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救国论文-王岫庐

翻译救国论文-王岫庐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救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赵元任,科学翻译,语言革新

翻译救国论文文献综述

王岫庐[1](2019)在《赵元任中国科学社的译介活动钩沉——兼谈翻译与科学救国、文体革新与思想启蒙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时期科学译介活动史料的钩沉,立足于文本分析,从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话语策略等层面,探究赵元任早期科学译介的特点和成就,并结合当时语境进一步思考其社会影响及历史意义。赵元任在中国科学社的翻译活动选材上以译介西方科学知识为主,而其史学意义已经超出普及科学知识的范畴。赵元任在科学译介中采用的言说方式,在词汇、文体、及标点版式等各个方面,都呈现了开拓性、乃至革命性的语体特征,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参与、甚至是引领了白话文运动的进程。同时,他的译介活动也指向中国现代科学话语的重构和科学精神的塑造,融入了思想启蒙的整体进程。(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04期)

王毅,洪庆福,李静[2](2018)在《译诗之“讹”与革命救国——马君武的拜伦《哀希腊》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盘点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马君武在晚清内忧外患的历史语境里翻译的拜伦《哀希腊》诗篇,指出他的诗歌命名之"讹"与译文内容之"讹"是他的革命与救国思想的显露。马君武借助翻译之"讹"的设计,改造了拜伦原诗中有悖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内容,表征了他的革命救国理想。(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8年06期)

王利平[3](2016)在《清末的翻译高潮与救国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鸦片战争"始,中国遭受列强凌辱,救亡图存、保种保国成为时代主题。许多有识之士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译介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着作,出现了我国翻译史上少有的高潮。本文对这段时间的翻译活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从产生背景、译介内容、译介阶段等方面分析了西学译介同救亡图存运动的历史联系,指出两者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6年10期)

李静,屠国元[4](2016)在《翻译国民性:梁启超改写拜伦《哀希腊》的新民救国思想显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把梁启超对拜伦的《哀希腊》翻译置放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加以盘检,指出梁启超的翻译目的不在于诗歌艺术的审美追求,而是在于借此发表政见,并在这一目的定位下对拜伦的《哀希腊》原文进行了本土化的翻译改写,植入改造国民性的话语,充分显征了他的新民救国思想。(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6年03期)

林东杰[5](2012)在《事急从权的救国苦心——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达旨”》一文中研究指出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接受广泛的自然科学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进入格林尼次皇家海军学院(The Royal Naval College,Greenwich)学习。留学期间,严复涉猎了大量西方近代的学术理论,尤其是进化论观点。回国后先后在马尾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任教,光绪十八年(1892)以"选用道员"四品衔,升为水师学堂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完成了着名的(本文来源于《阳明学刊》期刊2012年00期)

胡志德,周怡,王红,夏萸[6](2012)在《道德风格与文章救国:桐城派的古文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晚清,如何恰当翻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吴汝纶的观点是重视风格胜于内容,但他的看法并不是这一重要问题的唯一答案。 桐城派的散文理论首要关注的是维寺一种整齐的、古色古香的风格,让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受其感召,而且相对易于理解。同时,那些被标举(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2-09-07)

王辉[7](2011)在《翻译与救国:林译《伊索寓言》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纾的《伊索寓言》翻译、刊印于庚子国难之后,风行一时,引发了20世纪初期的寓言热。但就故事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而言,林译反不及1840年的《意拾喻言》,因为译者的兴趣,不在于演绎故事,而在于抒发自己救国保种的政治关怀。附加在林译寓言后的译者识语——"畏庐曰",将伊索笔下的"草木禽兽之相酬答"引入现实政治领域,借助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点评列强宰割下的晚清时局,鼓动爱国志气,宣扬救国方略。因此,翻译融入了晚清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与话语之中,成为志士仁人救国保种的工具乃至"实业"。(本文来源于《英语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王辉[8](2010)在《翻译与救国:林译《伊索寓言》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林纾的《伊索寓言》,译印于庚子国难之后,风行一时,引发了二十世纪初期的寓言热。但就故事的文学性与趣味性而言,林译反不及1840年的《意拾喻言》。盖译者的兴趣,不在于演绎故事,而在于抒发自己救国保种的政治关怀。附加在林译寓言后的译者识语——"畏庐曰",将伊索笔下的"草木禽兽之相酬答",引入现实政治领域,借助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点评列强宰割下的晚清时局,鼓动爱国志气、宣扬救国方略。也因此,翻译融入了晚清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与话语之中,成为志士仁人救国保种的工具乃至"实业"。(本文来源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1-05)

朱晨鹏[9](2009)在《译介救国 开启民智——从翻译目的论看严复与鲁迅翻译观的共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严复和鲁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具有"译介救国,开启民智"理想的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理论分析归纳了他们在翻译观上的相同点: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上的选择都是有目的的且目的是相同的,即二人的翻译意图是相同的。然后,从他们的翻译观中得出对当代中国翻译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翻译救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盘点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志士马君武在晚清内忧外患的历史语境里翻译的拜伦《哀希腊》诗篇,指出他的诗歌命名之"讹"与译文内容之"讹"是他的革命与救国思想的显露。马君武借助翻译之"讹"的设计,改造了拜伦原诗中有悖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内容,表征了他的革命救国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救国论文参考文献

[1].王岫庐.赵元任中国科学社的译介活动钩沉——兼谈翻译与科学救国、文体革新与思想启蒙之关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2].王毅,洪庆福,李静.译诗之“讹”与革命救国——马君武的拜伦《哀希腊》翻译研究[J].东吴学术.2018

[3].王利平.清末的翻译高潮与救国运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

[4].李静,屠国元.翻译国民性:梁启超改写拜伦《哀希腊》的新民救国思想显征[J].上海翻译.2016

[5].林东杰.事急从权的救国苦心——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达旨”[J].阳明学刊.2012

[6].胡志德,周怡,王红,夏萸.道德风格与文章救国:桐城派的古文翻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7].王辉.翻译与救国:林译《伊索寓言》析论[J].英语研究.2011

[8].王辉.翻译与救国:林译《伊索寓言》析论[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2010

[9].朱晨鹏.译介救国开启民智——从翻译目的论看严复与鲁迅翻译观的共性[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翻译救国论文-王岫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