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转变论文-赵振兴

液液转变论文-赵振兴

导读:本文包含了液液转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铅焊料,液-液结构转变,电阻率,凝固

液液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赵振兴[1](2012)在《Sn-Ag-Cu-Bi无铅钎料液—液结构转变及其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Sn-Pb焊料已逐渐被摒弃,无铅焊料的研究与开发早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然而长时间以来,对于无铅焊料的研究主要徘徊在调整焊料合金的含量、添加新型元素等手段。另一方面,人们在研究液体结构的时候发现了压力和温度诱导的液-液结构转变现象。无铅焊料与液-液结构转变现象相结合,无疑为研究无铅焊料及开发新型材料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本文从液-液结构转变的角度出发,以SnAgCuBi四元合金为研究对象,探索合金熔体结构状态的变化对无铅焊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同时,以Bi元素为变量,探讨Bi元素含量对SnAgCuBi无铅焊料某些性能方面的影响。以下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以SnAgCuBi四元合金为对象,运用电阻率手段研究其熔体物性、结构随温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其各自的电阻率-温度曲线,发现两轮升、降温过程的曲线均出现异常变化,说明合金熔体结构发生了转变;且第一轮升温过程的异常变化特征与其余过程明显不同,为可逆转变与不可逆转变的综合作用结果,而第一轮升温以后的转变过程为可逆过程。此外,Bi能有效降低合金的熔点。(2)基于电阻率实验的研究,对不同熔体结构的SnAgCuBi合金进行凝固实验,探索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液结构转变能够有效的细化SnAgCuBi合金的凝固组织。(3)将SnAgCuBi合金试样在铜基板上进行润湿性实验,探索液-液结构转变对润湿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液-液结构转变能够有效的提高SnAgCuBi合金在铜基板上的润湿能力。此外,Bi也能有效提高合金润湿能力,且Bi含量越高,润湿性越好。(4)采用SnAgCuBi无铅焊料对单剪搭接接头的铜板进行施焊,之后进行剪切强度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液-液结构转变能够提高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此外,Bi对接头剪切强度的影响比较复杂,Bi为脆性相,含量较低时能有效提高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但含量过高则会对接头质量造成危害。本实验中,Bi含量为3.1%时,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最高,可焊性最好。(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2-04-01)

张飞[2](2010)在《Sn-Cu-Bi合金液—液结构转变及其对凝固和钎焊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压力或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现象的发现打破了液态结构和性质连续渐变的传统认知,深入认识液-液结构转变的物理本质及其规律,对认识液态金属与合金的本质以及新材料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无铅钎料的研究和开发仍然局限于成分选择、配比优化及微量元素的影响等方面,很少有人关注熔体热历史对无铅钎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本文以Sn-0.7Cu-xBi合金(Bi质量分数分别为0%,3%,5%,7.5%和10%)为研究对象,从温度诱导的液-液结构转变这一新视角出发,探索了熔体结构状态变化及其与无铅钎料组织和性能的相关性,同时考察了Bi元素对Sn-0.7Cu钎料组织和钎焊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直流四电极法研究了熔化过程中Sn-0.7Cu-xBi合金电阻率—温度关系,结果显示Bi的添加降低了合金熔点,同时增大了熔程;而随后连续两轮升、降温的电阻率—温度曲线均出现了异常变化,并在第一轮升温后表现出可逆转变特征。(2)通过实验探讨了Bi含量、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的影响,发现Bi含量越高,Sn-0.7Cu-xBi合金凝固组织中β-Sn和富Cu相越细小;经历液-液结构转变的Sn-0.7Cu-xBi合金其凝固组织更加均匀、细小。(3)将由铁模凝固实验所得钎料试样在铜板上进行铺展实验。结果显示Bi的加入提高了Sn-Cu(Bi)钎料的润湿性能,尤其是Bi含量在0~3%时;液-液结构转变对Sn-0.7Cu合金润湿性的影响较为显着。(4)对铺展实验试样在150℃下进行了0,120,240,480h的时效处理。接头组织观察表明,Bi的添加增大了钎焊态下界面IMC的晶粒尺寸,却抑制了时效过程中IMC的生长;液-液结构转变后的Sn-Cu(Bi)钎料/Cu界面IMC的形成和生长均受到了抑制。(5)采用单剪搭接接头形式,对Sn-Cu(Bi)钎料/Cu接头剪切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Bi含量的增加接头剪切强度先增大,后减小,Bi含量在3%时最大;在Bi含量相同时,液-液结构转变提高了钎料本身接头剪切强度。综合看经历液-液结构转变的Sn-0.7Cu-3Bi钎料的综合钎焊性最好。(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0-04-01)

谢明义[3](2010)在《SnSb合金液—液结构转变及其液固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对凝固行为、凝固组织以及材料最终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液态物质的多型性研究备受关注,特别是温度或压力诱导液态结构转变的发现,使得人们对液态金属结构变化的规律和机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者们认知液态物质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尽管通过改变液态金属结构状态来改变凝固组织和性能的熔体热处理工艺方法在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还具有一定的经验性,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微观机制的作用和影响规律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以SnSb合金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叁种成分合金液态结构转变的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借助不同的熔体热处理、凝固条件及热分析法,探讨液—液结构转变对合金凝固行为及凝固组织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探讨了SnSb3、SnSb30、SnSb50合金在连续升降温过程的电阻率-温度行为。SnSbx(x=3、30、50)合金的电阻率在特定区间存在异常的现象,间接表明合金熔体内部发生了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且首轮升温过程中发生的转变是不可逆的。2、考察了不同的抽拉速率条件下不可逆液-液结构转变对SnSb3合金熔体定向凝固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可逆液-液结构转变减小了溶质再分配系数,使凝固前沿富集更多的溶质原子,减小了一次枝晶和二次枝晶间距且二次晶变得短而粗,沿抽拉方向一次枝晶芯部溶质含量明显减小;不同的抽拉速率下液态结构转变对一次枝晶间距有不同的影响。3、借助牛顿和傅立叶热分析法,对SnSb30合金开展了砂型自由凝固与坩埚空冷实验,发现不可逆液-液结构转变会使得合金凝固过程中形核过冷度增大、凝固固相百分数增长率的峰值增大以及晶粒尺寸和凝固组织形态的改变,并使熔体在凝固时释放出更多的结晶潜热;冷却速率的增大也将促使熔体释放更多的结晶潜热。4、SnSb50合金在大体积铜模强冷条件下的凝固实验表明,不可逆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组织有重要的影响:这种转变可以明显细化合金的凝固组织,使组织变得更均匀。(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0-04-01)

龚伦伦[4](2009)在《无规和间规聚苯乙烯的液液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规聚苯乙烯(aPS)和间规聚苯乙烯(sPS)都属于聚苯乙烯系列,aPS是一种优良的塑料,它是非晶聚合物,而sPS是一种新型热塑性塑料,它是结晶性聚合物。由于用热释电方法研究aPS及其共混物的很多文献中所得结果不尽相同,特别是在高温区的液液转变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而且对于sPS的热释电研究还很缺乏,所以有必要用热释电方法进一步去研究他们分子运动和局域态,特别是高温区液液转变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热释电方法对aPS的液液转变和空间电荷进行了研究,改变极化场强,极化温度和升温速率对聚合物进行深层次研究,并且对比了sPS的热释电结果,而且还结合了aPS的介电松弛谱,此外还尝试将VTF方程拟合应用于液液转变的松弛过程中。本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aPS驻极体在27~200℃的TSDC谱图出现对应玻璃化转变的偶极松弛α峰,空间电荷峰ρ峰,液液转变的τ峰和更深陷阱空间电荷ρ’峰,此外通过分峰处理得到的Sub-Tg链段运动松弛的β峰。随着在极化温度升高的,τ峰向高温移动,峰强也逐渐增大,这说明在高极化温度下分子链被极化的更充分;所有峰的位置不随极化场强的变化而变化,其中α峰和τ峰的峰强随极化场强增加正比例增大,这说明τ峰和α峰一样具有分子运动松弛峰的性质,而ρ峰和ρ’峰的峰强随场强增加非线性增大,说明他们具有空间电荷峰的性质;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所有峰都往高温处移动,他们的峰强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τ峰的活化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的;对比aPS与sPS的TSDC谱图,可以揭示aPS和sPS内部结构上差异。2.10K、100K和1MHz叁种频率下aPS的介电温度谱图上显示,在25~160℃范围内有两个明显的松弛过程,α松弛对应玻璃化转变松弛而β松弛对应于次级转变松弛。运用WLF方程可以将α松弛的介电数据并结合了热释电数据。3.将VTF方程拟合运用到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和液液转变的变化过程中,用VTF拟合方程并计算出相关的参数,证明在Tg和TLL之间高聚物的分子运动符合VTF方程,这个结论对比了WLF的方程的使用范围Tg~Tg+100℃。(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9-05-01)

丁国华[5](2009)在《液—液结构转变对熔体分形特征和凝固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的多形性(Polymorphism)以及结构转变现象已成为人类共识,并在科学技术领域得到高度关注。其中,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已为国内外研究者在多种合金体系中被发现及验证。多年来,人们探索一些熔体热处理工艺方法来改变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并往往被证明有显着效果,因此固体材料对于母相液体的热历史相关性也成为重要研究前沿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液态结构及其转变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基于液-液结构转变改变凝固行为、微观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则更少。这些不足是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也是主要内容。由于液态结构及其转变的复杂性,本文尝试运用分形理论和统计方法探索液态结构特征,从新的视角认识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内在本质与机理。另一方面,运用自由凝固和定向凝固两种方式,选用纯金属和不同类型的二元合金,系统考察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过程中形核、生长机制、微观组织缺陷、溶质再分配系数、生长取向及固液界面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归纳如下:第一,运用分形方法分析In-80wt%Sn、In-49.1wt%Sn和In-20wt%Sn合金液态结构,结果显示,液态结构是多度域分形结构,是由低维分形结构、高维分形结构及其间的过渡区域组成。根据两分形结构组成特点,提出了液态结构多度域模型。表征分形特征的物理量——分形维数与电阻、内耗、粘度等参量一样也可以作为一个结构敏感参量。液态合金的过剩熵与其低维分形维数的线性关系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分形维数能够反映液体结构信息,也使分形维数与传统结构参数之间建立了联系。多度域分形结构中高维结构和低维结构随温度的不同变化特征说明了液-液结构变化的临界特性对空间维数的依赖关系,揭示了非整数维空间中液态合金结构变化的物理规律。基于硬球模型和超微粒线度效应,温度诱导In-Sn合金液-液结构变化的机制可能是团簇线度减小到能产生线度效应,类固型的团簇结构在此效应的作用下转变为原子结合更紧密、面对面结合的多四面体结构。第二,引入R/S分析(rescaled range analysis)液态In-20wt%Sn和In-80wt%Sn合金的偶分布函数,发现液态中距离参考原子r处发现一个原子的概率遵循Hurst幂律关系,这种概率出现的规律是高指数的分数布朗运动。与平均近邻原子间距一样,Hurst指数也随温度发生了变化。但不同于传统结构参数,Hurst指数具有其独特的物理意义,液-液结构转变时Hurst指数的变化表明发现原子的概率偏离分数布朗运动,倾向于布朗运动,Hurst指数的跳动是液相从一种结构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的表现。第叁,以液-液结构转变作为新的切入点,选用纯Bi、过共晶Pb-90wt%Sn合金、亚共晶Sn-40wt%Bi合金和匀晶Bi-10wt%Sb合金进行自由凝固实验,研究发现液-液结构转变大幅加强了凝固过程中的形核控制作用,提高了形核率,提高了形核过冷度、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液-液结构转变促进了纯Bi凝固组织中孪晶数量大幅增加,产生台阶聚并现象,晶界附近形成很多树枝晶。液-液结构转变使溶质分配系数较大的Sn-40wt%Bi合金枝晶容易产生熔断现象,由粗大树枝晶变为等轴晶,而溶质分配系数较小的Pb-90wt%Sn合金液-液结构转变后枝晶尺度虽然也减小,但其形貌仍为树枝晶。对于组织以等轴晶形式存在的Bi-10wt%Sb合金,液态结构转变使凝固组织形貌由不均匀不规则变为均匀叁角星状,且使晶粒尺寸明显减小。第四,自制了定向凝固装置,成功实现了Pb-80wt%Sn、Pb-90wt%Sn和Pb-99wt%Sn的定向凝固实验。发现熔体结构转变减小了溶质非平衡分配系数,增加了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富集程度,减小了胞晶间距和二次枝晶间距。液-液结构转变对晶体生长取向的影响主要是随凝固长度增加,液-液结构转变使合金实现高指数晶面取向,加剧了低指数晶面分支现象。液-液结构转变增大了Pb-80wt%Sn、Pb-99wt%Sn合金的定向凝固固液界面不稳定性。在水淬冷速条件下时,熔体结构变化后的Pb-80wt%Sn合金枝晶尖端、Pb-99wt%Sn合金胞晶尖端能够进入其固液界面前沿的成分过冷区,继续向液相生长;而液-液结构转变前合金的枝晶和胞晶尖端被阻止伸入固液界面前沿的成分过冷区,从而能够保留较完好的固液界面。(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9-02-01)

益汛[6](2007)在《温度诱导Pb-Sn、In-Sn和Pb-Bi合金液—液结构转变的可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现象涉及液态物质结构认知的基础科学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材料加工领域凝固过程与液相的相关性及其微观机制。近年越来越多的液态系统被发现发生液-液结构转变,然而,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现象的可逆性与否仍尚不明了。本文在验证了电阻法研究液态结构转变的有效性基础上,利用电阻法对叁种已知发生了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的合金系统(Pb-Sn、In-Sn、Pb-Bi),在连续几轮升、降温过程中电阻率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从而进一步对其所发生液-液结构转变的可逆性与否及其规律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叁种合金系熔体的连续升降温实验研究发现,除了PbSn10合金熔体外,其余所研究成分的Pb-Sn和In-Sn合金熔体中都存在不可逆和可逆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转变现象;即:第一轮升温过程的结构转变为不可逆,而随后的升、降温过程发生的结构转变具有可逆性。然而,在所研究的PbBi几种成分合金熔体中只存在不可逆的结构转变现象。(2)通过与液态纯Sn电阻率—温度曲线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二元(A-Sn)合金熔体中的转变可逆性主要与液态纯Sn相关。经分析认为,其可逆转变主要是Sn-Sn共价键的打破和重建的过程。(3)通过对InSn49.1、InSn70合金的电阻率和DSC实验,发现在熔点以上不太远的温度范围存在某种温度诱导的液-液结构转变;而(Pb_(43.9)Bi_(56.1))_(20)Sn_(80)合金两次升温过程的电阻率实验,证明了这种发生在熔点附近的液-液结构转变是一种可逆转变。(4)总体来看,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的可逆性在不同合金及成分中存在现象与规律的多样性。可逆转变的存在与否,以及可逆结构转变的温度范围,随合金系统的不同和成分的改变而不同。(5)本文运用电子理论及定域化概念就相关现象及规律进行了讨论和理论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液液结构转变的总体规律及各自特征,同时也为开拓及改进材料加工工艺方法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7-04-01)

杨慧珍[7](2007)在《液—液结构转变对Pb-Sn-Bi叁元合金凝固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所用到的金属材料大多数是具有复杂成分的多元合金。Pb-Sn-Bi叁元合金是多元合金中最简单的合金之一,对它的研究是探索其它多元复杂合金的基础。Pb-Sn-Bi叁元合金也是典型的低熔点合金,广泛地应用于机械、航空、汽车、电器仪表、轻工业以及原子能工业等方面,对这类材料的凝固组织形成及其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Pb-Sn-Bi叁元合金的凝固过程、凝固条件和液态合金结构转变对合金凝固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从理论上分析了多元合金的凝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本文通过研究Pb-42Sn-32Bi合金的凝固过程热分析和组织分析,确定它们的相的组成和凝固机理。初生树枝晶的生长主要受溶质再分配影响,在凝固过程中,液相中的溶质组元含量不断升高,溶质在初生晶的末端大量富集。在不同的冷却速度下,Pb-30.95Sn-50Bi合金的凝固组织形貌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在缓慢冷却时,树枝晶不够发达,形状粗大,出现了枝晶熔断现象;在快速凝固时,合金微观组织中的初生树枝晶及晶粒尺寸细小。结合枝晶生长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叁元合金的枝晶生长模型。通过液-液结构转变对Pb-55.71Sn-10Bi和Pb-6.19Sn-90Bi叁元合金的凝固过程的热分析和组织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未发生液态结构变化的合金,过冷度较小,组织粗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扩散系数增大,界面越趋向于稳定;合金熔体发生结构转变后,初生相生长的很细密,合金熔体中原子团簇的平均半径减小,合金相析出的过冷度增大,降低了界面稳定性。研究了在快速凝固条件下,液态合金结构对Pb-18.57Sn-70Bi和Pb-55.71Sn-10Bi叁元合金凝固组织的演变机理:液态合金结构转变前,合金中初生晶的数量较少,但是形状粗大,存在较大的偏聚;液态合金结构转变后,原子越过液-固界面附着晶体生长需要克服的能垒增大,导致了原子由液相穿过界面向晶体的净跳跃频率减小,使得晶体生长速度减小,凝固组织比液态结构转变前的要细小。在液态合金结构转变前后,其显微硬度的变化幅度是最大的。(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7-04-01)

杨慧珍,余瑾,祖方遒[8](2006)在《Pb_(26)Sn_(42)Bi_(32)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行为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热分析方法和金相分析法研究了叁元合金Pb26Sn42Bi32熔体发生液液结构转变前后的凝固行为及其组织的变化规律。发现:Pb26Sn42Bi32叁元合金熔体发生液液结构转变后,即熔体中的原子团簇的平均半径减小,熔体中原子分布更加均匀,使得凝固形核和生长的过冷度增大, 熔体中原子的扩散系数和晶体的生长速度减小,二元共晶的离异现象减弱,凝固组织中的初生相的数量减少而共晶量增加,初生相树枝晶细长而发达,形成明显的一次树枝晶、二次树枝晶分枝和叁次树枝晶分枝,且分布均匀。另外本文还就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讨论,就探索合金熔体发生液液结构转变对其凝固行为及组织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铸造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9-01)

徐炜[9](2006)在《PbSnBi叁元合金熔体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结构及其性质的认识与许多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温度诱导的非连续液-液结构转变现象打破了液体结构及其性质随温度的升高而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然而,对这一现象的普适性(范围、条件及规律)及其本质的认识尚不明了。 本文以探索合金熔体结构及性质随温度发生非连续变化的普适性为目的,主要研究了PbSnBi叁元合金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采用直流四电极电阻率法,对合金的电阻率温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和纯Pb、Sn和Bi的电阻率比较发现PbSnBi叁元合金熔体电阻率随温度升高出现了异常的变化,揭示了该金属熔体中存在液—液结构转变。 然后,以DSC热分析技术进一步验证合金液-液结构转变的发生,在合金的升温DSC曲线上出现的吸热峰也证明了在连续升温过程中液—液结构转变的存在,认为转变的原因是高温时合金中原有的原子团簇和部分源于固态的短程序被打破,生成更加稳定,相对均匀的组织或溶解使得熔体结构更加无序。同时证明了所采用的直流四电极电阻率法的电阻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在部分成分的PbSnBi叁元合金熔体中,发现降温过程中也出现了液-液结构转变现象,但对合金随后的热循环发现,第一次热循环升降温中的液-液结构转变不是可逆的,而在第二次开始的热循环中合金的结构变化才真正的可逆。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由于这些合金熔体中存在原子之间特殊的结构使其熔体性质具有特殊性,使得此成分范围内合金所发生的结构转变在降温过程中发生可逆转变。 另外,通过对发生液-液结构转变前后温度范围内的PbSnBi合金熔体进行过热保温和冷却,测其温度-时间曲线(T-t曲线),分析凝固试样的显微组织。发现经过液-液结构转变的PbSnBi叁元合金熔体的凝固过冷度增加,并导致凝固组织明显细化。揭示了液-液结构转变前后熔体的结构是不同的;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行为和凝固组织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6-05-01)

沈融融[10](2006)在《电阻率法研究二元合金温度诱导不连续液—液结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态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与许多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温度诱导的非连续液-液结构转变现象打破了液体结构及性质随温度的升高而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然而,这一现象的普适性(范围、条件及规律)及本质仍尚不明了。 本文主要利用电阻法对叁种合金系统(In-Sn、Sn-Sb、Pb-Zn)发生温度诱导非连续液-液结构转变的可能性及其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首先,通过对叁种合金系熔体的实验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合金中都会出现不连续的液-液结构转变现象。其中,由于半金属Sb对合金熔体结构的影响,只有部分成分的Sn-Sb合金具有这种转变现象,电阻率的突变被认为是高温时富Sn端合金中金属键的断裂所引起的,而在对几种成分的Pb-Zn合金的研究中,则完全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其次,为了探索二元合金在升温过程中所出现的液—液结构转变现象在降温过程中是否具有可逆性,我们对具有结构转变的In-Sn、Sn-Sb合金的降温过程进行了电阻率研究。其中,In-Sn合金升温过程中出现的温度诱导的不连续的结构转变的可逆性与合金成分紧密相关的,In_((1-x))Sn_x(x=49.1,70)两种成分合金的固态相区属于共晶形成的两相区,共晶组织中特殊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其熔体性质具有特殊性,出现了可逆的结构转变现象。而Sn-Sb合金中冷却后的组织相分布均匀,不足以引起熔体能量和熵的不连续变化,因此所出现的转变现象则完全不具有可逆性。 总体来看,“温度诱导不连续液-液结构转变”在不同合金及成分中存在现象与规律的多样性。其是否发生及可逆性,以及结构转变的温度范围,随合金系统的不同和成分的改变而不同。本文对这些规律均进行了总结,并就相关现象及规律进行了讨论和理论分析。 本文的研究结果及所观察到的现象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地认识液态物质结构与性质,同时也为研发新型合金材料、开拓及改进材料加工工艺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6-04-01)

液液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压力或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现象的发现打破了液态结构和性质连续渐变的传统认知,深入认识液-液结构转变的物理本质及其规律,对认识液态金属与合金的本质以及新材料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无铅钎料的研究和开发仍然局限于成分选择、配比优化及微量元素的影响等方面,很少有人关注熔体热历史对无铅钎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本文以Sn-0.7Cu-xBi合金(Bi质量分数分别为0%,3%,5%,7.5%和10%)为研究对象,从温度诱导的液-液结构转变这一新视角出发,探索了熔体结构状态变化及其与无铅钎料组织和性能的相关性,同时考察了Bi元素对Sn-0.7Cu钎料组织和钎焊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直流四电极法研究了熔化过程中Sn-0.7Cu-xBi合金电阻率—温度关系,结果显示Bi的添加降低了合金熔点,同时增大了熔程;而随后连续两轮升、降温的电阻率—温度曲线均出现了异常变化,并在第一轮升温后表现出可逆转变特征。(2)通过实验探讨了Bi含量、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的影响,发现Bi含量越高,Sn-0.7Cu-xBi合金凝固组织中β-Sn和富Cu相越细小;经历液-液结构转变的Sn-0.7Cu-xBi合金其凝固组织更加均匀、细小。(3)将由铁模凝固实验所得钎料试样在铜板上进行铺展实验。结果显示Bi的加入提高了Sn-Cu(Bi)钎料的润湿性能,尤其是Bi含量在0~3%时;液-液结构转变对Sn-0.7Cu合金润湿性的影响较为显着。(4)对铺展实验试样在150℃下进行了0,120,240,480h的时效处理。接头组织观察表明,Bi的添加增大了钎焊态下界面IMC的晶粒尺寸,却抑制了时效过程中IMC的生长;液-液结构转变后的Sn-Cu(Bi)钎料/Cu界面IMC的形成和生长均受到了抑制。(5)采用单剪搭接接头形式,对Sn-Cu(Bi)钎料/Cu接头剪切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Bi含量的增加接头剪切强度先增大,后减小,Bi含量在3%时最大;在Bi含量相同时,液-液结构转变提高了钎料本身接头剪切强度。综合看经历液-液结构转变的Sn-0.7Cu-3Bi钎料的综合钎焊性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液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1].赵振兴.Sn-Ag-Cu-Bi无铅钎料液—液结构转变及其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2

[2].张飞.Sn-Cu-Bi合金液—液结构转变及其对凝固和钎焊性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0

[3].谢明义.SnSb合金液—液结构转变及其液固相关性[D].合肥工业大学.2010

[4].龚伦伦.无规和间规聚苯乙烯的液液转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5].丁国华.液—液结构转变对熔体分形特征和凝固行为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9

[6].益汛.温度诱导Pb-Sn、In-Sn和Pb-Bi合金液—液结构转变的可逆性[D].合肥工业大学.2007

[7].杨慧珍.液—液结构转变对Pb-Sn-Bi叁元合金凝固过程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7

[8].杨慧珍,余瑾,祖方遒.Pb_(26)Sn_(42)Bi_(32)液液结构转变对凝固行为组织的影响[C].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铸造年会论文集.2006

[9].徐炜.PbSnBi叁元合金熔体温度诱导液—液结构转变行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

[10].沈融融.电阻率法研究二元合金温度诱导不连续液—液结构转变[D].合肥工业大学.2006

标签:;  ;  ;  ;  

液液转变论文-赵振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