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射流论文-申浩树,吴玉新,许开龙,Philip,J.Smith,张海

煤粉射流论文-申浩树,吴玉新,许开龙,Philip,J.Smith,张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煤粉射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涡模拟,DQMOM模型,煤粉射流火焰,着火行为

煤粉射流论文文献综述

申浩树,吴玉新,许开龙,Philip,J.Smith,张海[1](2019)在《煤粉射流火焰的大涡模拟及其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基于欧拉-欧拉体系下耦合了DQMOM模型的大涡模拟方法,对四种工况下的煤粉射流火焰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测量结果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大涡模拟方法可以用来分析详细的火焰结构,计算煤粉颗粒的扩散行为和燃烧反应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煤粉射流火焰的着火机理.在数值模拟中,气相温度可以被用来定义着火距离,大涡模拟不仅可以准确预测着火距离随工况变化的规律,还能得到随时间脉动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朱文堃,齐洪亮,杨玉奇,彭江波,孙锐[2](2019)在《基于OH-PLIF测量技术的煤粉射流火焰着火燃烧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光学诊断型煤粉燃烧器系统上研究煤粉着火燃烧特性,利用ICMOS相机捕捉射流火焰总光强信号、自发辐射信号以及PLIF荧光信号,根据获得信号的品质,判断各种测试手段的优缺点.计算射流火焰总光强和PLIF荧光信号的着火延迟时间,分析PLIF测量手段的可靠性,结合OH-PLIF技术的瞬态图像,以及着火延迟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射流火焰挥发分着火及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群着火是挥发分先析出着火燃烧,然后加热焦炭颗粒燃烧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张琦,吴玉新,张海,张扬,许开龙[3](2018)在《煤粉射流火焰的典型形态及其转捩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encken型燃烧器研究了一次风速度、给粉浓度和二次风氧浓度等参数变化对煤粉射流火焰形态的影响规律,得到了煤粉射流火焰形态转捩图谱.实验表明,煤粉射流火焰形态主要分为煤粉群燃火焰(亮黄色,均相燃烧主导)和单颗粒稀释火焰(暗红色,异相稀释的煤颗粒燃烧主导).挥发分含量和煤粉浓度的增大均可促使稀释火焰向群燃火焰的转捩;在二次风氧浓度较高(15.3%,)时,提高一次风速度对火焰形态的影响有限,但同时降低氧浓度到10%,,则可实现群燃火焰向稀释火焰的转捩.(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曾光,孙绍增,刘江,叶振起,赵义军[4](2018)在《一次风温对浓淡煤粉射流着火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完善煤粉的燃烧理论,并为相关的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合理运行提供理论依据,针对印度尼西亚次烟煤与澳大利亚烟煤的混煤,在250k W浓淡煤粉燃烧实验台上进行燃烧实验,通过燃烧温度、火焰光谱及NOx等多手段的研究方法,分析一次风温对还原性气氛下浓淡煤粉射流着火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一次风温增加,浓淡煤粉射流的着火距离逐渐减小,后续燃烧温度及可见光强度的峰值逐渐增加,火焰稳定性逐渐增强,着火过程中NOx的生成浓度逐渐减少。一次风温的增加可以改变浓淡煤粉射流的着火模式,即一次风温70°C时为均相着火时,浓淡煤粉射流为均相着火,一次风温大于或等于85℃时着火模式为均相–异相联合着火,使得着火条件变得更加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刘金,王硕,朱曙光[5](2018)在《基于射流方法的煤粉浓度均衡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实践表明电站锅炉中一次风送粉管道的煤粉浓度分配直接影响锅炉的经济及安全运行。提高一次风送粉管道内煤粉浓度分配的均匀性水平,可以实现在电站锅炉运行中进行实时调整、优化燃烧和提高锅炉燃烧效率。文中以某电厂锅炉一次风送粉管道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扩散型分配器存在的固有偏差大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射流方法改善分配器性能的可行性。模拟结果表明射流能够有效降低一次风送粉管道内的煤粉浓度分配偏差。(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利用》期刊2018年04期)

蔡文昕[6](2018)在《基于工业煤粉喷嘴的气固两相射流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Fluent平台中气固两相离散模型(DPM)对工业煤粉喷嘴出口弥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水平方向上平面射流与引入旋转射流后颗粒弥散特征的对比分析,获得结果表明:平面射流与旋转射流有不同分布特性,旋转射流气固两相混合程度显着加强,保证了流场浓度分布均匀,弥散形态良好,有效改善了弥散特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8年07期)

许开龙,李卓然,张海,吴玉新,罗开红[7](2018)在《煤粉射流火焰中碳烟浓度分布的LII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Hencken型平面携带流反应器,使用激光诱导白炽光法(LII)测量煤粉火焰的碳烟浓度,并研究了激光能量密度F对测量的影响及火焰中碳烟的分布.研究发现,在F≤0.15,J/cm2时,煤颗粒信号相对较弱,碳烟信号占主导;在F>0.15,J/cm2时,煤颗粒信号干扰较强.F=0.05~0.08,J/cm2是最优能量密度范围.对本携带流实验系统,碳烟颗粒在距离出口80,mm处出现,且集中于中心中线4,mm范围内,碳烟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并在120,mm达到峰值.(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邢文朝[8](2018)在《采用高速空气射流的煤粉气化炉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煤气化是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按工艺方法大体可分为固定床、流化床和气流床气化技术,其中气流床气化技术具有煤种适应范围广、处理能力大、碳转化率高等优势,但是其高温高氧环境对材料要求很高。本文借鉴柔和燃烧的思想,通过高速空气射流卷吸合成气营造“高温低氧”的气化氛围以及煤粉的均匀掺混,以实现炉膛内均匀分布式的气化反应,提高气化效率。为了研究采用高速空气射流的煤粉气化技术,本文以煤粉气化炉为研究对象,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选取了用于计算的的气化炉几何模型,即一个高为4m,内径为0.8m的气化炉炉膛,根据实验中所用的煤种,确定了煤处理量和风量。基于煤粉气化的工况特征,选取了合适的计算模型和化学反应机理,开展了数值模型的验证。(2)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冷态情况下射流喷嘴相对位置、喷嘴孔径(射流速度)、煤粉粒径对高速空气射流气化炉流场分布、煤粉停留时间、炉膛射流回流比、煤粉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发现气化炉内流场分布受二次风射流位置和速度影响较大,回流比随二次风射流喷嘴间距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约为4;平均停留时间受二次风射流速度影响较大,射流速度越大煤粉停留时间越短,当射流速度为120m/s时,停留时间为4.8s;颗粒浓度在距离炉膛入口处lm处达到峰值,且射流速度越大,煤粉颗粒弥散程度越大。(3)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热态时气化炉内速度分布、温度分布和组分分布情况,并在已有的煤粉气化炉上开展热态实验验证了计算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距离炉膛入口 0~1.5m内,射流速度和湍流强度衰减较快,且流场内有明显的回流区;在该区域内,回流的生成气与新进入的煤粉和氧化剂剧烈掺混,气化反应呈现弥散状态,温度分布较均匀,最高温度出现在距炉膛入口 1.5m处。炉膛内CO2浓度先增加后减小,CO浓度呈缓慢增加趋势,出口处达到最大值。(4)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结构参数和工艺参数对高速空气射流煤粉气化炉气化性能的影响,探究了氧碳原子比、进煤量(负荷)、煤粉粒径、炉膛散热量、炉膛高度、炉膛直径等参数变化对炉膛内流场、温度分布、气体组分分布、合成气质量以及碳转化率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徐瑞[9](2018)在《平行射流煤粉柔和气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一次能源中煤炭占比稳居第一且将长期保持,如何高效清洁利用煤炭具有重要的意义。煤通过气化然后再利用是有前景的清洁高效方式之一。本文借鉴柔和燃烧概念,开展了煤粉柔和气化相关的研究。柔和燃烧来源于高温空气燃烧,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柔和燃烧具有较多的优点,比如低污染、燃烧稳定、温度分布均匀等,并且具有燃料灵活的特点。研究表明,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在适当的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柔和燃烧。煤粉柔和气化相对煤粉柔和燃烧来说,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柔和气化空气和煤粉的比例更小,通过空气来组织流动更难。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改进利用现有试验台,开展了不同工况的柔和气化试验探索。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基础,加深认识。通过试验研究发现,现有气化炉工作时,散热较大导致炉膛内气化温度偏低。总体碳转化率较低。现有卧式炉膛底部容易堆积渣,影响流动组织。基于平行射流卷吸形成大回流的思想,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煤粉输送方式及喷嘴布置方案、炉体卧式及竖立等对流动结构、煤粉分布均匀性的影响等,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索可行的流动组织方式。考虑重力使得颗粒平均停留时间大大减小,而其中炉膛水平放置时,大量煤粉颗粒会落到炉壁上,相较而言,炉膛竖直放置效果更好。二次风喷嘴距炉膛中心距离越远,回流区域更大,煤粉分布也更加均匀。煤粉分为3股输送入炉膛,比中心喷煤炉内颗粒分布更加均匀。煤粉柔和气化相对煤粉柔和燃烧来说,释放的热量更少,而气化需求的温度相对较高。如何保证气化炉体保温,并且可以长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重新设计了煤粉柔和燃烧气化炉体,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选择炉膛耐火材料厚度为150mm,保温材料厚度为192mm,钢壳外径为1524mm,此时散热量占煤粉发热量比为6.5%。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发现了现有试验台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了优化的气化喷嘴方案和散热更低的炉膛设计,为后续继续开展煤粉柔和气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裴建军,张泽,由长福[10](2018)在《墙式风射流改善煤粉炉内燃烧组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角切圆燃烧锅炉在低氮燃烧改造后,主燃烧区为欠氧燃烧,当燃用低灰熔点或低挥发分煤时易引起煤粉贴壁燃烧现象以及水冷壁出现强还原性气氛,导致锅炉高温腐蚀和结渣/结焦。为此提出了墙式风燃烧辅助系统,将二次风在水平方向进一步分级,增加直接进入煤粉射流中下游的墙式风,优化炉内燃烧组织。在某600MW锅炉热态运行下,进行有无墙式风的对比性试验,然后进行低灰熔点煤的掺配试验,结果表明:墙式风燃烧辅助系统既提高了一次风射流煤粉着火稳燃能力,又提高了射流中下游燃烧所需氧量,减小实际切圆,有效解决水冷壁高温腐蚀和结焦问题。在锅炉安全运行下,燃用低灰熔点银南煤与银北煤的最大安全掺配比为9:1,降低了燃煤发电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NOx排放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煤粉射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光学诊断型煤粉燃烧器系统上研究煤粉着火燃烧特性,利用ICMOS相机捕捉射流火焰总光强信号、自发辐射信号以及PLIF荧光信号,根据获得信号的品质,判断各种测试手段的优缺点.计算射流火焰总光强和PLIF荧光信号的着火延迟时间,分析PLIF测量手段的可靠性,结合OH-PLIF技术的瞬态图像,以及着火延迟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射流火焰挥发分着火及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群着火是挥发分先析出着火燃烧,然后加热焦炭颗粒燃烧的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煤粉射流论文参考文献

[1].申浩树,吴玉新,许开龙,Philip,J.Smith,张海.煤粉射流火焰的大涡模拟及其验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朱文堃,齐洪亮,杨玉奇,彭江波,孙锐.基于OH-PLIF测量技术的煤粉射流火焰着火燃烧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9

[3].张琦,吴玉新,张海,张扬,许开龙.煤粉射流火焰的典型形态及其转捩规律[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8

[4].曾光,孙绍增,刘江,叶振起,赵义军.一次风温对浓淡煤粉射流着火特性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5].刘金,王硕,朱曙光.基于射流方法的煤粉浓度均衡技术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8

[6].蔡文昕.基于工业煤粉喷嘴的气固两相射流数值模拟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7].许开龙,李卓然,张海,吴玉新,罗开红.煤粉射流火焰中碳烟浓度分布的LII测量[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8

[8].邢文朝.采用高速空气射流的煤粉气化炉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

[9].徐瑞.平行射流煤粉柔和气化探索[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

[10].裴建军,张泽,由长福.墙式风射流改善煤粉炉内燃烧组织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

标签:;  ;  ;  ;  

煤粉射流论文-申浩树,吴玉新,许开龙,Philip,J.Smith,张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