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观论文-陈佳瑶

气节观论文-陈佳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节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养气说”,气势,文人画,气节

气节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瑶[1](2019)在《孟子“养气说”与文人气节观——以宋元文人画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先秦、两汉关于"气"的论述谈起,着重分析孟子的"养气说",其中,孟子提出要"配义与道"才能培养成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不仅对文人画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也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养气说和文人画"之间的契合点都是士人品格、文人气节。本文就是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结合宋元时期的文人画讨论孟子"养气说"的观点在作品中的体现。(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29期)

欧阳辉,林志鹏[2](2018)在《中国传统气节观及其对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气节"一词原本由"节气"演化而来,西汉以降,中国人的气节观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崇尚气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士人安身立命之道。回顾中国革命历程,气节熔铸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塑造了共产党人独立完善的人格、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气节对提升党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和精神素质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重气节、讲气节、养气节。(本文来源于《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孙果[3](2017)在《宋代士大夫的气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士大夫这一阶层很早就有,古时指的是官僚阶层,也指有名望有学问的读书人,这是一个精英的社会群体。但是宋代士大夫不同于以往的门阀贵族,由于宋代独特的时代背景,宋代士大夫在历史上不仅指代学问、名利,更是高尚气节的化身。关于宋代士大夫的气节观方面的内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是研究成果多概括性,并不全面。学术论文方面,诸葛忆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与士大夫精神》从帝王的治国方针和士大夫成分的改变、士大夫精神新貌等方面讨论了士大夫的气节观念,但是它侧重于帝王政(本文来源于《中国研究生》期刊2017年08期)

丁端瑞[4](2011)在《现代秘书气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秘书气节观,是对秘书这个特定职业群体道德领域的专门提炼,主要涉及持身、在位、做事、辅弼四大方面。秘书气节观与秘书的能力素质存在相互关系,对于后者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办公室业务》期刊2011年08期)

詹海云[5](2011)在《气节观的词源、流变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和概念入手研究中华文化与学术,不仅有助于真切理解中华文化的精义,同时也能使先哲修身淑世的正确价值观得以永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以中华文化的理想格品内容之一的"气节"作为探讨对象,理解"气节"的来源、发展、变化及在中国士人生活中的表现,着重从语言学、语法学、词汇学、语境学探讨其语义来源的多重性,也从思想史、文学史、历史现场上的使用看"气节"一词在中国文化史上义涵的变化,以及"气节"观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黄敦兵[6](2011)在《黄宗羲与明清之际气节观的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亡国之由的追问中,黄宗羲批评了士人阶层中弥漫的"市井之气"、"乡愿"之学及晚明以来士人不自振拔、逃禅等"风节委地"之士风。他认为,作为遗民的士人,为故国尽死节并非唯一选择,其应然的应世方式是"持子陵之风节",傲活人世,竭力着述,"抱道不仕"新朝,在维系"清气"、"扶植善类"方面做出应有贡献。(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陈刚[7](2009)在《论气节——中华气节观的意蕴、内涵与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气节概念从肯定方面看指称着我们民族每个道德主体对心中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从否定方面看则是对所有不合价值理想的外在压力之抗拒。从内涵上看气节观包含主体自觉、应有的理想与道德原则、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和坚守、道与道义、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献身精神、自觉的行为操守诸方面内容。气节观从个人层面看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社会层面看能够砥砺风气,教化社会,激励和引导人们向遵循这些价值理想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努力,从而对社会与文化起到整合作用。中华气节观在历史上常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也包含着负面因素与糟粕。(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09年01期)

刘俊艳[8](2008)在《论儒家气节观的产生及其发展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衡量士人的人格标准和做人处世的道德原则。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以道德为最高价值取向,“气节”作为一个伦理范畴,在不同的时代被人们赋予不同的道德内涵。“节”本源为竹节,据《说文解字·竹部》:“节,竹约也。”“节”在先秦时代就蕴涵了“志节、气节、节操”的意念,孟子的“浩然之气”奠定了儒家气节观的基础,也标志着先秦儒家气节观念的成熟。一般对维护个人人格尊严而言,“气节”的主体是个人,对维护主体维护民族尊严和利益而言,气节的主体是民族、国家。古人对“气节”的理解通常不是建立在纯逻辑的推论上,而是诉诸于他们生活中的经验或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按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的说法,“气”又有根本原则的意思,是人们经验世界中各种气的最高抽象物。实际上,孟子的“浩然之气”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之后达到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儒家认为一个人终其一生,其行为实际上就是对生和死、贫和富、义和利、公与私这几个问题的不断回应,对“气节”的考验,也总是围绕这几个关系而展开。唐宋时期忠节观建设是整个构建忠节观的开始,经过帝王的不断提倡、思想家的理论论证,以及士人的身体力行,最终在理学形成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忠节观的重构,从此,“忠节”涵盖了“气节”。这样北宋以后,法家的“忠臣”概念被纳入了儒家的“气节”范畴。本文对“气节”的起源、发展、衍变系统分析,梳理出儒家气节观发展嬗变的脉络,剖析了原始儒家气节观的人格要求,以及后世对这一伦理范畴的发展和实践。本文第一章对气节产生的背景、气节的内涵、气节的象征、进行阐述;第二章着重论述了孔孟原始儒家的气节观、气节的经与权、保持气节的内在动因和外在表现、气节与其他道德范畴的关系;第叁章试分析了气节从两汉至元明清时期的发展衍变;第四章着重讨论了气节的价值和局限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8-05-01)

肖九根[9](2008)在《狭隘的气节观与大义的荣辱观之阐释——评伯夷、叔齐的气节观和韩信、司马迁的荣辱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历史人物中,伯夷、叔齐常被视为"遵守臣道"、忠贞不二的典范而备受人们尤其是儒家所推崇。孔子赞伯夷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孟子则誉伯夷为:"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期刊2008年01期)

肖群忠,张英[10](2007)在《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气节,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和道德生活中,是一个标识一类道德人格和精神气质的独特范畴。它体现着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境界。先秦儒家气节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尚志存性为心性和德性的前提和目标,以对道义的持守为核心和灵魂,以无惧的义理之勇为人格特质和最终体现。儒家气节观对个体道德人格塑造,对民族精神培育和当代社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气节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节"一词原本由"节气"演化而来,西汉以降,中国人的气节观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崇尚气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士人安身立命之道。回顾中国革命历程,气节熔铸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塑造了共产党人独立完善的人格、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气节对提升党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和精神素质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重气节、讲气节、养气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节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佳瑶.孟子“养气说”与文人气节观——以宋元文人画为中心[J].艺术品鉴.2019

[2].欧阳辉,林志鹏.中国传统气节观及其对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意蕴[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3].孙果.宋代士大夫的气节观[J].中国研究生.2017

[4].丁端瑞.现代秘书气节观[J].办公室业务.2011

[5].詹海云.气节观的词源、流变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黄敦兵.黄宗羲与明清之际气节观的重建[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

[7].陈刚.论气节——中华气节观的意蕴、内涵与作用[J].学海.2009

[8].刘俊艳.论儒家气节观的产生及其发展嬗变[D].贵州大学.2008

[9].肖九根.狭隘的气节观与大义的荣辱观之阐释——评伯夷、叔齐的气节观和韩信、司马迁的荣辱观[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

[10].肖群忠,张英.先秦儒家气节观及其现代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  ;  ;  

气节观论文-陈佳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