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族文学论文-席楠

美国民族文学论文-席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民族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赫索格,索尔·,贝娄,自然,悖论

美国民族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席楠[1](2016)在《美国犹太民族文学中的双重“自然”悖论——以索尔·贝娄《赫索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赫索格》中的"自然"是犹太知识分子主人公赫索格悖论性认识论的客体化反映。它既象征着赫索格对"田园"传统和超验主义、个人主义的继承,也象征着赫索格作为犹太人对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盛行的美国社会的焦虑,"田园"幻灭为不受控的"荒原",他改造"自然"的试验受挫,最终他不得不回归社会。这一双重"自然"悖论也体现了美国犹太作家贝娄1960年代的矛盾思想。(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12期)

付海鸿[2](2016)在《美国高校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教育——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个案的实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甚少。如何在综合性高校展开包括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教育,始渐为国内学界所重视。在国内高校不被普遍重视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却在美国大学课堂里作为中国整体文学的重要部分出现。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为例,其"东亚民俗"、"中国的生态文学"、"中国的民族文学与文化"、"中国的表演传统"等课程及教学都秉持"多民族"理念,努力呈现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其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的展开或可为国内高等院校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一借鉴。(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术月刊》期刊2016年04期)

张艳萍[3](2015)在《《海华沙之歌》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是19世纪美国家喻户晓的诗人,也是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显赫声名来自于其对美国民族文学做出的伟大贡献。这位学者型诗人一生致力于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既有关于创建美国民族文学的自觉的理论诉求,又凭借天才的语言禀赋翻译了来自十种欧洲语言的大量诗歌,为美国文学在欧洲文学传统这一平台之上尝试脱胎换骨式的革新奠定了基础,而其享誉世界的《海华沙之歌》则是把题材的本土化和艺术形式的本土化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堪称19世纪美国民族文学的瑰宝。独立战争后,美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迫不及待地召唤一种独立于英国文学的美国民族文学。但当时的美国作家面临着美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诸多困境。其一,用美语能不能创作出迥异于英国文学的美国文学?其二,民族文学的核心问题是民族性,而美国文学的民族性首先取决于文学题材的本土化。在这一方面,美国作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华盛顿·欧文不无遗憾地意识到美国作家缺乏具有美国特色的素材,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也曾陷于美国作家在本土题材的占有方面远逊于英国同行的尴尬与自卑。在如何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讨论中,以沃尔特·钱宁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所倡导的观点引人瞩目,那就是把吸纳印第安口头文学传统作为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一条途径。在众声喧哗之中,一些作家怀揣梦想默默耕耘。时至19世纪20年代,欧文和库珀已经为美国文学赢得了国际声誉。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英国文学笼罩在美国文学上的阴影。美国文学所面临的这种困局直到1855年随着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的问世而得以部分化解。朗费罗认为,使欧洲文学传统的优秀元素与美国自身文学元素水乳交融,才能建立起超越英国文学传统的独立的美国文学传统。为此,朗费罗翻译了大量欧洲诗歌。这样,朗费罗便为美国诗人搭建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欧洲诗歌平台。不仅如此,朗费罗还通过不遗余力的努力将培养国际文化视野的理念传承给了更多的美国作家。艾兹拉·庞德和T·S·艾略特无疑是朗费罗最出色的后继者。通过艾略特和庞德,这一理念被更多的美国作家所继承,成为美国作家创建美国民族文学航程中长明的灯塔。朗费罗在其大学毕业演讲《我国本土的作家》中就前瞻性地提出了采用印第安题材来创作美国民族文学的主张,而在《我们国家的文学的精神》一文中,朗费罗对美国民族文学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在朗费罗看来,美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发展敞开了可能性。朗费罗关于题材本土化的呐喊代表了后革命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学民族主义者的心声。而库珀、帕克曼和朗费罗自己的那些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作品则佐证了题材本土化是建构美国民族文学的必经之路。朗费罗的理论诉求与创作自觉,都是其建构美国民族文学的强烈使命感的必然产物。《剑桥美国文学史》指出,朗费罗在构建美国民族文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语言谱系方面的问题,而其解决方案涉及到语言层面和历史层面,《海华沙之歌》则实现了这两个层面的完美融合,这是因为,在语言层面,《海华沙之歌》使用了印第安词汇,在历史层面,《海华沙之歌》采用了印第安题材。我们认为,上述看法不能涵盖《海华沙之歌》在美国民族文学建设进程中的全部价值。事实上,《海华沙之歌》在诗歌题材本土化和诗歌艺术本土化两个方面为美国民族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海华沙之歌》的素材来源是19世纪美国历史学家亨利·R·斯库克拉夫特的着作,即《美国印第安部落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史学和统计学资料汇编》和《阿尔吉克研究》。朗费罗以斯库克拉夫特的印第安文化研究成果为依据,在创造性地借鉴斯库克拉夫特所收集的印第安神话传说的基础上,以印第安文化英雄海华沙为主角,再现了印第安文明进程中的五大文明成果,全景式地展现了印第安文化的诸方面,包括印第安人的宗教、礼仪、价值观等。根据奥吉布瓦印第安人对《海华沙之歌》的理解,可以肯定,在用英语保存印第安文化方面《海华沙之歌》功不可没。而印第安文化对《海华沙之歌》的重要价值则在于使其获得了题材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印第安题材赋予《海华沙之歌》独特的本土气质,这表明,印第安文化是美国民族文学的独特资源。作为一部印第安人的墓志铭,《海华沙之歌》也有其缺陷。在该诗的结尾,朗费罗安排他笔下的那些印第安人接受基督教传教士的教导,与登陆美洲的殖民者达成了和解。我们认为,这一缺陷并非仅仅体现了朗费罗的个人偏见。在美国,不论是殖民地时期的白人作家,还是19世纪20年代以皮袜子系列成名的库珀,甚至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马克·吐温、海明威和福克纳,都受到美国白人意识形态的左右,在如何对待印第安人的问题上,他们的立场是一贯的,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作家,他们首先是白人。在美国文化过滤机制的支配下,朗费罗把那些印第安人处理成了心甘情愿屈服于白人的弱者。作为印第安人历史的代言者,朗费罗充分行使了他选择性地书写印第安人历史的自由。美国白人作家往往以双重态度对待印第安人,作为一位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学者,朗费罗也不能超越他作为美国白人的身份局限,他的诗歌不可避免地带有美国文学中印第安问题的色彩。在诗歌艺术方面,诚如《剑桥美国文学史》所言,那些印第安词汇解决了朗费罗在语言层面面临的难题,但是,在我们看来,真正使《海华沙之歌》迥异于英国诗歌的元素不止于此,而在于朗费罗创造性地借鉴了印第安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口头传统。朗费罗创造性地借鉴了印第安神话传说。他移植并重构了印第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借鉴了印第安神话传说的叙事艺术,包括叙述者的现身、超叙述结构、线性叙述顺序、叁迭式重复、叁角形角色关系和传奇时间等。朗费罗借鉴了《荷马史诗》和《卡勒瓦拉》结构情节的方式,把诗歌主人公海华沙的n型生命轨迹作为贯穿全诗的特定的序列,按照这一序列将二十个独立的叙事片段缀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朗费罗匠心独具地使用印第安术语,并借鉴欧洲史诗的程式,使二者完美融合,创造了一系列程式和程式系统,革新了英语诗歌语言。《海华沙之歌》形式上最醒目的特征是遍地开花的平行结构。我们认为,19世纪的批评者指责朗费罗剽窃《卡勒瓦拉》的平行句法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研究表明,朗费罗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圣经诗歌、荷马史诗中的平行结构,而真正触动他的可能是《卡勒瓦拉》和印第安诗歌中频繁出现的平行结构。平行结构是口头文学的基本文体形式,而大量的平行结构是造就《海华沙之歌》形式独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印第安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口头传统因子在《海华沙之歌》中生根发芽,使该诗熠熠生辉,实现了诗歌艺术的本土化,给读惯了英国诗歌和带有英国味儿的美国诗歌的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创造性地借鉴印第安文学和欧洲文学的口头传统,是朗费罗使自己的诗歌获得货真价实的美国性的一条重要路径。美国文学是一个历史概念。从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美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两个方面来看,美国文学都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的概念。“美国文学”是一个极富争议的概念。美国文学的本土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各个时代对美国文学的美国性的看法会有所不同,这个问题在T·S·艾略特那里已经论述得很充分了。我们认为,试图为“美国文学”探寻一个十全十美的定义是徒劳的,而在时间流中动态地考量美国文学之美国性的嬗变才是智慧之举。T·S·艾略特认为,美国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美国文学的美国性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一个时代的美国文学的美国性会取代前一个时代的美国文学的美国性。从库珀到吐温,美国民族文学的美国性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首先通过题材的更迭表现出来。在库珀和朗费罗时代,印第安题材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宠儿。但是,随着南北战争的爆发,印第安问题悄然退向幕后,黑人问题大步走向前台,跃升为美国的首要问题。相应地,在美国的民族文学中,黑人题材就取代了印第安题材。朗费罗以他那个时代的方式投身于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洪流,为那个时代美国民族文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朗费罗怀揣梦想与激情倾力创作的《海华沙之歌》,是19世纪美国民族文学中当之无愧的瑰宝。这部诗歌集中体现了朗费罗关于建设美国民族文学的理念,那就是,将欧洲文学传统与美国自己的文学元素融为一体,以美国自身为素材,才能创造出富有美国特色的原创性作品。这一理念在美国星火相传,使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作家受益匪浅。可以说,朗费罗为美国民族文学所做的贡献,不仅在具体创作方面,更在宏观战略方面。自从独立战争以来,美国人长期被根深蒂固的文化自卑感困扰。朗费罗细水长流的创作,蒸蒸日上的业绩,令英国诗人望尘莫及的诗艺,以及举世瞩目的盛誉,带给美国人的除了自豪还是自豪。这种姗姗来迟的文化自豪感对于努力建设独立的美国文化的美国人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朗费罗为美国文学甚至美国文化所做的贡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虽然朗费罗在当代美国学界遭遇令人尴尬的冷清,但是,文学的良心不容许历史遗忘这样一位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诗人。(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5-05-25)

李鸥[4](2015)在《美国民族文学的开拓——简析库珀和小说《拓荒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国建国初期西部大开发为背景的《拓荒者》,是展现美国民族题材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标志着美国民族文学的辉煌起步。开拓、创新并使用本土民族素材、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成为美国彻底摆脱殖民地文化,获得民族文化独立的根本途径。库珀作为第一个采用美利坚民族文学创作的作家,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文学开拓者。(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11期)

渠红丽[5](2013)在《从文化多元化角度看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多元化和种族多元化是美国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文化多元化和种族多元化在文学领域上具体体现的美国少数民族文学,也已在美国得到了承认和广泛接受。当前伴随着美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美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笔者从文化多元化的角度去探索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希望对推动对美国文学的研究有所贡献。(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3年02期)

J.希利斯·米勒,生安锋[6](2013)在《文学在今天是否重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原来具有两种作用:使人们进入一种想象的世界从而为他们带来快乐;学习真实的世界并学会如何行事为人。现在这些功能越来越转到新的电子交通设备上去了:电影、电子游戏、电视节目、流行音乐、脸谱网站,等等。作为一种文化力量的印刷文学在逐渐消亡的迹象随处可见,它(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1-10)

郎玉珊[7](2009)在《美国的文艺复兴——超验主义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文学的历史相对短暂,但是它自诞生以来,迅速地得以发展、丰富、成熟,现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学。在美国文学的历史上,浪漫主义及超验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形成、繁荣和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正如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一样,意义深远,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姬慧丽[8](2008)在《美国民族文学的拓荒者—薇拉·凯瑟》一文中研究指出薇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现代着名女作家。与同时代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海明威等不同,凯瑟把目光投向了美国中西部大草原。她把拓荒者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主人公,对之坚韧、无畏的拓荒精神大加颂扬,同时也细腻地描绘出美国民族大熔炉里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们为适应新环境而融合和创新的过程。美国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津高度肯定了凯瑟的拓荒小说,认为“她以如此地道的本色和独特的完美,使人回复了对美国小说的信心”。凯瑟早期的叁部作品《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尼娅》和《一个迷途的女人》都是以内布拉斯加为背景描写拓荒运动的,代表了凯瑟拓荒小说的最高成就。研究凯瑟的拓荒小说对于我们了解美国那段历史和相伴而生的文学和政治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美国民族文学逐步走向成熟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凯瑟的拓荒小说“内布拉斯加叁部曲”《啊,拓荒者!》、《我的安东尼娅》和《一个迷途的女人》,分析其作品中所描写的荒野与文明的融合、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渗透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女性拓荒者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凯瑟的创作在用形象塑造美国民族性格、建立美国本土文化认同,形象地记录美国历史和传统创建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潘淑娟,高雪[9](2007)在《现实主义:美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开端——论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现实主义掀起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产生了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等享有国际盛名的作家。他们摒弃了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突破了关国文学的"欧洲化"局限,使美国文学跃上了一座高峰。同时,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呈现了多元化景观况,产生了乡土文学、心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以美国式的表达和美国式的主题构建了美国民族文学,成为民族文学的真正开端。(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卢敏[10](2006)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民族文学的主要形式:历史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20、30年代是美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鼎盛的年代。该时期的历史小说以独立革命和殖民地历史为题材,宣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复杂曲折的情节加上北美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描写成为美国历史小说的身份标识。美国历史小说改变了美国清教徒对小说的看法,成为19世纪上半叶美国民族文学的主要形式,促进了美国文学的繁荣。(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6年19期)

美国民族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国内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甚少。如何在综合性高校展开包括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教育,始渐为国内学界所重视。在国内高校不被普遍重视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却在美国大学课堂里作为中国整体文学的重要部分出现。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为例,其"东亚民俗"、"中国的生态文学"、"中国的民族文学与文化"、"中国的表演传统"等课程及教学都秉持"多民族"理念,努力呈现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其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的展开或可为国内高等院校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一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民族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席楠.美国犹太民族文学中的双重“自然”悖论——以索尔·贝娄《赫索格》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

[2].付海鸿.美国高校的中国多民族文学教育——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为个案的实证考察[J].教育学术月刊.2016

[3].张艳萍.《海华沙之歌》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D].武汉大学.2015

[4].李鸥.美国民族文学的开拓——简析库珀和小说《拓荒者》[J].学理论.2015

[5].渠红丽.从文化多元化角度看美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J].前沿.2013

[6].J.希利斯·米勒,生安锋.文学在今天是否重要[N].社会科学报.2013

[7].郎玉珊.美国的文艺复兴——超验主义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姬慧丽.美国民族文学的拓荒者—薇拉·凯瑟[D].福建师范大学.2008

[9].潘淑娟,高雪.现实主义:美国民族文学的真正开端——论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10].卢敏.19世纪上半叶美国民族文学的主要形式:历史小说[J].语文学刊.2006

标签:;  ;  ;  ;  ;  

美国民族文学论文-席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