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鉴定论文-李倩,丁双阳,朱奎

肠道菌群鉴定论文-李倩,丁双阳,朱奎

导读:本文包含了肠道菌群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生素,肠道菌群,MOLDI-TOF-MS

肠道菌群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丁双阳,朱奎[1](2019)在《MOLDI-TOF-MS法鉴定和分析抗生素作用后小鼠肠道菌群》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人类和动物的肠道菌群改变,而肠道菌群是维系动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许多疾病。[目的]为了探究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构建了快速鉴定菌株的MOLDI-TOF-MS方法,分析抗生素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方法]选择6-8周龄小鼠,随机分为叁组,每组10只分为对照组(0.9%氯化钠),氨苄西林(100 mg kg~(-1))处理组以及利奈唑胺(100mgkg~(-1))处理组,药物灌胃后第1、3、5、7、14天采小鼠粪便及盲肠内容物分离菌株,使用MOLDI-TOF-MS进行菌株鉴定并进行分析。[结果]从小鼠粪便中分离出188株菌,使用MOLDI-TOF-MS的方法鉴出141株菌,检出率为75%。与对照组相比,利奈唑胺处理组菌群结构较单一,原本为优势菌群的肠球菌属菌株数量降低,厚壁菌门等发挥益生作用的菌株减少。[结论]MOLDI-TOF-MS法可以快速和准确的鉴定小鼠的肠道菌群,抗生素的使用导致小鼠肠道菌群构成失衡,破坏肠道菌群多样性,抑制肠道优势菌群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贾庆喜,邢竹青,孙也,王艳萍[2](2019)在《马乳酒样乳杆菌(XL10)的分离、鉴定及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藏开菲尔粒为原料,从中筛选出一株马乳酒样乳杆菌XL10,对其进行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并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XL10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XL10菌株能够促进小鼠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繁殖。结果表明XL10菌株具有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健康的潜能。(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林高杰,陈贺佳,何松,王瑾[3](2018)在《大鼠矽肺模型肠道菌群初级分离培养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矽肺是尘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以肺部广泛的结节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发病机制较为复杂[1]。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存在关系,其中哮喘、肺炎和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也发现肠道菌群存在着重要的作用[2]。矽肺病作为肺部疾病的一种,伴有咳嗽和呼吸不畅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因此,研究肠道菌群中的关键菌和矽肺的关系,可以为了解矽肺病的致病机制以及治疗肺部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8年12期)

周彦宏,李虹甫,陈思涵,林官根,刘昕宇[4](2018)在《婴儿肠道菌群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传统培养方法与基于PacBio Sequel平台的单分子实时(Single-molecule real-time,SMRT)叁代测序技术,对中国婴儿肠道菌群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分析其多样性,同时探究抗生素治疗对婴儿肠道乳酸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稀释涂布法培养分离粪便样品菌落,运用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菌株,并分析不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提取整体粪便样品的基因组DNA进行16S rDNA全长SMRT测序,利用QIIME、Mothur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进行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婴儿肠道菌群中乳酸菌丰度及多样性普遍较低,传统培养方法分离出7种共32株乳酸菌,经鉴定为Lactobacillus rhamnosus、Enterococcus faecalis、L.gasseri、L.plantarum、L.casei、Pediococcus pentosaceus与Bifidobacterium longum; SMRT测序技术共获得11种乳酸菌,分别为L. rhamnosus、E.faecalis、L. gasseri、L. casei、P. pentosaceus、L. paracasei、L. salivarius、L. paraplantarum、L. porcinae、B. pseudocatenulatum、B.longum。其中,抗生素组仅分离检测到2种乳酸菌,分别为L.porcinae和E.faecalis。传统培养方法与SMRT测序技术对婴儿肠道菌群中乳酸菌多样性的分析存在差异,且抗生素的使用会降低婴儿肠道菌群中乳酸菌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19期)

蔚晓敏,武晓丽,杨栋,裘梁,吴姚平[5](2018)在《高田村长寿老人肠道菌群中的抗氧化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离筛选与长寿相关的乳酸菌,了解长寿机制,以高田村长寿老人的粪便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粪便微生物群落的16S r RNA的V4高变区进行测序,并注释序列物种,分析该地区居民肠道中共有的菌属;用MRS选择培养基,从长寿老人粪便中分离筛选该地区共有的乳酸菌,并评价菌株对模拟胃液,肠液的耐受性,同时评价菌株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共有345 OTU为地区各年龄段居民肠道所共有,分离到的1株发酵乳杆菌1014,对模拟胃液,模拟肠液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并且发酵上清具有较高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本文中的实验结果有助于揭示长寿现象,所筛选的菌株也可作为微生物制剂的潜在开发菌株。(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牟英玉[6](2017)在《高产奶牛肠道菌群典型特征鉴定及瘤胃代谢产物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瘤胃菌群是反刍动物营养和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机体的第二基因组,影响宿主的代谢表型和生产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高产奶牛和低产奶牛的肠道菌群差异和瘤胃代谢物组成差异,以及高产奶牛和崂山奶山羊、鲁西黄牛、渤海黑牛的瘤胃液菌群差异,试图确定高产奶牛的肠道菌群典型特征及瘤胃代谢物组成特点。试验的第一部分,选取日粮相同、饲养环境一致的高产荷斯坦奶牛和低产荷斯坦奶牛共11对,每对奶牛的年龄、胎次相同,泌乳天数相近。对所有的瘤胃液样品和粪样进行16S rDNA基因组测序,以确定它们的瘤胃微生物组成差异。同时对瘤胃液样品进行LC-MS代谢组学分析。与低产奶牛相比,高产奶牛瘤胃液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含量显着升高(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SR1,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含量显着下降(P<0.05)。高产奶牛粪样和低产奶牛粪样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的门种类(P>0.05)。在属水平上,与低产奶牛相比,高产奶牛瘤胃液中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毛螺菌属(Lachnospira)和小杆菌属(Dialister)的相对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普氏菌属(Prevotella),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粪球菌属(Coprococcus),YRC22,CF231,02d06,厌氧原体属(Anaeroplasma),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和反刍杆菌属的相对含量显着下降(P<0.05)。而相对于低产奶牛粪样,高产奶牛粪样中5-7N15,Dorea,萨特氏菌属(Sutterella)和厌氧原体属(Anaeroplasma)的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0.05)。高产奶牛和低产奶牛间共检测到92个差异代谢物。与低产奶牛相比,高产奶牛瘤胃液中含量显着升高的代谢物有十种,包括6α-氟孕-4-烯-3,20-二酮;3-辛酰基-4-羟基苯甲酸酯;吡啶酰胺;化合物III(S);1,2-二肉豆蔻基-sn-甘油;7,10,13,16-二十二碳四烯酸;乳酸亚铁;6-Deoxyerythronolide B;维生素D2;L-橄榄酰-松树脂。除去这十种化合物,剩下的其它差异代谢产物都是在高产奶牛上显着下调的。代谢途径分析表明,高产奶牛显着上调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类固醇合成,以及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而高产奶牛显着下调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核苷酸代谢,能量代谢,脂类代谢和某些抗生素的合成。在试验的第二部分,选择健康的崂山奶山羊和鲁西黄牛各六头,渤海黑牛五头。分别取其瘤胃液并进行16S rDNA测序。然后我们选择第一部分试验中,高产、低产奶牛六组,与奶山羊、黑牛和黄牛数据一起进行信息分析。以确定高产奶牛与奶山羊、黑牛和黄牛的瘤胃菌群差异。总的来说,高产奶牛与奶山羊、黑牛和黄牛的瘤胃菌群存在显着差异,但黑牛和黄牛的菌群组成基本相似。在门水平上,与崂山奶山羊、渤海黑牛和鲁西黄牛相比,高产奶牛瘤胃液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柔膜菌门(Tenericu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粘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的相对含量显着下降(P<0.05)。在属水平,与崂山奶山羊、渤海黑牛和鲁西黄牛相比,高产奶牛均显着上调的属包括密螺旋体属(Treponema),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粪球菌属(Coprococcus),Shuttleworthia,毛螺菌属(Lachnospira)和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P<0.05);均显着下调的属包括CF231,02d06,颤螺菌属(Oscillospira),RFN20,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和SHD-231(P<0.05)。高产奶牛和黑牛、黄牛相比,还存在某些显着差异的属,但这些属在奶山羊和高产奶牛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奶牛与低产奶牛、崂山奶山羊、渤海黑牛和鲁西黄牛相比,瘤胃液菌群存在显着差异,且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某些菌群的相对含量上。高产奶牛与低产奶牛相比,瘤胃液代谢产物存在显着差异,且这些差异的代谢物主要参与的代谢途径包括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类固醇合成、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核苷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肪代谢和某些抗生素的合成。(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4-28)

聂远洋,邓岳,刘戎梅,官久强,罗晓林[7](2016)在《不同年龄麦洼牦牛肠道菌群的分离鉴定及其群落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麦洼牦牛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同时获得具有潜在益生菌活性和应用可能性的肠道菌株,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分离麦洼牦牛肠道细菌并进行16S r DNA分子鉴定,同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不同年龄麦洼牦牛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功能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从不同年龄麦洼牦牛大肠内容物中共分离到90株细菌,其中3株归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4株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23株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分离到的34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14株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细菌具有潜在益生菌活性,可作为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补饲麦洼牦牛;对DGGE图谱的UPGMA聚类、PCA和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不同年龄的麦洼牦牛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有差异,相同年龄的个体相似度较高,而不同年龄的个体相似度较小,较大年龄(2.5和3.5岁)的牦牛肠道菌群多样性大于较小年龄个体(0.5和1.5岁),且分布更均匀,肠道菌群随宿主年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并趋于稳定的过程;DGGE条带的物种鉴定结果表明,大部分条带为未(能)培养细菌,PCR-DGGE与分离培养法结合可以很好地表征麦洼牦牛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6年12期)

赖婧,倪学勤,曾东,王鹤松,潘康成[8](2016)在《PCR-DGGE手段鉴定伪无菌小鼠定植大熊猫肠道菌群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一种被高度重视的保护动物,完善对其肠道菌群的研究手段对于大熊猫生理机能、病理分析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尽管对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研究日益深入,由于其自身的稀有及政策的限制,绝大部分研究依旧集中于对大熊猫所排泄出的粪便,并以此推测动物机体内部的情况,这一限制直接导致研究的严谨性受损,并彻底限制了对其菌群结构进行人为调控研究的可能性。近年来,通过转移某种动物的肠道菌群至另外一类更易操作的动物体内,形成诸如肠道菌群人源化小鼠等技术开始逐渐成熟,并提供合理的参考。在珍稀动物领域,该方法为大熊猫等保护动物进行在体实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可能。本实验使用抗生素处理小鼠的肠道来得到伪无菌小鼠,并接种定植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结合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术,旨在得到更符合大熊猫肠道菌群特征的小鼠模型,为开展研究研究大熊猫的体内机制探寻动物模型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择了10只成年健康大熊猫的粪便样本(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取各自的粪便菌群DNA以及混合样本后的粪便菌群DNA,利用PCR-DGGE技术,得到条带后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分析其菌群结构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差别;选择20只四周龄左右雌性昆明小鼠,饲喂一周缓冲后,连续灌喂五天链霉素,一日两次,随后分为两组(单次组及多次组),分别接种一次及叁次(每日一次)混合的大熊猫粪便细菌悬液,选取造模后第叁天的粪便,进行PCR-DGGE分析,比对两试验组以及大熊猫粪便菌群的菌群结构相似性及多样性差异。试验结果如下:1.混合后的熊猫粪便菌群均一性高,且相似度(>95%)远高于单只熊猫的平均相似度(74%),更加符合造模的条件,因此在后续实验中选择使用混合的大熊猫粪便样品进行菌群移植;2.造模后小鼠粪便菌群与熊猫粪便菌群的平均相似度显着提高,达到36%以上,显着高于普通小鼠与大熊猫粪便的菌群相似度对比值;3.通过组间比较,多次灌喂的小鼠粪便菌群的组间相似性(70%)显着高于单次灌喂组(低于50%),组间更加稳定;多次灌喂的结果,条带数间的差异显着低于单次灌喂(P<0.05),稳定性明显提升。结论:利用抗生素处理得到的伪无菌小鼠,可以用于建造大熊猫源化的小鼠肠道模型,并且多次灌喂可以使得模型更加稳定。该实验结果将为后续开展更为严谨和深入的大熊猫源化小鼠模型建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1-04)

王鹏旭,周春卫,齐文,赵丽珠,申慧玲[9](2016)在《去氢毛钩藤碱在大鼠体外肠道菌群中代谢产物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去氢毛钩藤碱在大鼠体外肠道菌群中的代谢途径,阐明肠道菌群对去氢毛钩藤碱吸收和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UPLC/Q-TOF MS技术,鉴定并推测了去氢毛钩藤碱在大鼠体外肠道菌群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采用HS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乙腈(A)-体积分数0.2%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 L·min-1,采用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检测。结果通过色谱保留时间及质谱碎片等信息,在大鼠肠道菌群中鉴定了原型化合物去氢毛钩藤碱,以及经还原、氮氧化和羟基化反应后得到的3个微量代谢产物。结论建立了采用UPLC/Q-TOF MS技术鉴定去氢毛钩藤碱在大鼠体外肠道菌群中代谢产物的方法,为吲哚类生物碱在体内吸收和代谢机制的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李冠楠,夏雪娟,SENDEGEYA,Parfait,何石宝,郭东东[10](2016)在《蚕用益生芽孢杆菌SWL-19的筛选鉴定及其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对家蚕(Bombyx mori)具有益生作用的芽孢杆菌,改善家蚕肠道微环境,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方法】采用高温选育法对家蚕肠道内的芽孢杆菌进行初筛;以产胞外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及能在肠道定殖为基础,结合溶血试验、抗生素药敏试验和产消化酶能力大小等对芽孢杆菌进行复筛。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菌种,再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检测其在家蚕肠道内定殖情况及其对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共从57株细菌中筛选出两株能同时产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且不产生溶血现象的芽孢杆菌SWL-17和SWL-19。14种抗生素药敏纸片检测结果表明,二者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敏感,且敏感程度基本相同。除SWL-19不能利用蔗糖发酵外,两个株菌的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产酸产气、柠檬酸利用、葡萄糖发酵、硝酸盐还原和V-P等生理生化特性均相同。二者生长速度相同,但菌落形态特征差异较大。SWL-17的菌落形态为淡黄色,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而SWL-19的菌落形态为乳白色不透明,表面扁平干燥,边缘不整齐。SWL-17产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能力分别为(1.62±0.04)、(2.12±0.11)、(1.87±0.03)和(1.43±0.03),SWL-1的产酶能力分别为(2.91±0.05)、(2.43±0.04)、(3.24±0.12)和(3.48±0.10)。因此SWL-19具有较高的产消化酶能力,且除脂肪酶外,其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淀粉酶的能力均显着性高于SWL-17(P<0.05)。细菌16S 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WL-17和SWL-19分别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且SWL-19具有更清楚的遗传背景,适于进行后续试验。进一步DGGE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家蚕肠道内的优势菌群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细菌,而外源性添加菌株SWL-19后能使家蚕肠道内的芽孢杆菌属和肠杆菌属细菌成为优势菌群,说明芽孢杆菌SWL-19能在家蚕肠道内定殖,并且能改变家蚕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多样性。【结论】家蚕益生芽孢杆菌的筛选为研发蚕用复合微生态制剂提供菌株资源,在蚕业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期刊2016-07-01)

肠道菌群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西藏开菲尔粒为原料,从中筛选出一株马乳酒样乳杆菌XL10,对其进行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并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XL10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XL10菌株能够促进小鼠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繁殖。结果表明XL10菌株具有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肠道健康的潜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道菌群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李倩,丁双阳,朱奎.MOLDI-TOF-MS法鉴定和分析抗生素作用后小鼠肠道菌群[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2].贾庆喜,邢竹青,孙也,王艳萍.马乳酒样乳杆菌(XL10)的分离、鉴定及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3].林高杰,陈贺佳,何松,王瑾.大鼠矽肺模型肠道菌群初级分离培养及鉴定[J].现代养生.2018

[4].周彦宏,李虹甫,陈思涵,林官根,刘昕宇.婴儿肠道菌群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多样性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8

[5].蔚晓敏,武晓丽,杨栋,裘梁,吴姚平.高田村长寿老人肠道菌群中的抗氧化乳酸菌分离鉴定及评价[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6].牟英玉.高产奶牛肠道菌群典型特征鉴定及瘤胃代谢产物组成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7

[7].聂远洋,邓岳,刘戎梅,官久强,罗晓林.不同年龄麦洼牦牛肠道菌群的分离鉴定及其群落结构的变化[J].中国测试.2016

[8].赖婧,倪学勤,曾东,王鹤松,潘康成.PCR-DGGE手段鉴定伪无菌小鼠定植大熊猫肠道菌群的效果研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9].王鹏旭,周春卫,齐文,赵丽珠,申慧玲.去氢毛钩藤碱在大鼠体外肠道菌群中代谢产物的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6

[10].李冠楠,夏雪娟,SENDEGEYA,Parfait,何石宝,郭东东.蚕用益生芽孢杆菌SWL-19的筛选鉴定及其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C].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6

标签:;  ;  ;  

肠道菌群鉴定论文-李倩,丁双阳,朱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