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松茸论文-刘耕武,李建国

川西高原松茸论文-刘耕武,李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高原松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孢子花粉,古高度,中新世,青藏高原

川西高原松茸论文文献综述

刘耕武,李建国[1](2019)在《川西高原松潘红土坡中新统马拉墩组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 000 m,甚至达到2 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谭伟,王春梅,刘孝斌,侯洪波,张嘉叙[2](2013)在《川西高原特色优势产品——雅江松茸》一文中研究指出雅江县隶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在林下盛产被誉为"菇中之王"的大型野生食用菌——松茸,雅江松茸生长环境特殊,品质优良,远销东南亚各国。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雅江县"中国松茸之乡"之盛誉。一、川西亚曲喀盛产背霞川西高原的雅江,藏语称"亚曲喀"。雅江县位于东经100°19′~101°26′和北纬29°03′~30°30′之间,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中段,大雪山脉与沙鲁里山脉之间的山原地带,山原占92.5%,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m以上,(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3年07期)

王毅[3](2008)在《川西高原松茸生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川西高原松茸主要产区九龙,丹巴,小金,雅江,理塘,稻城,乡城七个县的松茸资源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并采集了32份松茸材料,应用RAPD,ITS RFLP和ITS序列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供试松茸样品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1)川西高原松茸的突出特点包括分布地海拔高,松茸的生长海拔逐年升高;宿主多样,主要与黄背高山栎和川滇高山栎共生;出菇时间较早。(2) RAPD,ITS 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在RAPD中,32个材料在GS=0.68时,被分为4个遗传群,各遗传群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ITS rDNA PCR-RFLP聚类分析表明,在GS值为0.72的水平上供试材料可聚成7个遗传类群,绝大部分来自于相同或相似生态地理环境的材料聚成一类,即ITS-RFLP图谱类型与材料的生态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各地理类群基于Nei氏无偏估计的遗传一致度的聚类分析表明,各地理类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根据RAPD,ITS PCR-RFLP结果,选取了8份松茸样品,进行了表型鉴定,并对其ITS片段进行了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经典的食用菌表型分类将8份材料归类为青冈口蘑和松口蘑两个种,但ITS序列系统发育结果表明,8份松茸样品ITS序列与已报道的NCBI号为AF367416、AF204806、AB368506等的Tricholoma matsutake序列在系统发育上高度同源,说明在分类上这些样品应属于同一个种。可见,经典的表型分类并不能反映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也说明,四川西南高原松茸菌间虽然存在一定的表型多样性和地理分化,但未达形成地理种的程度。(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高明文,代贤才[4](1996)在《川西高原的松茸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高原的松茸生态高明文,代贤才(四川甘孜州农科所康定626000)我们对川西高原松茸的贮量、生态特点、生长规律等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报道如下。1川西高原松茸的资源概况川西高原的松茸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上中游的高山峡谷和山原地区,这...(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1996年06期)

高明文,戴贤才,陆红,何双番[5](1991)在《川西高原松茸与温度降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茸是世界上最名贵的食用菌,人们对它进行了许多研究.据记载,菌丝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一般为10~30℃,最适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一般为12~20℃,最适温度15~20℃;相对湿度85~90%.四川攀西地区及云南部份地区,松茸菌丝生长发育温度为22~28℃,最适温度23~25℃;月降水量为50~250mm.子实体生长阶段温度为14~19℃,月降水量为100~350mm,最适150~300mm.1986年开始,我们对四川西部高原松茸的温、湿组合进行了考察,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1991年02期)

川西高原松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雅江县隶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在林下盛产被誉为"菇中之王"的大型野生食用菌——松茸,雅江松茸生长环境特殊,品质优良,远销东南亚各国。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雅江县"中国松茸之乡"之盛誉。一、川西亚曲喀盛产背霞川西高原的雅江,藏语称"亚曲喀"。雅江县位于东经100°19′~101°26′和北纬29°03′~30°30′之间,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中段,大雪山脉与沙鲁里山脉之间的山原地带,山原占92.5%,大部分地区海拔3000m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高原松茸论文参考文献

[1].刘耕武,李建国.川西高原松潘红土坡中新统马拉墩组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J].古生物学报.2019

[2].谭伟,王春梅,刘孝斌,侯洪波,张嘉叙.川西高原特色优势产品——雅江松茸[J].四川农业科技.2013

[3].王毅.川西高原松茸生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

[4].高明文,代贤才.川西高原的松茸生态[J].中国食用菌.1996

[5].高明文,戴贤才,陆红,何双番.川西高原松茸与温度降水关系[J].食用菌.1991

标签:;  ;  ;  ;  

川西高原松茸论文-刘耕武,李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