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疏离论文-豆小红

社会疏离论文-豆小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疏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理探析,疏离感,危机干预,价值感,失败感,健康促进行动,抗逆力,民政事业发展,孤独寂寞,公寓文化建设

社会疏离论文文献综述

豆小红[1](2019)在《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13.9万对,结婚率为7.3‰。这是自2013年以来创下的新低。据数据统计,目前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超过7700万独居。大量人口独居的现象在多数国家都较为(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报》期刊2019-11-28)

朱丛杉[2](2019)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疏离感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际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济南地区某叁所高校的200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际疏离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支持、人际疏离感及心理健康在人口学部分变量中存在显着差异;人际疏离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R2=0.60,F=82.41,P<0.001);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R2=0.05,F=3.13,P<0.05);人际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间具有调节作用(R2=0.482,F=53.407,P<0.001)。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受到人际疏离感的干扰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孔凡飞,龚松[3](2019)在《从疏离到弥合:政社合作模式下民办社会组织发展的探索——基于L机构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办社会组织作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为困境群体供给福利的重要载体,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出发,选取民办社会组织L作为田野调查地点,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该L组织的现存困境。由于政府在民办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导致政府与民办社会组织之间的距离感客观存在,成为制约L机构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提出通过"政社合作"运作模式的嵌入,逐渐改变二者疏离的状态,推动政府与民办社会组织逐渐形成弥合状态,为民办社会组织构建完善的发展机制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金童林,乌云特娜,张璐,李鑫,黄明明[4](2019)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疏离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传统攻击行为间的关系,选取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及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传统攻击行为及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2)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金童林,张璐,乌云特娜,杨宏,苏田[5](2019)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网络疏离感的中介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网络疏离感及大学生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网络疏离感量表及自评抑郁量表进行测试。结果:网络社会排斥、网络疏离感及大学生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r=0.23,0.47,0.27,P<0.01);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抑郁的直接效应显着(β=0.12,P<0.01);网络社会排斥通过网络疏离感对大学生抑郁的间接效应显着(95%CI:0.07~0.17)。结论:网络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6](2019)在《不能让“社会疏离感”围困老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人进入老年期,生理、心理都发生很大变化。老年人生理上的变化,主要表现有: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耳聋眼花,反应迟钝。由于其体力、思维能力的减弱,老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和深度日益缩小和减弱,容易形成一些怪癖,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偏狭、幼稚、神(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9-07-22)

李志强[7](2019)在《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和谐视域角度对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关系进行探究,选取4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蒙古族高校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呈线性关系,其民族认同感对文化疏离具有一定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3期)

任蕾蓉[8](2019)在《疏离与走近:失独家庭社会融入问题的社会工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失独家庭,是指原有的叁口之家中,家庭里的独生子女因为某些原因或意外而死亡,且该家庭中的母亲已经年满49周岁、失去生育能力,叁口之家只剩两位或一位父母的家庭。在当代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老来丧子的毁灭性打击加之生活艰辛、自我封闭、与外界和其他人处于隔离状态,使这些处于困境中的失独父母濒临崩溃边缘,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心理障碍,产生社会融入问题。失独家庭的社会融入问题源于个人和社会环境互动的失调,受失独父母自身的抗逆力不足、失独家庭原有的家庭功能弱化、可依托的社区互动平台匮乏以及社会支持氛围不足等具体因素影响,失独家庭在社会融入方面表现出自我封闭、生活适应障碍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等现象。对于失独家庭,不幸的事情已然发生且无法挽回,在此背景下,本文重点从解决失独家庭普遍现存的社会融入问题入手,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以沈阳市浑河湾地区为例,深入了解该地区失独家庭的情况,剖析失独家庭社会融入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微观、中观、宏观叁个层面对他们进行困境分析,并从这叁个层面探讨对失独家庭社会融入问题的干预策略,将社会工作者的介入途径分为叁个层面,个人层面对失独家庭进行抗逆力的培养,心理疏导与人际关系的恢复;社区层面为失独家庭搭建社交互动平台;社会层面在全社会倡导、营造包容与支持的和谐氛围。本文从个人与家庭、社区与社会的不同方面对失独家庭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这是本篇论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的创新点是将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构成了本篇论文的重要骨架,将失独家庭的社会融入问题回归到生态系统理论中进行分析,着重从失独家庭这个主体出发,从失独父母的心理、家庭的功能、社区及社会诸多因素层层解剖,期望协助全社会有效解决失独家庭的社会融入问题。(本文来源于《沈阳化工大学》期刊2019-06-14)

陈铮[9](2019)在《中国一线民警社会疏离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警民疏离是警察亚文化主题之一。警务工作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训练形成的怀疑和不规律的工作轮班都导致这种文化倾向扩大了民众和警察之间的鸿沟。社会疏离感与其他亚文化主题密切相关,包括打击犯罪的角色定位、内部团结、犬儒主义等,人口学因素及工作相关因素也是其中之因。(本文来源于《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佳[10](2019)在《城市留守青少年心理韧性在社会疏离感和歧视知觉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城市留守青少年社会疏离感和歧视知觉状况以及心理韧性在两者之间的中介关系,为促进城市留守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在方便抽样的方法下对郑州市12所学校的484名城市留守青少年进行心理韧性、社会疏离感、歧视知觉问卷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城市留守青少年歧视知觉总分为(2. 09±0. 67)分;男生在歧视总分、回避、言语方面得分显着高于女生,存在统计学意义(t=1. 992、2. 884、2. 237,P <0. 05)。城市留守儿童不同监护人在回避方面得分也存在显着性差异(F=4. 747,P <0. 01),由保姆或其他人抚养的留守儿童回避得分最高。留守时间越长歧视得分越高,存在统计学意义(F=17. 144、3. 454、12. 751、12. 614、23. 388,P <0. 01)。心理韧性的支持力、个人力与疏离的环境、人际、社会和攻击、回避、行为、言语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P <0. 01)。心理韧性中介效应为37. 00%。结论 8心理韧性在歧视对社会疏离的预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社会疏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人际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以济南地区某叁所高校的200名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际疏离感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会支持、人际疏离感及心理健康在人口学部分变量中存在显着差异;人际疏离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R2=0.60,F=82.41,P<0.001);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R2=0.05,F=3.13,P<0.05);人际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间具有调节作用(R2=0.482,F=53.407,P<0.001)。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受到人际疏离感的干扰调节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疏离论文参考文献

[1].豆小红.城市独居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探析[N].中国人口报.2019

[2].朱丛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疏离感的调节作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孔凡飞,龚松.从疏离到弥合:政社合作模式下民办社会组织发展的探索——基于L机构的调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金童林,乌云特娜,张璐,李鑫,黄明明.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疏离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9

[5].金童林,张璐,乌云特娜,杨宏,苏田.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网络疏离感的中介作用(英文)[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

[6]..不能让“社会疏离感”围困老人[N].检察日报.2019

[7].李志强.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研究[J].山西青年.2019

[8].任蕾蓉.疏离与走近:失独家庭社会融入问题的社会工作研究[D].沈阳化工大学.2019

[9].陈铮.中国一线民警社会疏离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调研[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9

[10].刘佳.城市留守青少年心理韧性在社会疏离感和歧视知觉之间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9

标签:;  ;  ;  ;  ;  ;  ;  ;  ;  ;  

社会疏离论文-豆小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