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死亡论文-宋政超

语言死亡论文-宋政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语言死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文学,鲁塞尔,福柯

语言死亡论文文献综述

宋政超[1](2019)在《语言的权力:福柯语言观探析——对《死亡与迷宫》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福柯对法国作家雷蒙·鲁塞尔作品的文学评论《死亡与迷宫:雷蒙·鲁塞尔的世界》为依托,结合福柯《疯癫与文明》《词与物》《临床医学的诞生》等相关着作,集中讨论了体现在《死》中的福柯对语言、文学、话语及其权力的观点:文学作品及其评论作为一种解释本身所具备的待解释性;语言,尤其是符号指称性术语在诞生之初,侥幸在其中所起的基础作用;语言对物产生权力关系的程序和方式。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福柯文学时期着作的解读,探寻其在后期考古学研究转向中对语言、话语及其权力的持续关注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杨福亮,权杰[2](2019)在《网络语言中的“死亡”委婉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为了追求委婉效果而选用与"死亡"所指含义相同的网络用语,这些网络"死亡"委婉语主要来自传统"死亡"委婉语和新兴"死亡"委婉语,其使用形式多样,构造手段丰富,具有多模态性、幽默性、口语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戴炜华[3](2017)在《语言死亡漫语》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快速濒危和死亡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个严重的挑战。认为语言死亡并不是一个新的语言现象,但对语言死亡的系统研究是社会语言学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并提供了Ethnologue对世界上现有语言的信息,指出在死亡过程中的语言是濒危语言,强调一种语言面临的危险并不在于语言死亡本身,而是一种文化的消失,人类为这种文化所特有的知识也会丧失。(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陈妍[4](2017)在《塔尔寺“托干舞”身体语言中的死亡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干舞"作为塔尔寺"羌姆"的开场舞段,借以动作、调度、道具、面具这四种舞蹈身体语言,营造了一个有关于"死亡"的大剧场,并围绕着死亡这一哲学命题开展了深入讨论。如同司芬克斯之谜一般,"托干舞"以"边缘处境"的体验方式,让人们直面死亡,体悟人生的有限与短暂,破解了"死亡"的本质问题,深刻探索了"死亡"的价值,以此最终实现了对"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参度与回旋。(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7年05期)

李晴[5](2017)在《先锋小说中的形式与死亡主题,结局与语言虚构——由马原的《阅读大师》阐发开来》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小说充分强调形式的重要性,这是对写作多元化模式的有益补充。写作中死亡主题所体现出的刺激与神秘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又与强调写作形式本身有着隐秘联动。重形式的结局并非随意散漫,恰恰能彰显出形式背后的深层内核,内容层面的有益补充反而增添了写作的美感。语言虚构的意义在于恰切的为内容服务,而这又需要通过节奏的把控最终透过形式来得以良好展现。(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8期)

廖令鹏[6](2017)在《语言和情节的非正常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只公鸡的非正常死亡》是一篇反讽意味很浓的小说,也是一篇富于隐喻的小说。看得出来,相对于"怎样表达",这篇小说更倾向于"表达什么",而且不出意料的是,表达的意思仍然出现结尾处:"在王画家的身后,那部分和王画家一样为妻子的怪病做(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期刊2017年03期)

张若星[7](2016)在《余华作品前后期关于“死亡”主题的语言变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华自从步入文坛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纵观余华的全部作品,"死亡"这一主题是他所偏爱的,也因此获得了"冷酷余华"的称号。最初,余华以一种冷酷、残忍的笔调去描绘死亡、暴力与人性之恶。但到了90年代,以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为标志的转型,在作品中融入了温情的色彩,"死亡"描写也有了新的变化;分析其语言,可以发现"暴君"变成了"冷静者",死亡描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余华作品中的生命哲学。(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6年09期)

徐春林[8](2016)在《浅析贾煜小说的语言风格——以《死亡尽头》《黑色漩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贾煜是一名80后女性小说家,作品产量不多,近年来创作的小说作品却引起文坛关注。鉴于此,本文从叙事风格进行剖析贾煜的写作特点。探索小说写作的语言艺术,以及故事在语言艺术中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5期)

娄纯瑒[9](2016)在《乔吉奥·阿甘本“大音”思想探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大利哲学家乔吉奥·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是当代着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语言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诗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被同时代的学者所看重。“大音(Voice)”理论是阿甘本早期语言哲学中重要主题,同时也是对当代虚无主义的重新定义与批判的关键一环。1982年的《语言与死亡:否定性的位所》主要地围绕黑格尔和海德格尔有关语言与存在的否定性经验展开,仔细检查了“存在是语言不可言及的”以及“语言本身是不可言说的”这种西方传统思想的否定性内涵。“大音”作为不可言说的前提基础,是《语言与死亡》的首要批判目标。对“大音”的考察,在语言哲学方面,主要地通过语言的否定性经验、指示和代词的关系以及声音的否定性结构叁股力量达成。为使语言不必然地从“不可言说”的方面得到构想,某种程度上也即人不必然地从“有死的”的方面得到构想,阿甘本尝试探问一种新的语言体验的可能性:不是不可言说的大写的声音,而是一种绝对的言说,一种尚未存在的幼年的言语。(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庄岳[10](2015)在《建筑语言的死亡与更新——索恩《提示》中的“废墟—地层”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建筑师索恩为他的自宅博物馆写过一篇奇特的手稿《提示》,文本结构与内容均表现出"废墟一地层"的意象。联系索恩所关注的语言更新问题与他所参照的启蒙时期倡导的"最初原",本文提出,手稿作为自宅的镜子,可以看做是索恩试图对古典建筑语言符号进行更新的实验,废墟的意象表达了一种在古典语言死亡中产生出来的新的语言形式。(本文来源于《世界建筑》期刊2015年08期)

语言死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为了追求委婉效果而选用与"死亡"所指含义相同的网络用语,这些网络"死亡"委婉语主要来自传统"死亡"委婉语和新兴"死亡"委婉语,其使用形式多样,构造手段丰富,具有多模态性、幽默性、口语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语言死亡论文参考文献

[1].宋政超.语言的权力:福柯语言观探析——对《死亡与迷宫》的解读[J].文化研究.2019

[2].杨福亮,权杰.网络语言中的“死亡”委婉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

[3].戴炜华.语言死亡漫语[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陈妍.塔尔寺“托干舞”身体语言中的死亡哲学[J].民族艺术.2017

[5].李晴.先锋小说中的形式与死亡主题,结局与语言虚构——由马原的《阅读大师》阐发开来[J].北方文学.2017

[6].廖令鹏.语言和情节的非正常死亡[J].安徽文学.2017

[7].张若星.余华作品前后期关于“死亡”主题的语言变化探析[J].西部学刊.2016

[8].徐春林.浅析贾煜小说的语言风格——以《死亡尽头》《黑色漩涡》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

[9].娄纯瑒.乔吉奥·阿甘本“大音”思想探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庄岳.建筑语言的死亡与更新——索恩《提示》中的“废墟—地层”意象[J].世界建筑.2015

标签:;  ;  ;  ;  

语言死亡论文-宋政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