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血管论文-王庆虎,杨少雄,许怡隽,龚晓波

分叉血管论文-王庆虎,杨少雄,许怡隽,龚晓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叉血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分叉,残余应力,弹性剪切应力

分叉血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虎,杨少雄,许怡隽,龚晓波[1](2019)在《颈动脉分叉处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体内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颈动脉分叉处血管斑块的体内应力分布,为颈动脉分叉处血管斑块破裂行为的研究和诊断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力学机理参考。方法基于人体颈动脉分叉血管的平均几何参数,建立叁维颈动脉分叉血管及其斑块的几何模型,通过"热-结构"耦合重建颈动脉分叉血管及其斑块的残余应力,并计算血压和血流分别作用下颈动脉分叉处血管斑块的体内应力。结果斑块的肩部同时存在着最大主应力和弹性剪切应力的应力集中。斑块肩部的弹性剪切应力随着狭窄率增大或血压升高均增加。斑块上游区域的流体壁面切应力明显高于斑块下游区域,斑块下游区域的振荡剪切指数则显着大于上游区域。且斑块的弹性剪切应力和流体壁面切应力大小随着狭窄率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斑块从内部中心位置到壁面肩部承受着非均匀的应力分布,血管严重狭窄时"内压外拉"的受力状态更容易导致斑块破裂。随着血压的变化,斑块结构应力的周期性变化可能使斑块产生结构疲劳,增加破裂风险。斑块上下游区域流体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可能是斑块上下游组分、易损程度等性质不同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罗永百,黄欣,钟钟,冯家豪,李晶瑾[2](2019)在《血管内超声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1年随访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IVUS评估后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7 mm~2或斑块负荷≤56.0%时,采用单支架术式处理,观察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及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若患者不满足上述条件,则采用双支架技术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血运重建。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显示,54例患者平均左主干直径狭窄(58.2±15.1)%,左前降支开口直径狭窄(79.0±11.1)%,回旋支开口直径狭窄(47.2±11.2)%。IVUS检查提示,术前回旋支开口负性重构指数为(0.9±0.2),有45例(83.3%)发生负性重构。术后左主干最小管腔直径[(3.7±1.1)mm比(2.8±1.1)mm,P=0.032]、管腔面积[(10.1±1.6)mm~2比(5.0±1.1)mm~2,P=0.011],术后前降支开口最小管腔直径[(3.1±1.2)mm比(2.5±1.9)mm,P=0.041]、管腔面积[(7.9±1.4)mm~2比(3.2±1.3)mm~2,P=0.026],左回旋支开口斑块负荷[(50.7±10.6)%比(45.6±10.0)%,P=0.043]、外弹力膜偏心指数[(1.47±0.06)%比(1.24±0.08)%,P=0.018]均显着大于术前数值,而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5±1.1)mm2比(4.0±1.1)mm~2,P=0.026]小于术前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均完成左前降支到左主干单支架术式治疗,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减慢4例(7.4%),其中1例(1.9%)出现分支闭塞。随访1年时因再发心绞痛再住院5例,其中2例由于左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运重建,1例因左回旋支中段原有病变加重行血运重建。结论 IVUS指导下对特定的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行单支架处理可能是安全、可行的。(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杨昊翰[3](2019)在《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及对DR crush双支架技术应用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目的:较大的分支血管(side branch,SB)闭塞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阐明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大分支血管闭塞事件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了累及较大分支血管的分叉病变并接受PCI治疗的连续患者。收集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PCI手术情况、冠脉造影定量分析数据等,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主支血管(MV)支架置入后的SB闭塞的定义为分支血管无血流或TIMI血流分级下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52例分叉病变,共32例(占4.91%)发生SB闭塞,其中无血流18例,TIMI血流分级下降14例。多因素分析显示,MV/SB直径比(比值比[OR]:7.71;95%置信区间[CI]:1.53-38.85;P=0.01)、分叉角度(OR:1.03;95%CI:1.02-1.05;P<0.01)、MV 支架置入前 SB 直径狭窄率(OR:1.05;95%CI:1.03-1.07;P<0.01)、MV 支架置入前 SB 的 TIMI 血流分级(OR:3.59;95%CI:1.48-8.72;P<0.01)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R:1.06;95%CI:1.02-1.11;P<0.01)均为SB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临床与冠脉造影相关的多项因素中,MV/SB直径比、分叉角度、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前分支血管直径狭窄率及TIMI血流分级以及LVEF对于MV支架置入后的大分支闭塞事件具有预测作用。第二部分DR crush双支架技术及其两年随访的临床效果目的:描述DR crush双支架技术(一种新型改良挤压术)的手术细节,并报告接受该手术的患者的临床结果。背景:在复杂分叉病变的治疗中,需要使用选择性双支架技术,即在主支血管(MV)支架置入前对分支进行支架置入,并保持分支血管(SB)血流通畅。方法: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研究了 48位接受DR crush术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涉及49处分叉病变。进行基线、术后和随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并对随访时的手术特征和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大多数患者(60.4%,29/48)患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大多数分叉病变(77.6%,38/49)分为Medina 1,1,1(主支近侧、远侧、分支有病变)。所有患者都成功地进行了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主支血管和分支血管均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3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一例出现主支血管和分支出现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50%的情况。在平均2.4年的随访期间,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为2.1%,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1%。在此期间没有患者死亡。结论:DR crush双支架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支架术中是可行的。接受该手术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发现,有必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魏婉婉[4](2019)在《眼底血管影像中分叉交叉点的判别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全球财富日益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所有影响血管网络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变得越来越普遍。因此,血管的检查对这些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至关重要。眼底血管系统在分叉和交叉处的几何特性如交叉角度、血管宽度和分叉不对称性等都是判断眼底血管是否健康的指标。同时根据分叉点的位置对眼底血管分级后,可以通过检测眼底异常情况位置所对应的血管等级,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提供辅助依据,一般而言,等级越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就越高。并且,对分叉和交叉点的判别是进行基于特征或非刚性的图像配准、图像拼接、血管分级和生物识别安全应用等的基础和依据。在这些情况中,分叉点和交叉点都是关键的标识点。分叉点是指血管在流通中产生分叉的点,交叉点指两条空间不相交的血管在荧光造影图或彩色图上投影所产生的点。如果要使用分叉交叉点的诊断信息,那么首先要准确的定位并区分它们。依据以上描述,本论文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一是分析眼底血管影像分叉交叉点判别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归纳概括分叉交叉点判别的关键技术;二是对眼底血管影像中分叉交叉点的提取。经过图像预处理、血管分割、图像填充、断点连接和骨骼化等操作之后,使用卷积操作检测结点,并提出依据最大血管壁宽度进行错误分叉点合并的改进方法,最终得到所有结点的位置信息,实验表明改进的方法比目前最好结果提高了2%的精确度;叁是对眼底血管影像中分叉交叉点的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迁移学习的眼底血管分叉点和交叉点的分类算法,通过制作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传统方法和辅助适配扩充后,基于神经网络Inception-v3构建了一个迁移学习网络模型,提高了分叉交叉点分类的精确度和效率,最终在复杂交叉点的分类上比最新结果提高了3%的准确率。四是针对分叉交叉点的提取和分类均提出了误差点的修复操作,结合血管流通信息,避免仅适用结点局部特征导致的误判。本文提出的算法和改进在临床医学图像和公开数据集上均进行了实验,并且引入了几种对比方法。与目前最好的结果相比,本文提出的结点提取方法在几个评价指标上均得到了提高,提出的分类算法在复杂交叉点上也得到了精度提升。此后将把研究重点放在如何不依赖血管分割,而在原图上直接进行结点判别。(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刘磊[5](2019)在《血管内超声在分叉病变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IVUS评价分析分叉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局限和不足,为分叉病变术式的选择及术后效果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IVUS+CAG评估病变组和仅CAG评估组,每组各20例。分析两组间的术式选择差异、后扩张比例及1年内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在IVUS+CAG指导下的分叉病变术式选择为单支架(65%)双支架(35%),仅CAG评估组的分叉病变术式选择为单支架(55%)双支架(45%); IVUS指导下的支架后扩张比例明显高于仅CAG指导下的比例(P<0.05)。IVUS指导下的PCI术后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CAG组(P<0.05)。结论单纯CAG指导分叉病变的诊疗存在局限性,联合IVUS可大大提高分叉病变诊疗的精准度。(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孙小燕,赵东坡[6](2018)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月12月于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心内科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脉分叉病变患者83例为研究组,并选取于我院就诊冠脉造影狭窄小于70%的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进行Crush技术的介入术,术后在给予双联抗栓治疗基础上持续给予替罗非班,并根据术后1年期间是否出现冠脉再狭窄分再狭窄组(20例)和正常组(63例)。对照组在入组后次日,研究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检测血清VCAM-1和hs-CRP水平,同期检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心排量(CO)。结果研究组术前较对照组血清VCAM-1、hs-CRP及HR水平显着升高,MAP及CO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 d和术后1年研究组患者血清VCAM-1、hs-CRP及HR水平显着降低,MAP和CO水平显着升高(P<0.05);术后再狭窄组在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的血清VCAM-1、hs-CRP和HR高于同期正常组,而MAP和CO低于高于同期正常组(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VCAM-1和hs-CRP水平与再狭窄和HR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MAP、CO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脉分叉病变患者经支架介入和抗血小板治疗后,患者血清VCAM-1和hs-CRP水平变化与术后再狭窄、血流动力学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冠脉分叉病变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鲍觅夏,周平,郭凤,王佳[7](2019)在《过载负荷下分叉血管的流动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人体对于过载负荷的大小具有一定的耐受极限,超过一定强度时会对人体造成损伤,过载对人体血管流动过程的影响是载人航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目的:针对典型的颈部动脉简化分叉叁维血管模型进行了非常规重力载荷下的脉动流血管流动形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根据人体的正常脉搏周期,计算过程设定0.85 s为一个血液脉动供给周期。对于分叉血管(基于人体颈部动脉分支血管的几何特征进行刚性简化),假设正常状态下主血管与分支血管流量分配为7∶3。基于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通过在控制方程动量源项中添加重力载荷的方法(过载方向X+,过载大小为1 G;过载方向Y+,过载大小为2 G),分析重力过载效应对人体典型血管流动特征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获得了重力过载下的瞬态流场结构、壁面剪切应力的变化情况。由于受到Y+方向过载的影响,分叉血管在不同时刻在流速分布、回流区域大小、剪切应力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2)超重负荷效应下,分叉位置分支血管内壁面处形成了明显的分离区域且血液流量明显变大,造成主血管段内血液流量减少且发生严重的回流现象;(3)在超重负荷的影响下分支血管段壁面剪切应力明显大于主血管段壁面剪切应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俊辉,鲁锦国,王雪丽[8](2018)在《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冠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中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将入组的84例患者分为DCB血管成形术治疗组(DCB组)38例和切割球囊(cutting balloon,CB)血管成形术治疗组(CB组)46例。分析比较两组术中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DCB组扩张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为(2.02±0.44)mm,直径狭窄率为(21.87±10.54)%,与CB组的(2.11±0.32)mm、(22.65±11.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DCB组的MLD(1.88±0.21)mm,明显高于CB组的(1.23±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直径狭窄率(31.20±18.47)%,显着低于CB组的(48.65±2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再狭窄率10.53%,低于CB组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治疗中,DCB与CB治疗相比,即刻效果相似但远期疗效优于CB。(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28期)

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9](2018)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5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情况,同时依次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结果 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24.21%(23/95);依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分叉角度、斑块分布同侧、斑块不规则、主支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分支TIMI血流分级及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比(MV/SB)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结论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合并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高分叉角度、斑块分布同侧、斑块形状不规则、主支和分支TIMI血流分级低及MV/SB大会增加患者发生分支血管闭塞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刘德超,刘喜[10](2018)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边支血管直径小于2.5mm介入处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冠心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一直是国内外介入专家较为棘手的问题,而目前临床对于边支保护的介入治疗手段繁多,如何更好的选择手术方式目前仍是广大介入医师讨论的热点。本文就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边支血管直径小于2.5mm的介入手术方式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68期)

分叉血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经IVUS评估后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7 mm~2或斑块负荷≤56.0%时,采用单支架术式处理,观察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及1年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若患者不满足上述条件,则采用双支架技术或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进行血运重建。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显示,54例患者平均左主干直径狭窄(58.2±15.1)%,左前降支开口直径狭窄(79.0±11.1)%,回旋支开口直径狭窄(47.2±11.2)%。IVUS检查提示,术前回旋支开口负性重构指数为(0.9±0.2),有45例(83.3%)发生负性重构。术后左主干最小管腔直径[(3.7±1.1)mm比(2.8±1.1)mm,P=0.032]、管腔面积[(10.1±1.6)mm~2比(5.0±1.1)mm~2,P=0.011],术后前降支开口最小管腔直径[(3.1±1.2)mm比(2.5±1.9)mm,P=0.041]、管腔面积[(7.9±1.4)mm~2比(3.2±1.3)mm~2,P=0.026],左回旋支开口斑块负荷[(50.7±10.6)%比(45.6±10.0)%,P=0.043]、外弹力膜偏心指数[(1.47±0.06)%比(1.24±0.08)%,P=0.018]均显着大于术前数值,而左回旋支开口管腔面积[(3.5±1.1)mm2比(4.0±1.1)mm~2,P=0.026]小于术前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均完成左前降支到左主干单支架术式治疗,术后即刻边支血流减慢4例(7.4%),其中1例(1.9%)出现分支闭塞。随访1年时因再发心绞痛再住院5例,其中2例由于左前降支支架内再狭窄而行血运重建,1例因左回旋支中段原有病变加重行血运重建。结论 IVUS指导下对特定的左主干末端真性分叉病变行单支架处理可能是安全、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叉血管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庆虎,杨少雄,许怡隽,龚晓波.颈动脉分叉处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体内应力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

[2].罗永百,黄欣,钟钟,冯家豪,李晶瑾.血管内超声指导单支架术式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1年随访结果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9

[3].杨昊翰.冠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分支闭塞的预测因素及对DRcrush双支架技术应用的初步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4].魏婉婉.眼底血管影像中分叉交叉点的判别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刘磊.血管内超声在分叉病变诊疗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6].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孙小燕,赵东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8

[7].鲍觅夏,周平,郭凤,王佳.过载负荷下分叉血管的流动数值模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8].刘俊辉,鲁锦国,王雪丽.药物涂层球囊在冠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8

[9].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8

[10].刘德超,刘喜.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边支血管直径小于2.5mm介入处理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标签:;  ;  ;  ;  

分叉血管论文-王庆虎,杨少雄,许怡隽,龚晓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