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弹簧连接器的关键问题

常见弹簧连接器的关键问题

一、常见弹簧连接体的临界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马广[1](2021)在《气井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堵塞管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对气井的管理与生产带来诸多不便。相较于传统防治水合物的方法,井下节流技术效果更明显,可靠性更高,更节约成本。本文针对苏里格地区气井使用传统节流器需要钢丝绳辅助作业、操作复杂等问题,提出了具有免钢丝绳投捞结构特点的节流器解决方案,长庆油田已在部分气井投入使用该节流器,初步应用效果良好,但也存在少量气井使用该节流器产量达不到预期要求等情况,本文在长庆油田委托课题支持下,对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展开了设计完善和性能研究,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从井下节流机理入手,分析了流体节流前后在气嘴周围物性参数的分布情况,建立了工况条件下临界流态数学模型,并阐明了临界流动状态判别方法。在热力学定律基础上推导了节流过程中遵循的热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地面节流与井下节流的差异。(2)本文介绍了预置式节流器与后置式节流器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并分析传统节流器投入生产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在现有节流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阐明了其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并应用Workbench软件对节流器关键零件进行了强度校核。(3)在节流器主要工艺参数的理论基础上分析节流器的下入深度与气嘴尺寸对气井节流生产带来的影响。并通过使用PIPESIM软件模拟节流器下入深度、气嘴尺寸、天然气水气比等参数对节流生产带来的影响。(4)本文对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节流性能进行研究。通过使用Fluent流体分析软件,采用气液两相流对气嘴周围的流体流动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节流前后压力、温度、密度、速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设置对照组,对比分析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与传统节流器的节流性能。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气井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关键零部件均满足强度要求;通过调整节流器的下入深度,发现节流器下入的越深越难产生水合物,但节流器所承受的压差会随着下入深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影响节流器的使用寿命;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嘴直径决定日产气量的多少,气嘴越大,日产气量越高;结合实际工程经验与要求,确定了节流器的下入深度为1500m;通过利用Fluent模拟结果显示,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节流性能要高于传统节流器的节流性能;

何恩阳[2](2020)在《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以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科技经济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对各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拥有了更高的标准。那么,对于这些优秀学生的选拔必然需要一套科学、客观、高效的评价方法。高考和物理竞赛试题在对学生考核上,要求和目的是一致的,竞赛是对高考的拔高和拓展。学科竞赛试题命制旨在引领学生打开眼界以及帮助学生建立质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同时拓展学生学科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对常规教学高考试题的有效补充。对于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考核来说,有着两项重要的考试评价项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高考,他面向于所有完成高中教学任务的学生,对学生各个物理分支的知识掌握、综合和应用进行考察。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简称物理竞赛,在高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拓展,知识体系更加全面,解题方法更加综合,难度相比于高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意在选拔出在物理学科领域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方面有着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的学生,主要针对热爱物理科学、物理成绩优异、层次水平较高的优等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尖子学生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物理学科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差异的重要体现。关于这两项考试的研究,首先从学科知识体系研究入手,首先逐一分析2015年——2018年物理高考和竞赛初赛、复赛的试卷真题,包括物理情景、相关知识点、解题思路,从中可以了解这两类试题对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然后再从力学知识所占的比例、知识点、题型特点等综合比较这些题各自的题型特点。第二个层面的比较研究在于基于认知发展结构的视角分析试题的复杂性和对物理相关知识、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具体实施过程在于将高考和竞赛试题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分类解析,从而得到认知发展和试题设计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高考和竞赛试题考察的异同点。通过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得出恢复全国卷近年来的物理高考和物理竞赛的发展特点和改革趋势,并希望能为实际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张帆[3](2020)在《燃气轮机周向拉杆转子连接刚度对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杆转子因其低重量、高强度、易于拆装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及重型燃气轮机中。不同于连续转子,拉杆转子在结构上不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尤其在预紧力松弛的情况下,采用针对连续转子的建模方法分析拉杆转子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建立拉杆转子接触界面的力学模型,并在分析其转子动力学特性中考虑接触界面连接刚度,以得到适合拉杆转子的建模方法。为研究燃气轮机周向分布式拉杆转子轮盘间存在的连接刚度对轴系转子振动特性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连接刚度计算方法,在对比分析了预紧力单元法、渗透法等三种预紧力加载方法后,选用预紧力单元法精确施加拉杆预紧力,进而建立有限元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子模型的连接刚度计算方法,最后借助该方法研究了压气机试验件拉杆转子连接刚度随弯矩、拉杆结构特征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拉杆转子盘-盘连接刚度在接触面未发生分离时处于最大值,在弯矩施加不断增大过程中,刚度迅速减小,到达某个临界弯矩后,开始趋于收敛。除有限元方法外,本文还借助Hertz接触模型和GW模型联合推导了一种基于粗糙表面的弯曲刚度理论计算方法,该方法为认识接触面性质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在得到弯曲刚度计算方法后,继而提出一种基于六自由度的弹簧单元等效方法;将轮盘接触刚度与拉杆弯曲刚度同时等效进连接界面,便于使用一维梁单元求解其临界转速与振动响应变化,经验证其与全三维有限元法吻合度在3%以内。结合有限元法与连接刚度等效方法,研究了一种可以计算轴向温度分布对动力学影响的模型,该模型将温度的影响分为两个部分,其一考虑温度引起的结构热膨胀,热膨胀主要导致拉杆预紧力的松弛,从而造成连接刚度的减小。其二是温度引起的材料属性变化,主要体现为弹性模量的变化,该变化造成了转子刚度的降低。结合这两个部分求解了轴向温度场对某拉杆转子动态特性的影响。进而改写了转子非线性动力学方程,采用谐波平衡法对其进行求解并得到转子的谐响应,使用经典Newmark方法验证其准确性。使用该等效方法计算了三菱M701f转子的连接刚度对其临界转速、响应特性、非线性特性等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连接面剪切刚度与弯曲刚度减小3个数量级时,转子临界转速随之降低,而振动响应随之增大,且其影响程度可由各阶振型大致推测;使用临界转速趋于收敛时的连接刚度计算得到得转子临界转速值与试验值的对比误差小于2%,较连续模型更为精准;在连接刚度各向异性时,每一阶临界转速均出现两个响应峰值,轴心轨迹变成椭圆;考虑刚度随位移变化(非线性刚度、连接刚度软特性)后,转子的响应峰值发生“歪扭”特性,且该峰值特征随不平衡量、无量纲阻尼等因素变化而呈现“波浪形”变化。为验证本文提出的考虑连接刚度的拉杆转子动态特性计算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相关试验,包括拉杆转子动态试验、模态测试试验与弯曲刚度测试试验。设计了拉杆转子试验件,并对试验台与试验步骤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提出一种描述接触面连接紧密程度的状态参数,用以在试验过程中快速直观分析转子动态特性的变化规律。本文系统的提出了一整套盘-盘连接刚度对拉杆转子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方法,从连接刚度的计算,到连接刚度的施加,再到考虑连接刚度的振动特性的计算。这一套方法可以计算拉杆转子的组合式结构对转子整体的影响,可以计算温度场下非连续模型的性能变化,为今后我国的重型燃机转子设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商彩卉[4](2020)在《提高高中生物理力学建模能力的微课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培养学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然而我国物理教学中,模型教学起步较晚,高中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较弱,使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生对物理模型的认识较为浅显,应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尚未形成。因此,本研究认为应为高中生构建物理模型提供一有效“抓手”,便于学生随时应用物理模型,提高模型的应用频率,在不断巩固和内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物理模型的意识,进而提高其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手段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的信息化教育手段受到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微课作为新兴教学手段的一员,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利用碎片化时间可以随时随地反复回顾的特点刚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在本研究提出将微课应用于提高高中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查阅文献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探寻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整理本研究相关概念的定义,确定研究可行性。其二,分析整理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模型及其分类。其三,提出提高高中生构建物理模型能力的微课设计原则和操作流程。其四,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型做出一个实际的微课案例。本研究意在为教育者培养和提高高中生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提供一个备选思路。同时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

李雪莹[5](2020)在《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物理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出现了将物理问题解决教学简化成题海战术的偏颇,使问题解决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制定有关物理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首先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问题及问题解决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找出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某中学高一年级165名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高一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并总结出了相应的影响因素。然后在调查研究所得结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将高一力学问题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物理问题教学策略。笔者在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这三大类力学问题的基础上又对问题进行了细分,将运动学问题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运动图像问题以及追及相遇问题;将静力学问题分为受力分析问题和共点力平衡问题;将动力学问题分为叠放体问题、关联速度类问题以及曲线运动问题。然后针对这八小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1.通过多种方式呈现问题;2.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3.多种方法解题,明确最优解法;4.多角度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其中在“运用多种手段分析问题”这一策略之下,又根据问题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具体策略: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1)运用“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借助运动图像分析简化问题;(3)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运动图像问题:(1)通过“问题链”整体把握问题;(2)赋予图像生活化的意义;(3)借助多媒体分析整理图像;(4)运用类比法分析图像。追及相遇问题:(1)通过“问题链”突破思维盲点;(2)借助坐标系分析物体的位移关系;(3)通过图像分析相遇问题。受力分析问题:(1)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借助物理模型,直观感受物体的受力情况;(3)巧用假设法,攻克接触力的分析难点;(4)通过类比法,感受运动情况对受力分析的影响。共点力平衡问题:(1)通过“问题链”建立解题思路;(2)运用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叠放体问题:(1)通过“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相对滑动的条件;(3)借助示意图,寻找物体间的位移关系;(4)借助运动图像,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关联速度类问题:(1)通过“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运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加深对速度分解的认识;(3)从能量角度帮助学生突破速度关系。曲线运动类问题:(1)借助“问题链”提供解题思路;(2)实验探究,突破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3)运用比较法,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最后针对所提出的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

张芳妮[6](2020)在《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范围从空间上来看,可微到一颗基本粒子,小到一粒尘埃,大到宇宙万物。从研究领域上来看,它涉及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多个方面。其中,力学部分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是学好高中物理其它部分的重要保障,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而“受力分析”又恰恰是力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高一学生往往是从此处开始产生对高中物理学习的畏难心理,因此,开展本课题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论文首先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等。其次,探讨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主要通过专项试题测验的方式考查了高一学生在受力分析中所产生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归因,并划分为三种类别:(1)学生的相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对几种常见力的认识不够深刻;(2)缺乏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3)常常忽视或不能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等。然后,结合教学实践,重点研究了高中生物理受力分析学习困难转化的教学策略,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受力分析的指导思想;(2)受力分析的基本内容;(3)受力分析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4)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如假设法、整体法、隔离法等;(5)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等。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了相关结论,也谈了个人的一些思考和今后展望。

倪湛[7](2020)在《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和接受教育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介和课堂,凡是能够使用移动设备的场所,学生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在这种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具有简便、短小、精致、主题突出、易操作的特点。首先,它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片段展开,帮助学生针对性的解决课程中的重难点,并进行个性化的循环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选择自己所需的微课查缺补漏,巩固知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最后,微课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传统课堂难以展示的内容,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拓展,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对国内外微课研究情况的了解,从文献资料中查阅微课相关的概念和所依托的理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得出微课教学具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等优势。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本校教师、学生对微课的应用现状和认知情况,分析总结出现阶段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开发意愿不强,课后时间有限,培训工作不足;学生学业繁重,分身乏术;家校合作欠缺,家长认可程度较低等。最后,从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出发,按照微课在不同教学环节的应用方式列举出大量案例分析研究,突显出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实际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分析,从所教内容中选出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教学实验,根据对期末成绩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和验证其效果及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微课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成绩中等学生的提升效果尤为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仍需投入更多资源开展微课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协调教师合作配合,以制作出质量上乘、风格灵活、生动形象的微课,使学生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促进家校合作,消除家长对微课学习的误解和担忧,使家长起到管理和监督的作用,营造出学校、教师、家庭、学生联动的微课应用环境。

刘大明,江秀梅[8](2020)在《连接弹簧的连接体分离问题的再剖析》文中提出连接弹簧的连接体分离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物理问题,也是困扰师生的疑难问题.对分离条件、分离位置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剖析,有利于彰显这一问题的物理本质,有利于从根源上避免在这类试题命制和解答过程中犯科学性错误.

邹显楠[9](2020)在《引信用MEMS安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MEMS技术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在引信中具有十分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加快我国MEMS引信的实用化进程,本文设计了一种集成MEMS安保机构、控制电路、微小型传爆序列于一体的引信用MEMS安全系统。论文设计了一种MEMS安保机构,应用优化设计确定了MEMS安保机构中弹性器件的设计流程,应用ADAMS软件对MEMS安保机构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计算,应用ANSYS软件对安保机构的切断销仿真计算。论文研究了不同MEMS弹簧的形状对弹簧刚度,位移量等特性的影响,重点研究了S型微面弹簧的机械性能。应用梁的纯弯曲理论,推导出S型弹簧的应力计算公式,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并仿真,搭建微弹簧刚度测试平台,对S型微面弹簧进行刚度和应力的测试,对比理论公式、ANSYS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应力计算公式和仿真及试验相对应,公式推导合理正确。微面弹簧的设计参数中线宽B对弹簧的刚度影响最大,间隙D和悬臂梁长度L对弹簧的位移量影响最大。应用Matlab软件,结合尺寸空间要求,可对微面弹簧的结构尺寸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了MEMS安全系统的传爆序列,并对火药和火工品进行选型;设计了安全系统的控制电路和安全系统的壳体,通过实验验证可知集成方案有效可行。

郑金[10](2019)在《水平转盘上的摩擦力问题归类解析》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水平转盘上随转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当静摩擦力刚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刚要滑动,最大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有μmg=mrω2,可得临界角速度为■.临界角速度是判断物体是否发生滑动的依据,如果转盘的角速度大于临界角速度,那么转盘上不受约束的物体将发生滑动,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而转盘上由细线与转轴连接的物体将受到细线的拉力与转盘提供的最大静摩擦力的作用.

二、常见弹簧连接体的临界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见弹簧连接体的临界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气井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井下节流技术理论基础
    2.1 井下节流工艺原理
    2.2 流体节流的临界条件分析
    2.3 井下节流热力学过程
    2.4 节流方式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结构设计与分析
    3.1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设计依据
        3.1.1 传统节流器的种类及工艺流程
        3.1.2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提出
    3.2 节流器方案设计
        3.2.1 结构组成
        3.2.2 工作过程
    3.3 主要零件设计与强度分析
        3.3.1 气嘴设计
        3.3.2 内筒的设计计算
        3.3.3 其他零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流器主要工艺参数设计
    4.1 节流器主要工艺参数理论基础
        4.1.1 最小下入深度设计
        4.1.2 气嘴内径的设计
    4.2 节流器工艺参数对节流生产的影响
        4.2.1 PIPESIM软件介绍
        4.2.2 PIPESIM建模与分析
        4.2.3 节流气井井筒沿程压力温度分布情况
        4.2.4 节流器工艺参数对日产气量的影响
    4.3 水合物生成情况分析
        4.3.1 水合物的概念
        4.3.2 水合物的生成条件
        4.3.3 水合物常见预测方法
        4.3.4 节流器下入深度对水合物生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节流性能研究
    5.1 节流场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
        5.1.1 节流场物理模型
        5.1.2 节流场数学模型
        5.1.3 节流场几何模型
        5.1.4 网格模型
        5.1.5 节流场边界条件的设定
    5.2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5.2.1 节流过程整体分析
        5.2.2 节流过程中流体相关参数变化分析
    5.3 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与传统节流器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物理教学课程改革历史进程
        1.2.2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发展沿革
        1.2.3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开展和推广情况
    1.3 关于高考(物理部分)和物理竞赛的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意义
        1.5.1 有助于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体现
        1.5.2 有助于指导高中物理教学
        1.5.3 有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研究的方法
        1.7.1 知识体系的研究
        1.7.2 认知结构的研究
2 试卷的知识体系研究
    2.1 试卷真题解析
        2.1.1 全国卷高考物理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2.1.2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预赛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2.1.3 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力学部分试题分析
    2.2 试题分类总结
        2.2.1 试题的力学知识比重和涉及知识模块的比较分析
        2.2.2 试题的题型总结
3 试卷的认知结构分类研究
4 研究发现和对物理教学的建议
    4.1 基于高考和物理竞赛对比研究的发现
        4.1.1 力学部分知识体系
        4.1.2 认知结构分类
    4.2 对于物理学习和教学的建议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燃气轮机周向拉杆转子连接刚度对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拉杆转子连接刚度计算问题的研究
        1.2.2 考虑连接刚度的转子动力学计算模型的研究
        1.2.3 拉杆转子非线性动态特性问题的研究
        1.2.4 考虑热弹耦合的转子动力学模型
        1.2.5 燃气轮机转子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盘-盘连接刚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2.1 Hertz接触理论与GW模型的理论分析
        2.1.1 Hertz接触理论
        2.1.2 GW接触理论
        2.1.3 盘-盘弯曲刚度的理论推导
    2.2 预紧力加载方法及其分析
        2.2.1 预紧力单元法
        2.2.2 渗透法
        2.2.3 两种加载方法与理论值的对比
    2.3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其分析
        2.3.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2.3.2 盘-盘弯曲刚度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轴向温度分布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1 连接刚度的施加与临界转速计算
        3.1.1 盘-盘连接刚度施加方法
        3.1.2 弯曲刚度施加方法验证
    3.2 转子轴向温度分析有限元模型
        3.2.1 梁单元在轴向温度分布下的动力学模型
        3.2.2 具有轴向温度分布的简单转子动态特性
    3.3 轴向温度分布下考虑连接刚度的拉杆转子动力学计算
        3.3.1 材料属性变化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3.3.2 温度场对盘-盘连接刚度的影响
        3.3.3 轴向温度分布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连接刚度的转子振动响应求解
    4.1 振动响应求解方法
        4.1.1 微分方程的改写
        4.1.2 谐波平衡方程求解
        4.1.3 求解方法验证
    4.2 整机转子考虑连接刚度的谐响应分析
        4.2.1 转子临界转速与响应分析
        4.2.2 各向异性连接刚度下的响应分析
        4.2.3 时变连接刚度下的响应分析
    4.3 故障模式下考虑连接刚度的转子特性计算
        4.3.1 相轨迹与相空间
        4.3.2 庞加莱映射与分岔理论
        4.3.3 常微分初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连接刚度的拉杆转子动力学试验设计
    5.1 试验目的与试验台简介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台简介
        5.1.3 试验件设计简介
    5.2 试验件与试验条件设计
        5.2.1 拉杆预紧力大小设置准则
        5.2.2 接触面状态参数的确定
        5.2.3 应力取值与预紧力计算
    5.3 试验设计
        5.3.1 动态试验简介
        5.3.2 模态试验简介
        5.3.3 弯曲刚度测试试验简介
        5.3.4 试验中应考虑的误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有限元中温度场加载的APDL语言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提高高中生物理力学建模能力的微课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现状
        1.4.1 物理建模教学的研究现状
        1.4.2 微课的研究现状
        1.4.3 研究评述
2 微课应用于提高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迁移理论
        2.1.3 微型学习理论
    2.2 基于高中生构建物理模型能力的调查
    2.3 预期目标
    2.4 核心概念定义
        2.4.1 模型
        2.4.2 物理模型
        2.4.3 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4.4 微课
        2.4.5 微课与构建物理模型能力
        2.4.6 力学
3 高中生构建物理模型过程及力学部分模型分类
    3.1 高中生物理模型构建的基本过程
    3.2 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模型分类
        3.2.1 实物模型
        3.2.2 条件模型
        3.2.3 过程模型
4 提高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微课设计
    4.1 微课设计原则
        4.1.1 建模循环原则
        4.1.2 目标明确原则
        4.1.3 模型迁移再利用原则
    4.2 微课设计的操作方法
5 提高高中生构建物理模型能力的微课设计案例
    5.1 实物模型案例:连接体模型
    5.2 条件模型案例:光滑表面模型
    5.3 过程模型案例:平抛运动模型
6 研究结果
    6.1 实践后数据分析
    6.2 主要的研究成果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连接体模型课后小测验
附录3 测验后期调查问卷
致谢

(5)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问题的概念
        2.1.2 “问题解决”的内涵及其特征
        2.1.3 问题解决教学及一般模式
        2.1.4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信息加工理论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设计
    3.3 调查对象及方式
    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4.1 高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3.4.2 高一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第4章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4.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运动学问题教学策略
        4.1.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教学策略
        4.1.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运动图像问题教学策略
        4.1.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追及相遇问题教学策略
    4.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静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4.2.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受力分析问题教学策略
        4.2.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共点力平衡问题教学策略
    4.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动力学问题教学策略
        4.3.1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叠放体问题教学策略
        4.3.2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关联速度类问题教学策略
        4.3.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曲线运动类问题教学策略
第5章 力学问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设计
        5.2.1 样本选择
        5.2.2 自变量
        5.2.3 因变量
        5.2.4 无关变量控制及控制
    5.3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一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附录 C 教学案例
致谢

(6)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问题的方法
        1.2.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2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2.3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2.4 韦纳的归因理论
第3章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学困因子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内容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的准备
        3.3.1 调查对象的选取
        3.3.2 试题的编制与评价标准
    3.4 调查结果的统计
        3.4.1 测试总体情况的统计
        3.4.2 测试卷的各题作答情况统计
    3.5 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4章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的解决策略研究
    4.1 物体受力分析的指导思想
    4.2 物体受力分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4.2.1 几种常见的力
        4.2.2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相互作用的关系
    4.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分析
        4.3.1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4.3.2 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4.4 高中物理受力分析的常用方法
        4.4.1 假设法
        4.4.2 整体法
        4.4.3 隔离法
    4.5 物体受力分析的步骤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微课的理论基础
    2.1 微课的概念
    2.2 微课的特点
    2.3 物理微课的理论基础
第3章 微课应用于物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3.1 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优势
    3.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3.3 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微课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案例研究
    4.1 应用于课前预习的案例
    4.2 应用于课堂学习的案例
    4.3 应用于课后复习的案例
    4.4 微课应用于突破动力学难点的教学设计
    4.5 教学实验与结果分析
    4.6 促进微课在高中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连接弹簧的连接体分离问题的再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出问题
2 分离问题再剖析
    2.1 根据临界条件确定分离条件与分离位置的关系
    2.2 根据前提条件确定分离条件
    2.3 分离条件与分离位置的函数图象
    2.4 特殊情况讨论
4 小结

(9)引信用MEMS安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MEMS引信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MEMS安保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2.1 工作环境的确定
    2.2 MEMS安保机构设计方案
    2.3 后坐保险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2.3.1 闭锁机构结构的确定
        2.3.2 闭锁机构的力学特性分析
        2.3.3 微弹簧刚度的确定
        2.3.4 微弹簧结构的确定
    2.4 隔爆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2.4.1 隔爆机构结构的确定
        2.4.2 转销的仿真分析
        2.4.3 隔爆板的仿真分析
        2.4.4 切断销的仿真分析
        2.4.5 弹片的仿真分析
    2.5 MEMS安保机构的制作
        2.5.1 MEMS制造工艺介绍
        2.5.2 安保机构的制作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MEMS平面微弹簧的性能分析
    3.1 平面微弹簧的选择
    3.2 平面微弹簧的应力分析
        3.2.1 微弹簧的受力分析
        3.2.2 微弹簧的应力公式
        3.2.3 微弹簧的应力仿真分析
        3.2.4 微弹簧的实验验证
    3.3 结构参数对微弹簧性能的影响
        3.3.1 微弹簧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2 线宽对微弹簧性能的影响
        3.3.3 间隙对微弹簧性能的影响
        3.3.4 直梁长度对微弹簧性能的影响
        3.3.5 厚度对微弹簧性能的影响
        3.3.6 载荷对微弹簧性能的影响
        3.3.7 灵敏度分析
    3.4 微弹簧的设计流程规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EMS安全系统的集成
    4.1 .MEMS安全系统集成方案
    4.2 集成壳体结构设计
        4.2.1 内壳体结构
        4.2.2 外壳体结构
        4.2.3 壳体的仿真分析
    4.3 微小型传爆序列设计
        4.3.1 微小传爆序列
        4.3.2 结构设计
    4.4 控制电路设计
        4.4.1 功能描述
        4.4.2 接口关系
        4.4.3 工作时序
        4.4.4 电路系统总体方案
    4.5 安全控制电路试验
        4.5.1 .开发环境简介
        4.5.2 ARM器件选用
    4.6 MEMS集成系统试验
        4.6.1 原理样机
        4.6.2 发射模拟试验
        4.6.3 跌落模拟试验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水平转盘上的摩擦力问题归类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绳牵连的多个物体的转动
2 有绳牵连的单个物体的转动
3 有绳牵连的多个物体的转动
4 总结

四、常见弹簧连接体的临界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气井免钢丝绳投捞井下节流器的设计及性能研究[D]. 马广.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高考和高中竞赛的物理试题比较研究 ——以力学部分为例[D]. 何恩阳. 西南大学, 2020(05)
  • [3]燃气轮机周向拉杆转子连接刚度对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D]. 张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4]提高高中生物理力学建模能力的微课设计与应用[D]. 商彩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一力学问题教学策略研究[D]. 李雪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高中物理受力分析困难归因及解决策略研究[D]. 张芳妮.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倪湛. 西南大学, 2020(01)
  • [8]连接弹簧的连接体分离问题的再剖析[J]. 刘大明,江秀梅. 理科考试研究, 2020(07)
  • [9]引信用MEMS安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 邹显楠.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10]水平转盘上的摩擦力问题归类解析[J]. 郑金. 高中数理化, 2019(Z2)

标签:;  ;  ;  ;  ;  

常见弹簧连接器的关键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