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区域知识溢出论文-宋伟

多区域知识溢出论文-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区域知识溢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溢出,人才流动,企业家投资,空间计量

多区域知识溢出论文文献综述

宋伟[1](2019)在《区域知识溢出叁因素的空间效应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区域间的知识溢出划分为人才的流动、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合作和企业家的投资叁因素,选取实际经济数据,应用空间计量分析法对我国区域间的知识溢出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合作影响最大;企业家的投资次之;人才的流动影响最小。鼓励和加大我国省际的项目合作投资与招商引资吸引外省投资创办企业以及吸引外省人才流入相比在缩小区域技术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张金月,张永庆[2](2019)在《高铁对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高铁融入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中,用科研经费支出和科技人员数量分别分析高铁对浙江、四川、湖南和内蒙古在2007—2016年间知识溢出的效果,选择PSM-DID方法对这种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得到以下结论:(1)高铁建设对浙江、四川、湖南、内蒙古的科技人员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浙江省的效果最为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同样显着但变化幅度最小。(2)高铁的开通能够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科研经费的支出,人才因此便捷的流向落后地区,弥补当地人才资源稀缺的不足,促进知识溢出。相比之下,湖南、四川和浙江3个省的高铁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影响相对有限。(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徐珊[3](2019)在《区域知识溢出、产权性质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创新价值链分析框架,利用2008—2014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区域知识溢出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归纳区域知识溢出特征设计区域知识溢出指数,采用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区域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知识溢出效应作用最明显。将创新价值链区分为两个阶段后,发现区域知识溢出对自主创新的正向推动作用主要集中在创新研发阶段;而在创新应用阶段,由于受到企业运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区域知识溢出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着。同时,非国有企业受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19年02期)

叶翀,陈奕晗[4](2018)在《高速铁路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热传递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作为实现知识溢出的媒介,不仅缩短了旅行时间、促进面对面的交流,而且提高了隐性知识溢出的邻近性,是对现有知识溢出途径的有效补充。从知识溢出的路径出发,参考物理学热传递的叁种方式,分别从传导机理、对流机理、辐射机理入手,探讨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本文来源于《对外经贸》期刊2018年12期)

赵云[5](2017)在《高速铁路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与效应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发展正在进入成熟阶段,其带来的区域空间高可达性效应越来越显着地影响了区域的知识创新结构与区域间的知识溢出。研究高速铁路与知识溢出效应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基于分析知识的外部性解释高速铁路外部性产生的动力机制,利用知识溢出的产生、传导过程量化阐述高速铁路对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过程。本文依据可达性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及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运用面板数据分析等空间计量方法与复杂系统科学仿真方法,研究高速铁路对知识溢出影响的空间依赖及其对区域知识创新结构的影响。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与创新。首先,建立了高速铁路对社会经济直接影响的多维度量化框架,为后续的知识溢出研究提供高铁效应度量基础。为了从多个维度特别是知识维度准确衡量高速铁路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广义出行成本、就业可达性、市场潜力指数及知识可达性等指数,充分考虑了知识的传播规律,量化了高速铁路对区域间的知识互动产生的直接影响。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建成前后平均旅行时间与就业可达性的空间结构变化较小,而知识可达性、市场潜力空间结构变化显着。计算结果从可达性角度解释了高速铁路的影响产生与变化的框架,也从侧面说明高速铁路对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的影响是高速铁路社会经济影响的主要动力。第二,通过构造中心外围知识创新模型,在瞬时均衡的条件下推演出知识创新系统中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并通过博弈模型解释了高速铁路对知识溢出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生产主体创新行为的寻优选择与区域间的公共知识池共享是知识溢出的主要动力。在知识创新系统中高速铁路通过叁个路径改变企业间博弈均衡对知识溢出产生影响,知识溢出效应与知识创新的中心外围分布相互促进,在高速铁路影响下知识溢出动因由投入导向转为效率导向。第叁,通过改进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时空变化。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影响下的空间样本存在非线性空间依赖关系,传统的相邻或欧氏距离权重矩阵将产生系统性偏误,因此本文引入面向知识可达性的广义距离权重矩阵,结合SDM、SEM、SAR等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了知识溢出效应空间面板数据估计模型,以2005-2014年社会生产与知识创新数据为依据,证明了高速铁路建成前后各地区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溢出动因的变化,量化了知识溢出在空间中衰减的变化规律。根据空间权重分析可得区域知识产出与社会总产出都存在空间相关性,说明社会生产空间相关性产生的主导动因,既包括地理特异性,又包括时间滞后效应,知识创新空间溢出的主要动因是时间滞后效应导致的路径依赖。社会生产的空间溢出对广义知识可达性的依赖比知识创新的空间溢出更显着。相比于欧氏距离,知识溢出的衰减更显着地依赖于广义距离。对比知识创新与社会总生产中的知识溢出可以发现,在高速铁路的溢出作用下区域创新趋向于集聚,而区域生产趋向于分散。第四,基于前文归纳出的高速铁路影响规律,仿真了不同环境参数下高速铁路的知识溢出效应。以两阶段社会生产模型为基础,结合高速铁路影响下的知识溢出动因,运用元胞自动机建模仿真方法,建立了基于公共知识存量的知识创新演化仿真模型,通过分析仿真结果,获得了有无高速铁路假设下不同环境参数对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差异。通过仿真分析发现,高速铁路对知识创新活动集聚效应的促进作用显着,知识创新与社会生产的空间分布演化过程中高速铁路对生产主体的生产行为影响分为叁个层次,高铁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呈现圈层效应,另外,知识私有化率较高的环境下高铁对知识溢出影响更显着,而劳动迁移率较低的背景下高速铁路增加了区域知识创新的对外溢出潜力。(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5-20)

李佾忆[6](2017)在《高速铁路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的建设对周围区域的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着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以高速铁路运营的社会经济外部性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速铁路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从不同角度阐述高速铁路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说明高速铁路与知识溢出的互动机制。构造简单邻接矩阵、普通铁路旅行时间矩阵和高速铁路旅行时间矩阵叁种空间距离矩阵,分别基于Moran指数和Gini系数去描述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最后以知识生产函数为知识溢出的分析框架,在叁种矩阵下,分别建立不同年份的空间计量模型,对计量结果做对比分析,阐明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知识溢出动因的漂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高速铁路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高速铁路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加站点区域吸引力,带来劳动力和资本的快速流动,对区域内知识创新的水平产生影响;为区域间企业机构和人才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促进知识溢出。知识溢出作用于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区域知识创新水平的改变对知识溢出又有反馈作用。(2)武广高铁区域知识创新与社会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在所研究的武广高铁区域内,知识创新与社会生产的空间集聚现象显着存在,且这种集聚的现象是由空间正相关造成。在高速铁路的作用下原本集聚机制的正向作用逐渐减弱,集聚城市的各要素对其他城市扩散逐渐占主导地位。高度依赖于地理位置临近而传播的创新知识,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依赖程度逐渐减弱。(3)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高速铁路建成前后知识溢出估计:在高速铁路建成之前,空间的相关动因为社会生产的路径依赖性,即知识创新效应的时间滞后性。在高速铁路建成之后,空间相关性体现出更复杂的形成动因,不仅包含时间滞后性,同时包含遗漏变量。在高速铁路建成之前,普通铁路旅行时间矩阵下的模型拟合更优,但在高速铁路建成之后,高速铁路旅行时间矩阵下的模型拟合更优,知识外部性也更显着,说明高速铁路的运营显着影响知识创新的区域空间结构,增强了区域间的知识溢出。各年的数据显示出知识外部性递增的规律,即知识溢出效应逐渐增强,且对区域经济起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韩伯棠,潘秀珍,王冬,徐德英,韩磊[7](2016)在《多维邻近与区域知识溢出:基于2000-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地理邻近、技术邻近、交通便利度邻近和信息邻近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省际知识溢出效应,并探析四种邻近性对创新知识溢出的作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各邻近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存在显着的省际知识溢出效应;研发资本投入存在边际产出递减,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促进力度由大于研发人力促进力度,变成小于研发人力促进力度;交通邻近和技术邻近对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地理邻近的作用逐渐变小,而信息邻近的作用逐渐变大。最后探讨了上述结果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经济论坛》期刊2016年05期)

张同斌,李金凯,周浩[8](2016)在《高技术产业区域知识溢出、协同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典知识创新函数的基础上加入地理因素,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设置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提升与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发现: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总体显着,但研发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研发存量较低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研发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大多数地区知识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并不显着,在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差距的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知识的溢出。东部各区域内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区域内技术进步的协同创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则由于研发资源匮乏、"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协同创新机制。(本文来源于《财贸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周浩[9](2014)在《区域知识溢出、协同创新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7月,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2013年11月,十八届叁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从以上重大历史文件中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复兴和繁荣的助推器,因此,对于高技术产业的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技术产业研发强度较低不利于技术创新,研发资源向发达省份集中阻碍了知识溢出效应的发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创新驱动、协同创新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技术产业中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贡献的测度,以及各区域中研发溢出效应对其他省份创新影响程度的衡量,能够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效果和技术创新的水平做出准确评价。并且,有关高技术产业各区域内协同创新现状的定量研究,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就目前而言,在溢出效应和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产出的研究方面,研究经济渠道上知识溢出的文献相对较少。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相对于“地理空间”上的关系,“经济空间”上的联系更为重要。此外,现有文献对协同创新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层面描述协同创新本身特征,从定量视角研究协同创新现状以及协同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有意义。研究区域间知识溢出、区域协同创新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机制,在现实上有助于科学制定区域间和各省份自身的各方面政策,有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经济协同和相互交流的程度。本文致力于研究知识溢出、协同创新对于技术创新产出方面的影响程度分析。高技术产业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发展高技术产业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发投入和知识溢出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提高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协同创新又和知识溢出密不可分,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将会推动地区间的共同发展。本文在经典知识创新函数的基础上加入地理因素,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设置空间权重矩阵,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研发溢出和协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提升与技术进步的影响。本文认为,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总体显着,但研发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研发存量较低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研发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大多数地区研发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并不显着,在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差距的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知识的溢出。协同创新方面,中国东部各区域内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区域内技术进步的协同创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则由于研发资源匮乏、“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协同创新机制。(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4-11-01)

王庆喜[10](2013)在《多维邻近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知识溢出——一项空间面板数据分析(1995-2010)》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我国31个省份中5个高技术产业1995-2010年的创新投入与产出数据,基于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和交互邻近叁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分别考察了不同邻近性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知识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相比普通面板分析而言,空间面板分析的估计更为准确;研发资本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要高于研发人员;不管是在地理邻近还是在技术邻近维度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溢出效应均很明显,其中技术邻近效应略高,然而基于二者的交互效应并没有明显增强;不同设定方式下模型系数存在差别,文章据此探讨了其背后的可能发生机制。(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3年07期)

多区域知识溢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高铁融入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中,用科研经费支出和科技人员数量分别分析高铁对浙江、四川、湖南和内蒙古在2007—2016年间知识溢出的效果,选择PSM-DID方法对这种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得到以下结论:(1)高铁建设对浙江、四川、湖南、内蒙古的科技人员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浙江省的效果最为明显,内蒙古自治区同样显着但变化幅度最小。(2)高铁的开通能够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科研经费的支出,人才因此便捷的流向落后地区,弥补当地人才资源稀缺的不足,促进知识溢出。相比之下,湖南、四川和浙江3个省的高铁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影响相对有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区域知识溢出论文参考文献

[1].宋伟.区域知识溢出叁因素的空间效应检验[J].科技与经济.2019

[2].张金月,张永庆.高铁对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检验[J].科技与经济.2019

[3].徐珊.区域知识溢出、产权性质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J].当代财经.2019

[4].叶翀,陈奕晗.高速铁路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热传递的视角[J].对外经贸.2018

[5].赵云.高速铁路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机理与效应估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7

[6].李佾忆.高速铁路对区域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7].韩伯棠,潘秀珍,王冬,徐德英,韩磊.多维邻近与区域知识溢出:基于2000-2014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工业经济论坛.2016

[8].张同斌,李金凯,周浩.高技术产业区域知识溢出、协同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财贸研究.2016

[9].周浩.区域知识溢出、协同创新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4

[10].王庆喜.多维邻近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知识溢出——一项空间面板数据分析(1995-2010)[J].科学学研究.2013

标签:;  ;  ;  ;  

多区域知识溢出论文-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