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麓低山丘陵春季融雪洪水研究——以三公河古河道为例

天山北麓低山丘陵春季融雪洪水研究——以三公河古河道为例

一、天山北麓低山丘陵地区春季融雪洪水的研究——以三工河古河道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肖茹,洪刚[1](2022)在《新疆某机场融雪洪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防止融雪径流对机场的影响,为机场防洪设计提供依据,在对当地融雪径流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观测,研究了融雪期间积雪厚度、积雪密度及雪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了融雪洪水计算用的度·日因子。结合当地的产汇流条件计算融雪洪水,并对洪水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周刚,崔曼仪,李哲,张世强[2](2021)在《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从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发生的机理出发,选取雪深、高程、水系距离3个评价因子,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利用客观性较高的信息量模型以及GIS技术对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开展了定量评价,获取了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图。利用动态致灾因子日正积温和日降水量,驱动静态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区划,建立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体系,在日尺度上对全疆春季融雪洪水的发生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的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犁河谷、博州、中天山北坡、塔城北部和阿勒泰地区。(2)对新疆伊犁地区2005年3月中上旬的融雪洪水灾害进行动态评价检验发现,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结果精度较高,可应用到全疆的融雪洪水动态评价中。本研究可为新疆春季融雪洪水的防治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撑。

张俊兰,罗继,王荣梅[3](2021)在《近20 a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频次时空变化及大气环流型分析》文中指出利用2000—2019年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灾情资料,分析了近20 a融雪(冰)型洪水频次的时空分布和地域差异性,结果表明:北疆融雪型洪水频次占全疆的75%,主汛期在春季,集中出现在北疆西部北部区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最多(新源县最多);南疆主汛期在夏季,融雪(冰)型洪水主要出现于昆仑山北坡,3月和7月是北疆融雪和南疆融雪(冰)型洪水的高发月份。20 a来南北疆春季融雪型洪水频次均呈增多趋势,后10 a融雪(冰)型洪水频次较前10 a均增多,增幅30%左右。阐明了新疆融雪(冰)型洪水的天气学分型,分析了伊朗副高东扩型、西太副高西伸型和新疆脊发展型三类大气环流形势,给出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及天气系统配置。得出融雪(冰)型洪水发生前,100 hPa南亚高压呈单体型,100~700 hPa新疆受深厚高压脊控制,高空0℃层高度明显偏高,前期山区降水明显偏多。北疆需重点防范春季伊犁州的中低山体季节融雪型洪水,南疆则应密切关注夏季高山冰湖溃决型和积雪、冰川融水型两类融雪(冰)型洪水。

努尔曼·艾山[4](2020)在《阿勒泰地区河流冬季积雪变化趋势及其对融雪洪水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结合阿勒泰地区7个主要气象站点1961—2017年积雪观测数据及气象要素9(气温、降雪)数据,采用非线性趋势检验法和突变分析方法,对阿勒泰地区河流冬季积雪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区域春季融雪洪水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分析阿勒泰地区融雪洪水的变化特点。

王越[5](2018)在《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地域景观遭受巨大冲击,现代化的“建设性”破坏持续蔓延,自然与人工系统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城市与自然山水关系割裂,面临着严重的景观与生态危机。因此,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出发,开展国土和区域尺度地域景观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探寻地域景观的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学习古人处理人地关系的宝贵经验,从而为地域特征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鲁中北地区地处海岱地区中央,地理位置独立,河湖纵横、山峦叠嶂,农业起源较早,地域类型多样。以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时间界定为清末民初之前的农业社会时期。区域主要包含小清河及支流所在范围,并选择临淄、青州、济南、淄川四座具有自然及文化地域代表性的城市为例,整理地方志等古籍资料,结合舆图、军事测绘图、考古资料及实地踏查的相关资料,对传统地域景观展开分层研究,梳理城乡、城市发展与格局特征,建立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研究框架。本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区域尺度层面,传统地域景观由“自然本底-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城乡营建”四层叠加,其中自然本底探讨原始自然状态下的山体、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水利建设从黄河改道治理、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方面探讨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水利设施体系在泄洪、灌溉等方面的作用;农业生产从农业发展、灌区分布、农田类型、田制制度、作物种植和耕作技术六方面总结古人在处理土壤盐碱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的历史经验;城乡营建梳理了自史前至清末各阶段城乡发展进程和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聚落起源与发展的五个影响因素。在城市尺度层面,首先从城市形态演进、山水环境变迁和园林景观建设三方面梳理四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而从“自然山水-人工体系-意象感知”三个层面研究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构成,并从山水格局的确立、城市空间的营构、水网体系的梳理、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意境空间的感知五方面分层探讨其主要特征及古人营建的生态智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以水系梳理为根基,以实体空间认知与意象空间感知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以来城乡景观的变迁,提出地域景观保护与发展展望。区域层面提出珍视土地、整体保护,区域一体、协同发展和根植自然、转移传承三方面整体保护策略;城市尺度提出山水环境的延续、空间特色的传承、城市意象的重塑、文化生态的保护四方面城市地域景观保护策略。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具体体现在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鲁中北地区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下多层叠加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该研究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进而提出区域-城市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国土层面地域景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段斌斌,牛春霞,刘志辉[6](2018)在《天山北坡季节性冻土冻融对融雪洪水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选择天山北坡呼图壁县内军塘湖流域为试验场,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季节性冻土冻融特征及其对融雪洪水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军塘湖流域内气温对冻土厚度有正反馈影响作用;(2)冻土消融时,消融速率远大于其冻结速率,而低海拔季节性冻土的消融时间比高海拔短;(3)随着融雪加剧,土壤表层和下层土壤湿度呈增加趋势,随着冻土不断融化,其土壤下渗强度增强;(4)冻土厚度与流域径流量成反比关系,降水与对融雪洪水则成正比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季节性冻土冻融及其对融雪洪水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生产和洪水预警等提供参考依据。

杨梅花[7](2017)在《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天山北坡地区为研究范围,探讨绿洲的人文性,由历史的表层升入到历史的底层去探索绿洲人居景观的历史发展渊源。研究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解读历史景观对象,从“自然—人文”、“有形—无形”立体模式去梳理“自然”和“文态”的绿洲人居历史脉络。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以及理论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绿洲人居景观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梳理天山北坡历史时期人居景观演进阶段性特征和过程性特征”、“提炼天山北坡历史时期人居景观演进动力机制”三方面的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天山北坡位于新疆地理骨架的中间位置,既是天山自然生态廊道,又处于文化地域“丝绸之路”北道。区域内涵盖了新疆多种的地貌类型,东部的吐鲁番盆地绿洲被戈壁和哈顺沙漠所包围,中部是天山山地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相间的冲积扇平原,西部是伊犁河流域绿洲。同时,“丝绸之路”带动区域多元文化发展,人居景观历史底蕴丰富、特色鲜明。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对相关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的综述;第二章是“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绿洲人居景观研究方法探析”是在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梳理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第三、四、五、六章“天山北坡历史时期绿洲人居景观演进阶段性特征分析”则是对本文研究地域人居演进的梳理与案例筛选、归纳;第七、八章节“天山北坡历史时期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天山北坡历史时期绿洲人居景观演进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五、六章节的理论架构与案例选取,对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演进的深入研究;最后,第九章结语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总结与归纳。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绿洲人居景观的“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在对该地域范围内历史城镇进行了调研和历史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文章重点选取了伊犁州直、乌鲁木齐地区、哈密等区域历史城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基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从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通过对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关联、对比分析,总结出天山北坡人居景观发展历史的四个典型“人文初曦、文化之脉、城镇之维、边疆之链”阶段特质和“变迁、调整、适变、更新”空间过程规律,并从中提取人居景观的“生态、政治、社会、人文”的“依赖、主导、秩序、交融”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人居景观历史的基础研究内容。本文首次构建了特定区域的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理论,完善了绿洲学的人文景观历史研究内容,创新了绿洲人居景观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朱宾宾[8](2016)在《大兴安岭地区林内积雪及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文中认为雪作为一种固态降雪,冬季在寒区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以大兴安岭北部老爷岭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流域内主要森林类型,即兴安落叶松林、杨桦林和樟子松林,对其林内冬季积雪、春季融雪特征进行连续观测,并对该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3种林型对降雪的截留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樟子松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杨桦林,截留率分别为24.28%、13.98%和4.99%。在积雪累积过程中,积雪期杨桦林内雪水当量最大,无雪期减少量也最大,樟子松林与之相反,而兴安落叶松林介于二者之间。3种林型内积雪融化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杨桦林、兴安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3种林型林内积雪量顺序与积雪融化速率相同,3种林型林内积雪融化结束时间相近。(2)春季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开始于4月17日,结束于5月7日,整个融雪径流过程径流量介于0.076 m3/s~1.09 m3/s之间。融雪径流过程呈涨流、回落和平稳3个不同阶段,平稳后的流量维持在0.46 m3/s左右。涨流阶段径流量受气象因子影响显着,日内径流量的变化受气温影响较大,径流量在14:00-17:00时段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其他时段随着气温的降低有所减小。敏感性分析得出,气温对融雪径流量的影响最大,敏感系数高达0.54,地表温度次之,浅层土壤温度的升高会削减融雪径流量,春季降雨可形成雨雪混合径流,且降雨量越大径流量越大。(3)大气降雪中阴离子的质量浓度高于阳离子,二者相差6.94倍,其中P043-的质量浓度最大,达7.98 mg/L,微量元素Mn最小,为0.078 mg/L。除了K+的质量浓度随降雪场次的增加而波动升高外,其他7种离子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其中Ca2+和PO43-的变化幅度较大,而Mn和N03-的变化幅度较小。降雪穿过林冠形成林下积雪过程中,不同林型对积雪离子浓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樟子松林内积雪离子浓度最高,杨桦林次之,兴安落叶松林最弱。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林内积雪逐渐融化产生融雪径流,径流中以Ca2+和P043-为主,二者占78.50%,同时ca2+、PO43-、Mg2+和K+相对大气降雪均表现为淋失型迁移,其中Ca2+的迁移量最大,迁移系数高达20.01,而SO42-、 NO3-、Cl-和微量元素Mn为内贮型迁移。(4)林内积雪除了可为流域提供水资源和营养元素外,一定厚度的积雪对土壤还起着保温作用。积雪厚度由12.98cm逐渐增加到28.48cm的过程中,气温由-13.08℃降至-28.03℃,裸露地表温度变化较剧烈,积雪底部温度变化较缓和,裸露地表温度相差14.61℃,而雪底温度仅相差5.34℃C,雪底与裸露地表温差由6.89℃增加到18.87℃,说明一定厚度的积雪具有缓冲冷空气和保持雪底温度的作用,且积雪厚度在27cm以上时,其保温效果较明显。积雪的存在延缓了冷空气对浅层土壤的传导,积雪厚度由11.44cm增加到34.16cm过程中,10-20cmm与20-30cm之间的温度梯度分别减小了52.17%和43.75%,说明积雪的覆盖促进浅层土温均匀分布。冬季借助林下长波辐射、土壤热通量和气温模拟浅层土壤温度的精度随着土层的深入而减小

王荣军,刘志辉,李诚志,胡铭,张文娜[9](2013)在《融雪期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对融雪洪水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天山北坡军塘湖流域2009、2010年春季融雪期季节性冻土湿度、雪深及流量数据,对春季融雪洪水与季节冻土的湿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融雪期融雪洪水的流量与雪深、季节性冻土的湿度具有密切的关系,雪深及季节性冻土的湿度决定着融雪洪水峰值变化;(2)季节性冻土表层10cm范围内湿度的变化会导致融雪洪水的产生,而10cm以下季节性冻土的湿度剧烈变化引起融雪水的下渗而削弱了洪峰、降低了峰值。季节性冻土湿度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产流方式,研究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对融雪洪水的影响,对春节融雪洪水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蔺虎[10](2013)在《基于GIS技术的分布式融雪模型及融雪径流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融雪径流,一方面是中高纬地带和山区重要淡水资源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其又在一定条件下,以融雪洪水的形式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及工农业生产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对融雪径流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为当地防汛、抗旱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供重要决策支持。而建立融雪水文模型及融雪径流预报系统是模拟径流形成过程、进行防汛抗旱预报及水资源配置管理的主要途径。由于融雪径流的形成过程受植被、积雪特性、季节性冻土层及其它水文、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分布式融雪径流模型(以下简称ARSSVM:Arid Region Soil-Snow-Vegetation snowmelt hydrology Model),同时又设计并开发了新疆中短期融雪径流预报信息系统,最后,利用该系统对军塘湖河流域春季融雪径流过程进行预报、模拟研究。文章首先结合新疆春季融雪径流过程的特点,并在分析融雪径流过程中植被冠层、积雪、土壤间的水热交换过程及融雪产汇流过程的基础上,利用大气数值预报数据、遥感数据等,建立了ARSSVM模型;之后,本文又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同时基于.NET技术及SuperMap GIS开发平台,设计并开发了一个接口统一、功能较为通用的融雪径流预报信息平台;最后,文章以军塘湖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向系统中引入ARSSVM模型组件,并利用本系统对该研究区2011年及2013年春季融雪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和预报,2011年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的流量过程线的走向与实测流量过程线较为匹配,模型整体模拟效率系数达到83.9%,洪峰峰值误差基本控制在30%以内,同时得到其对2013年融雪径流的预报精度等级为乙级。综合可见,一方面说明了本文所设计开发的融雪径流预报信息平台在融雪径流水文预报业务中的可行性及适用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本文所建立的ARSSVM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报和模拟流域春季融雪径流及洪水过程,进而为融雪洪水防范及融雪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二、天山北麓低山丘陵地区春季融雪洪水的研究——以三工河古河道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山北麓低山丘陵地区春季融雪洪水的研究——以三工河古河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某机场融雪洪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融雪径流过程
    1.1 融雪的影响因素
    1.2 融雪产汇流过程
        1.2.1 融雪产流过程
        1.2.2 融雪径流汇流过程
2 融雪过程现场观测与试验
    2.1 积雪厚度的变化观测
    2.2 融雪场温度与含水率的变化
        2.2.1 融雪期间气温变化过程
        2.2.2 温湿度观测点温度与含水率变化过程
        (1)缓慢融雪期。
        (2)快速融雪期。
        2.2.3 典型雪场中温度分布情况
        2.2.4 积雪前和融雪前后地温场分布情况
        2.2.5 融雪期浅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
    2.3 积雪密度试验
        2.3.1 稳定积雪期的雪密度
        2.3.2 融雪期的积雪密度
    2.4 “度·日因子”测定
        2.4.1 根据积雪厚度变化测定“度·日因子”
        2.4.2 根据原状雪样融水当量试验测定“度·日因子”
3 融雪洪水流量计算
    3.1 融雪洪水估算指标的确定
    3.2 融雪洪水计算
        3.2.1 最大日融雪径流量
        3.2.2 设计融雪洪水计算
        (1)日融雪洪水量计算。
        (2)设计最大日融雪洪峰流量计算。
    3.3 融雪洪水合理性分析
4 结语

(2)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
2数据与方法
    2.1数据来源与处理
        2.1.1灾情数据
        2.1.2雪深数据
        2.1.3高程数据
        2.1.4水系数据
        2.1.5气象数据
    2.2研究方法
        2.2.1危险性评价因子的选取
        2.2.2信息量模型
        2.2.3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4日均温和日降水量的空间化
3结果分析
    3.1各危险性评价因子的空间特征
    3.2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评价结果
4讨论
5结论

(3)近20 a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频次时空变化及大气环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融雪(冰)型洪水变化特征
        2.1.1 融雪(冰)型洪水时间变化
        2.1.2 融雪(冰)型洪水频次空间分布
    2.2 大气环流分型
        2.2.1 西太副高西伸型
        2.2.2 伊朗副高东扩型
        2.2.3 新疆脊发展型
    2.3 高空0℃层高度及前期降水
        2.3.1 高空0℃层高度明显偏高
        2.3.2前期降水偏多
3 结论

(4)阿勒泰地区河流冬季积雪变化趋势及其对融雪洪水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和资料介绍
    2.1 资料选用
    2.2 研究方法
        2.2.1 趋势检验方法
        2.2.2 突变分析方法
3 积雪变化趋势分析
    3.1 冬季降雪和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2 冬季积雪年变化趋势分析
    3.3 冬季积雪深度突变特征分析
    3.4 冬季积雪与气温、降雪相关性分析
4 积雪变化对融雪洪水影响
5 结论

(5)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对城镇地域景观的冲击
        1.1.2. 现代化背景下历史城市的景观危机
        1.1.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4. 现代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间的矛盾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时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
        1.4.1. 人居环境理论相关研究
        1.4.2. 历史地理学理论相关研究
        1.4.3. 乡土景观相关研究
        1.4.4. 山水城市理论相关研究
        1.4.5.中国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4.6. 山东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5. 相关概念解析
        1.5.1. 地域景观
        1.5.2. 地域文化景观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鲁中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条件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特征
        2.2.1. 地质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2.5. 水系条件
    2.3 政治经济环境
    2.4 社会文化环境
    2.5 小结
3.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
    3.1. 自然本底
        3.1.1. 山体
        3.1.2. 水文
        3.1.3. 植被
        3.1.4. 土壤
    3.2. 水利建设
        3.2.1. 黄河改道治理与区域环境变迁
        3.2.2. 水利设施建设与河道疏浚整治
        3.2.3. 农田水利建设与灌溉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产
        3.3.1. 农业发展
        3.3.2. 灌区分布
        3.3.3. 农田类型
        3.3.4. 田制制度
        3.3.5. 作物种植
        3.3.6.耕作技术
    3.4. 城乡营建
        3.4.1. 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
        3.4.2. 聚落格局的演进特征
        3.4.3. 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
    3.5. 小结
        3.5.1.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主要特征
        3.5.2 区域城镇格局发展主要特征
4. 鲁中北地区典型历史城市的发展
    4.1. 临淄
        4.1.1. 定居——淄水之畔的文明起源
        4.1.2. 发展——西周建城与春秋盛世
        4.1.3. 衰败——都城中衰与县城新建
    4.2. 青州
        4.2.1. 定居——襟山连海的东夷“九州”
        4.2.2. 发展——“三迁四筑”的城池迁移
        4.2.3. 稳定——治所迁移与格局定型
    4.3. 济南
        4.3.1. 定居——泰山北麓的早期文明
        4.3.2. 兴城——先秦时期的城市起源
        4.3.3. 扩张——秦汉南北朝的城池扩张
        4.3.4. 发展——唐宋时期的格局变迁
        4.3.5. 兴盛——金元时期的运道开凿
        4.3.6. 稳定——明清时期的格局定型
        4.3.7. 再建——清末开埠与格局变迁
    4.4. 淄川
        4.4.1. 兴城——般水之阳的西汉筑城
        4.4.2 发展——冲坠覆隍与城池重建
        4.4.3. 稳定——宅园兴建与商贸繁荣
        4.4.4. 再建——铁路贯通与发展转变
    4.5. 四邑城市发展特征对比总结
        4.5.1. 城池选址特征对比
        4.5.2. 城池结构及位置变迁研究
        4.5.3. 城市景观风貌变迁
    4.6. 小结
5. 鲁中北地区城市尺度下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
    5.1. 度地:“因地制宜”的山水格局
        5.1.1. 山水关系的确立
        5.1.2. 山水秩序的确立
        5.1.3. 山水文化的影响
        5.1.4. 山水格局的营建
    5.2. 营城:“随形就势”的城市营构
        5.2.1. 城池规模
        5.2.2. 空间结构
        5.2.3. 城防体系
    5.3. 理水:“因势利导”的水系梳理
        5.3.1. 内外贯通
        5.3.2. 护卫城池
        5.3.3. 泄水防洪
        5.3.4. 便利民生
        5.3.5. 营造景观
    5.4. 塑景:“城景一体”的景观格局
        5.4.1. 造园活动
        5.4.2. 园林
        5.4.3. 风景名胜区
        5.4.4. 标志性景观建筑
        5.4.5. 景观构筑物
    5.5. 成境:“情景交融”的意境感知
        5.5.1. “八景”意象与意蕴升华
        5.5.2. 文人教化与城市精神
    5.6. 小结
        5.6.1. 城市尺度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的主要特征
        5.6.2. 四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整体特征解析
6. 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6.1. 清末民初以来传统地域景观的变迁
        6.1.1. 山水环境的改变
        6.1.2. 城乡格局的巨变
        6.1.3. 城市空间的变迁
        6.1.4. 景观意象的消隐
        6.1.5. 城市文化的嬗变
    6.2. 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展望
        6.2.1. 区域整体保护
        6.2.2. 城市景观延续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地理独立、独具特征的自然环境基础
        7.1.2. 多因驱动、曲折发展的城乡格局变迁
        7.1.3. 双重尺度、逐层叠加的地域景观体系
        7.1.4. 根植自然、生态高效的传统营建智慧
        7.1.5. 整体保护、区域协同的保护发展展望
    7.2. 创新点
        7.2.1. 研究内容
        7.2.2. 研究方法
    7.3. 展望
附录一: 鲁中北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附录二: 济南七十二名泉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天山北坡季节性冻土冻融对融雪洪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数据分析方法
        1.3.1 相关性分析
        1.3.2 回归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军塘湖流域季节性冻土的特点
    2.2 季节性冻土温度变化关系
    2.3 季节性冻土冻融变化速率特征
    2.4 季节性冻土对融雪径流的影响
        2.4.1 季节性冻土物理特性分析
        2.4.2 融雪水下渗对融雪洪水形成过程的影响
        2.4.3 季节性冻土冻融和河川径流之间的关系
    2.5 融雪期季节性冻土对融雪洪水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7)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干旱区绿洲城镇人居——亟待加强研究的领域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绿洲人居发展史的反思
        1.1.3 总体思路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绿洲史地相关研究
        1.3.2 人居景观相关研究
        1.3.3 人文视角下地域人居演进机制研究
        1.3.4 绿洲人居景观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2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研究方法探析
    2.1 绿洲历史人居景观的呈现特征与研究框架
        2.1.1 物质与文化的一体
        2.1.2 空间与时间的并进
        2.1.3 绿洲人居景观分析框架
    2.2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物质要素
        2.2.1 环境
        2.2.2 构筑物
        2.2.3 空间
        2.2.4 人的行为
    2.3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文化维度
        2.3.1 自然环境的“文态性”
        2.3.2 社会环境的“生态性”
        2.3.3 人居景观的文化性
    2.4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空间维度
        2.4.1 环境景观
        2.4.2 城镇格局
        2.4.3 聚落景观
        2.4.4 地标景观
    2.5 天山北坡人居景观时间维度
        2.5.1 时态性
        2.5.2 时段性
    2.6 本章小结
3 史前时期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3.1 人文起源、依附自然的环境景观
        3.1.1 人类社会起源
        3.1.2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模式
    3.2 环境主导、功能区分的聚落格局
        3.2.1 区位分布
        3.2.2 功能格局
    3.3 均质模糊、文化初现的聚落景观
        3.3.1 居住形式
        3.3.2 聚落空间
    3.4 原始意识、形态质朴的地标景观
        3.4.1 景观属性
        3.4.2 景观分布
        3.4.3 景观形态
    3.5 本章小结
4 西汉至明末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4.1 畜逐水草、点状农耕的环境景观
        4.1.1 社会环境
        4.1.2 人与环境关系模式
    4.2 防御为主、分布稀疏的城镇格局
        4.2.1 区位分布
        4.2.2 功能格局
    4.3 聚集与自然、随机自由的聚落景观
        4.3.1 建筑形态
        4.3.2 聚落空间
    4.4 功能为先、形态单一的地标景观
        4.4.1 景观属性
        4.4.2 景观分布
        4.4.3 景观形态
    4.5 本章小结
5 清代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5.1 且耕且牧、边防与屯政相维的环境景观
        5.1.1 社会环境
        5.1.2 人与环境关系模式
    5.2 多城毗连、点状聚合的城镇格局
        5.2.1 区位分布
        5.2.2 功能格局
    5.3 繁荣与转型、尺度多样的聚居景观
        5.3.1 居住形式
        5.3.2 聚落空间
    5.4 礼仪凸显、同类细化的地标景观
        5.4.1 景观属性
        5.4.2 景观分布
        5.4.3 景观形态
    5.5 本章小结
6 民国时期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特征
    6.1 变牧为耕、生态恶化的环境景观
        6.1.1 社会环境
        6.1.2 人环境关系模式
    6.2 点轴发展、密度增加的城镇布局
        6.2.1 区位分布
        6.2.2 功能格局
    6.3 风格转型、形式多变的聚居景观
        6.3.1 居住形式
        6.3.2 聚落空间
    6.4 边缘废弃、多元混杂的地标景观
        6.4.1 景观属性
        6.4.2 景观位置
        6.4.3 景观形态
    6.5 本章小节
7 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时空变迁特征
    7.1 人居景观演变时间历时性
        7.1.1 人文初曦——史前时期人居景观
        7.1.2 文化之脉——汉初至明末时期人居景观
        7.1.3 城镇之维——清代时期人居景观
        7.1.4 边疆之链——民国时期人居景观
    7.2 人居景观演变空间特异性
        7.2.1 环境景观的变迁
        7.2.2 格局景观的调整
        7.2.3 聚落景观的适变
        7.2.4 地标景观的更新
    7.3 发展模式
        7.3.1 动态式模式
        7.3.2 断裂式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变机制
    8.1 影响因素分析
        8.1.1 生态环境决定城镇区位选择
        8.1.2 政治军事的城镇发展决定性
        8.1.3 经济贸易是人居兴旺的依托
        8.1.4 科技文化提升人居内涵的凝聚力
    8.2 戈壁荒漠、内依绿洲——生态依赖
        8.2.1 依绿而定
        8.2.2 逐水而居
    8.3 孤悬塞外、武备边防——政治主导
        8.3.1 筑城守边、扼守要地
        8.3.2 整修驰道、多层防御
    8.4 戍边生业、拓居边疆——社会秩序
        8.4.1 寄田仰谷、因地制宜
        8.4.2 戍边安居、屯城一体
    8.5 异质交融、往复回授——人文交融
        8.5.1 人居文化的传承借鉴
        8.5.2 制度文化的主导推进
        8.5.3 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
        8.5.4 多元文化的交融变异
    8.6 本章小结
9 后记与后记
    9.1 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后记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致谢

(8)大兴安岭地区林内积雪及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林内积雪研究概况
        1.2.2 融雪径流研究概况
        1.2.3 雪化学研究概况
        1.2.4 积雪保温效应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流域及样地选取
        2.2.2 数据采集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4 技术路线
3 大兴安岭主要林型内积雪累积特征
    3.1 积雪期大气降雪特征
        3.1.1 积雪期气温特征
        3.1.2 大气降雪特征
    3.2 不同林型对降雪截留特征
    3.3 不同林型内积雪累积特征
        3.3.1 积雪厚度特征
        3.3.2 积雪密度特征
        3.3.3 雪水当量特征
    3.4 积雪的保温特征
        3.4.1 积雪对土壤保温特征
        3.4.2 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温度特征
        3.4.3 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热传导特征
        3.4.4 积雪覆盖下浅层土壤温度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大兴安岭主要林型内积雪消融特征
    4.1 融雪期气温特征
    4.2 不同林型内积雪消融特征
        4.2.1 积雪厚度特征
        4.2.2 积雪密度特征
        4.2.3 雪水当量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大兴安岭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
    5.1 融雪径流期气温特征
    5.2 融雪径流期降雨特征
    5.3 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
        5.3.1 融雪径流量月内变化特征
        5.3.2 融雪径流量日内变化特征
    5.4 融雪径流影响因素
        5.4.1 气温因素
        5.4.2 降水因素
        5.4.3 冻土因素
    5.5 敏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大兴安岭森林小流域雪化学特征
    6.1 大气降雪化学特征
        6.1.1 降雪阳离子化学特征
        6.1.2 降雪阴离子化学特征
    6.2 林内积雪化学特征
        6.2.1 不同林型对林内积雪阳离子化学特征
        6.2.2 不同林型对林内积雪阴离子化学特征
    6.3 河川融雪径流化学特征
    6.4 河川融雪径流化学成分相对降雪的迁移量与迁移系数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融雪期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对融雪洪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2 季节性冻土水分变化
    2.1 试验场季节性冻土的基本物理属性
    2.2 季节性冻土的湿度变化
3 融雪洪水的特征
    3.1 融雪洪水的日变化
    3.2 融雪期洪水的变化
4 季节性冻土消融对融雪洪水的影响
    4.1 季节性冻土的湿度变化对融雪洪水形成过程的影响
    4.2 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对洪峰的影响
5 结论

(10)基于GIS技术的分布式融雪模型及融雪径流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融雪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1 国外融雪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2 国内融雪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布式融雪径流模型的设计
    2.1 ARSSVM模型的设计原理及框架结构
        2.1.1 模型的水量平衡
        2.1.2 模型的能量平衡
        2.1.3 模型的总体框架结构
    2.2 蒸散发模块
        2.2.1 空气动力阻力
        2.2.2 冠层阻力
        2.2.3 冠层净辐射
    2.3 冠层的降雪拦截与释放
        2.3.1 降雪的拦截
        2.3.2 拦截降雪的释放
    2.4 双层雪盖模块
    2.5 冻土下渗模块
    2.6 流域汇流模块
第三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建立基础
        3.1.1 SuperMap Object.NET6R平台
        3.1.2 开发平台及语言
        3.1.3 空间数据库平台
        3.1.4 ARSSVM 模型
    3.2 系统开发基本思想
    3.3 系统设计目标
        3.3.1 系统设计目标
        3.3.2 系统设计原则
        3.3.3 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3.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 小结
第四章 系统应用实例与结果分析
    4.1 流域概况
    4.2 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
        4.2.1 数字高程数据
        4.2.2 土壤数据
        4.2.3 植被数据
        4.2.4 气象场数据
        4.2.5 流域信息
        4.2.6 实验场数据
    4.3 模型初始参数设定
    4.4 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可能的创新
    5.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加项目及发表论文
致谢

四、天山北麓低山丘陵地区春季融雪洪水的研究——以三工河古河道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某机场融雪洪水研究[J]. 肖茹,洪刚. 公路, 2022(01)
  • [2]新疆春季融雪洪水危险性动态评价研究[J]. 周刚,崔曼仪,李哲,张世强. 干旱区研究, 2021(04)
  • [3]近20 a新疆升温融雪(冰)型洪水频次时空变化及大气环流型分析[J]. 张俊兰,罗继,王荣梅. 干旱区研究, 2021(02)
  • [4]阿勒泰地区河流冬季积雪变化趋势及其对融雪洪水的影响分析[J]. 努尔曼·艾山.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0(07)
  • [5]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王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天山北坡季节性冻土冻融对融雪洪水的影响研究[J]. 段斌斌,牛春霞,刘志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8(03)
  • [7]天山北坡绿洲人居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D]. 杨梅花.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大兴安岭地区林内积雪及森林小流域融雪径流特征[D]. 朱宾宾.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9]融雪期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对融雪洪水的影响[J]. 王荣军,刘志辉,李诚志,胡铭,张文娜.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4)
  • [10]基于GIS技术的分布式融雪模型及融雪径流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蔺虎. 新疆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天山北麓低山丘陵春季融雪洪水研究——以三公河古河道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