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脆弱性论文-岳增友,李连伟,徐洋峰,崔建勇,薛存金

环境脆弱性论文-岳增友,李连伟,徐洋峰,崔建勇,薛存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脆弱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式识别方法,层次分析法

环境脆弱性论文文献综述

岳增友,李连伟,徐洋峰,崔建勇,薛存金[1](2019)在《大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河叁角洲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和人口密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大量集聚严重影响着大河叁角洲的生态环境。为保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构建了包含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大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评价指标量化方法;然后对比分析了模式识别方法与层次分析法在黄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应用效果,确定了以层次分析法作为大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最后基于RS技术与GIS软件平台实现了大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评价与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各等级类型的分布面积差别不大,其环境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呈现自东北沿海向西南陆地逐渐减弱的趋势,环境脆弱性等级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长江叁角洲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为轻度脆弱(39.46%)和极度脆弱(26.46%),环境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呈现自长江沿岸向两侧逐渐减弱的趋势,环境脆弱性等级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制约;珠江叁角洲环境脆弱性主要表现为重度脆弱(38.98%)和极度脆弱(30.89%),环境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呈现自珠江沿岸向两侧逐渐减弱的趋势,环境脆弱性等级主要受人类活动和植被的影响与制约;统一等级分级标准后发现长江叁角洲环境脆弱性最严重,黄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最低,珠江叁角洲环境脆弱性居中,故大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主要受人类活动和植被的影响和制约。(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姚昆,周兵,李小菊,何磊,李玉霞[2](2019)在《基于AHP-PCA熵权模型的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游地区2000—2015年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由南向北脆弱度逐渐降低。(2)将脆弱性指数分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表现为微度>轻度>潜在>中度>重度,轻度及以下脆弱区面积比例达到全区的80%以上,其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研究时期内该地区各时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52 1,2.541 0,2.517 0,2.494 9,其整体呈现明显好转的发展趋势。(4)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工程的实施,同时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也对其脆弱性的加剧产生一定影响。(5)研究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结合区域实际将其分为3个治理区并分别提出相应建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夏热帕提·阿不来提,刘高焕,刘庆生,黄翀[3](2019)在《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黄河宁蒙河段洪泛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定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上游是黄河四大洪泛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属于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加上人为活动影响程度的不断加剧,洪泛湿地生态环境受到剧烈影响,迫切需要对该区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全面评估。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选取30个洪泛湿地生态脆弱性指标,利用DPSIR模型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上游洪泛湿地1986~2014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1986~2014年黄河上游洪泛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凸"字形格局。从垂直于河流流向的横断面分布看,脆弱性呈现从河流中心向河流两翼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从研究河段上游到下游,洪泛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具有显着空间异质性特征,其中下河沿、头道拐河段脆弱性变化幅度较小,青铜峡到叁河湖口河段脆弱性变化幅度相对较显着。(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王贝贝,丁明军,管琪卉,艾嘉会[4](2019)在《基于格网的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评价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促进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公里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以快速城市化区域典型代表南昌市为研究区,通过SRP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17个评价指标,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全局Moran′s I指数以及LISA聚类图,量化分析了2000—2015年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由轻度脆弱向中度脆弱演变的趋势;(2)2000—2015年南昌市各县(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差异明显,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脆弱性程度最高,其他县(区)脆弱性增幅较大;(3)2000和2015年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为正相关,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极度脆弱区,低低聚集区与微度和轻度脆弱区相关;(4)研究时段内,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主要驱动力为人口密度、人均GDP、人均耕地、坡度、地形起伏度、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温、极端最低温、年均降水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杨晴青,刘倩,尹莎,张戬,杨新军[5](2019)在《秦巴山区乡村交通环境脆弱性及影响因素——以陕西省洛南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区乡村长期处于地形地貌制约、自然灾害频发的风险胁迫之下,乡村交通系统网络化水平低、抗灾能力弱,交通环境脆弱性问题突出。以秦巴山区洛南县为例,基于人地关系脆弱性的暴露、敏感、应对能力3个维度构建了涵盖风险事件、地理特征、关键出行路径、路网结构、交通工具、家庭资本等要素的乡村交通环境脆弱性基本构成框架,并针对性建立了评估指标体系。依托ArcGIS和GeoDa软件解析了洛南县交通环境脆弱性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自相关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寻了自然、人口、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风险应对能力的影响及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交通环境脆弱性以县城及城郊为中心向外递增形成圈层结构,且垂直差异显着;暴露度、敏感性均与应对能力呈现显着的空间负相关性,脆弱性局部"热点"区域广泛分布于北部中山地带,且陷入了高暴露、高敏感、低应对能力的窘境。"冷点"区域多为城郊或邻近镇区的村庄,敏感性低,应对能力高;地形条件、产业分布、人口结构与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对交通风险应对能力有显着影响,影响性质及强度存在空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尧,张茂省,杨建锋[6](2019)在《中国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质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空间分布存在巨大差异,对于区域生产力布局、工程建设、国土空间开发等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叁大类9个一级指标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地壳稳定性、断裂带分布、海拔高度等9个脆弱性指标图层进行线性变换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标准值图层;运用因子相关分析法,分析9个脆弱性指标间相关性;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相关性显着重复的要素删去,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脆弱性要素;以主成分要素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应用综合指数模型,完成地质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在区位理论及空间统计的支持下进行进行分区,将全国划分为微度、轻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等6类脆弱区;综合分析中国地质环境脆弱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脆弱是中国地质环境的突出特征,中度至极度脆弱区面积约占中国全国土地面积的1/3,这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所面临的自然基础条件;中国区域地质环境脆弱程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且镶嵌式分布的总体空间格局,大致以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乌蒙山一线为界,此线以西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高,此线以东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郭梦迪,韩继冲,施玥,邵怀勇,杨青林[7](2019)在《基于DPRISM概念框架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岷江上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指标选取片面性、脆弱性动态变化研究薄弱的问题,基于DPRISM概念框架选取2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定量研究岷江上游2000年-2014年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特点,建立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DPSIRM)概念框架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利用多源数据,包括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基本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计算出EVI(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dex)值,并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2000年-2014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西部向东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点;②叁个时间段内脆弱性均以微度、轻度、中度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84.15%、84.42%、87.13%;③叁个时间段内,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变化率R均小于0,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值在逐年减小;④14年间,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呈逐步改善趋势,但该趋势不明显,还需长期坚持生态治理政策。(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贺婧[8](2018)在《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作为评估的基础数据来源,在遥感技术的支撑下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脆弱性评估指标权重。结合专项评价法对所研究区域生态敏感性、弹性以及压力进行评估,再通过综合评估法对所研究区域生态脆弱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构建脆弱性评估模型,通过该模型分析其生态环境特点及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11期)

郭梦迪,韩继冲,冉浩楠,杨鑫[9](2018)在《雅安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这里集成遥感与GIS技术,基于地形、气象水文、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四个子系统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概念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综合评价法得出雅安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并通过散点图对各子系统脆弱性与综合脆弱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特点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减小,其中中-重度脆弱区约占26. 29%;(2)地形、社会经济和气象水文子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规律与综合脆弱性趋于一致,但土地资源子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与综合脆弱性相反;(3)通过散点图相关性分析得知四个子系统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模式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崔连翔[10](2018)在《区域中心城市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关系研究——以郑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构建耦合模型和脱钩状态模型,定量研究1990—2015年郑州市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5年郑州市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较高,整体上表现为高度耦合和基本协调,说明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关系。(2)从二者之间的脱钩指数来看,表现为整体上升但局部剧烈波动的演变特征,具体分为两个阶段:脱钩指数小于1(1990—2007年、2015年)和脱钩指数大于1(2007—2014年)。随着极化度的增长,生态环境脆弱性也呈增长态势,表明生态环境受要素空间极化的影响程度逐步加大。(3)借助Eviews 8.0判断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要素空间极化是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格兰杰原因。(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8年11期)

环境脆弱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及时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真实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从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选择9个指标,同时将GIS技术与AHP-PCA熵组合权重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大渡河中上游地区2000—2015年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由南向北脆弱度逐渐降低。(2)将脆弱性指数分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表现为微度>轻度>潜在>中度>重度,轻度及以下脆弱区面积比例达到全区的80%以上,其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研究时期内该地区各时段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2.552 1,2.541 0,2.517 0,2.494 9,其整体呈现明显好转的发展趋势。(4)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转,主要得益于国家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工程的实施,同时水电资源的大量开发也对其脆弱性的加剧产生一定影响。(5)研究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结合区域实际将其分为3个治理区并分别提出相应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脆弱性论文参考文献

[1].岳增友,李连伟,徐洋峰,崔建勇,薛存金.大河叁角洲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与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

[2].姚昆,周兵,李小菊,何磊,李玉霞.基于AHP-PCA熵权模型的大渡河流域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夏热帕提·阿不来提,刘高焕,刘庆生,黄翀.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黄河宁蒙河段洪泛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定量评价[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9

[4].王贝贝,丁明军,管琪卉,艾嘉会.基于格网的南昌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生态学报.2019

[5].杨晴青,刘倩,尹莎,张戬,杨新军.秦巴山区乡村交通环境脆弱性及影响因素——以陕西省洛南县为例[J].地理学报.2019

[6].王尧,张茂省,杨建锋.中国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J].西北地质.2019

[7].郭梦迪,韩继冲,施玥,邵怀勇,杨青林.基于DPRISM概念框架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岷江上游为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9

[8].贺婧.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8

[9].郭梦迪,韩继冲,冉浩楠,杨鑫.雅安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8

[10].崔连翔.区域中心城市要素空间极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关系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8

标签:;  ;  ;  ;  

环境脆弱性论文-岳增友,李连伟,徐洋峰,崔建勇,薛存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