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体区手术入路论文-杨悦

松果体区手术入路论文-杨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果体区手术入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术入路,松果体区,肿瘤,显微解剖

松果体区手术入路论文文献综述

杨悦[1](2017)在《松果体区及叁脑室后部肿瘤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在标本上进行枕下经幕入路、Krause入路及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详细阐述松果体区及叁脑室后部区域的重要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工作中进行此叁种手术提供依据及获得经验,并了解其适应症及优缺点。1枕下经幕入路用于切除主要的病变在天幕缘水平或在其上部者,且病变局限在一侧者,以及向对侧及后颅窝侵袭较少的病变。也可切除生长在小脑上蚓部和胼胝体压部的病变。当Galen静脉及其分支在病变下部时,此入路尤为适用。由于枕叶的内侧面和底面向横窦及矢状窦引流的桥静脉并不多,所以相比于Krause入路,枕下经幕入路对于桥静脉的保护更好。枕下经幕入路不适合切除过多的侵犯对侧的四迭体区及丘脑的病变。由于受Galen静脉及其分支的阻挡,当肿瘤向下生长时,这些静脉之间的空间较为狭窄,遂不宜应用此手术入路。2 Krause入路适用于位置偏后,且直径<20mm的病变,特别适用于大部分病变在直窦延长线的下面,上界距此线的距离<10mm,且病变主要在中线,两侧偏离中线的距离<30mm者。由于Krause入路不容易显露出小脑中脑裂的深部,所以当主要的病变在小脑幕上部时,或病变长入叁脑室内时,应用Krause入路全切病变较为困难。Krause入路中正中与旁正中相比,可发现旁正中入路对于桥静脉的保护更好,且更易切除位于同侧上、下丘及中切迹间隙的病变。但当Galen静脉及其分支位于病变下方时,此为Krause入路的禁忌症。3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对于肿瘤的主体位于叁脑室前部及中部的治疗较好,特别当肿瘤生长于Fore孔后方时,但当病变较大且主体位于第叁脑室后部并向四迭体池下方侵及较多者,由于受Galen静脉及其分支的阻挡,完全将病变切除较为困难。因为冠状缝的前部额叶表面至矢状窦的静脉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其对于回流静脉的保护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麻育源[2](2012)在《锁孔手术入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眉弓锁孔入路对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量化研究眉弓锁孔入路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和适应症。并报告我们应用此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8具16侧4%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灌注彩色乳胶,用于解剖研究。完成眉弓锁孔入路开颅后,测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的宽度与长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长度。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测量如下数据:1)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2)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磨除后床突后,再次测量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原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去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后,再次测量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在初步临床应用中,9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采用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其中包括:7例位于基底动脉(2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动脉瘤),2例位于大脑后动脉P1-2段。【结果】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平均宽度为7.6±2.1mm,平均长度为11.6±2.3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平均长度为12.7±2.4mm。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a段)可以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显露。眉弓锁孔入路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0±1.2mm,磨除后床突后,距离可增加3.4±1.0mm;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为12.8±2.6mm,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后,距离增加3.3±1.2mm。9例动脉瘤均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完全夹闭,无动脉瘤术中破裂。患者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是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最佳途径。当该间隙宽度大于5mm,长度大于7mm时,通过适度牵拉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可满足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和操作要求。磨除前床突可增加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移动度,扩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眉弓锁孔入路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适用于夹闭不高于前颅窝底水平10mm,不低于后床突水平5mm的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磨除后床突和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可分别增加基底动脉近端、远端的显露。第二部分翼点锁孔入路对脚间池及桥前池显露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翼点锁孔入路对脚间池、桥前池的显露范围,并与常规入路量化比较在显露面积、可显露的基底动脉长度和操作角度上的差别,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8具16侧4%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灌注彩色乳胶,用于解剖研究。完成翼点锁孔入路开颅后,研究该入路下进入脚间池、桥前池的手术通道,观察其显露范围,并经颈内动脉-小脑幕间隙测量以下数据:1)显露面积;2)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3)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4)基底动脉顶端的操作角度。完成测量后,改行常规翼点入路,再次进行上述测量。复位常规翼点入路骨瓣,在锁孔骨窗下磨除后床突,再次测量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原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结果】翼点锁孔入路可显露桥脑上部和中脑中下部的腹侧面、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段)以及动眼神经。翼点锁孔入路经颈内动脉-小脑幕间隙在显露面积、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水平的垂直距离、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上与常规翼点入路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操作角度小于常规入路(P<0.0001)。翼点锁孔入路下,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为13.5±2.6mm,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4±1.5mm,磨除后床突后,基底动脉显露长度可增加5.1±1.0mm。【结论】翼点锁孔入路可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小脑幕间隙、颈内动脉分叉后间隙进入脚间池、桥前池,其中经颈内动脉-小脑幕间隙对脚间池、桥前池的显露最为充分,其显露范围与常规入路相仿,但操作角度较小。该微创手术入路可应用于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切除向鞍后延伸的鞍区肿瘤。第叁部分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按照锁孔手术的理念设计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研究其显露范围,并与常规入路比较在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上的差别,以探讨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的可行性和手术适应症,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8具16侧4%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灌注彩色乳胶,用于解剖研究。采用起于横窦上缘,位于矢状窦旁1.5cm,长4cm的纵行直切口,作为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的手术切口。完成锁孔开颅后,观察显露范围,并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计算显露面积,测量松果体、胼胝体压部正中最低点、可观察到的双侧基底静脉侧方最远点、四迭体十字沟中心点的水平操作角度和垂直操作角度,测量可显露的第叁脑室后部的深度。完成解剖和测量后改行常规开颅,并再次测量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可利用大脑镰-半球间通道与天幕上间隙进行操作,显露范围上至胼胝体压部,下至上髓帆,同侧至颞叶底面内侧的中后部,对侧至丘脑枕,向前至第叁脑室的丘脑中间块。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天幕切开前显露面积为72.05±6.26mm2,切开后显露面积为182.97±14.65mm2,常规入路的显露面积为187.28±20.16mm2,前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后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中,上述5个测量点的水平操作角度和垂直操作角度均小于常规入路(P<0.0001)。锁孔入路下可显露的第叁脑室后部深度为14.7±2.5mm,常规入路为15.1±2.4mm,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枕部经天幕入路相比,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可以更微创的方式处理松果体区以及同侧颞叶底面内侧中后部的病变,但操作角度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5-01)

刘素彬[3](2010)在《松果体区显微解剖及天幕上下间隙手术入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松果体区位于脑部的正中位置,周围邻近深静脉丛、丘脑、大脑后动脉等重要的血管及神经,解剖结构复杂,松果体区肿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0.4%~1%,儿童达3%~8%,本手术部位深在,手术入路到达该区域困难,且非常容易损伤该部位的正常血管及神经,本实验通过对该部位的解剖及手术入路的研究,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松果体区的解剖结构,通过常用的天幕上下间隙手术入路,了解静脉间隙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时探讨了两种改良手术入路的开颅方法及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方法:选用新鲜的经血管红蓝乳胶灌注处理并经甲醛保存固定的尸头标本10具,应用幕下小脑上手术切口入路,去除小脑后观察,及开颅取脑后观察两种方法进行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研究;同时模拟小脑上天幕下入路、枕部经小脑幕入路、改良的幕上下联合入路和枕部经双侧天幕入路,观察各个手术入路对松果体区的暴露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所得数据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实验通过对松果体区解剖的观察,显示松果体呈现圆形、椭圆形、窄条形叁种形状,其中以椭圆形最为常见;本实验发现大脑大静脉有五种汇合方式,分别是:两侧大脑内静脉和基底静脉汇合而成,两侧大脑内静脉接受基底静脉之后汇合而成,两侧大脑内静脉和一侧基底静脉汇合而成,两侧大脑内静脉汇合而成,一侧大脑内静脉接受一侧基底静脉后与另一侧大脑内静脉汇合而成;另外该实验观察到松果体区深静脉的分布特点:大脑大静脉分布于松果体的后方,左、右大脑内静脉分布于松果体的上方,左右基底静脉位于平松果体的两侧;通过模拟手术入路,进一步熟悉了小脑上天幕下入路和枕部经小脑幕入路对于松果体区的显露特点,初步探讨了改良后幕上下联合入路和枕部经双侧天幕入路的手术技巧、显露特点、适应症的选择和注意事项等。结论:本实验观察到松果体位于四迭体池内,有圆形、椭圆形、窄条形叁种形状,其中以椭圆形最为常见;本实验发现大脑大静脉有五种汇合方式,这表明大脑大静脉由其他静脉汇合的方式不恒定,变异性大,手术前宜行MRV等检查,了解其变异情况,以指导手术中对深静脉的保护;本实验中观察到深静脉之间的结构关系:大脑大静脉位于松果体的后方,左、右大脑内静脉位于松果体的上方,左右基底静脉位于平松果体的两侧。这种相对恒定的关系对于手术中对深静脉的判定提供一定得帮助;通过在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进一步熟悉了小脑上天幕下及枕部经天幕入路的显露特点等;通过实验探讨发现,改良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可以明显减少对脑部的损伤,枕部经双侧天幕入路,可以扩大手术区域的显露,消除手术盲区。(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0-06-01)

宋思新,潘亚文[4](2009)在《松果体区病变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果体区解剖位置深,病变组织学来源较为广泛,周围毗邻重要的神经血管,因此手术难度较大,该区域的手术一直被认为是神经外科的难点之一[1]。松果体区病变手术入路有多种,包括:①枕部经小脑幕入路②幕下小脑上入路③胼胝体后部入路④额部皮质入路⑤颞部侧脑室叁角区入路等。各入路有其不同的适应症及优缺点,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几种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的适应症、优缺点及关键点等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陈劲草,刘欣,王正锋,雷霆[5](2007)在《小脑幕的倾斜度对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入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果体区肿瘤部位深在,在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亦称Krause入路)时,常需取坐位,但是如果头部屈度不当,小脑幕常阻挡术者视线,理想的头部位置是前屈头尽量使小脑幕与地面平行。本文测量了(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9期)

帅克刚[6](2006)在《松果体区显微解剖及相关手术入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经血管灌注处理的新鲜尸头标本松果体区显微解剖的研究,进一步弄清松果体区的显微结构。比较不同手术入路下对松果体区各结构的显露特点,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并通过对现有手术入路的改良,进一步改善对松果体区的显露,提高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效果。 方法本实验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尸头标本血管灌注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灌注材料的灌注特点,筛选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比例,改善灌注后标本的血管弹性,制备出适合显微解剖研究的脑标本:第二部分为松果体区显微解剖研究,于×7倍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松果体区血管、神经结构、蛛网膜池。测量松果体与上、下丘间的距离,松果体与丘脑枕间的距离,双侧基底静脉间的最宽距离,脑深部静脉丛的汇入特点,天幕上的静脉窦的回流特点,上、下丘区域的血管分布特点;第叁部分为松果体区手术入路研究,模拟松果体区不同手术入路(小脑上天幕下入路、枕下经天幕入路、半球间经胼胝体后部入路、经侧脑室叁角区入路、经脉络裂入路等),比较不同手术入路的显露特点,改良经典手术入路,以进一步改善对松果体区的显露。 结果 用改良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灌注法灌注的脑标本血管弹性好(增塑剂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溶液的30%),适合用于显微解剖研究。松果体区是四迭体池、两侧环池、胼周后池、小脑上池、中间帆池等6个(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4-01)

林宜生,李光昭,洪湖强,林庭凯,漆松涛[7](2004)在《松果体区静脉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与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介绍松果体区大脑深静脉系统所形成的自然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与不同手术入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疗效与体会。 方法 在 2 0例尸体头标本上模拟Poppen及Krause入路进行松果体区大脑深静脉系统的显微解剖研究 ,并对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 3 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两种手术入路的静脉间隙进行较详细的比较与探讨。 结果 显微外科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使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更趋于完善。Poppen入路 2 4例 ,Krause入路 11例 ,其中全切除 2 2例 ,次全切除 7例 ,部分切除 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 3个月~ 3年 ,均正常生活。 结论 松果体区静脉系统是阻碍手术操作的主要结构 ,松果体区手术有 4个由大脑深静脉系统所构成的显微解剖间隙 ,手术入路的选择结合显微解剖研究 ,是松果体区肿瘤全切除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华显微外科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翟秀伟,赵玲辉,孙希明,王大勇,张宇[8](2003)在《松果体区的显微应用解剖和手术入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技术对松果体区进行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并探讨该区显徽外科解剖与手术入路的关系,为显微外科治疗松果体区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结论显示,(1)目前常采用的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枕小脑幕上入路以及经幕上下联合入路所涉及的基本解剖结构和形态大致相同;(2)松果体区的几条深静脉主干均位于松果体上方、后上方而使深静脉主干呈帽套状从上面盖住松果体。(3)经幕下小脑上入路途径对大脑深静脉损伤的机会最小,适合大部分松果体区肿瘤。经枕部小脑幕入路对深部静脉暴露较为清楚,有利于切除较大肿瘤或向上生长的肿瘤。(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通讯》期刊2003年05期)

刘晓东[9](2003)在《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入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果体区肿瘤部位深在,手术入路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发展方向、扩展程度、与Galen静脉系统的解剖关系和可能的病理诊断以及外科医生对各种手术方式的熟练程度来决定。本文对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枕下经天幕入路、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和幕上下经窦联合人路等四种常用术式的特点和方法进行概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期刊2003年01期)

林宜生,梁树立,漆松涛,原林[10](2002)在《松果体区手术入路与手术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20例国人成人头颅的松果体区大脑深静脉系统所形成的4个间隙进行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所有标本经动静脉灌注后,分别进行幕上、下入路开颅,暴露松果体区周围结构,通过对松果体区的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其所构成的四个间隙的大小和结构进行测量与观察。结果 大脑内静脉总长度为(34.27±5.44)mm,管径为(1.58±0.37)mm;基底静脉总长度为(35.43±6.6)mm,管径为(1.43±0.39)mm;大脑大静脉总长度为(9.65±4.12)mm,管径为(3.79±1.61)mm。间隙Ⅰ为大脑内静脉间间隙;间隙Ⅱ为基底静脉内侧间隙;间隙Ⅲ为基底静脉下间隙;间隙Ⅳ为大脑大静脉下间隙。结论 松果体区静脉系统是阻碍手术操作的主要结构,松果体区的手术有4个可利用的解剖间隙,不同的手术入路对各间隙的利用有所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松果体区手术入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第一部分眉弓锁孔入路对基底动脉上段显露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量化研究眉弓锁孔入路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和适应症。并报告我们应用此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8具16侧4%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灌注彩色乳胶,用于解剖研究。完成眉弓锁孔入路开颅后,测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的宽度与长度、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长度。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测量如下数据:1)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2)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磨除后床突后,再次测量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原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去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后,再次测量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在初步临床应用中,9例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采用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其中包括:7例位于基底动脉(2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动脉瘤),2例位于大脑后动脉P1-2段。【结果】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平均宽度为7.6±2.1mm,平均长度为11.6±2.3mm,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平均长度为12.7±2.4mm。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a段)可以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显露。眉弓锁孔入路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0±1.2mm,磨除后床突后,距离可增加3.4±1.0mm;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为12.8±2.6mm,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后,距离增加3.3±1.2mm。9例动脉瘤均通过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完全夹闭,无动脉瘤术中破裂。患者出院时均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是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最佳途径。当该间隙宽度大于5mm,长度大于7mm时,通过适度牵拉颈内动脉和视神经可满足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和操作要求。磨除前床突可增加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移动度,扩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眉弓锁孔入路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适用于夹闭不高于前颅窝底水平10mm,不低于后床突水平5mm的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磨除后床突和切除眉弓及部分眶顶可分别增加基底动脉近端、远端的显露。第二部分翼点锁孔入路对脚间池及桥前池显露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翼点锁孔入路对脚间池、桥前池的显露范围,并与常规入路量化比较在显露面积、可显露的基底动脉长度和操作角度上的差别,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8具16侧4%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灌注彩色乳胶,用于解剖研究。完成翼点锁孔入路开颅后,研究该入路下进入脚间池、桥前池的手术通道,观察其显露范围,并经颈内动脉-小脑幕间隙测量以下数据:1)显露面积;2)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3)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4)基底动脉顶端的操作角度。完成测量后,改行常规翼点入路,再次进行上述测量。复位常规翼点入路骨瓣,在锁孔骨窗下磨除后床突,再次测量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原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结果】翼点锁孔入路可显露桥脑上部和中脑中下部的腹侧面、基底动脉上1/3段、双侧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和部分P2段)以及动眼神经。翼点锁孔入路经颈内动脉-小脑幕间隙在显露面积、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水平的垂直距离、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上与常规翼点入路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操作角度小于常规入路(P<0.0001)。翼点锁孔入路下,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延长线最远点到前颅窝底水平的垂直距离为13.5±2.6mm,可观察到的基底动脉最低点与后床突水平间的直线距离为5.4±1.5mm,磨除后床突后,基底动脉显露长度可增加5.1±1.0mm。【结论】翼点锁孔入路可经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颈内动脉-小脑幕间隙、颈内动脉分叉后间隙进入脚间池、桥前池,其中经颈内动脉-小脑幕间隙对脚间池、桥前池的显露最为充分,其显露范围与常规入路相仿,但操作角度较小。该微创手术入路可应用于夹闭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切除向鞍后延伸的鞍区肿瘤。第叁部分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按照锁孔手术的理念设计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研究其显露范围,并与常规入路比较在显露面积和操作角度上的差别,以探讨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的可行性和手术适应症,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8具16侧4%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灌注彩色乳胶,用于解剖研究。采用起于横窦上缘,位于矢状窦旁1.5cm,长4cm的纵行直切口,作为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的手术切口。完成锁孔开颅后,观察显露范围,并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计算显露面积,测量松果体、胼胝体压部正中最低点、可观察到的双侧基底静脉侧方最远点、四迭体十字沟中心点的水平操作角度和垂直操作角度,测量可显露的第叁脑室后部的深度。完成解剖和测量后改行常规开颅,并再次测量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可利用大脑镰-半球间通道与天幕上间隙进行操作,显露范围上至胼胝体压部,下至上髓帆,同侧至颞叶底面内侧的中后部,对侧至丘脑枕,向前至第叁脑室的丘脑中间块。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天幕切开前显露面积为72.05±6.26mm2,切开后显露面积为182.97±14.65mm2,常规入路的显露面积为187.28±20.16mm2,前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1),后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中,上述5个测量点的水平操作角度和垂直操作角度均小于常规入路(P<0.0001)。锁孔入路下可显露的第叁脑室后部深度为14.7±2.5mm,常规入路为15.1±2.4mm,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枕部经天幕入路相比,枕部经天幕锁孔入路可以更微创的方式处理松果体区以及同侧颞叶底面内侧中后部的病变,但操作角度相对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果体区手术入路论文参考文献

[1].杨悦.松果体区及叁脑室后部肿瘤不同手术入路的比较解剖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

[2].麻育源.锁孔手术入路显露基底动脉上段、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刘素彬.松果体区显微解剖及天幕上下间隙手术入路研究[D].郑州大学.2010

[4].宋思新,潘亚文.松果体区病变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

[5].陈劲草,刘欣,王正锋,雷霆.小脑幕的倾斜度对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入路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

[6].帅克刚.松果体区显微解剖及相关手术入路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

[7].林宜生,李光昭,洪湖强,林庭凯,漆松涛.松果体区静脉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与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4

[8].翟秀伟,赵玲辉,孙希明,王大勇,张宇.松果体区的显微应用解剖和手术入路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3

[9].刘晓东.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入路[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

[10].林宜生,梁树立,漆松涛,原林.松果体区手术入路与手术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

标签:;  ;  ;  ;  

松果体区手术入路论文-杨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