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海滨论文-曹宏卫,常维,许虎

盐城海滨论文-曹宏卫,常维,许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盐城海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新景观,东台市,沿海滩涂

盐城海滨论文文献综述

曹宏卫,常维,许虎[1](2019)在《沿海滩涂筑绿洲——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新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东台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东台市国有林场,2004年被批准为省级黄海森林公园,是国家沿海防护重点建设基地和国家生态公益林基地,2015年底成功创建国家级黄海海滨森林公园,现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公园总面积6.8万亩,其中海林景区4.2万亩,海滨景区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是盐城东南部的一道绿色屏障。这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森林,是全国沿海地区最(本文来源于《国土绿化》期刊2019年10期)

许虎,常维,孙蓓[2](2019)在《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开启绿色生态之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1965年始建于东台市国营林场,位于东台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这里是盐城东南部的一道绿色屏障,也是东台广袤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绿宝石。2004年被批准为省级黄海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沿海防护重点建设基地和国家生态公益林,2015年底成功创建国家级黄海森林公园(图1)。公园(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9年03期)

韩爽,甄艳,谭清梅,刘玉卿,张华兵[3](2018)在《盐城海滨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盐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ETM+遥感影像和同期野外实测生物量为数据源,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研究区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反演生物量湿重、干重精度分别达到了70%和74%;研究区生物量总量湿重为4.996×108kg,干重为9.370×107kg;在空间上呈现出海陆分异明显,海岸方向变化缓慢;米草、芦苇、碱蓬这3种植物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呈现由高到低的特征,碱蓬的生物量干重集中在0~1.5kg/m2,湿重集中在0~6kg/m2;米草的生物量干重集中在1~2kg/m2,湿重集中在8kg/m2以上;芦苇的生物量干重集中在0~2kg/m2,湿重集中在2~6kg/m2,生物量与株高、盖度呈正相关,干重与二者相关性更强;生物量与生态位、土壤环境要素呈正相关,尤其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最强。(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8年04期)

韩爽,张娇,陆大培,张华兵[4](2016)在《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水分空间特征与植被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研究断面,进行野外监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盐城海滨湿土壤水分与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条件下,从芦苇沼泽到米草沼泽,土壤水分呈明显的增加趋势,0~10cm土层平均含水量从35.98%增加到46.10%;10~2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从37.93%增加到44.80%;20~30cm土层平均含水量从38.12%增加到46.84%。(2)人为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在整体上表现出从陆地到海洋,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在植被交错带,米草土壤含水量与斑块大小密切相关,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芦苇土壤含水量与距海堤距离密切相关,对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6年04期)

方仁建,沈永明[5](2015)在《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演变及其质心移动的影响——以盐城保护区部分区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洋港—四卯酉河段)划分为未围区和围垦区,根据1984—2013年6个时相的景观资料,运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围垦活动影响下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差异。结果如下:1未围区始终保持以自然景观为主,2013年面积比例占84.6%;1984—2013年,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4 770.6和4 202.8 hm2,而碱蓬湿地面积减少了2 656.7 hm2。围垦区大致以2000年为界,景观结构由自然景观占主导转为人工景观为主;除互花米草外自然植被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人工景观中水产养殖塘面积不断上升,2013年比例达60.5%。2未围区景观破碎度自1995年以后变幅较小,且保持在较低水平,维持在0.27~0.28,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自然,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1984—2013年上升了0.19。围垦区破碎化程度上升明显,1984—2013年上升了0.27,整体景观趋于简单规则,景观多样性呈下降趋势,1984—2013年下降了0.26。3未围区景观演变驱动力以自然因素为主,景观类型质心移动具有距离较为连续、方向相对单一的特征。而围垦区由于人类活动介入,围垦区景观类型质心移动更多地表现出无序多变、错综复杂的特征。(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方仁建,沈永明,时海东[6](2015)在《基于围垦特征的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盐城海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滩涂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带来的影响,选取1973—2013年Landsat1、4、5、7、8影像数据,利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RS(Remote Sensing)和景观指数计算方法,对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川东港-新洋港段)已围垦区和未围垦区,以及典型垦区(海丰、海北和金丰垦区)围垦前后景观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1973—2013年研究区围垦特征如下:以10a为间隔,围垦区域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向海推进,且条带逐渐变窄;围垦难度逐渐加大,总体上围垦强度呈减小趋势,过程上围垦面积呈升降交替状态;围垦后垦区利用方式各异,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受围垦影响该区景观格局变化如下:1973—2013年,未围区(Ⅰ区)自然植被面积增加4762 hm2,斑块形状日益复杂、自然,分维数由1.10上升到1.15,景观破碎化水平较低,在0.17—0.21之间,多样性指数由1.11上升至1.52;已围区(Ⅱ、Ⅲ、Ⅳ区)自然植被面积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9873、13788 hm2和6890 hm2,斑块形状更加简单、规则,分维数分别下降了0.03、0.03和0.02,破碎化程度分别上升了0.21、0.23和0.17,多样性均先升后降,升幅约0.8,降幅约0.5。海北、海丰、金丰垦区自然景观不断向人工景观转移,海北和海丰垦区斑块形状不断趋于简单规则,形状指数分别下降0.8和0.5,而金丰垦区形状指数上升0.4,景观破碎度方面分别呈"升—降—升"、"降—升—降"和"升—降"趋势。围垦前,各垦区景观面积和斑块形状变化差异不大,而景观破碎度变化差异明显;围垦期间各垦区景观格局变化一致;围垦后,各垦区除非受新一轮人类活动干扰,其景观格局基本维持围垦末期状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华兵,刘红玉,李玉凤[7](2015)在《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城海滨湿地景观演变受人为影响极其显着。研究依据2000、2006年、2011年3个时期E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从对比的角度,揭示人为影响下碱蓬沼泽景观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1年,北部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面积变化明显,减少了87.158%,比南部自然区域多减少了22%;景观破碎度加剧,景观聚合度指数从95.780下降到65.455,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16%;斑块平均面积由389.333 hm~2下降到21.429 hm~2,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11%;由于不同时期围堰强度的差异,人工管理区打破了自然条件下碱蓬沼泽相对稳定的变化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2000—2006年间年减少面积为118.167 hm~2·a–1,2006—2011年只有51.500 hm2·a~(–1)。景观空间变化上,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666.350 m,而南部区域向东北方偏移了1042.710 m;2006—2011年,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心以向东偏移为主,而南部区域以向北偏移为主。(2)人工围堰致使人工管理区生态系统向淡水生态系统转变,而有利于淡水芦苇沼泽的发育:2006—2006年,在人工管理区,通过人工围堰539 hm~2的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养殖池,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4%。2006—2011年,北部人工管理区有178 hm~2的碱蓬沼泽转移为芦苇沼泽,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20%。(3)由于互花米草超强的扩张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致使海滨湿地形成了碱蓬沼泽—互花米草沼泽的演变格局:2000—2006年,北部人工管理区15.24%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13%;2006—2011年,人工管理区30.07%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10%。(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张华兵,刘红玉,李玉凤,彭俊[8](2014)在《盐城海滨湿地景观过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盐城海滨景观过程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从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生态过程研究,包括水文地貌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植被演替过程等方面论述了海滨湿地景观过程研究现状。从加强景观演变驱动力研究、景观过程综合关系研究,重视侵蚀海岸的景观过程研究、景观过程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应用等方面阐述了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未来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4年10期)

黄常州,李如友[9](2014)在《盐城海滨湿地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增权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增权成为提高湿地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促进湿地旅游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盐城海滨湿地旅游开发中社区在心理、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处于失权状态。主要原因是社区缺少资金的保障、社区参与旅游的制度不完善、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有限等。盐城海滨湿地旅游开发不仅要为社区居民的心理、经济、社会和政治进行赋权,还要尊重湿地社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权利,实现社区居民与旅游开发和管理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的均衡,以促进湿地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市场论坛》期刊2014年08期)

张华兵,刘红玉,侯明行,李玉凤[10](2014)在《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与模拟研究——以江苏盐城保护区核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过程模型已经成为深化景观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并日益受到重视。海滨湿地是一种高度复杂和动态变化的景观系统,构建景观过程模型能够从机理上解释湿地景观时空动态演变过程。研究中,将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划分为人工管理区和自然湿地区两种模式,根据2000、2006、2011年3个时相的景观资料以及野外生态监测数据,构建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结果如下:①利用空间代替时间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海滨湿地景观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土壤盐度和水分;②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分析了土壤盐度和水分的空间分异,并通过图层迭加和分级统计,得出了土壤盐度和水分的阈值范围以及变化规律;③运用GIS-Matlab-CA技术构建了基于关键生态过程的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模型总体精度都在80%以上,Kappa系数都在0.7以上,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空间位置一致率决定了整个景观模拟的精度;④运用已构建好的模型对研究区2012—2020、2025年的结果进行了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盐城海滨湿地芦苇沼泽和米草沼泽扩张、碱蓬沼泽面积减少的趋势将愈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盐城海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1965年始建于东台市国营林场,位于东台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这里是盐城东南部的一道绿色屏障,也是东台广袤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绿宝石。2004年被批准为省级黄海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沿海防护重点建设基地和国家生态公益林,2015年底成功创建国家级黄海森林公园(图1)。公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盐城海滨论文参考文献

[1].曹宏卫,常维,许虎.沿海滩涂筑绿洲——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新景观[J].国土绿化.2019

[2].许虎,常维,孙蓓.江苏盐城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开启绿色生态之行[J].园林.2019

[3].韩爽,甄艳,谭清梅,刘玉卿,张华兵.盐城海滨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8

[4].韩爽,张娇,陆大培,张华兵.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水分空间特征与植被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

[5].方仁建,沈永明.围垦对海滨地区景观演变及其质心移动的影响——以盐城保护区部分区域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

[6].方仁建,沈永明,时海东.基于围垦特征的海滨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盐城海岸为例[J].生态学报.2015

[7].张华兵,刘红玉,李玉凤.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J].生态科学.2015

[8].张华兵,刘红玉,李玉凤,彭俊.盐城海滨湿地景观过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

[9].黄常州,李如友.盐城海滨湿地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增权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14

[10].张华兵,刘红玉,侯明行,李玉凤.海滨湿地景观过程模型与模拟研究——以江苏盐城保护区核心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

标签:;  ;  ;  ;  

盐城海滨论文-曹宏卫,常维,许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