译区68 bp,3'端非翻译区423 bp,开放阅读框291 bp,编码96个氨基酸;氨基酸相似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NPY较为保守;NPY在所检测的13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脑垂体中表达量最大;禁食导致NPY m RNA在脑中的表达量显着上升,恢复投喂6h后下降到正常水平,表明NPY对鲢摄食有促进作用;在肝脏中,禁食前5d NPY m RNA表达量显着上升,禁食第7d急剧下降,恢复投喂4h后下降到正常水平,NPY m RNA在脑和肝脏中表达的组织差异性表明NPY在外周组织中发挥着与在神经系统中不同的作用,但在外周组织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2.鲢瘦素相关叁个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禁食-恢复投喂条件下的表达特征分析鲢LEPR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3662 bp,包含324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79个氨基酸残基;LEPROT基因c DNA序列全长718 bp,开放阅读框393 bp,编码130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表明LEP和LEPR基因在分子进化过程中不保守,与人LEP和LEPR的氨基酸序列同源一致性仅为20.2%和25.9%,LEPROT基因相对较保守;进化树分析显示硬骨鱼类LEP、LEPR和LEPROT基因均从四足类分化而来;LEP主要在肝脏中表达,LEPR和LEPROT在所检测的13种组织中几乎都表达,但在脑垂体中表达量最大;在脑中,禁食期间,LEP、LEPR和LEPROT m RNA的表达显着上升,恢复投喂之后急剧下降到基础水平;肝脏中,3个基因m RNA的表达各异,但各基因的整体表达趋势均在禁食-恢复投喂期间有一段下降的过程。本研究所检测到的鲢中LEP、LEPR和LEPROT在禁食-恢复投喂条件下的表达变化与已有的哺乳动物和其它一些硬骨鱼类的调节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发现LEP在硬骨鱼类中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的模式存在多样性,并且大部分与哺乳动物的调控模式不同,推测鱼类中这种LEP调控模式的多样性与不同鱼类的食性相关。本研究为探讨NPY、LEP等基因在鲢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在遗传育种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今后筛选鲢强摄食品种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刘祺霞[5](2015)在《大白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及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现象是杂交育种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线粒体基因组的重组是引起这种变异的主要原因。虽然在十字花科作物中已经发现数十种与CMS有关的ORF,但仅有数例能证明它们是引起CMS的直接原因。pol CMS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但对其不育及育性恢复的机理研究与其它作物(如水稻)相比较少。本文对与大白菜pol CMS育性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实时定量表达检测及异位过表达分析,以研究其可能的功能及在雄性器官发育中的作用。我们分别构建了orf224全长和3’端未知片段的诱导性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发现orf2243'端编码的重组蛋白对受体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而全长orf224却没有这种效应。这初步说明orf224可能编码一个毒性蛋白,通过其3’编码多肽对细胞产生毒性。为了证明orf24对植物雄性器官发育的影响,我们分别构建了35S和花药特异性(AP3)启动子驱动的orf224,转化拟南芥获得大量阳性植株,目前正在分析阳性苗育性的变化。orf224及其5’、3’编码多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全长及5’端均定位于线粒体和核内,而3’蛋白在线粒体的定位减弱,不在核中定位,主要分布于细胞质。ORF224有两个跨膜区,仅第一个就可使其产物蛋白定位于线粒体,我们的实验证明仅保留了第二个跨膜区的C端就不能使其更有效的上线粒体膜。PPR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及其它有待鉴定的细胞器,在核中也有较弱的定位信号,这基本与预测一致。分别对大白菜pol CMS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种F1代中与雄性不育相关的基因进行实时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育系和杂种F1代不同花药发育时期orf224-atp6可以共转录,但不育系保留大量较为完整的转录产物,且随着发育的进行,到成熟期还保留大约40%左右。而在杂种F1中,保留完整的orf224-atp6共转录区的量只有不育系的1/4,说明orf224-atp6的转录产物发生了大量的降解。对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育性恢复相关PPR基因进行了测序和同源性比对,结果发现恢复系有9个特异的SNP,影响氨基酸的编码。同时,在未开花期到开花期的表达量不断增强,已经通过农杆菌浸染法转化不育系,对阳性后代的育性正在鉴定。本论文对大白菜pol CMS育性相关的基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测序、产物定位、实时定量分析及异位表达等技术探讨了大白菜pol CMS雄性不育可能产生的机理,对候选的育性恢复基因PPR的结构、功能等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深入了解pol CMS不育及恢复的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20)

马宏敏[6](2014)在《转pepc基因籼稻恢复系“N175”产量相关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了转甘蔗pepc基因的籼稻恢复系"N175"植株及其非转基因对照的光合效率和产量相关性状,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光合效率、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性状有较大提高。说明甘蔗pepc基因在水稻中的异源表达可以实现增产目的。(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科技》期刊2014年08期)

许小勇,孙希禄,张明科,张鲁刚,方智远[7](2013)在《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筛选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白菜pol-like雄性不育材料CMS7311是本课题组从pol型油菜中转育而来的胞质不育材料,具有一般CMS的特性,且可以被大白菜育性恢复基因特异性恢复。但是其雄性不育的发生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中以CMS7311及其恢复系的杂交分离后代中雄性不育及雄性可育株为材料,通过cDNA-AFLP以及QRT-PCR技术挖掘筛选pol CMS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过程相关的应答基因,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提供铺垫。所用不育系06J45来源于本研究室选育的不育材料CMS7311。用恢复系01S325-1给不育系06J45授粉产生的F_1代,单株自交产生F_2,F_2世代进行单株育性调查,选择杂合的可育株自交获得F_2S_1,(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0)

许小勇[8](2013)在《大白菜CMS7311不育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及育性恢复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是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现象。对CMS及其恢复系的研究利用,一方面可省去繁琐的手工去雄,在农作物制种中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另一方面也为揭示细胞核和细胞质间遗传互作交流提供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模型。油菜polima CMS是已经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广泛应用的不育源,但是到目前为止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育性恢复基因也没被克隆。本课题组在上世纪末期已经成功将pol-like CMS导入到大白菜中,育成大白菜CMS7311,并且发现白菜基因组中存在其育性恢复基因,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本试验在已有的试验研究基础之上,主要进行了大白菜CMS7311不育发生相关基因筛选鉴定,以及大白菜育性恢复基因BcRfp的分子标记定位等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筛选鉴定了白菜花蕾发育过程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采用叁种统计软件分别比较了8个候选基因在白菜不同大小花蕾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稳定性。GeNom软件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基因的相对稳定性顺序为:Tub/GAPDH> Cyp> EF1a> U34559>BcTip41> Apr>18S rRNA,其中,Tub和GAPDH是最稳定的内参基因(M值为0.614)。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的计算结果也表明Tub依然是最稳定的内参基因。综合叁种软件的计算结果,确定Tub作为最佳内参基因,可用于白菜花蕾发育过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2)进行了大白菜CMS及其可育株花蕾发育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通过cDNA-AFLP比较分析CMS和恢复系杂交分离后代中不育和可育株花蕾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通过回收测序及Blast分析,共发现32个差异条带在数据库中找到同源基因,其中有10条来自于不育池,其余都来自可育池。这些基因涉及到逆境胁迫反应、合成与代谢,细胞重建以及转录调控,脂肪合成代谢等。(3)大白菜雄性不育发生相关基因表达定量对cDNA-AFLP分析所获得的部分差异片段进行表达定量,发现6个基因BcMS2, BcGRP17, BcPME31, BcROPGEF8, BcTNL3和BcUP的表达量在不育和可育株花蕾之间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其中,前叁个基因已经被证明其功能缺失可导致雄性不育的发生,在该不育材料的表达量很低甚至是不表达,预示了CMS相关不育基因可能抑制着这些花蕾尤其是雄蕊正常发育所必需功能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雄性不育的发生;首次发现后两个基因BcROPGEF8和BcTNL3在不育花蕾中的高表达,有可能参与了雄性不育的诱导或应激反应,具体的功能尚不清楚。最后一个基因BcUP功能未知,只在花蕾发育早中期表达,且在不育材料中表达显着低于可育材料。(4)克隆了大白菜雄性不育发生相关的未知功能基因BcUP基于cDNA-AFLP差异表达结果,通过RACE等技术克隆了一个BcUP,全长1407bp,完整的开发阅读框1212bp,编码403氨基酸残基的蛋白,Blast比对发现该基因与拟南芥的未知功能基因AT3G56750同源,相似性达90%。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具有糖基转移酶结构域,推测该基因可能具有岩藻糖基转移酶功能。(5)大白菜育性恢复基因BcRfp分子标记筛选及遗传定位利用AFLP、SRA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对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代分离群体进行分子标记筛选鉴定,获得一系列与BcRfp连锁的分子标记,连锁遗传计算分析发现这些标记分布于BcRfp的两边,最近的两个标记26920和SSR03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44cM和0.7cM。这些标记将BcRfp基因定位于A09染色体上约380kb的范围内,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克隆奠定基础,也为快速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9-01)

冯霄[9](2013)在《8型腺相关病毒所介导的GDNF与产酶基因对6-OHDA损伤帕金森大鼠模型的保护与恢复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疾病,且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随之增高。病理上,帕金森病患者最主要的特征是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使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Dopamine, DA)释放减少,造成纹状体DA含量显着降低。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由于帕金森的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临床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最终可以减缓阻止甚至逆转帕金森病患者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过程,从而恢复黑质纹状体通路的正常功能。无论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者神经细胞移植治疗,都不能对其有根治作用,而且还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由于帕金森病病变主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所致,又因为帕金森病患者的脑中病变的部位范围小,因此帕金森病一直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进行基因治疗研究的热门病种。本文采用产酶基因和保护基因,使得携带治疗基因的重组病毒载体具备恢复多巴胺和保护受损细胞的功能,对6-OHDA制备的帕金森大鼠模型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首先,选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其不仅有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损伤的功能,又有使受损细胞恢复的能力。其次,选用神经递质-多巴胺产生所必须的叁个酶:AADC(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tTH(截短型酪氨酸羟化酶)、GCHI (GTP环化酶I)。这叁个酶是产生多巴胺所必须的,将其导入纹状体神经细胞能够代替受损的黑质纹状体系统产生多巴胺,可以使纹状体发挥正常的功能。因此选用这四种基因,能够从根本上恢复和保护黑质纹状体系统,使得帕金森症状得到缓解或者根治。在基因治疗所选用的病毒载体中,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是目前最有效也最安全的帕金森基因治疗的载体。目前来自人类的AAV血清型已经发现12种,研究发现作为临床研究和基因治疗研究最广泛的的AAV2对神经组织的侵染率低,且85%的正常人群有针对AAV2的抗体。因此稀有型的AAV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所采用的AAV8是目前发现的对黑质纹状体系统有最好的侵染性的病毒载体。同时选用了CAG启动子,与一般启动子相比,其具有在中枢神经系统里高效且长期表达的能力。本论文在设计实验中,将作为辅助因子存在的GCHI用IRES连接在截短型TH(能够使得外源调控更加有效)后面,使得tTH能够和GCHI能够一起发挥生成L-Dopa (Dopamine前体)的功能。其次,限于治疗基因的长度,我们分别将GDNF和AADC单独包装,生成了AAV8-CAG-GDNF, AAV8-CAG-AADC和AAV8-CAG-tTH-IRES-GCH I叁种8型重组从V病毒。体外实验中,我们用Cos-7细胞验证了产酶基因-AADC,tTH, GCH I的催化功能,与此同时用AAV8-CAG-zsGREEN在胎鼠的原代纹状体细胞中证实了8型AAV病毒对纹状体的良好的侵染效果。接着,我们制备了用6-OHDA制备了帕金森大鼠模型,经条件优化,成功率达到50%。然后将叁种重组病毒按照预先设计分组注入模型鼠纹状体,从行为学、免疫组化等方面评价帕金森大鼠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GDNF组、产酶基因组和联合治疗组模型鼠旋转速度在治疗后第四周下降约为24%、39%、47%,证实了联合治疗组比GDNF组和产酶基因组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其次,实验组模型鼠纹状体的冰冻切片和免疫组化显示出重组病毒携带的目的基因具有较好的表达,且侵染区域能达到纹状体的80%。因此本实验设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后期的帕金森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4-01)

张晶,殷明[10](2011)在《基因芯片结合整合基因网络筛选辐射损伤后恢复相关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电离辐射会引起骨髓造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等病症,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然而高剂量辐射刺激后,骨髓修复期阶段的全基因组学的研究仍未见报道。本实验将目光集中于受辐射刺激后小鼠的骨髓修复阶段,通过基因芯片分析以及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结合文本挖掘,希望全面了解在修复阶段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及其信号通路。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从基因芯片得到1302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与已有文献比对,得到11个与造血(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1-08-19)

恢复相关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花生叶片在干旱胁迫后恢复生长的生理和相关基因表达,本论文采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6000(PEG)模拟干旱条件处理花生幼苗,复水后观察花生幼苗恢复生长的能力,并分析在干旱和复水过程中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ABA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 10%PEG处理花生幼苗24 h后复水,不同叶片旱后恢复的能力不同,嫩叶较老叶恢复能力强;部分展开叶片在干旱和复水后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正常水平;而全展开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干旱时升高,复水后降低;干旱时,幼叶中的ABA含量显着上升,复水后降低。而老叶(成熟叶)中的ABA含量持续降低; AhATL1、AhUGT、AhCYP707A1、AhGLK1和AhPORA的表达在干旱时降低,复水后上调。AhNCED1和AhBG的表达在干旱时升高,复水后降低。在不同叶片中, 7个基因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表明不同叶片响应干旱和复水恢复生长的能力可能与这些基因的表达差异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恢复相关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莎.小麦K-TCMS育性恢复基因Rfk1-1B(CS)的分子作图及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鉴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刘星,练思曼,龙海涛,李玲.花生叶片旱后恢复生长的生理特征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J].植物生理学报.2018

[3].王飞,姚明华,尹延旭,李宁.甜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相关标记的快速筛选[J].辣椒杂志.2016

[4].杨镇宇.禁食—恢复投喂条件下鲢神经肽Y及叁个瘦素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

[5].刘祺霞.大白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及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D].山东大学.2015

[6].马宏敏.转pepc基因籼稻恢复系“N175”产量相关性状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4

[7].许小勇,孙希禄,张明科,张鲁刚,方智远.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筛选鉴定[C].中国园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8].许小勇.大白菜CMS7311不育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及育性恢复基因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9].冯霄.8型腺相关病毒所介导的GDNF与产酶基因对6-OHDA损伤帕金森大鼠模型的保护与恢复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0].张晶,殷明.基因芯片结合整合基因网络筛选辐射损伤后恢复相关基因的研究[C].全国第十二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标签:;  ;  ;  ;  

恢复相关基因论文-李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