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学生教育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学生教育分析

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关注具有独立自主、思想多元等特点的大学生教育尤为重要,分析新型城镇化特征,以城镇化进程对大学生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为导向,着眼于加强大学生教育,以适应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提出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大学生教育策略,促进大学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大学生;教育;策略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伟大事业不断向纵度、广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育环境也亟待进行全新性的、深刻性的改革,解决好、发展好、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大学生教育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特征与大学生教育的关系

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具有典型的城镇化特征。呈现出包容发展的新理念,统筹推动的新动力,生态和谐的新方式,功能科学的新布局。这使得对大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包容发展的新理念

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核心的包容发展新理念。城镇化进程中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大学生要树立城镇化成果共享的包容理念,推动城镇化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

2.统筹推进的新动力

科学技术始终是推动现代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研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可直接为城镇化建设所应用。推动科学技术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城镇化建设承载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为城镇化提供动力支撑。大学生作为高知识性、高技术性人才,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教育,训练科学技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3.生态和谐的新方式

生态和谐的新方式在城镇化的总体规划中,要体现生态和谐的新方式。把生态文明指标融入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各个方面,“既要建设金山银山,又要保住绿水青山”,考虑到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要求青年一代树立终身性的生态理念,养成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4.功能科学的新布局

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指导,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形成科学的新城镇布局。在时间上,要因时制宜,稳妥的进行新城镇的布局。在空间上,要因地制宜,以城市群为主体,突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发挥高校群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要科学的对教育资源进行布局。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增强大学生教育的必要性

1.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新型城镇化从低成本发展阶段向高成本发展阶段转变,不但对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了全新的重要的建设需求,此外教育资源的布局在城镇化进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对区域内基础性义务教育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大学生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格局要求城镇化的建设既要注重城市经济功能的的提高、社会承载能力的增强、更要着力要求使现代教育理念与之相融合。

2.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化教育也进入了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现代化教育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项目的资金,人才引进等需要强大的区域经济支持,城镇化良好发展对促进大学生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提供物质基础。

3.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提高城镇化水平就要促进大学生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大学生教育给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现代化教育直接关系到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而人力资源质量更直接关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不断促进大学生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显得十分重要。

4.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文明生态理念

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讲,意味着对城镇化的认知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更多的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享受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文明成果。针对解决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各方面问题,重要的是创新思维方式,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培育区域协同发展的文明生态理念。这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根本途径。

5.有利于解决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存在的矛盾

区域性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不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集体生活中,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问题表现的尤为突出,解决大学生之间存在的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加强大学生观念教育。

三、大学生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严峻形势

1.高等教育方向与城镇化水平不协调

高等教育局限于大学生的理论能力培养,新型城镇化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要求大学生教育要与之相适应,新型城镇化越来越对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出更多的需求。

2.缺乏生态文明教育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享受城镇化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一些潜在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同时,高校教育没有认识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迫切性,忽略健康、持续、绿色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对环保的概念模糊,缺乏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自主学习,这十分不利于城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3.缺乏切实的就业引导

城镇化进程加快使许多三、四线小城市有了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发展的洞察力,在就业的选择上不够敏感,认识不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仍然存在着盲目选择奋斗于一线大城市的就业市场,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丧失许多创业机会。

四、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大学生教育策略分析

1.注重教育与城镇化水平的协调性

大学生教育与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十分密切,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内高等教育成为社会投资关注的重要指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大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温室”内,高校人才培养计划越来越成为帮助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2.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教育始终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化课程教育体系改革要配合城镇化发展,与之相适性。在学科建设中既要注重科学文化教育的科学性与前沿性,又要注重科学理论与城镇化建设实践的有机统一,培养实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将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使用作为培养的重点,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对城镇化建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教育有其非常丰富的深刻内涵。在城镇化进程中创建生态文明社会需要高校教育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始终,生态文明思想是高校工作者的终身教育观。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随之产生的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高校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加强生态理念的培养,无论是对青年自身还是对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4.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

城镇化建设亟需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就业时要注重就业市场的动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洞察优质的就业机会,满足于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承载力的加强,更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一体化,发挥大学生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建设,更有利于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商静(1996-),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法学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标签:;  ;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大学生教育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