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文本翻译论文-于银旭

立法文本翻译论文-于银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法文本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产权,立法文本,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立法文本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于银旭[1](2019)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立法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对我国而言,知识产权制度是舶来品,因此在构筑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过程中,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知识产权立法经验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对知识产权立法文本的翻译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本实践报告以英国《2014年专利法》汉译项目为例,就知识产权立法文本英译汉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探究,并尝试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对策。知识产权立法文本兼具法律文本和技术文本的特征,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发现的典型性翻译问题主要包括叁个方面:首先,术语方面,将专业技术类词汇当成普通词汇翻译,法律词汇翻译未正确本地化,术语前后不一致等;其次,句子层面,长难句中的重要信息漏译、错译,逻辑不清晰等;最后,语篇层面,语篇衔接性、连贯性较差,译文风格与原文不一致等。通过对知识产权立法文本特点、功能以及翻译原则的分析,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可从以下层面有效应对前述问题:(1)在初始规范的指导下,以归化策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以异化策略保证译文的“充分性”;(2)在操作规范的指导下,使用借用法、直译法解决术语层面的问题;通过重组句子结构、转换语态、阐明隐含信息等方法,应对翻译中的长难句问题;使用遵从原文句式结构、顺应原文语言风格等技巧,化解翻译中的语篇问题。本报告提出的知识产权立法文本术语、长难句和语篇等层次的翻译对策,有助于提高知识产权立法文本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中外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志林[2](2019)在《立法文本中条件句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规则是立法文本中最主要的内容。而法律规则往往通过条件句来表达。条件句也是本次翻译任务的难点。研究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和条件句的构成规律是成功翻译条件句的基础。一方面,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有规律。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一个法律规则,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条件部分(conditions)和法律后果部分(legal results)。条件,是指形成一定法律后果的事实或者条件;法律后果,是在一定的法律事实或者条件下所发生的结果。另一方面,法律规则英文句式有一定规律。在英语立法文本中,法律后果,通常被认为是法律规则的核心,一般用主句表达;条件部分,一般用从句或者类似成分表达。本文在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的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transformation translation theory)、卡特福德(J.C.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translation shift theory)和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的翻译叁原则(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的基础上,结合立法文本中条件句特点,建立了四步翻译法。该方法的新颖性在于:本方法将传统翻译理论与立法文本特点相结合,制定了立法文本中条件句翻译的具体解决方案,具有独特性和实用性。译者利用本方法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辨识原文的句子结构和意义单元,并可以翻译成逻辑清晰、专业性强的目标文本。本报告的翻译实践显示这一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立法文本中条件句的翻译问题。四步翻译法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断句。首先对全句进行分析,找出法律规则中的条件部分(conditions)和法律后果部分(legal results),然后将句子内容分成两部分,即条件部分和法律后果部分。条件部分和法律后果部分的内容一般区别明显,但在英语行文中,有时两者会交叉在一起,需要进行辨别。第一步的断句处理,为进一步分析和转换打下基础。第二步:逆转换。第二步是打破源语的表层语言结构,分解出源语的核心句,从而进入语言的深层结构,为下一步的语义转换做好准备。不同语言之间的表层结构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在深层结构相同点更多。语义转换在两种语言的深层结构上转换更为容易。逆转换的操作顺序为:先写法律后果部分的核心句,后写条件部分的核心句。第叁步:正转换。第叁步的目的是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为目标语的表层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把源语的核心句直接转换为目标语的表层结构。这一转换实现了源语到目标语之间的语义传递。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在正转换过程中,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不可避免。通过正转换,完成译文的初稿。第四步:重构。第四步的目的是对译文初稿进行全方位完善。法律翻译应以传递源语意义为第一要务,因此,首先,检查译文意义是否完整,译文中的法律规则是否清晰明了。第二,检查译文的用词、句式结构和语体是否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第叁,检查译文语言是否通顺。经过第四步的重构完善,产生最终译文。本文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包括翻译材料的选择原因、文本句式特点和翻译难点。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翻译计划、译前准备、翻译执行、译后管理。第叁部分为四步翻译法的构建,包括四步翻译法的构建背景、四步翻译法的定义、四步翻译法的描述、四步翻译法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和翻译3个典型条件句,即“where条件句”、“if条件句”和“unless条件句”,作者论述了四步翻译法在立法文本翻译中的具体运用过程。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报告的主要发现,并说明了不足之处。通过本项目,一方面,作者希望提高立法文本的翻译技能,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为其他从事立法文本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郭文惠[3](2019)在《法语立法文本的翻译策略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立法文本的内容为法律规范。立法文本架构有其自身特点,法律规范也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各国的立法文本都有规范功能,但对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具体规定则不尽相同。基于立法语言规范功能的相同和具体规定的不同,本文试图探讨法语立法文本翻译过程中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的翻译策略。(本文来源于《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裴蓓[4](2019)在《立法文本中因果关系连接词的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对外法律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立法文本,也称为规范性法律文书,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正式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约束力,可见立法文本的翻译在法律翻译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法律文本中逻辑连接词的使用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他文本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文本翻译中逻辑连接词的翻译对梳理句子的逻辑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翻译界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法律语言的特点、法律词汇,以及法律句式的翻译研究,对于逻辑连接词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以在中国法律法规汉英平行语料库所搜索到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表示因果关系的逻辑连接词翻译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立法文本中表示因果关系逻辑连接词的翻译方法,希望以此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期刊2019-03-01)

龚茁,王丽娜[5](2018)在《立法文本汉英翻译一致性原则及其立体化依照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致性原则是立法文本英译原则的核心,决定译本的庄重性、确定性、精炼性、专业性等特点。立法文本翻译应确定较为具体明确的依照标准。在纵横两大依照标准下,一致性原则的实践体系呈立体化态势,目的是为了达到局部一致。(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32期)

董明敏[6](2018)在《目的论视域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繁荣发展,立法文本的翻译对促进国际事务的顺利进行,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正确翻译立法文本,诸如公约、规章制度等,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尽管立法文本翻译的相关研究不胜枚举,但大多探讨微观层面的用词及句法结构的对等。这些研究过度强调对立法文本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宏观层面的翻译目的及立法文本的功能,在读者接受度层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则无人问津,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认为,立法文本的翻译应以目标文本为导向,以宏观至微观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在主张以目标文本为导向的理论中,目的论尤具代表性。本研究基于目的论,借助于大量实证语料,对立法文本的翻译目的和语篇功能进行了分析,力图对翻译研究有所启发。具体而言,本研究结合了宏观与微观的研究方法,探讨了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合理性,进而提出了立法文本的相应翻译技巧,诸如增补译法与省略译法。本研究发现,对立法文本翻译技巧的选择应以目标文本在目的语和目标文化中所要实现的目的为导向。目的文本的篇章形式,句子结构及微观结构无不凸显其翻译目的。故而,立法文本翻译之成败与目的文本功能的实现息息相关。希望本研究能够为立法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8-05-21)

李晋,居方[7](2018)在《法的自创生理论视角下的立法文本模糊语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立法文本作为执法依据,其文本语言应该清晰准确,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然而由于法律概念、人类认识、立法需求和语境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立法文本中客观存在着许多模糊性语言。在立法文本翻译过程中,模糊性语言对于翻译准确传递信息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从法的自创生理论视角研究立法文本中模糊性语言的产生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模糊性语言翻译的可行应对措施。(本文来源于《语言教育》期刊2018年02期)

王晓宇[8](2018)在《诺德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翻译横跨语言学、翻译学和法学,不同学科的理论均被用于法律翻译研究。其中,以文本功能、译文目的及翻译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功能翻译理论更适用于指导单语制下的法律文本翻译。国内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代功能翻译理论凯瑟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和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上,而鲜少有人将克里斯蒂娜·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应用于立法文本翻译。本文以诺德文本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以《美国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法》汉译为例,研究立法文本的翻译。首先详细介绍了该模式的内容,包括功能加忠诚原则、翻译纲要、自上而下的翻译过程、源语文本分析与翻译评估,强调该模式对译员培训与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而《美国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法》的汉译由于兴中教授在课堂教学中发起,可以作为立法文本翻译的个案研究。将该模式应用于《美国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法》汉译时,构建起建立翻译纲要、分析文外因素、文内因素与文本效果、评估译文的翻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单语制下,立法文本翻译会改变原文的法律效力,从而使文本功能发生根本性转变,译文只具备信息功能而不具备呼吁功能。因此,立法文本翻译的目的是向目标语读者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信息传达的充分与否是进行立法文本译文评估的标准。(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4-01)

唐忠军[9](2018)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生态翻译学框架内考察立法文本的翻译,系统地描述了立法翻译的翻译生态环境,分析了译者为了适应生态环境而必须“选择”的立法翻译的原则、过程和方法。立法翻译生态环境由源语言与文化、目标语言与文化和翻译群落构成。为了适应生态环境的不同组成部分,译者应该遵循不同的原则:为了适应源语言生态环境,必须使翻译准确;为了适应目标语言生态环境,必须使目标文本具备专业化与可读性;为了适应整体生态环境,必须遵循平衡原则。翻译过程分为叁个阶段,即翻译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翻译中的具体操作以及翻译后的校对。为了达到最佳的适应和选择,译者必须从语言、文化和交际叁个维度采用特定的翻译方法。在语言维度,为适应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译者须采用叁种方法使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结构规范:原序、倒序和拆分方法。在文化维度,译者需要采取音译、直译、意译和解释性翻译四种方法来解决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词汇空缺问题。在交际维度,译者应根据翻译群落中成员的意图进行调整和选择。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法律翻译的研究,而且有助于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它也可以为法律翻译学习者提供参考,有助于引导他们从整体生态系统来实施其翻译活动,并提高其综合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8-03-15)

张彩云[10](2018)在《新加坡有限责任合伙法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有关于新加坡有限责任合伙法的翻译报告,新加坡有限责任合伙法主要讨论了有限合伙企业的成立、登记以及合伙人所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等。通过对新加坡有限责任合伙法进行翻译,会对中国的合伙法律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汉译的过程中,作者认为模糊语的存在对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应着重解决法律文本中存在的模糊语。本报告还借鉴了Joanna Channell对模糊语言的叁种分类,即模糊附加词、模糊词语、模糊蕴含,对本次翻译实践材料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模糊语的具体翻译技巧,如增译、省译、反译以及转换等。在这些技巧的适用过程中,作者发现,省译与増译更有助于解决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在处理立法文本中模糊语言的问题时,模糊语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法律翻译的精确性,而且也有利于加强目标语读者对源语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8-03-14)

立法文本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法律规则是立法文本中最主要的内容。而法律规则往往通过条件句来表达。条件句也是本次翻译任务的难点。研究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和条件句的构成规律是成功翻译条件句的基础。一方面,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有规律。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一个法律规则,一般分为两个部分:条件部分(conditions)和法律后果部分(legal results)。条件,是指形成一定法律后果的事实或者条件;法律后果,是在一定的法律事实或者条件下所发生的结果。另一方面,法律规则英文句式有一定规律。在英语立法文本中,法律后果,通常被认为是法律规则的核心,一般用主句表达;条件部分,一般用从句或者类似成分表达。本文在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的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transformation translation theory)、卡特福德(J.C.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translation shift theory)和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的翻译叁原则(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的基础上,结合立法文本中条件句特点,建立了四步翻译法。该方法的新颖性在于:本方法将传统翻译理论与立法文本特点相结合,制定了立法文本中条件句翻译的具体解决方案,具有独特性和实用性。译者利用本方法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辨识原文的句子结构和意义单元,并可以翻译成逻辑清晰、专业性强的目标文本。本报告的翻译实践显示这一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立法文本中条件句的翻译问题。四步翻译法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断句。首先对全句进行分析,找出法律规则中的条件部分(conditions)和法律后果部分(legal results),然后将句子内容分成两部分,即条件部分和法律后果部分。条件部分和法律后果部分的内容一般区别明显,但在英语行文中,有时两者会交叉在一起,需要进行辨别。第一步的断句处理,为进一步分析和转换打下基础。第二步:逆转换。第二步是打破源语的表层语言结构,分解出源语的核心句,从而进入语言的深层结构,为下一步的语义转换做好准备。不同语言之间的表层结构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在深层结构相同点更多。语义转换在两种语言的深层结构上转换更为容易。逆转换的操作顺序为:先写法律后果部分的核心句,后写条件部分的核心句。第叁步:正转换。第叁步的目的是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为目标语的表层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把源语的核心句直接转换为目标语的表层结构。这一转换实现了源语到目标语之间的语义传递。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层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在正转换过程中,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不可避免。通过正转换,完成译文的初稿。第四步:重构。第四步的目的是对译文初稿进行全方位完善。法律翻译应以传递源语意义为第一要务,因此,首先,检查译文意义是否完整,译文中的法律规则是否清晰明了。第二,检查译文的用词、句式结构和语体是否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第叁,检查译文语言是否通顺。经过第四步的重构完善,产生最终译文。本文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包括翻译材料的选择原因、文本句式特点和翻译难点。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翻译计划、译前准备、翻译执行、译后管理。第叁部分为四步翻译法的构建,包括四步翻译法的构建背景、四步翻译法的定义、四步翻译法的描述、四步翻译法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和翻译3个典型条件句,即“where条件句”、“if条件句”和“unless条件句”,作者论述了四步翻译法在立法文本翻译中的具体运用过程。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报告的主要发现,并说明了不足之处。通过本项目,一方面,作者希望提高立法文本的翻译技能,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为其他从事立法文本翻译的译者提供一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法文本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于银旭.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立法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孙志林.立法文本中条件句翻译报告[D].河北师范大学.2019

[3].郭文惠.法语立法文本的翻译策略思考[J].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2019

[4].裴蓓.立法文本中因果关系连接词的翻译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9

[5].龚茁,王丽娜.立法文本汉英翻译一致性原则及其立体化依照标准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

[6].董明敏.目的论视域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

[7].李晋,居方.法的自创生理论视角下的立法文本模糊语翻译研究[J].语言教育.2018

[8].王晓宇.诺德文本分析模式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研究[D].厦门大学.2018

[9].唐忠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8

[10].张彩云.新加坡有限责任合伙法翻译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18

标签:;  ;  ;  

立法文本翻译论文-于银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