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听艺术表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实验动画,动画音乐,视听艺术
视听艺术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陈虓[1](2017)在《实验动画声音技术的视听艺术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作为实验动画灵魂的声音创作不断开创出新的面貌和特征,从早期的单声道到立体声,再到声音媒体数字处理的发展,声音技术为实验动画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声音设计对于动画创作而言,并非单纯感官上的补充,而是对动画艺术的二次创作。(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7年02期)
郑君[2](2015)在《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微课程作为新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受到普遍关注,并在翻转课堂教学、慕课开发等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微课程研究的重点主要多集中在概念辨析、开发技术与教学应用上,而对其视听艺术表现的研究存在着不足。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各种形式的微课程进行视听元素分析,结合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出合适的视听艺术效果。问卷调查法,选择聊城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播放微课程视频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本微课程的现时状况和学生对于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的接受能力,并归纳总结了各形式的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的应用及注意要点,并根据相关教育学、传播学的理论,提出了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的设计原则。研究表明,课堂实录式微课程在景别上采用近景更容易被接受;构图上教师在画面中的位置对学习者影响不大;色彩上除注重平衡外,背景和字体颜色宜形成远离和前进的视觉效果;用光上应保证色彩正确还原并附有层次感。画中画式微课程中教师宜采用近景,并位于画面的右中位置。计算机录屏式微课程应注重课件的艺术效果。微课程听觉艺术方面,除要保证人声清晰外,音乐和音响的使用要符合微课程的类型特点,并与教学内容相协调,避免干扰。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直接影响微课程的质量,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建议根据微课程前期设计原则和后期剪辑原则来提升微课程视听艺术效果,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期刊2015-04-01)
孙雪峰[3](2011)在《小议如何表现电视新闻的视听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观众在电视新闻中获取新闻信息的同时,达到与新闻画面"交往"的定期性与频率的密接性,并自然地建立起一种神交已久的友人关系,这主要依赖于电视新闻的视听艺术,依赖于它的现场感强化、时效快,以及视听的统一、协调配合。电视新闻是诸多新闻媒体中被认为印象最深、最通俗易懂、真实可信和获取方便的新闻媒体。这也是它自身的可视可听性及其他的传播优势互补,以其视听的完美统一来(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1年03期)
姚蕊[4](2004)在《乡土视听艺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涌现出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乡土视听艺术作品,这些节目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表现新时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及情感,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这些风格独特的作品受到专家和观众们的广泛好评。 为了摸清乡土视听艺术的广受好评的原因,促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电视艺术的发展,本文对乡土视听艺术的历史渊源、风格特征以及表现手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根深叶茂的乡土视听艺术。乡土视听艺术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地域文化,这为乡土视听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中国人对土地、对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珍贵的乡土情结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世代相传的乡土艺术,则培养了老百姓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独特审美情趣。这都为乡土视听艺术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大众喜爱的乡土视听艺术。乡土视听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贴近现实、贴近百姓,把老百姓的苦乐生活以及在新时期他们所遭遇尴尬和困惑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具有浓郁的地域化、乡土化及生活化特色。乡土视听艺术尊重中国百姓的审美心理,把传统艺术中喜剧化和夸张化的表现手法纳入自己的创作中,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喜爱。论文通过“泥土的芬芳”、“生活的热浪”、“喜剧与幽默”以及“真情的夸张”四个部分来对乡土视听艺术的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另外,目前电视节目制作中涌现出一股“投人所好”的创作热潮,一些庸俗化、媚俗化、模式化作品充斥着电视荧屏。“‘投人所好’的艺术辨析”这一部分,对几组容易混淆的电视创作术语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阐释,并总结了某些电视节目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 叁、乡土视听艺术的表现手法研究。影视艺术作为舶来品,必须融入中国的文化传统,用老百姓认可的方式,来呈现老百姓自己的文化、生活、思想、情趣,才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因此,对现代乡土视听艺术的表现手法的研究,只能在对乡土艺术表现手法的继承中寻求发展。这一章节主要包括“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锤炼通俗生动的乡土解说”以及“巧借传统艺术的精华”。当然,“画有法、画无定法”,在乡土视听艺术的具体创作中,还需要创作者不断琢磨,不断寻找最符合老百姓审美心理的表现方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4-29)
视听艺术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微课程作为新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受到普遍关注,并在翻转课堂教学、慕课开发等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微课程研究的重点主要多集中在概念辨析、开发技术与教学应用上,而对其视听艺术表现的研究存在着不足。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通过对各种形式的微课程进行视听元素分析,结合前人的实验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出合适的视听艺术效果。问卷调查法,选择聊城大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播放微课程视频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本微课程的现时状况和学生对于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的接受能力,并归纳总结了各形式的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的应用及注意要点,并根据相关教育学、传播学的理论,提出了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的设计原则。研究表明,课堂实录式微课程在景别上采用近景更容易被接受;构图上教师在画面中的位置对学习者影响不大;色彩上除注重平衡外,背景和字体颜色宜形成远离和前进的视觉效果;用光上应保证色彩正确还原并附有层次感。画中画式微课程中教师宜采用近景,并位于画面的右中位置。计算机录屏式微课程应注重课件的艺术效果。微课程听觉艺术方面,除要保证人声清晰外,音乐和音响的使用要符合微课程的类型特点,并与教学内容相协调,避免干扰。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直接影响微课程的质量,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建议根据微课程前期设计原则和后期剪辑原则来提升微课程视听艺术效果,从而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听艺术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1].陈虓.实验动画声音技术的视听艺术表现[J].新闻战线.2017
[2].郑君.微课程视听艺术表现研究[D].聊城大学.2015
[3].孙雪峰.小议如何表现电视新闻的视听艺术[J].新闻传播.2011
[4].姚蕊.乡土视听艺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