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模式论文-王楠楠,劳军,丁文乔

变异模式论文-王楠楠,劳军,丁文乔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异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BOPPPS模式,智慧课堂,遗传学

变异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楠,劳军,丁文乔[1](2019)在《基于BOPPPS模式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以“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遗传学是一门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和核心课。智慧课堂是通过先进的智慧教学模式的课堂教与学行为,是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BOPPPS模式的核心即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BOPPPS模式的智慧课堂,是"遗传学"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7期)

杨彬[2](2019)在《多学科模式下早期乳腺癌治疗变异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是发达国家乳腺癌的标准管理模式,但在我国仍处于早期实践阶段。本研究分析多学科模式下早期乳腺癌治疗变异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于山西大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经MDT讨论制定治疗方案的53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MDT团队由乳腺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和乳腺专科护士组成。专家制定的MDT治疗方案与患者实际接受的治疗之间的不一致定义为治疗变异。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MDT模式下治疗变异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56例(29.4%)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变异。老年患者、农合医保患者、有家族史患者、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更易发生治疗变异。与40岁以下人群相比,70岁及以上的患者发生变异的概率增加了3.9倍(95%CI:1.3-12.5,P=0.02);与新农合相比,省市医保发生变异的风险降低了60%(95%CI:0.2-0.7,P=0.001);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生变异的风险增加3.5倍(95%CI:1.2-10.2,P=0.02);与HR+/HER2-的乳腺癌患者相比,HR-/HER2+和HR+/HER2+患者的变异率增加了11.9倍和14.2倍(95%CI:5.7-24.7,P<0.001;95%CI:6.6-30.7,P<0.001);TNM分期每增加一个等级,患者发生变异的概率就增加了1.9倍(95%CI:1.3-2.8,P=0.001)。结论:虽然MDT模式显着改善了我国中-低收入地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结果,但MDT决策不一致率明显偏高,因此,需要加强MDT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管理,采取措施确保遵守MDT决策,例如:加强乳腺癌疾病筛查宣传,提高大病医保报销比例,开展综合性医院全程全方位管理模式以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得MDT模式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6)

魏雨晴[3](2019)在《基于二代测序检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s治疗后叁种疾病进展模式的基因变异和生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于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多项研究均证实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的疗效显着优于传统含铂双药化疗方案。然而,大多数患者在用EGFR-TKIs治疗9-13个月后不可避免地产生耐药性。随着对肺癌分子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和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基因水平上对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更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基于二代测序检测技术(NGS),旨在探讨NSCLC患者接受EGFR-TKIs治疗后出现叁种不同疾病进展模式(原发灶进展、转移灶进展、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进展)的临床特征、基因变异差异、生存分析及后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0月于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接受EGFR-TKIs治疗的NSCLC患者资料。设定纳入条件包括:1、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为进展期NSCLC;2、经第一代/二代/叁代EGFR-TKIs治疗后出现影像学进展;3、病灶进展后行NGS检测。最终有41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本研究中,根据这41例患者影像学进展特点分为叁组:原发灶进展组、转移灶进展组、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进展组,获取41例患者的NGS检测结果分析叁组基因表达异质性。此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我们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叁种不同疾病进展模式的临床特征和EGFR-TKIs治疗疗效,深度分析叁种不同疾病进展模式的基因表达异质性以及为后续治疗提供临床治疗策略。结果:通过阅读4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为叁组,其中原发灶进展组8例(19.5%),转移灶进展组13例(31.7%),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进展组20例(48.8%)。原发灶进展组的中位PFS为6个月,显着低于转移灶进展组的11个月和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进展组的10个月(P=0.0084)。通过分析EGFR19Del、EGFR L858R、EGRF T790M及TP53四种突变在叁组不同进展模式中的表达情况,发现EGFR19Del突变在叁组中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2),余突变表达无显着相关性。此外,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进展组中基因突变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多于原发灶进展组和转移灶进展组,并且我们在转移灶进展组中未观察到基因扩增。TP53突变是本研究中发现的突变频率最高的基因,占所有突变48.8%(20/41)。原发灶进展组中的TP53突变位点主要在6号和8号外显子,而转移灶进展组和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进展组中TP53突变位点均位于4/5/6/7/8号外显子上。Cox多因素和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分期、血小板计数、基线EGFR突变及治疗方案均不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研究探索了NSCLC患者EGFR-TKIs治疗后叁种新的疾病进展模式。相较于原发灶进展组,在转移灶进展组和原发灶及转移灶均进展组中均能观察到PFS的显着获益,这对未来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龚会莲,胡胜强[4](2019)在《智库与政府关系对政策研究产品交易模式变异的影响:智库独立性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独立性是智库普遍具有的根本属性之一,还是脱离决策环境对美式智库的一种非理性"迷思",就此问题的回答对我国智库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在政府主导的决策环境下,分析并比较了智库与政府基于政策研究产品供需形成的零售(即智库相对政府保持独立)、战略合作(即智库依赖政府)和一体化(即智库隶属于政府)叁种交易模式及其交易效率;继而放松决策环境的限定,简要分析不同决策体制下智库政府关系模式的变异。[结果/结论]发现独立性并非智库的本质属性,只是美国式多元制衡决策体制下智库的适应性特征。而在政府主导决策的体制背景下,智库的独立性不会增加其交易优势。(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艳春[5](2019)在《小说等四语体在语体变异模式中的定位与特征——基于17个语体的语体变异多维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17个语体的语体变异多维度考察,小说等四语体的语体变异模式得到有效识别。在识别出的七个维度中,小说语体的互动、叙事和情感性特征明显。专门科技语体的客观精确信息、专业化说明、逻辑性和复杂语法结构特征突出。通俗科技语体除了复杂语法结构与专门科技语体相近之外,前叁个重要的维度特征都与小说更接近,与专门科技语体却相去甚远。通俗科技与专门科技的语体特征距离远大于小说与通俗科技的语体特征距离,说明表达体式与内容相比对语体特征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传记比较显着的维度特征是叙事性和指向过去时间;小说和通俗科技语体也都具有叙事性特征,但二者的时间指向现在和未来;专门科技语体不存在叙事性特征,也不呈现时间概念。(本文来源于《江汉学术》期刊2019年01期)

王婧,张会芳,靳淼,谢华萍,孔翔羽[6](2019)在《GII.3型诺如病毒GZ31597株变异情况及与受体组织血型抗原结合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诺如病毒(Noroviruses,NoVs)是引起非菌型胃肠炎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为了解我国GII.3型NoVs毒株的变异以及受体结合模式,本研究对来自2015年一起中国广州NoVs胃肠炎暴发的GII.3型毒株GZ31597株进行聚合酶区和完整VP1区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并表达VP1突出区蛋白(P蛋白),通过P蛋白与不同血型唾液样本的酶免疫分析法(EIA)测定实验确定其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结合模式。GZ31597株聚合酶和VP1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GZ31597株为GII.P12/GII.3-SubD基因型(聚合酶/衣壳区),该毒株较先前的GII.3毒株相比,在既是抗原表位又是HBGAs受体结合位点的氨基酸385残基发生了氨基酸转换。根据Western Blotting结果,证实P蛋白成功表达。唾液结合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P蛋白与A、B、AB、O型分泌型以及O型非分泌型唾液均可以结合,但结合值相对低。本研究表明该GII.P12/GII.3-SubD亚型的GII.3毒株在长期的流行过程中,通过氨基酸的转换,改变抗原性和受体结合活性,使GII.3型毒株在人群中继续流行。通过探索GII.3型NoVs在人群中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为GII.3型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俞泓伶[7](2019)在《“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以“染色体变异”一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为例,阐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教学素材的重要性,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发生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9年01期)

魏世超[8](2018)在《以华西雨蛙为例探究地质和气候事件对物种遗传变异模式的相对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事件和气候波动是影响物种遗传变异格局两个重要驱动因子。地质事件导致的生物原有栖息地地形外貌的改变,形成一些阻碍种群扩散的障碍(如:山脊、河谷及平原等),引起种群之间基因流减少,从而导致种群遗传结构产生分化。气候波动同样影响物种种群遗传结构和有效种群大小。气候的波动在更新世(Pleistocene)冰期尤为剧烈,特别是在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这个时期的冰川作用最为强盛,其发挥的相关作用也最强。在寒冷的冰期,冰川或者低温促使物种往南方或者低海拔区域退缩,躲进温暖的生物避难所,不同区域避难所中的种群由于栖息地丧失、基因流减少、遗传漂变、自然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有效种群大小减少和遗传分化;在温暖的间冰期,物种从避难所扩张出来开拓新的生存区域,不同避难所扩张的种群可能在地理上发生接触,表现为有效种群大小增加和二次接触。这种收缩扩张的生存模式,反应在种群历史动态上,并且其种群遗传结构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这两种驱动因子在影响物种遗传变异模式上某一个会占据主导地位,有时也会共同起作用。通常可以通过它们留下的不同遗传印记来判断其影响作用。如果地质事件影响物种遗传变异格局,那么物种的种群遗传支系分化时间通常和古老的地质事件发生时间相吻合。如果更新世气候波动影响物种遗传变异格局,那么物种种群遗传支系分化时间通常和气候事件发生时间相吻合,并且物种的有效种群大小会随着气候波动而产生变化。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并发现了地质事件和气候波动对物种遗传变异格局影响的区域一致性结论。然而,相关研究在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中国西南地区相对缺乏且存在争议。争议点主要在地质事件和气候波动对物种遗传变异格局影响的贡献大小和机制上。中国西南紧邻青藏高原,伴随青藏高原隆升,此区域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结构。物种的种群遗传结构有可能受到地形地貌改变的影响而发生分化。而在更新世冰期,该区域并没有大规模冰川覆盖,相对温和的环境和复杂的地形为物种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地环境。因此有可能更新世气候波动相对于地质事件对中国西南山地物种遗传变异格局影响较小。目前需要更多研究揭示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事件和气候波动对物种遗传变异格局的影响和机制。华西雨蛙(Hyla annectans)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海拔580-2500米的山区稻田附近。其具有环境敏感度高,扩散能力弱以及世代周期短等特征,这使其成为探讨地质事件和气候波动影响物种遗传变异格局的良好研究对象。目前大部分此类研究主要基于线粒体,微卫星和少量的核基因序列。相比于传统分子标记,简化基因组测序SLAF-seq(Specific Length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得到的大量分子标记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准确的遗传信息。我们共采集了覆盖华西雨蛙中国分布区的35个地理种群349个成体样本,采用SLAF-seq获得分子标记并结合物种分布模型探究华西雨蛙种群遗传变异格局的现状以及地形地貌改变和更新世气候波动对华西雨蛙种群遗传变异格局的影响,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简化基因组测序选定限制性内切酶为HaeⅢ+Hpy166Ⅱ,酶切片段长度在414-444bp。酶切效率为89.38%,测序平均Q30为82.78%,平均GC含量为42.06%,显示得到较好的测序结果。共获得478.65M reads数据,平均深度是5.53倍。原始数据包括1 075 515个SLAF标签,其中230 236个是多态性的,扩增得到总的SNPs(单核苷酸多态性)数量为2 303 646个。过滤掉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Minor Allele Frequency)低于0.05,以及在整个35个群体中缺失数据超过20%或在每35个群体中超过40%的SNP,共获得8420个符合条件的SNPs用于种群遗传学分析。(2)我们用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两个指标评估遗传多样性。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范围分别为0.019-0.103和0.026-0.169。华西雨蛙种群遗传多样性展现了较大的差异,遗传多样性最高的种群分布在武陵山脉和云贵高原中东部,而四川西部和横断山脉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低。这可能反应了其种群历史和种群大小的不同。(3)我们利用筛选得到的8420个SNP进行种群结构AMOVA、遗传分化指数FST、系统进化树、Faststructure、PCA、DAPC以及基因流分析。结果表明华西雨蛙呈现高的种群遗传分化水平,AMOVA和遗传分化指数FsST结果显示,种群间呈现显着遗传分化,除了两个地理距离邻近的种群配对(10-11和33-34)FST值不显着外,其他种群配对FST值范围为0.103-0.953都为显着水平(P<0.001)。并且遗传分化和表型分化结果相符,七个遗传支系间(E、C1、C2、N1、N2、W1和W2,详见下面遗传支系描述)在表型和遗传上都具有显着分化:遗传上,七个支系之间的FsST值范围为0.260-0.909都为显着水平(P<0.001)且核基因流较弱;表型上,虽然在体重和体长上并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但是以黑色斑点数量为代表的表型性状在支系之间具有显着差异。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遗传变异显着大于种群内遗传变异(70.98%,P<0.001)。综合系统进化树、Faststructure、PCA和DAPC的检测结果,将35个分布于中国西南山地的华西雨蛙地理种群分为7个遗传支系:E支系包含110个个体分布在武陵山脉,C1、C2支系包含30和40个个体分布在云贵高原中东部,N1、N2支系包含29和20个个体分布在四川西部,W1支系包含90个个体分布在横断山脉,而W2支系包含30个个体分布在云南西部的哀牢山,7个支系互为单系群。另外PCA检测结果还是显示E、N2和W1支系可能具有种群亚结构。(4)另外我们采用IBD(Isolation by Distance)模型分析华西雨蛙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是r2=0.453;P<0.001)。说明地理距离是其种群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5)为了探讨地质事件和支系分化的关系,我们基于前人研究华西雨蛙最近共同祖先(tMRCA)时间为4Mya,使用2130个缺失率小于95%的SNP在SNAPP软件中计算支系分化时间。7个遗传支系的分化时间从3.89Mya到1.73Mya:第一次分裂为E支系和其他支系在3.89Mya分化;第二次分裂为支系C与支系N和W在3.12Mya分化;之后支系N和支系W在2.67Mya分化;而后支系内部的分化时间分别为,支系C1和C2之间在2.77Mya分化;支系N1和N2在2.12Mya和支系W1和W2之间在1.73Mya分别分化。遗传支系的分化时间对应最近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后续运动和云贵高原的抬升时间。比如有研究表明:横断山脉重大构造事件发生在3.4百万年前;2.5-1.2百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界沿龙门山-大相蛉-锦屏山-玉龙山-碧罗雪山一线在上新世晚期有较强烈的活动;云南西部的山脉,如大雪山、高黎贡山、怒山等山脉,在中新世之后至上新世晚期前这段时间快速隆起达到了它们的最高海拔等。(6)为了探讨气候波动是否影响华西雨蛙过去种群数量变化和栖息地分布,我们随机挑选60个拥有6-8个变异位点的SLAF标签,随机分为3组,运行BEAST软件中的EBSP(Extended Bayesian Skyline Plots)分析探讨华西雨蛙过去种群数量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改变,7个支系的有效种群大小并未发生变化。说明华西雨蛙种群数量在过去保持稳定。为了探讨物种栖息地在过去的分布情况,我们采用134个华西雨蛙现有分布点数据,并从19个气候因子中筛选出7个Pearson相关性值小于0.8的气候因子,用MAXENT模型模拟华西雨蛙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分布状况(末次盛冰期,LGM,Last Glacial Maximum,~0.021Mya;末次间冰期,LIG,Last Interglacial,0.12-0.14Mya)和当前的栖息地分布状况。模型结果表明,华西雨蛙现今分布区域与本文采样区域吻合,且华西雨蛙从LIG和LGM到现在,物种的适宜分布范围并未发生大的改变。综上所述,通过大规模采样和简化基因组测序以及物种分布模型的构建,我们发现地质事件在影响华西雨蛙遗传变异模式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遗传支系的分化时间对应最近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的后续运动和云贵高原的抬升时间,说明山脉的隆起产生的屏障导致了支系之间的分化。相反,更新世气候波动对物种遗传变异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弱。7个支系的有效种群大小在历史上保持稳定,适合栖息地范围也没发生明显变动。其原因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中国西南相对温和的气候条件,生活区域复杂地理结构为其应对气候波动提供了足够的缓冲。这类因地质事件影响种下水平遗传变异,并且在更新世冰期种群保持稳定的模式在同区域的其他物种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因此,地质事件相较于更新世气候波动是驱动中国西南山区物种遗传变异模式的主要因素。我们的研究不仅突出展现了地质事件和更新世气候波动对驱动物种遗传变异格局的相对作用,也助于理解中国西南山区物种遗传变异格局的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12-01)

赵青青,冯俊杰,黄修桥,韩启彪,邓忠[9](2018)在《滴灌带在低压模式下水力性能变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国内4种常规内镶贴片式滴灌带,分别在低压(10~60 k Pa)和常压(100~160 k Pa)两种供水模式下进行了滴头水力性能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滴灌带在低压与常压模式下的水力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同压力模式对常规滴灌带的流态指数x、流量偏差系数Cv均具有一定影响。在低压模式下,A、B、C型滴灌带较常压模式下x分别增大9.03%、0.41%、17.70%,D型滴灌带较常压模式下x减小13.48%,D减小幅度最大,适合在低压模式下运行; A至D型滴灌带较常压模式下Cv分别增大23.34%、10.63%、24.89%、0.82%,低压模式下滴头流量均匀性较常压模式下稍差,但也满足滴灌带质量为优等的要求。采用1stOpt对低压模式下4种滴灌带压力~流量关系式进行模拟,R2均大于0.9,模拟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11期)

张敏[10](2018)在《绵羊及其野生近源种X染色体遗传变异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羊(Ovis aries)是一类重要的家畜资源,为人类提供了肉、奶和纤维等重要的动物制品。绵羊从起源地扩散到世界各地经历上万年时间,形成多种地方品种,然而此演化过程尚未被完全揭示,尤其是X染色体基因组在演化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处于空白,这严重制约了了解品种形成以及进化力量在与性别相关的基因组结构中的作用。此外,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家畜优良遗传资源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科学保护,很多优良遗传基因会丢失,甚至品种也会面临灭绝境地。本研究从全基因组角度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的943只雌性家养绵羊芯片数据和110个包含了家养绵羊及其野生近源种的重测序数据,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绵羊全基因X染色体组变异图谱,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绵羊的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等群体遗传学特征,重构了绵羊进化的基因组历史;与此同时,针对全球绵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初步确立物种的优先保护级别。主要结果如下: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多样性比率(0.6)较中性模型中得到的期望值(0.75)显着减少。特别是在X染色体中发现一个较大的多样性极低的片段(43.05-79.25 Mb),这段区域很可能因为编码基因密度高而高度保守。常染色体的核苷酸多样性随着与最近基因距离的增加而升高,但是在X染色体中这种趋势则较为平坦,因此,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比率随着与最近基因距离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在灵长类动物和其他模式动物中的结论相反。绵羊物种中X染色体多样性较低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加剧的遗传漂变、较少的定向选择和群体迁徙中偏性别扩散。中东与非中东绵羊群体间的X染色体多样性以及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多样性比率模式,可能的形成原因是绵羊群体在最近的群体扩张过程中经历多次迁徙、选择作用和群体间的混合,以及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自然选择作用。另外,在X染色体的选择分析中,还发现了与行为表现、代谢和免疫等有关重要的新基因。对家养绵羊进行综合分析,量化每个品种对物种整个基因组多样性的贡献,包括品种内多样性、品种间多样性和总体多样性。结合杂合度、有效群体大小、近交系数、连续性纯合片段等因素来考虑品种的优先保护次序,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如何保护家养绵羊提出相应的建议。同时,加入黄牛物种以作为辅证。在两个物种中,起源地或者迁徙路线附近的地区种群的杂合度要高于其他地区的对应值。对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和不发达地区这叁种经济类型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发达地区的品种具有更高的总体遗传多样性,通过维持品种间多样性和品种内多样性之间的平衡提高可持续利用动物遗传资源方面效率。因此,在品种保护中应该优先考虑发达地区的品种,以此来保护家畜动物的基因组多样性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10-01)

变异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是发达国家乳腺癌的标准管理模式,但在我国仍处于早期实践阶段。本研究分析多学科模式下早期乳腺癌治疗变异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于山西大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经MDT讨论制定治疗方案的53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MDT团队由乳腺外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和乳腺专科护士组成。专家制定的MDT治疗方案与患者实际接受的治疗之间的不一致定义为治疗变异。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MDT模式下治疗变异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56例(29.4%)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变异。老年患者、农合医保患者、有家族史患者、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更易发生治疗变异。与40岁以下人群相比,70岁及以上的患者发生变异的概率增加了3.9倍(95%CI:1.3-12.5,P=0.02);与新农合相比,省市医保发生变异的风险降低了60%(95%CI:0.2-0.7,P=0.001);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生变异的风险增加3.5倍(95%CI:1.2-10.2,P=0.02);与HR+/HER2-的乳腺癌患者相比,HR-/HER2+和HR+/HER2+患者的变异率增加了11.9倍和14.2倍(95%CI:5.7-24.7,P<0.001;95%CI:6.6-30.7,P<0.001);TNM分期每增加一个等级,患者发生变异的概率就增加了1.9倍(95%CI:1.3-2.8,P=0.001)。结论:虽然MDT模式显着改善了我国中-低收入地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结果,但MDT决策不一致率明显偏高,因此,需要加强MDT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管理,采取措施确保遵守MDT决策,例如:加强乳腺癌疾病筛查宣传,提高大病医保报销比例,开展综合性医院全程全方位管理模式以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得MDT模式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异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楠楠,劳军,丁文乔.基于BOPPPS模式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以“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例[J].广东化工.2019

[2].杨彬.多学科模式下早期乳腺癌治疗变异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

[3].魏雨晴.基于二代测序检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s治疗后叁种疾病进展模式的基因变异和生存分析[D].南京大学.2019

[4].龚会莲,胡胜强.智库与政府关系对政策研究产品交易模式变异的影响:智库独立性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9

[5].刘艳春.小说等四语体在语体变异模式中的定位与特征——基于17个语体的语体变异多维度考察[J].江汉学术.2019

[6].王婧,张会芳,靳淼,谢华萍,孔翔羽.GII.3型诺如病毒GZ31597株变异情况及与受体组织血型抗原结合模式分析[J].病毒学报.2019

[7].俞泓伶.“5E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以“染色体变异”一节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

[8].魏世超.以华西雨蛙为例探究地质和气候事件对物种遗传变异模式的相对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8

[9].赵青青,冯俊杰,黄修桥,韩启彪,邓忠.滴灌带在低压模式下水力性能变异特征研究[J].节水灌溉.2018

[10].张敏.绵羊及其野生近源种X染色体遗传变异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标签:;  ;  ;  

变异模式论文-王楠楠,劳军,丁文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