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可分级论文-艾新宇,黎洪松

质量可分级论文-艾新宇,黎洪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质量可分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频编码,模式识别,质量可分级,SOM

质量可分级论文文献综述

艾新宇,黎洪松[1](2016)在《基于模式识别的质量可分级视频编码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质量可分级视频编码算法的复杂度,提出一种基于模式识别的质量可分级视频编码算法。该算法将自组织神经网络用于可分级视频编码,利用较粗糙的特征模式库对图像编码生成基本质量层,通过精细的特征模式库对重建图像质量较差的部分区域编码生成质量增强层,从而实现质量可分级编码。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质量可分级编码性能,在高压缩比情况下,其压缩性能优于传统的粗粒度质量可分级编码算法。(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刘丹,宋传鸣[2](2015)在《基于提升方案小波的帧差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电视和网上会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视频信息需要在网上进行传输,而视频压缩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减少用于传输运动补偿预测误差的信息量,即如何使视频帧差图像满足渐进传输、多质量服务以及图像数据库浏览等一系列的要求。首先,结合视频帧差图像的统计特性,提出了一种帧差图像小波系数的双重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平面的帧差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方案,在解码时能够根据给定解码的数率对位平面进行重构,并实现帧差图像的质量可分级解码。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方法编码效果优于传统的SPIHT编码算法,特别在低比特率下具有很好的编码效果。(本文来源于《微型电脑应用》期刊2015年12期)

宋晓炜,刘忠,杨蕾,吴源昭[3](2013)在《一种基于感兴趣区域的质量可分级编码传输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VC中的MGS质量可分级编码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兴趣区域的质量可分级编码传输方案.首先,将图像区域划分为感兴趣区域与背景区域两部分,然后,采用MGS质量可分级编码技术对感兴趣区域的图像进行逐级增强,对残差(增强层减去基本层)的16个DCT变换系数进行分层传输得到不同质量的增强层,对于背景区域,抑制增强层的传输,只传输基本层视频图像.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在网络带宽受限或者传输码率下降的情况下,通过抑制背景区域增强层的传输来进一步降低码率,同时保证了感兴趣区域图像的可分级编码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贾明永,马俊锋,王峥[4](2012)在《基于DCT域的质量可分级编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网络以及视频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视频可分级编码技术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视频质量可分级编码的方法,该方法是在频域对每个编码块的DCT系数进行处理,将视频分成九个质量等级,该方法的算法思想简单并且有很低的计算复杂度。算法可在AVS的RM52k参考软件中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克服网络带宽的限制,实现低码率传输。(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2年28期)

吴爱红,郁梅,邵枫,彭宗举,蒋刚毅[5](2011)在《基于感知的右视点质量可分级编码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立体视频传输如此庞大的数据量,根据人眼的立体掩蔽效应,提出了基于感知的右视点质量可分级编码算法.该算法将宏块分为3类:平坦块、纹理块和边缘块,通过不同的量化步长使得右视点图像块的质量可分级.实验证明根据左视点的图像质量,右视点在人眼感知范围内码率减少25%~37%.该算法能在人眼主观察觉范围内很好地提高码率,进一步消除人眼立体视觉冗余.(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1年01期)

肖羽,王相海[6](2008)在《基于Contourlet的中低码率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对图像Contourlet变换各子带系数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进而给出了一种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空间方向树结构,并统计验证了该空间方向树的"零树"特性.同时针对图像Contourlet变换各子带"重要系数"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Contourlet方向子带的多尺度量化方案.该方案对图像的边缘方向信息和纹理信息具有很好的捕捉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嵌入式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算法.该算法除了具有一般基于小波变换的零树编码方法的特性外,还具有方向性和各向异性的特点,其解码图像在中低码率下无论是PSNR还是纹理和边缘区域的视觉效果均优于SPIHT算法.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08年06期)

杨雪婷,林其伟[7](2008)在《一种基于H.264的质量可分级的扩展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 H.264/SVC 草案中提出的关于 FGS 的改进方法,引出了单运动补偿的视频编码方案。并对两种基于 H.264的 FGS 编码结构做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编码结构复杂度小,实现简单;编码性能优于其他编码方法。(本文来源于《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期刊2008-04-01)

何锟[8](2007)在《H.264标准下质量可分级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处理能力的迅速提高,现在多媒体业务的应用层出不穷,如交互视频服务,视频电话,远程教学和远程医疗等。而现今的因特网已经是一个融合数据、语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综合业务的传输网。视频流媒体也正在迅速发展并逐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而且视频应用必然成为网络业务的主体。如何更加流畅和可靠的传输视频流媒体成为了通信界所面临的挑战。因此,视频图像编码技术成为近年来视频处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对视频技术的应用也加速了各种编码技术的发展。MPEG系列和H.261到H.264系列的各种编码标准也都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尤其是最新的编码标准H.264更是目前应用研究的重点。面对网络视频的大数据量、带宽变化和丢包等问题,分级编码思想的提出和实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为在无线网络和异构网络中进行视频通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网络带宽条件和自己设备的能力来进行解码。本文首先介绍了H.264/AVC编码标准的发展及特点,着重介绍了其中的整数变换和量化方法。也介绍了各种分级编码的方法和改进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SNR)可分级编码的效率和灵活性,本文借鉴了已有的“基于感兴趣区域的降比特编码”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新一代的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质量可分级编码,以期在有效保证主观视频质量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了图像的压缩效率和编解码的灵活性。本文利用Visual C++6.0平台设计实现了基于H.264/AVC的降比特视频压缩方法,验证了其能够在不显着降低视频主观质量的情况下获得良好的压缩效率。并以此为基础,在H.264标准下设计实现了基于区域降比特的质量可分级编码方法,基本层中针对同一幅图像的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量化步长进行量化编码,增强层用来增大感兴趣区域的面积或者改善其它区域的视频质量。本文研究成果表明基于区域降比特的质量可分级编码技术可以作为传统质量可分级编码技术的进一步优化,能够在被迫降低视频序列码率时,有效保障视频的主观视觉质量。(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7-04-01)

刘丹,王相海[9](2007)在《提升方案小波和位平面下的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平面的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方法,结合小波变换的良好空间-频率等特性,对静止图像进行位平面编码和算术编码,并在解码时根据给定解码的数率不同对位平面进行重构以实现图像的质量可分级性。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实现简单,编解码速度快,在保证具有很好的编码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图像的质量可分级编码。(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期刊2007年02期)

刘丹,王相海[10](2006)在《基于小波子带统计特性的图像量化及质量可分级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电视、网上会议和在线点播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图像信息需要在网上进行传输,而此时人们不仅要求编码技术具有较好的压缩效果,还要求信息的传输能够满足渐进传输、多质量服务以及图像数据库浏览等一系列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平面的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方法,结合小波子带图像的系数分布特性,利用样本标准差作为量化的依据,对各分辨率级进行分级量化,并且采用了位平面编码和算术编码,使得在解码时可以根据给定解码的数率不同对位平面进行重构以实现图像的质量可分级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实现简单,编解码速度快,在保证具有很好的编码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图像的质量可分级编码。(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06年09期)

质量可分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数字电视和网上会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视频信息需要在网上进行传输,而视频压缩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减少用于传输运动补偿预测误差的信息量,即如何使视频帧差图像满足渐进传输、多质量服务以及图像数据库浏览等一系列的要求。首先,结合视频帧差图像的统计特性,提出了一种帧差图像小波系数的双重量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平面的帧差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方案,在解码时能够根据给定解码的数率对位平面进行重构,并实现帧差图像的质量可分级解码。实验结果证明,提出的方法编码效果优于传统的SPIHT编码算法,特别在低比特率下具有很好的编码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量可分级论文参考文献

[1].艾新宇,黎洪松.基于模式识别的质量可分级视频编码算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6

[2].刘丹,宋传鸣.基于提升方案小波的帧差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5

[3].宋晓炜,刘忠,杨蕾,吴源昭.一种基于感兴趣区域的质量可分级编码传输方案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3

[4].贾明永,马俊锋,王峥.基于DCT域的质量可分级编码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

[5].吴爱红,郁梅,邵枫,彭宗举,蒋刚毅.基于感知的右视点质量可分级编码算法[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1

[6].肖羽,王相海.基于Contourlet的中低码率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算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

[7].杨雪婷,林其伟.一种基于H.264的质量可分级的扩展模式[C].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2008

[8].何锟.H.264标准下质量可分级编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9].刘丹,王相海.提升方案小波和位平面下的图像质量可分级编码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

[10].刘丹,王相海.基于小波子带统计特性的图像量化及质量可分级编码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

标签:;  ;  ;  ;  

质量可分级论文-艾新宇,黎洪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